《蓝海战略》读后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9:52:21
一、
所有的业绩表现,从国家、个人、企业的表现来说,都是付出除以所得到的,这就是你的生产力。
创新即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系统性的。当创新是随机的时候,你就看到个体的企业家充满了创业时的风险,不断尝试,错误,改正,从失败中寻找到经验教训,当然也涉及到文化,也涉及到试验的组织,把部分组织独立出去,做成实验单元。最后一个就是避免风险的选择。这就是雄彼得的体系。
当创新成为系统化的体系时,就有了模式,思维的模式,理论方法论,最小化的风险。
所以两种创新方式,随机方式可以通过管理上的天才或者由失败的经验来慢慢的总结摸索;
而系统性的创新可以通过一定的理论一定的方法来实现。二者都是创新的方式,但是寻求的机制是不同的。这就是创新的两种价值学态,雄彼得和价值创新。
中国企业现在正在学习如何提高生产力,而生产力就等于产出除以投入。
如果你们能提高生产力,就可以提高自己发展的速度,迎头赶上。但是如果你不去创新,虽然你可以加速发展,但无法获得一种飞跃式的发展。中国企业现在所要做的不仅仅是要提高生产力,还要创新,这是今年都应该做的,这样明天才能有强大的品牌,而不仅仅是原料加工制造的基地。我们无法教大家来如何随即性创新,我所希望的就是大家如何系统性的创新。
什么是红海什么是蓝海?
红海战略在已有的市场空间中竞争,而蓝海战略是开创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
总而言之,红海战略或者是在价格中或者在生产中竞争,他们是生产力竞争。
蓝海战略关键就是开创新的需求,开创新的市场空间,通过价值创新来获得新的空间。
到底什么是战略?很多人都谈论战略,但是很快的知道战略代表什么呢?
价值创新有三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包括价值的建议,一个是利润上的建议,一个是人事上的定位。在价值上指的是效用减去价格,而在利润上是价格减去成本,而在人事上是包括股票的持有者,雇员,商业伙伴,包括整个社区。
产品和业务仅在市场中取悦客户远远达不到企业发展的目标,因为企业最终是要获利,这一点如果不能满足你的股东,你的雇员,你的商业伙伴,你的这些利润就是短暂的,一年可以获利,但是时间久了未必可以获利。因此,在战略上,要为这三个部分都提供令人信服的价值,为市场和股东等各方提供令人信服的价值。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战略就是有关效用有关价值有关成本有关人的几点内容的综合。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这一点久意味着可以为人民创造多大的利润,或者人民索要付出的成本。这就是国家领导人所应有的战略。对于公司领导人来讲,你可以为顾客提供什么,你要求你的顾客付出多大的价格,达到这一切所需要的成本,如何使你的雇员、你的商业伙伴、你的股东都非常满意呢?对于个人来说,也可以用四点来分析,你给一家公司工作,你给公司带来的附加值在何处呢?你的价格是多少,你的工资是多少?你的生活成本是多少?你怎么让你的老板你的同事都满意呢?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运用到各个层次各个人。
这一套理论体系放之四海而皆准。
蓝海战略经济上的效果:
在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关于新业务的研究中,86%的新业务开拓都是在红海的领域,只有14%在蓝海领域进行,他们在收入和利润的影响中使显而易见的,蓝海领域内进行的新业务开阔虽然只有14%,但是在收入方面却占了62%,利润的39%,这本来并不吃惊,因为开拓蓝海本来就是可以提升利润的,但是令人吃惊的使既然大家都知道这一结果,为什么还有86%的红海领域内的开拓呢?
为什么一遍发现蓝海可以带来大量的利润和收入,一遍还进行大量的红海开拓?是因为人们在红海里知道如何投资,可以进行产业分析、竞争分析,在质量上和价格上比超对手,这一切都是量化的,清晰的,这就使得投资运营非常容易。
但在蓝海,没有与红海领域相等的方法技巧,因为大家都要创建,都要从点滴中摸索经验,没有太现成的可把握的框架来系统性的开创蓝海,所以开创蓝海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蓝海战略》这本书就想改变这种状况,他提供了一系列严格的,有利的来让人们能够对蓝海中的因素量化的评估,使得蓝海的创建变成非常可行的一件事。
蓝海的创建有无可以遵循的范式呢,我们知道,所有的理论就像爱因斯坦的理论,如果最后没有一个方程式计算的话,这个理论就是没有太大的用处,包括质量控制,本来就是一直有理论,到了8、90年代,有了六个西格玛,才把这些理论变得可行,所以所有的理论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方法论,才能让理论变成可行的有用的。
我们研究的资料涉及到了150个蓝海的创建,跨越了多于30个的产业,而时间上跨度有100年的时间,因为我们认为蓝海的创建与100年前没有太大的不同,因为他们都有一个范式,我们研究了跨越100年的蓝海案例,在这些蓝海创建的案例中,有成功有失败,我们就把两种案例进行比较,跨越产业的比较,跨越时间的比较,我们想找到的就是根本性的范式,根本性的方程式来使得我们能够重新创造蓝海,这些产业包括电影院业,电脑业,航空业,零售业,家庭建筑业,汽车业,制钢业等等。
那么我们研究了很多变量,包括产业变量,、组织变量,战略变量,比如产业变量,是不是说在上升的产业变量中就容易开创蓝海,在衰弱的产业中也可以开创蓝海呢?组织上的变量包括男人、女人或者说其中之一还是更容易开创蓝海,是年轻人还是年老人,是思想开放还是保守的人,这就是我们研究了各种变量的目的所在。
我们发现如下:蓝海的创建不是技术的创新,有时是通过新技术创新,有时候是通过老技术创新,一般来说,出现市场新技术的话,很多人都想到的是新技术或者说第一个进入市场的人,但是价值创新或者说蓝海战略并不在乎第一个,是否有技术上的创新,而是第一个在价值上提供飞跃的。当我们到硅谷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蓝海战略是一种新的理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蓝海战略包括三点,首先要有一个非常杰出的价值,第二个是要获利,第三个是各方面都要满意,高兴,这样才可以创造蓝海。
比如第一个诞生计算机的是MITS,而不是微软苹果ibm。录像机是AMPES发明的,而不是索尼松下飞利浦。
为什么大家不记得当初的发明者呢?因为这些商家都没有赚钱,发明了这些产品后,都亏本了。我们只记得赚了钱获得胜利的厂家。你们是想要发明了技术但却亏本,还是通过产品来赚钱,赢得胜利呢?技术创新者就是发明了这些创意,但是价值创新者就是发明了最后赚钱的这个人。
谁下的蛋谁又付出的蛋,是不是想让别人帮你付出蛋来呢?中国企业应该去孵蛋,从蛋中得意,而不是下蛋。因此不要仅仅重视技术创新,而是重视价值创新,在历史上又很多企业都是获得了技术创新而最后都亏本了。那么问题就是如何让你所拥有的技术去赚钱,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让大家都满意,各方都高兴。
旅行各地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说我们不象美国欧洲那么有钱,我们有财政上的限制,我们就不能做到象想欧美企业所做到的哪些。但是这些都是借口,因为真正进行价值创新并赚钱的企业都是在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成就他们的成功的。
很多经理人都有这种借口,像中国这样的企业为什么不能创造像星巴克这样的业务呢?如果仅仅限于在制造上提高生产力,今天是可以的,明天怎样就不得而知了,如果要获得美好的未来,中国企业必须要有自己良好的品牌。另外一点,不管成本,劳动力多便宜,但是总会有国家地区更便宜,要想用廉价的成本来获胜,总有一天会有更多的产业转移到更为廉价的地区去,如果你要想把产业保持在中国,保持这种力量和所有的工作机会,就必须有有利的品牌才行。
蓝海战略就不仅能使你提高生产力,更能帮助你创造强有力的品牌,使中国企业成为强有力竞争的企业。重要的是必须要同时提高生产力,同时要创新,没有时间要先做单独的什么一个方面,因为先做一个就会失去更好的机会,让竞争对手有机可乘。
另外,蓝海的创建很多都是从红海中来,是现有的红海的激烈竞争中创建而来的,并不是都是由蓝海开始创建起来的。如零售业,像过去的零售商家,如雀巢,他们都是在生产力上也就是价格上进行竞争,一旦星巴克出来后,就改变了产业的全景,所有的商家都无法与之匹敌,整个产业的景况就发生改变了。那么在中国,需要创建像星巴克或者沃尔玛的企业,因为我们就可以有一个品牌。蓝海战略对于创造一个世界性的品牌是非常有用的,一旦中国企业能创建出几个世界性的品牌,那么整个心理就会发生改变,人们都会注意到中国,并且承认中国在品牌方面的力量。
二、
蓝海战略,这个名词对我们来说可能刚听的时候会不知道它是关于什么的。其实如果把它翻译为:另辟蹊径,可能就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有理解困难了,但也许那样它就抄不热了吧——这个市场好象很奇怪,一个创新且有智慧的概念不一定会被抄热(如
陈祥星博士的著作《股东、经理、人力资本——有限公司治理的永恒主题》中提出的“管理利润”概念,我个人认为是相当独到的见解和创新),但一个古老的概念翻个新花样,进行一下名词创新,可以很快被抄的很热很热(如蓝海战略,六顶思维帽,现在又进行了名词创新了,叫“水平思考”)。
蓝海战略给人一种有别于“红海战略”的创新思想,它能给你对市场一种全新的感觉,看过蓝海战略后,你才知道如何更好地去开发一种更利于自己生存的市场,你才能使你的企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书中引入的蓝海概念是与红海对应的,所谓红海就是现今存在的市场空间,在这个市场上,企业进行着血腥竞争,企业流的血把海染红了,所以叫红海;而蓝海是现今还不存在的产业,是未知的市场空间,等待人们去另辟,因为还没有人开辟过这片海洋,所以它是原色:蓝色。
你可能会想,哪里还有蹊径等我另辟啊?作者指了个方向:从和对手竞争现有客户,转向开垦“非客户”这块处女地——别总盯着现有市场争的你死我活,要满足现有客户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他们付更少的钱,取得更大的效用,这种客户把许多企业的血都快放干了,海都染红了。
谁都想开发非客户啊,怎么做呢?该书教你四步动作:1、找出现有产业供需要双方都认为理所应当的元素,看看需要剔除些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放弃现有市场或降低成本);2、看看哪些元素可以降低标准;3、看看哪些元素需要增加标准(另辟蹊径,吸引非客户);4、看看要增加哪些新元素
蓝海战略不仅教会人们如何去开发一个新的市场,而且蓝海战略把商战层面中的“战略”阐述得那么通透、明了,让人一看就能理解到其中的做法。
首先,《蓝海战略》使我对竞争的概念又有了更新的理解。我们以前太重视竞争对手,总是想尽办法对抗,而忽视了创造,从而陷入了“红海”(已知市场空间)战略中。我们为了市场份额而和竞争对手拼价格,使自己的利润大大的下降,总是幻想占领市场后再提价格,但真正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呢?我们希望用服务来弥补产品的不足,但你的服务再好也赶不上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
蓝海战略要求企业把视线从市场的供给一方移向需求一方,从关注并比超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转向为买方提供价值的飞跃。通过跨越现有竞争边界看市场以及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与重新排序,企业就有可能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开启巨大的潜在需求,从而摆脱“红海”--已知市场空间--的血腥竞争,开创“蓝海”--新的市场空间。
一个公司必须坚持探索蓝海,因为只有你不断发现蓝海才能保证公司是满足客户的要求,才能不会被市场淘汰。只考虑红海是不行的,但红海是必须的,有了一套红海的竞争能使你在发现蓝海并迅速在蓝海里确立你的地位,如果没有红海我想即使你找到拉蓝海你也不能迅速占领。蓝海代表着亟待开发的市场空间,代表着创造新需求,代表着高利润增长的机会。尽管有些蓝海完全是在已有产业边界以外创建的,但大多数蓝海则是通过在红海内部扩展已有产业边界而开拓出来的。
其次,《蓝海战略》阐述了另一个观点:开创蓝海的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的分水岭,不在于尖端技术,也不在于“进入市场的时机”。这些因素有时候会存在,但更多时候,它们并不存在。只有当企业把创新与效用、价格、成本整合一体时,才有价值创新。如果创新不能如此植根于价值之中,那么技术创新者和市场先驱者往往会落到为他人做嫁衣的下场。只重价值,不重创新,就容易使企业把精力放在小步递增的“价值创造”上。这种做法,也能改善价值,却不足以使你在市场中出类拔萃。只重创新,不重价值,则易使创新仅为技术突破所驱动,或只注重市场先行,或一味追求新奇怪诞,结果是常常超过买方的心理接受能力和购买力。因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价值创新与技术创新及市场先行区分开。
最后,《蓝海战略》论证了“差异化”和“低成本”的辩证关系:即价值和成本间的权衡取舍关系。常规看法认为,一家企业要么以较高成本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要么用较低的成本创造还算不错的价值。这样,战略也就被看作在“差异化”和“低成本”间作出选择。与之相反,志在开创蓝海者则会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
所有的业绩表现,从国家、个人、企业的表现来说,都是付出除以所得到的,这就是你的生产力。
创新即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系统性的。当创新是随机的时候,你就看到个体的企业家充满了创业时的风险,不断尝试,错误,改正,从失败中寻找到经验教训,当然也涉及到文化,也涉及到试验的组织,把部分组织独立出去,做成实验单元。最后一个就是避免风险的选择。这就是雄彼得的体系。当创新成为系统化的体系时,就有了模式,思维的模式,理论方法论,最小化的风险。 所以两种创新方式,随机方式可以通过管理上的天才或者由失败的经验来慢慢的总结摸索;而系统性的创新可以通过一定的理论一定的方法来实现。二者都是创新的方式,但是寻求的机制是不同的。这就是创新的两种价值学态,雄彼得和价值创新。
中国企业现在正在学习如何提高生产力,而生产力就等于产出除以投入。如果你们能提高生产力,就可以提高自己发展的速度,迎头赶上。但是如果你不去创新,虽然你可以加速发展,但无法获得一种飞跃式的发展。中国企业现在所要做的不仅仅是要提高生产力,还要创新,这是今年都应该做的,这样明天才能有强大的品牌,而不仅仅是原料加工制造的基地。
总而言之,红海战略或者是在价格中或者在生产中竞争,他们是生产力竞争。蓝海战略关键就是开创新的需求,开创新的市场空间,通过价值创新来获得新的空间。
价值创新有三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包括价值的建议,一个是利润上的建议,一个是人事上的定位。在价值上指的是效用减去价格,而在利润上是价格减去成本,而在人事上是包括股票的持有者,雇员,商业伙伴,包括整个社区。
产品和业务仅在市场中取悦客户远远达不到企业发展的目标,因为企业最终是要获利,这一点如果不能满足你的股东,你的雇员,你的商业伙伴,你的这些利润就是短暂的,一年可以获利,但是时间久了未必可以获利。因此,在战略上,要为这三个部分都提供令人信服的价值,为市场和股东等各方提供令人信服的价值。
蓝海,一片未开发的海,它在等待着懂它的人去开发;战略,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要有好的战略去指导我们。“蓝海战略”,它用创新的眼光去看待现在的“红海市场”,更别于“红海战略”。虽然开拓蓝海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一旦我们成功了,它将带给我们无穷的利益。
三、
一.蓝海战略一书的内容的理解
二.蓝海战略在中国企业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如何把握蓝海战略的核心)
三 蓝海战略在中国家电制造业的实施建议(结合冰箱制造业)
自2005年起全球刮起蓝海旋风,深刻波及到了中国企业,大家言必谈蓝海,仿佛蓝海是无往不胜的神话,正是因为企业对蓝海战略核心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差异甚至是误差和执行不利导致蓝海败局。最近我认真研读了该书也分析了国内的一些案例,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 蓝海战略核心内容的理解
1. 蓝海和红海的概念和特点
蓝海战略的概念是相对之前的红海提出的。所谓蓝海代表的是现今尚不存在的未知市场空间,而红海则代表现有的产业和已知的市场空间。蓝海的特点是新的市场边界,新的需求,不可预测的高利润增长,无成型的竞争规则;而红海的边界是已划定的,竞争规则广为接受,市场拥挤,利空间有限。
2. 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实行蓝海战略
其实产业的发展史告诉人们,市场是运动的,发展的,新的产业和市场总是不断的开发出来,当今的产业数量和类型,已经数量繁多而且日趋健全。但这不能使企业满足与当前的的市场空间,因为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的贸易壁垒的拆除,供求关系的变化,让市场变的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狭小。垄断市场在消失,缝隙市场(细分市场)越来越拥挤。这一切都要求有开创新的市场边界。上乘的企业长盛不衰和强大的产业也有发展的低谷。开创蓝海和深陷红海的根本区别在战略的不同。
3.红海中的竞争战略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是蓝海战略之前,企业最推崇的竞争理论他的竞争的五力模型和三个基本竞争战略是红海企业主要使用的战略工具。
所谓五力模型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产业吸引力”。企业在拟定竞争战略时,必须要深入了解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法则。竞争法则可以用五种竞争力来具体分析,这五种竞争力包括:新加入者的威胁、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供货商的议价能力及既有竞争者。这五种竞争力能够决定产业的获利能力,它们会影响产品的价格、成本、与必要的投资,也决定了产业结构。企业如果要想拥有长期的获利能力,就必须先了解所处的产业结构,并塑造对企业有利的产业结构
竞争战略的第二个中心问题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位置。竞争位置会决定企业的获利能力是高出还是低于产业的平均水平。即使在产业结构不佳,平均获利水平差的产业中,竞争位置较好的企业,仍能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每个企业都会有许多优点或缺点,任何的优点或缺点都会对相对成本优势和相对差异化产生作用。成本优势和差异化都是企业比竞争对手更擅长因应五种竞争力的结果。将这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与企业相应的活动相结合,就可导出可让企业获得较好竞争位置的三种一般性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及专一化战略。
“总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高效、规模化的生产设施,全力以赴地降低成本,严格控制成本、管理费用及研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企业需要在管理方面对成本给予高度的重视,确实总成本低于竞争对手。
“差异化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如设计名牌形象,保持技术、性能特点、顾客服务、商业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等等。最理想的状况是公司在几个方面都具有差异化的特点。但这一战略与提高市场份额的目标不可兼顾,在建立公司的差异化战略的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很高的成本代价,有时即便全产业范围的顾客都了解公司的独特优点,也并不是所有顾客都将愿意或有能力支付公司要求的高价格。
“专一化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低成本与差异化战略都是要在全产业范围内实现其目标,专一化战略的前提思想是:公司业务的专一化能够以较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较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手。公司或者通过满足特殊对象的需要而实现了差异化,或者在为这一对象服务时实现了低成本,或者二者兼得。这样的公司可以使其赢利的潜力超过产业的平均水平。
4.蓝海战略的核心基石的理解
蓝海战略的核心是“价值创新”这里讲的价值有两层意思买方获得的价值和企业获得的价值。买方获得的价值是效用和价格,没有新的效用和价格超过承受能力的产品和服务都不是买方想要的。同时企业也要从新的战略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中获得买方价值,他来源成本和价格,过高的成本无助与企业获利,企业追求高价格有又要在顾客的能够承受的空间能达到最大化的权衡。如何做到通过规模效应达到低成本,在考验着企业的创新能力,这里提到的创新不是小幅的技术改善和流程的优化等战术层面的创新,因为战术层面创新是为了强化已有的成本领先等竞争战略,不能改变产品的效用,这样的战术很容易被模仿,不能长期保持优势。
蓝海战略是既重创新更重价值,只有企业把价格,效用,成本整和为一体时,才是真正的价值创新。从战略要素上比较蓝海战略拓展非竞争市场,规避竞争,创造新的需求,打破价格成本互替定律,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这和红海战略天壤之别。从已经结构化的市场,开拓出新的边界,重建新的规则和商业模式,是蓝海战略的最大亮点。
5.蓝海战略的工具和分析方法
对应于红海有波特的三个战略模型和五力分析工具,蓝海战略提供了三个基本工具和框架:战略布局图,四步动作框架,剔除-减少-增加-创造坐标格,卡塞拉黄酒的战略清晰的向我们如何使用这三个工具。
其中战略布局图是核心工具,它从产业竞争元素的罗列和买方获得的价值高低入手建立横丛轴来分析产业中的企业竞争元素的投入程度和买方获得的价值的关系,进而分析其战略,在此基础上重建新的战略布局图。这里的核心思想是重建战略中心,从竞争对手身上移开,转向他择市场(所谓他择就是功能形式都不同但目的却一致)转向按原有划分属于非顾客的群体,从非顾客和顾客的共性出发而不是区别,重新定义产业应该关注的元素和重建买方元素,从而开创新的产业边界也就是蓝海。
当然最难的应当是如何重建买方元素,对市场的研判是基础工作,但仍需要好的方法让这些变的清晰。另外两个工具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服务的。首先四步动作框架,提了四个问题,挑战原有的战略逻辑和商业模式。四个问题:哪些因素应当被剔除?减少?增加?创造?
提出问题更应当解决解决问题,利用剔除-减少-增加-创造坐标格回答上述四个问题,迈开开创蓝海的关键步骤。剔除减少无用于买方价值却能增加企业成本的元素投资,增加和创造能够带来买方价值的元素。在这四个动作中实现了差异化和低成本的和二为一的价值最大化。
蓝海战略的作者在阐述工具的使用方法是,结合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和卡塞拉黄尾酒的战略成功案例指出良好的战略的三个特点:重点突出,另辟蹊径,令人信服的主题句。第二部分我会结合案例谈理解。
6.蓝海战略的制订
作者提出了四个制订战略的原则,解决了四个核心问题。 重建市场边界,指导我们如何跨越不同产业系统的开发蓝海的途径,规避边界找寻的风险。注重全局而非数字,向我们提供如何利用四步走的方法进行战略规划,规避规划的风险。超越现有需求,告诉我们如何最大规模开发蓝海,产生新的需求,规避规模风险。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提供了建立可行的商业模式,创造维持需求增长的方法,规避商业模式风险。
在这四个原则中我个人认为核心是如何重建市场边界,作者提供了六个需要跨越的边界我的对这个原则的理解是: 寻找替代产业和他择产业间的空隙 传统的硬碰硬的正面竞争强调与产业内竞争对手的比拼,然而,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一个企业不仅要与自身产业内的对手竞争,而且还要和提供替代产品(Substitutes)、他择产品(Alternatives)的企业竞争。替代产品是形式不同但功能或核心效用相同的产品或服务,他择产品是功能与形式都不同而目的却相同的产品或服
务。例如电影院和餐馆在形式与功能上都不相同,但两者都能服务于消费者的同一目的,即消费者晚间出门散心,因而两者不是替代产品,而是属于他择产品。大多数企业都把精力放在产业内的竞争对手方面,如一个竞争者调整售价,改变产品款式,或者推出新的广告都会引起本行业内竞争对手的强烈反应,但在一个替代产业、他择产业里同样的举动却通常引不起多大的反响。殊不知,这种替代产业、他择产业之间的距离却可以为企业的市场创新提供许多机会。为此,企业所要做的就是,找出所在产业的替代产业、他择产业有哪些?分析顾客为什么会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取舍?并通过集中力量提供那些促使顾客跨产业权衡的关键元素,剔除或减少其它元素,从而开辟一个崭新的市场空间。。
超越战略集团的思维模式
一个产业是由一些采取相似战略的战略集团所构成的,多数企业注重改善他们在一个特定战略集团内部的竞争地位。例如,奔驰、宝马和捷豹这些品牌,一门心思想在豪华汽车的细分市场内卓尔不群,而经济型汽车制造商也把资源主要集中在自己的战略集团内与对手争夺高低。这两个战略集团都没有去关注对方的目标和战略,因为他们认为他们之间并不存在实质性的竞争关系。而超越战略集团的思维模式就是突破现有战略集团的狭窄的思维视野,基于对产业内不同战略集团及相关地位的分析,从中挖掘新的价值创新点。为此,企业所要做的就是,判断你所在的产业中存在哪些战略集团,分析顾客在不同战略集团之间作出选择的决定因素,并据此结合不同战略集团之间的优势,创造出顾客满意的新产品,从而跳出长期身陷集团“窝里斗”的格局。
重新界定产业的目标顾客群 产品或服务的目标顾客是谁?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其实不然。在很多情况下,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使用者和重要影响者各不相同,他们一起构成了一条所谓的顾客链。这条顾客链上的每一方对价值的定义都会有所不同。例如,购买者可能关心的是成本,而使用者却关心使用是否方便。一般地,每一个产业对本产业的目标顾客是谁都持有趋同的定义,结果都聚焦于单一的目标顾客群。
例如,制药产业几乎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影响者——医生身上,而办公设备产业聚焦于购买者 ——公司的采购部门;服装业主要是针对使用者。其实,这种目标集聚只是产业长期实践的结果,在某些时候超越这种对目标顾客群的传统思维定势,挑战产业有关目标顾客群体的成规惯例,将关注点转移到那些曾被忽略的顾客身上,会使公司获得重新创造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为此,企业所要做的就是,识别你产业的买方链是由哪些价值主体构成,判断产业的目标顾客是其中哪个群体?分析当把目光从该群体移到另一群体以后,怎样才能为新的目标顾客群体创造新价值?
发掘互补性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很多时候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它一些产品或服务的影响,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企业总是集中在本产业的产品或服务范围内进行竞争和创新。以影剧院为例,临时停车的方便与否以及相应的成本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顾客是否去看电影,虽然这些补充性产品或服务已经超出传统定义的影剧院产业边界,但很少有影剧院的经营者去关心和解决这些问题。其实,在补充性产品或服务中蕴藏着许多尚未开发的需求,要将这种需求发掘出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思考顾客在使用你的产品之前、之中、之后还需要什么。停车位是在进影剧院之前需要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是在使用计算机之中需要的,对航空产业来说,地面运送则是飞行之后需要的。企业应善于从互补性产品或服务中寻找市场创新的空间。为此,企业所要做的就是,明确顾客在使用你产品之前、之中、之后存在哪些需求,找出顾客在此期间的烦恼之处,分析如何通过互补性产品和服务的完善来解决顾客的烦恼。
重新思考产业的功能与情感导向
当今产业内的竞争导向有两种:一是基于价格和功能的理性式竞争,一是基于情感和关系的感性式竞争。一般地,企业一贯采取的竞争方式会以一种循环强化的方式向顾客灌输对一种产品的定向期望。由此,功能导向的企业会变得更加理性,情感导向的企业则变得更富有情感,两者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两者的产品同顾客的需求也越来越不一致,因为顾客已被企业看成所期望的、自我定义的顾客。事实上,企业如果勇于挑战这种功能——情感导向,将会发现新的市场创新空间。情感导向的企业如果抛弃一些成本较高但无助于性能增强的额外因素,将会创造一种简化的、低成本的、低价格并受顾客欢迎的商业模式。相反,功能导向的企业如果注入一点情感的因素,则会创造新的顾客需求。为此,企业所要做的就是,判断你的产业是在功能层面上竞争还是在情感层面上竞争?如果是在情感层面上竞争,分析去除哪些元素可以使之功能化?如果是在功能层面上竞争,分析添加哪些元素可以使之情感化?
以上分析,其意义不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创新模式,而在于其改变了企业的认识角度。这对于企业跳出传统的产业竞争范式,改变传统的依靠聚焦竞争者、打败对手的争夺市场方式,开辟更广阔更富有价值的市场空间提供了不同的思维视角
7.蓝海战略的执行
好的战略的效果是通过战略的全力推动和全方位的执行,对于任何新的战略实施,执行都是企业的挑战,这里所涉及的不单单是在给加西亚的一封信书中谈到的执行力问题。如何从内在动因中找到推行新战略的方法,也许能让战略的执行变的事半功倍公平的过程,邀请广泛的员工参与,尽力去解释战略实施的原委,明确所有层次员工的期望。力图创造一种充满信任和忠诚的文化去调动组织员工的行为和态度,鼓舞其去执行新战略。胡罗卜加大棒的老套方法只会导致战略在执行中崩盘。在充分调动内因后组织中的认知和动力障碍就克服了,资源和政治的障碍书中纽约警察局的案例展示了引爆点领导法克服上述障碍
8.蓝海的可持续性和更新
蓝海战略之所以被受推崇,是因为这个战略开创的市场可规避竞争的时间要长于竞争战略,被模仿的可能性要更小。但蓝海战略不能保证企业常胜,关键是蓝海给了企业一个确保长盛不衰的方法,只有不断的开创蓝海,才能避免蓝海泛红的一天。当然提倡蓝海战略,其实是让企业能够利用红海和蓝海两条腿走路,学会找到平衡,任何的冒进和裹足不前都是不可取的。
9.蓝海对于中国企业的意义
第一,我们是否可以把视线从市场的供给一方移向需求一方,实现从"关注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向"为买方提供价值"的飞跃.通过对不同的市场客户的研究,把所有的价值重新排列,企业就可以重组市场和产业,开发巨大的潜在市场,从而摆脱残酷的"红海".通过创造现有产业尚未提供的某些价值,剔除产业现有的某些价值,企业就有可能同时追求"差异化"和"成本领先",即以较低的成本为买方提供价值上的突破.
第二,企业从组织结构上也须从既定市场结构下的定位选择向改变市场本身结构转变.
第三,确立"企业创新是价值的创新而不是产品,技术等方面的创新"的理念,从而使企业能获得持续的利润增长.产品和技术上的创新只是创造新价值的工具.
二. 蓝海战略在中国企业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如何把握蓝海战略的核心)
在切入蓝海战略的过程中我们见证了“LG向高端转移的巧克力”—蓝海战略粗糙;“光友薯粉如何被白家超越”—管理水平低下市场扩展缓慢;“Ut斯达康进军IPTV受挫”—赌性思想,对蓝海的不确定性缺乏分析和准备;“土掉渣烧饼的迅速灭亡”—技术门槛低创新力不够易被模仿等等案例,这些企业无不是对蓝海战略的核心和原则出现的误解和偏差。其原因分析主要有如下几点:1。蓝海定义似是而非,有的企业片面认为差异化就是蓝海忽略价值创新,有的企业价值创新路径不完整,寻找的蓝海忽略买方效用,不符合市场,甚至由于缺乏调研,闹出自己是跟风者的笑话。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所有企业都能实施蓝海战略譬如石化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于这类企业轻易开辟陌生的市场非常不明知。2。蓝海推行不利:出现诸如LG蓝海战略粗糙导致企业亏损,还有缺乏战略规划一心求快,更有光友粉丝效率底下,被白象抢的先机。另外在推行中的克服组织资源困难例如资金困难(分众传媒),由于缺乏公平过程导致人力和团队凝聚力缺乏,和国内某些行业门槛过高等问题。 结合上述问题蓝海践行的经验提示我们:切入蓝海前要对自身、行业、团队要有清晰的认识,一旦定位准确就要有超越常人的自信和忍耐,开发中要持续创新,保持优势。企业要注意,剔除高成本地效用因素,真正创造买方关心的价值,要借助统计工具和市场调研预测蓝海的宽度甚至是存在性,要规避政策空白和垄断集团操纵,当然企业自身的人才物和管理是战略实施的支撑,内部的执行动力的缺乏和认知的不足,企业要尽可能提高蓝海的门槛来击推跟风者,要通过有效的商业模式和品牌的提升实现战略的持续性
三 结合本行业(家电制造业)谈蓝海的启发和建议
联系本行业现状说,各家电厂商纷纷以拼命减低生产成本的方式来维持惨烈价格战中的生存空间,这简直是一个恶性循环.企业发展壮大可以通过研究广义市场的方式,在现有即将饱和的市场外,独辟溪径,就有可能在现有市场中杀开一条血路,开辟一个崭新,至少是可以维持一段时间清静的消费市场,从而摆脱"红海"的血腥竞争,开创"蓝海"新市场空间。我的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可以跳出目前我们已有的市场,向目前二三级的市场寻找机遇,开拓出能够接受我们产品的市场.----重新界定目标客户群
第二,不要只瞄准目前市场中所谓的"高端""中端"用户,而是要去考虑潜在需求的所有客户,从而制定战略计划.----利用共性发掘新的需求
第三,提供的不一定是最优质的服务,但必须是客户需要的特殊的额外的服务.---发掘互补性服务
第四,可以考虑在现有的产品的基础上改进和创造出一个市场能需要的产品,而不是单纯的去开发新产品----重建买方需求
四、
自《蓝海战略》作者论道到中国论道以后,《蓝海战略》就稳坐畅销书头把交椅,本人也满怀期望和好奇,买了一本并被里面的新奇想法所深深吸引。我相信,无论是“价值创新”,还是“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都肯定会令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所亢奋,原来在他们激烈面对的“红海”背后,还有梦寐以求的蓝海等待他们去开创?
好书就是好书,本人不得不恭维W.钱・金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作者,写了一本了不起的惊世骇作,提出了让水深火热企业重见“光明”的立意……但是,在我为这本好书叫好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自《蓝海战略》名动天下的时候,LG、联想、神舟电脑、神州数码、海信、小天鹅、朗科、樱雪等近千家企业纷纷高举“蓝海”大旗,有的宣布启动蓝海战略,有的甚至表示找到了自己的蓝海?
说到这里,本人忍不住要问,这近千家企业真的都找到了蓝海了吗?难道未来的几年之后,世界500强企业基本是中国企业的天下吗?这不得不引发本人对“蓝海战略”的另眼相看?
“蓝海战略”究竟是什么战略?
从《蓝海战略》一书可以看出,所谓蓝海战略,就是企业突破红海的残酷竞争,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打败竞争对手上,而主要放在全力为买方与企业自身创造价值飞跃上,并由此开创新的“无人竞争”的市场空间、彻底甩脱竞争,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一个是“打破游戏规则”,一个是“价值创新”,一个是“无人竞争”,但是,本人不禁要问,这种无人竞争,唯我独尊的市场,对于哪些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行业来说,何来“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有市场就有竞争,这是亘古不变的市场竞争原理。难道这个竞争道理要马上修改作废,还是有谁能够真正脱离产业竞争呢?
本人在此并非批斗《蓝海战略》一书,也自认为还没有跟W.钱・金同场论道的高度,但是,在详细分析论证《蓝海战略》的实质之后,本人认为,“蓝海战略”其实是“第一个吃螃蟹战略”!其基本核心点就是谁能够率先发现新的市场空间,谁能够在产品与消费者之间创造一个彼此都满意的价值链,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应用这一核心点,就不难发现,为什么星巴克(Starbucks)、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 Airlines)、太阳马戏团等会在残酷的红海竞争中,迅速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其实,这样的案例,在中国也数不胜数。比如无锡尚德施正荣,他为什么能成为中国首富呢?是因为他能率先一步抢控产业链,发觉了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这一朝阳产业?但是,只要你问施正荣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有没有竞争?我相信他一定会说,有!再比如,放眼中国近几年的富豪排行榜,荣智健、朱孟依、黄光裕、丁磊、陈天桥等中国富豪,他们无一不是第一个吃螃蟹和敢于吃螃蟹的人,才让他们掘得了一个产业的第一桶真金。但是,试问他们所处的行业有没有竞争?
我相信,不用回答,这些“长夜漫漫,仍在思索”的富豪,已经用他们对明天的担心,告诉我们面对竞争是必须的,只是怎样确保自己竞争的长期优越性而已。没有绝对的“无人竞争”市场,只有相对的“无人竞争”市场!只是世上的螃蟹虽然很多,但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始终只有之一,那就只能看看其他不被人熟知的食物谁先第一个吃到?
企业走入怪圈,“蓝海战略”究竟忽悠了谁?
最近,本人通过统计发现,想“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确实很多,想“寻找新鲜食物”的人更多,LG、联想、神舟电脑、神州数码、海信、小天鹅、朗科、樱雪等近千个企业不约而同启动蓝海战略,寻找自己的蓝海,确实让本人百思不得其解。
蓝海战略为什么会同时在如此众多的企业中兴起呢?为什么他们都毫无顾忌地大肆谈蓝海战略呢?以本人身在公关行业,对公关炒作的理解来看,这些企业有借题炒作之嫌?“炒作”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常用的公关手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话题都可以应用于所有的企业。
相信所有的人都听过“掩耳盗铃”和“皇帝的新装”的故事,这两则故事的寓意,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了。我只想请大家仔细斟酌一下,众多的企业炒作以自己启动蓝海战略,找到了自己的蓝海,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无人竞争”市场。而这种“无人竞争”的市场,是不是有“掩耳盗铃”之嫌,同时也有“皇帝的新装”之感觉。
企业以为通过价值创新,找到了自己的蓝海,就像“掩耳盗铃”一样,别人发现不了我所在地这一块市场,我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市场带给我的高额利润,从而放松了竞争意识。这时就有点像皇帝的新装一样,自以为自己穿了一件华贵的“衣服”,找到了别人无法看见的“市场”,可以潇洒的走向人们的眼前。
不要忘了,中国是世界上模仿能力最强的国家,几乎所有的世界名牌都会在中国出现“假货”。对于以制造为主的中国企业来说,现在谈蓝海战略还为时尚早,真正谈蓝海战略的时间还是在你彻底“摆脱”了竞争,进入“相对的无人竞争”之后,再谈蓝海战略也不迟。
“横眉冷对红海”!中国企业应该正确领悟“蓝海战略”的精髓,而不是将其作为公关炒作的“诱饵”,用了忽悠与被忽悠,而最终都不知道忽悠了谁?希望已经用了“诱饵”的企业,能够真正“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不希望几年后,这些自称“找到蓝海”的企业,在无力应付竞争的时候,成为中国企业界的笑柄,那真是天大的“蓝海笑话”。
慎用“蓝海”吧,当产品同质化、技术同质化、就连战略和传播都同质化之时,这真是一种悲哀,中国企业的悲哀,中国公关届的悲哀!
五、
这个概念近来被抄的热乎乎的,热总有它热的道理,于是想看看它何以热。据作者讲,该书基于其15年的研究,所以,对于仅阅读了6个小时的我,所言所述不一定领会了其精髓的深刻,但还是和大家分享一些所感所悟吧。
 
 
我想大家最想知道的是何为蓝海战略吧?其实如果把它翻译为:另辟蹊径,可能就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有理解困难了,但也许那样它就抄不热了吧——这个市场好象很奇怪,一个创新且有智慧的概念不一定会被抄热(如陈祥星博士的著作《股东、经理、人力资本——有限公司治理的永恒主题》中提出的“管理利润”概念,我个人认为是相当独到的见解和创新),但一个古老的概念翻个新花样,进行一下名词创新,可以很快被抄的很热很热(如蓝海战略,六顶思维帽,现在又进行了名词创新了,叫“水平思考”)。
言归正传,继续读后交流:书中引入的蓝海概念是与红海对应的,所谓红海就是现今存在的市场空间,在这个市场上,企业进行着血腥竞争,企业流的血把海染红了,所以叫红海;而蓝海是现今还不存在的产业,是未知的市场空间,等待人们去另辟,因为还没有人开辟过这片海洋,所以它是原色:蓝色。
 
你可能会想,哪里还有蹊径等我另辟啊?作者指了个方向:从和对手竞争现有客户,转向开垦“非客户”这块处女地——别总盯着现有市场争的你死我活,要满足现有客户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他们付更少的钱,取得更大的效用,这种客户把许多企业的血都快放干了,海都染红了。
 
谁都想开发非客户啊,怎么做呢?该书教你四步动作:1、找出现有产业供需要双方都认为理所应当的元素,看看需要剔除些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放弃现有市场或降低成本);2、看看哪些元素可以降低标准;3、看看哪些元素需要增加标准(另辟蹊径,吸引非客户);4、看看要增加哪些新元素。——说起来好象挺容易——然后把这四步动作画在一张称为战略布局图的二维坐标图上。图画起来挺费劲的,就请同志们翻一下书吧,我不画给大家看了。但在这里,我有一个特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人家善于包装概念和形成工具,这个图,其实就是拉成直线的雷达图。洋咨询使用了一下雷达书,把许多企业整的一愣一愣,连写年终总结和同事对比优劣都用雷达图呢;而该书把雷达圈拉成一条直线(直线有利于增、减相关点,就是前面说的增加、或剔除元素),就又把咱全国人民搞的一愣一愣,真牛啊!——这种牛咱们真要学——纵使百年陈酒香,怎敌十米曲巷深,多冤啊!
 
以上是读第一章的感想,第一章是介绍蓝海战略;第二、三章分别是制定和执行蓝海战略。看来看去,就是一些企业另辟蹊径,创造成功的案例,和一些企业没辟成功的案例。其中成功者另辟蹊径的奇思妙想的确让人赞叹,让人称奇,但是我想,他们没有一个是遵照蓝海战略想出这些好主意的,而是蓝海战略作者研究了他们的案例,总结了他们的成功经验——另辟蹊径,放弃别人做烂了的,做别人没做的——如此而已。这是一个前后顺序的问题,如果这些成功者是遵照蓝海步骤想出好主意,另辟蹊径成功的,那这一战略工具应很有说服力了;但如果该工具只是总结了一些前人成功的经验,那就需要在心里多嘀咕两句了。我嘀咕一阵后得出的想法是:不知道当下的企业家们遵照蓝海战略教的四步动作是不是真的能开辟蓝海,只知道想另辟蹊径者千千万,成功者鲜,而把成功者的经验归功于另辟蹊径,似乎逻辑上似乎不那么成立。
 
点滴愚见,恐多有不妥,欢迎切磋
六、
在公司培训的时候,领导推荐我们读《蓝海战略》这本书。作为一个从事终端技术研究的软件工程师,我关注这类书籍比较少。翻开这本书,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事实和案例,阐述了“红海”和“蓝海”的内在联系,探求着“蓝海”开创之路。作为一个技术研究人员,做技术是为了什么呢?上升到战略层面的话,那就是开创“蓝海”。所以说《蓝海战略》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对创新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蓝海战略》让我对创新有了新的理解。创新不只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价值创新。创新的目标,不是去创新新奇的东西,而是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要。在历史上有很多企业都是获得了技术创新而最后都亏本了,像著名的摩托罗拉铱星计划最终失败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技术上的创新和价值的创新脱节。那么问题就是如何让用先进的技术去赚钱?这恐怕是每一个技术人员在做技术的时候,必须要反复考虑的事情。新技术是价值创新的基础,但不是价值创新的全部。以用户需求为依托,以技术为基石,推出新产品,开拓新业务,才是我们创新的责任。
其次,《蓝海战略》使我对竞争的概念又有了更新的理解。竞争,不仅仅包括和竞争对手在“红海”中的搏杀,还应包括新产品,新市场领域的占领上。通信领域不仅仅是话费价格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新产品,新业务的竞争。
“时移则事易,因为之备”。客户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蓝海战略要求企业把目光从市场的供给一方转移需求一方,也就是与其与竞争对手死拼,不如推出更能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跨越现有的竞争边界看市场,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重新排序,企业就有可能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开启巨大的潜在需求,从而摆脱“红海”–已知市场空间–的血腥竞争,开创“蓝海 ”–新的市场空间。
一个公司必须坚持探索蓝海,因为只有不断发现蓝海才能保证公司是满足客户的要求,才能不会被市场淘汰。只考虑红海是不行的。假如诺基亚一直抱守红海的话,可能它还是在做木材加工。但红海是必须的,有了一套红海的竞争能使你在发现蓝海并迅速在蓝海里确立你的地位,如果没有红海我想即使你找到拉蓝海你也不能迅速占领。蓝海代表着亟待开发的市场空间,代表着创造新需求,代表着高利润增长的机会。尽管有些蓝海完全是在已有产业边界以外创建的,但大多数蓝海则是通过在红海内部扩展已有产业边界而开拓出来的。
《蓝海战略》还阐述了另一个观点:开创蓝海的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的分水岭,不在于尖端技术,也不在于“进入市场的时机”。这些因素有时候会存在,但更多时候,它们并不存在。只有当企业把创新与效用、价格、成本整合一体时,才有价值创新。如果创新不能如此植根于价值之中,那么技术创新者和市场先驱者往往会落到为他人做嫁衣的下场。只重价值,不重创新,就容易使企业把精力放在小步递增的“价值创造”上。这种做法,也能改善价值,却不足以使你在市场中出类拔萃。只重创新,不重价值,则易使创新仅为技术突破所驱动,或只注重市场先行,或一味追求新奇怪诞,结果是常常超过买方的心理接受能力和购买力。因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价值创新与技术创新及市场先行区分开。
最后,《蓝海战略》论证了“差异化”和“低成本”的辩证关系:即价值和成本间的权衡取舍关系。常规看法认为,一家企业要么以较高成本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 值,要么用较低的成本创造还算不错的价值。这样,战略也就被看作在“差异化”和“低成本”间作出选择。与之相反,志在开创蓝海者则会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
通过读这本书深刻体会到了公司领导的市场洞察力和远见性,使我确定我们公司是一个有序发展的公司,使我更加坚定了和公司共同发展的决心。通过读这本书我也改变以往的思路看清了现在的发展方向,准备好迎接我公司历史新篇章的到来!
七、
一直以来,价格战一直是我国市场竞争的主旋律,这种竞争模式体现在行业的演变中,就是行业的波浪式发展,面对市场商机,大家一拥而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粗放经营之后,行业很快成熟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朝阳产业转眼之间就变成夕阳产业,市场上到处都是低迷不振的景象,赔本赚吆喝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感到这种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为求生存还要加速向这个方向前进。在这个时候,《蓝海战略》将一种全新的理念带到中国企业界,这对于在漆黑茫茫苦海中挣扎的企业来说,无异于发现了一盏明灯。虽然大家对它的褒贬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争论的本身就证明了它价值的存在。我想无论如何,它从某种角度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向成功之路的大门,路就在我们脚下。
《蓝海战略》这本书把绝大多数在激烈竞争中苦苦挣扎的企业定义为“红海”企业,而那些经过模式创新、与众不同的企业定义为“蓝海”企业。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咖啡连锁店星巴克(Starbucks Coffee),原来麦氏、雀巢这些厂商都是采取低成本战略,在价格上竞争,使咖啡零售业已经被极度商品化,似乎已无利可图。但星巴克一出现就击倒所有对手,独到的经营方式和高价策略反而造就出一大批忠实的客户,在原有红海中开辟了蓝海,几乎达到垄断地位的高度。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在竞争近乎惨烈的航空业里独辟蹊径,去掉比较昂贵的服务(如供餐、饮料等),以低价和便捷的服务取得了成功;在IT领域,充斥着众多的小型影音类产品,最终iPod独领风骚,由于它的大容量、使用方便、版权保护等优点,使它在市场销售上遥遥领先。
由此可见,蓝海战略关键在于开创新的需求,开创新的市场空间,通过价值创新来获得新的空间。
诞生第一台个人计算机的是MITS,而不是微软、苹果、IBM;录像机是美国AMPEX(安培)公司发明的,而不是索尼、松下和飞利浦。为什么大家不记得当初的发明者呢?因为这些企业都没有赚钱,发明了这些产品后,都亏本甚至破产了。我们能记住的只能是那些赚了钱、赢得市场的企业。由此可见,技术创新者是发明了这些创意的企业,但价值创新者恰恰是发现了新价值并赢得市场、赚了钱的企业。
《蓝海战略》可以在很多方面给我们一些启迪。就我社所处的出版行业而言,目前图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图书品种急剧上升,平均印数急剧下降;成本持续上升,利润率持续走低;发行折扣越打越大,退货率不断上升;库存直线上升,资金周转明显放缓等等这些问题时常困扰着出版企业。蓝海战略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战略转变的方向,即在现有即将饱和的市场外,独辟蹊径,在现有市场中杀开一条血路,开辟、培育一个崭新的,可以维持较长时间优势地位的消费市场,从而摆脱“红海”的血腥竞争,开创“蓝海”新市场空间。
“蓝海”战略在我国出版界也不乏此例,如1995年9月进入中国的《瑞丽》杂志,目前已发展为《瑞丽服饰美容》、《瑞丽伊人风尚》、《瑞丽时尚先锋》、《瑞丽家居设计》四种刊物。2005年4月,世纪华文国际传媒对全国十大主要城市的时尚类杂志进行了市场零售调查。结果显示,在高端的时尚类杂志市场,《瑞丽服饰美容》占据了21.09%的市场份额,全国平均销量排名第一,《瑞丽伊人风尚》总销量排名第三。2005年第一季度,《瑞丽》广告经营额同比劲增46%,遥遥领先行业平均水平和主要竞争对手。
《瑞丽》成功的秘诀在哪儿呢?我认为其关键是敏锐觉察社会阶层变动对消费群体文化的影响,抓住社会发展变动的契机,充分利用这些变动对“目标受众群”心理的影响,通过符合社会需求发展的操作,推动这些趋势的发展,从而迅速开辟自己的蓝海,培养了一大批品牌忠诚度很高的消费者。
《瑞丽》在抓住整体大的发展趋势的同时,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发掘自身优势,从文化走向、服务类别、受众定位和风格塑造上,形成了极具优势的个性特点,使自己脱颖而出。它的成功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只有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善于把握市场契机,在激烈竞争中努力价值创新,才能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迈克尔?波特的传统竞争理论认为产业结构是既定的,企业是在这个既定的结构下制定战略的,结果就是企业在已知的市场下竞争。而蓝海战略的重点就是如何建立新的市场空间,通过对现有产业的重新组合来开辟市场空间。我觉得这两个理论是互补的,是不同的两个方面,并没有什么高低之分。但是我们相信,当市场供大于求时,蓝海战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不是继续在红海里挣扎。
这本书使我对竞争又有了更新的理解。以前我们可能过于重视竞争对手,总是想尽办法对抗,而忽视了创造,从而陷入了“红海”战略中。我们为了市场份额而和竞争对手拼价格,使自己的利润大大的下降,总是幻想占领市场后再提高价格,但真正有多少企业能做到这样呢?我们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研究开发新的品种,想以此来占据市场,姑且不论新产品是否能被市场接受,即使市场很广阔,但对手的同类产品马上就会出来,同样又将陷入了新一轮的拼杀。我们希望用服务来弥补产品的不足,但你的服务再好也赶不上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现在几乎所有的厂家和商家都在服务上大做文章,可真正有几家靠高投入的服务战胜竞争对手呢?
所以,“蓝海战略”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不要抱怨生不逢时,没有机会,只要动脑筋,下功夫,就能在一片似乎无望的“红海”中开辟出光明的“蓝海”。对企业来说,只有审时度势,不断认识快速变化的世界,不断创新(特别是模式创新),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硬道理。
两个我们身边广为人知的案例可以鲜明地证实这一点。湖南卫视的“超级女生”之前,各种电视类歌咏比赛可以说已经不胜枚举,可就是在这个已经很“滥”的领域,“超级女生”以其清新的模式,创造了一个奇迹,实现了赞助商、电视台、唱片公司、演艺公司甚至包括歌迷在内的多赢局面。由首都旅游国际酒店集团和携程旅行服务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如家酒店连锁公司(Home inn)借鉴欧美完善成熟的经济型酒店模式,定位在2~3星,去掉所有奢华部分(比如豪华大堂、餐厅、桑拿等),但是非常干净、舒适、温馨。如家连锁酒店倡导“适度生活,自然自在”的生活理念,一举在竞争白热化的中国酒店业占领了一席之地,并于今年10月26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中国酒店行业海外上市第一股。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前我社正处于转企改制的攻坚阶段,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迎难而上,勇于创新,打造全新的价值链,才有出路,才能实现我社的宏伟蓝图。相信在社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社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电力出版社一定会拥有一个辉煌的明天。
八、
所有的业绩表现,从国家、个人、企业的表现来说,都是付出除以所得到的,这就是你的生产力。
创新即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系统性的。当创新是随机的时候,你就看到个体的企业家充满了创业时的风险,不断尝试,错误,改正,从失败中寻找到经验教训,当然也涉及到文化,也涉及到试验的组织,把部分组织独立出去,做成实验单元。最后一个就是避免风险的选择。这就是雄彼得的体系。
当创新成为系统化的体系时,就有了模式,思维的模式,理论方法论,最小化的风险。
所以两种创新方式,随机方式可以通过管理上的天才或者由失败的经验来慢慢的总结摸索;
而系统性的创新可以通过一定的理论一定的方法来实现。二者都是创新的方式,但是寻求的机制是不同的。这就是创新的两种价值学态,雄彼得和价值创新。
中国企业现在正在学习如何提高生产力,而生产力就等于产出除以投入。
如果你们能提高生产力,就可以提高自己发展的速度,迎头赶上。但是如果你不去创新,虽然你可以加速发展,但无法获得一种飞跃式的发展。中国企业现在所要做的不仅仅是要提高生产力,还要创新,这是今年都应该做的,这样明天才能有强大的品牌,而不仅仅是原料加工制造的基地。我们无法教大家来如何随即性创新,我所希望的就是大家如何系统性的创新。
什么是红海什么是蓝海?
红海战略在已有的市场空间中竞争,而蓝海战略是开创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
总而言之,红海战略或者是在价格中或者在生产中竞争,他们是生产力竞争。
蓝海战略关键就是开创新的需求,开创新的市场空间,通过价值创新来获得新的空间。
到底什么是战略?很多人都谈论战略,但是很快的知道战略代表什么呢?
价值创新有三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包括价值的建议,一个是利润上的建议,一个是人事上的定位。在价值上指的是效用减去价格,而在利润上是价格减去成本,而在人事上是包括股票的持有者,雇员,商业伙伴,包括整个社区。
产品和业务仅在市场中取悦客户远远达不到企业发展的目标,因为企业最终是要获利,这一点如果不能满足你的股东,你的雇员,你的商业伙伴,你的这些利润就是短暂的,一年可以获利,但是时间久了未必可以获利。因此,在战略上,要为这三个部分都提供令人信服的价值,为市场和股东等各方提供令人信服的价值。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战略就是有关效用有关价值有关成本有关人的几点内容的综合。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这一点久意味着可以为人民创造多大的利润,或者人民索要付出的成本。这就是国家领导人所应有的战略。对于公司领导人来讲,你可以为顾客提供什么,你要求你的顾客付出多大的价格,达到这一切所需要的成本,如何使你的雇员、你的商业伙伴、你的股东都非常满意呢?对于个人来说,也可以用四点来分析,你给一家公司工作,你给公司带来的附加值在何处呢?你的价格是多少,你的工资是多少?你的生活成本是多少?你怎么让你的老板你的同事都满意呢?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运用到各个层次各个人。
这一套理论体系放之四海而皆准。
蓝海战略经济上的效果:
在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关于新业务的研究中,86%的新业务开拓都是在红海的领域,只有14%在蓝海领域进行,他们在收入和利润的影响中使显而易见的,蓝海领域内进行的新业务开阔虽然只有14%,但是在收入方面却占了62%,利润的39%,这本来并不吃惊,因为开拓蓝海本来就是可以提升利润的,但是令人吃惊的使既然大家都知道这一结果,为什么还有86%的红海领域内的开拓呢?
为什么一遍发现蓝海可以带来大量的利润和收入,一遍还进行大量的红海开拓?是因为人们在红海里知道如何投资,可以进行产业分析、竞争分析,在质量上和价格上比超对手,这一切都是量化的,清晰的,这就使得投资运营非常容易。
但在蓝海,没有与红海领域相等的方法技巧,因为大家都要创建,都要从点滴中摸索经验,没有太现成的可把握的框架来系统性的开创蓝海,所以开创蓝海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
《蓝海战略》这本书就想改变这种状况,他提供了一系列严格的,有利的来让人们能够对蓝海中的因素量化的评估,使得蓝海的创建变成非常可行的一件事。
蓝海的创建有无可以遵循的范式呢,我们知道,所有的理论就像爱因斯坦的理论,如果最后没有一个方程式计算的话,这个理论就是没有太大的用处,包括质量控制,本来就是一直有理论,到了8、90年代,有了六西格玛,才把这些理论变得可行,所以所有的理论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方法论,才能让理论变成可行的有用的。
我们研究的资料涉及到了150个蓝海的创建,跨越了多于30个的产业,而时间上跨度有100年的时间,因为我们认为蓝海的创建与100年前没有太大的不同,因为他们都有一个范式,我们研究了跨越100年的蓝海案例,在这些蓝海创建的案例中,有成功有失败,我们就把两种案例进行比较,跨越产业的比较,跨越时间的比较,我们想找到的就是根本性的范式,根本性的方程式来使得我们能够重新创造蓝海,这些产业包括电影院业,电脑业,航空业,零售业,家庭建筑业,汽车业,制钢业等等。
那么我们研究了很多变量,包括产业变量,、组织变量,战略变量,比如产业变量,是不是说在上升的产业变量中就容易开创蓝海,在衰弱的产业中也可以开创蓝海呢?组织上的变量包括男人、女人或者说其中之一还是更容易开创蓝海,是年轻人还是年老人,是思想开放还是保守的人,这就是我们研究了各种变量的目的所在。
我们发现如下:蓝海的创建不是技术的创新,有时是通过新技术创新,有时候是通过老技术创新,一般来说,出现市场新技术的话,很多人都想到的是新技术或者说第一个进入市场的人,但是价值创新或者说蓝海战略并不在乎第一个,是否有技术上的创新,而是第一个在价值上提供飞跃的。当我们到硅谷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蓝海战略是一种新的理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蓝海战略包括三点,首先要有一个非常杰出的价值,第二个是要获利,第三个是各方面都要满意,高兴,这样才可以创造蓝海。
比如第一个诞生计算机的是MITS,而不是微软苹果ibm。录像机是AMPES发明的,而不是索尼松下飞利浦。
为什么大家不记得当初的发明者呢?因为这些商家都没有赚钱,发明了这些产品后,都亏本了。我们只记得赚了钱获得胜利的厂家。你们是想要发明了技术但却亏本,还是通过产品来赚钱,赢得胜利呢?技术创新者就是发明了这些创意,但是价值创新者就是发明了最后赚钱的这个人。
谁下的蛋谁又付出的蛋,是不是想让别人帮你付出蛋来呢?中国企业应该去孵蛋,从蛋中得意,而不是下蛋。因此不要仅仅重视技术创新,而是重视价值创新,在历史上又很多企业都是获得了技术创新而最后都亏本了。那么问题就是如何让你所拥有的技术去赚钱,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让大家都满意,各方都高兴。
旅行各地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说我们不象美国欧洲那么有钱,我们有财政上的限制,我们就不能做到象想欧美企业所做到的哪些。但是这些都是借口,因为真正进行价值创新并赚钱的企业都是在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成就他们的成功的。
很多经理人都有这种借口,像中国这样的企业为什么不能创造像星巴克这样的业务呢?如果仅仅限于在制造上提高生产力,今天是可以的,明天怎样就不得而知了,如果要获得美好的未来,中国企业必须要有自己良好的品牌。另外一点,不管成本,劳动力多便宜,但是总会有国家地区更便宜,要想用廉价的成本来获胜,总有一天会有更多的产业转移到更为廉价的地区去,如果你要想把产业保持在中国,保持这种力量和所有的工作机会,就必须有有利的品牌才行。
蓝海战略就不仅能使你提高生产力,更能帮助你创造强有力的品牌,使中国企业成为强有力竞争的企业。重要的是必须要同时提高生产力,同时要创新,没有时间要先做单独的什么一个方面,因为先做一个就会失去更好的机会,让竞争对手有机可乘。
另外,蓝海的创建很多都是从红海中来,是现有的红海的激烈竞争中创建而来的,并不是都是由蓝海开始创建起来的。如零售业,像过去的零售商家,如雀巢,他们都是在生产力上也就是价格上进行竞争,一旦星巴克出来后,就改变了产业的全景,所有的商家都无法与之匹敌,整个产业的景况就发生改变了。那么在中国,需要创建像星巴克或者沃尔玛的企业,因为我们就可以有一个品牌。蓝海战略对于创造一个世界性的品牌是非常有用的,一旦中国企业能创建出几个世界性的品牌,那么整个心理就会发生改变,人们都会注意到中国,并且承认中国在品牌方面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