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要宽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13:09

韦政通是台湾资深学者,国际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中国思想史》、《伦理思想的突破》、《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的智慧》、《儒家与现代中国》、《中国思想传统的创造转化》等著作,为几代学者所熟知。

韦政通先生在中国哲学、思想、文化诸领域的学术影响远播海内外,堪称卓有成就的学术宗师。但他对于学术界不同的声音,始终抱着宽容的态度。4月下旬,他在江城接受湖北日报记者专访时,谈到他对“科际整合”与学术宽容的看法。“中国人比较缺乏对话的能力,对待别人和别人的思想很难做到宽容。”韦政通先生说,孟子跟荀子都是各说各话,根本不是对话;朱熹与陆象山也是这样,争论了半天,却对对方根本不了解,不过他们个人关系还不错。到现代,自由主义跟新儒家也是这样,彼此不了解对方的确切想法,就想当然地乱骂一通,以为对方是谬误,自己是真理。

他进而感叹,学科之间的不沟通、不了解而造成的“隔行如隔山”、“文人相轻”,更是普遍。这不是学术之福。

西方相对来说较好一点。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西方就有辩论的传统,其关键不在结论而在过程。辩论的过程中,能够将概念的真实含义呈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再讨论下去。加上他们有“爱师更爱真理”的精神,彼此能够敞开,能够容忍,所以可以讨论下去。最后,哲学一步步发展,文化一步步推进。

韦政通指出,中国比较缺乏这种精神。包括现代的自由主义学者,理智上他们提倡自由,但一遇到别人的批评,也同样不能容忍,不能心平气和地讨论,像殷海光跟徐复观就因为观点不同,很长时间不相往来。认为自己的才正确、才重要,别人的都不对、不重要,就没有办法形成一种好的文明风气,更没有办法发展学术。

他说:“学术要发展,需要培养宽容的精神。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是我尊重你,见解不同并不影响我们彼此的交往。对‘隔行’的见解更要宽容。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只有一条路。”

韦政通认为,在不同学科的宽容方面,一个比较好的做法就是“科际整合”。这个观念,上世纪60年代殷海光已经提出来,但当时没有办法实施。70年代大批留学博士回到台湾,才开始尝试用多学科结合的方法讨论社会问题。

韦政通后来写《中国文化和现代生活》,就是学习借鉴了社会学的方法;写《毛泽东》,借鉴的是心理学、心理史的方法。这样就突破了哲学史、思想史方法的局限,从而提出新见解。重要的是,这样的“科际整合”,可以将不同学科的心灵打开,不再封闭,画地为牢。

“社会和文化是生机活泼的一个整体,不同的学科只能接近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其他的部分很容易忽略掉。做学问的目的是求真,若是局部认识,真理性、真实性当然受到限制。”韦政通说,学术发展到今天,不分科不行,分科有利于专精。但分科对于研究是不得已的。既要专精又要比较完整地把握真实、真理,最好的办法就是科际整合。学科的专精化当然很好,但一定不能“孤岛化”,要与其他学科互动,学术才能相互激发,最后得到发展。

他提出,学术的宽容有知的因素,有行的因素。知的方面要了解取得真理的不易,每个人自认为真理的东西,都有可能是偏见;将这个认识转化到行的方面,就要涵养性情,培养尊重别人见解的习惯。首先从身边最亲近的人做起。不允许子女、学生有不同意见,他们永远不能超过父母、老师,文明怎么进步?学术怎么发展?有了这样的经验,对范围更大的学术界同行或隔行,也就能慢慢养成对话的习惯。

韦政通说:“习惯平等对话,文明生活才能建立起来,思想学术才能真正前进。”

(2006-05-06 04:46:34) 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何卓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