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璇:不能将中国强大等同于对外强硬\\中日关系:在“历史”与“未来”之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12:19
中日关系:在“历史”与“未来”之间


中日关系正常化已迎来35周年,日本人是否已经以那段惨痛的历史教训为殷鉴、痛定思痛,重塑民族灵魂与国家形象了呢?

4月1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乘专机抵达东京,开始对日本进行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 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战后、特别是中日邦交恢复以来表述中日关系时使用频度很高的一个关键词。涉及中日之间的历史时,人们常常用两个相互关联的时段来概括和定义。一是从古至今中日间长达2000年的交往史,谓其主流是好的;二是近代以来那一段“不幸”的历史。这里的“以史为鉴”,不言而喻特指后者。而且,它与战后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形成为前提性逻辑关系。
现在的问题是,在长期使用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当时的“未来”,已经流变为“现实”乃至“历史”。如战后已一个甲子,中日关系正常化也已迎来35周年,在这样一段不算很长但也不算短的、“未来”不断衍化为“现实”与“历史”的过程中,日本人是否已经以那段惨痛的历史教训为殷鉴、痛定思痛,重塑民族灵魂与国家形象了呢?对于战后日本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其国家的根本发展方向,在今天我们应该给予怎样的评价?这已日益成为一个在很多场合、特别是一些重大场合无法回避、必须直面的问题。
由于中日关系的复杂性,看似简单的问题也历经了棘手的过程。直到温家宝总理今年4月访问日本,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才使这一问题获得突破性进展。温总理在演讲中强调:“中国政府和人民历来坚持向前看,一贯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强调以史为鉴,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他指出:“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政府和日本领导人多次在历史问题上表明态度,公开承认侵略,并对受害国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对此,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积极评价。”他进而指出:“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无论是正面经验或是反面教训,都是宝贵财富。从自己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学习,会来得更直接、更深刻、更有效,这是一个民族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对自己光明前途充满自信的表现。”对此,日本媒体反响强烈,认为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正式表明承认日本已就那段不幸的历史向中国道过歉了,从而使长期以来纠缠不清,使他们倍感困惑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有一种如释重轭的轻松感。与此同时,温总理如下的话语,又使日本国民深感其语重心长——“我们衷心希望日方以实际行动体现有关表态和承诺。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实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完全符合历史潮流和两国人民愿望,也是亚洲和国际社会的殷切期盼。”
日本人常常引以为自豪的,是他们在战后选择了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内外要素很多,但其中最根本的要素,则在于战后日本的广大国民对和平的执著追求,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源于对战争的反思。战后日本“55体制”形成以后的不少保守政客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修改作为这一道路重要保障的和平宪法,但由于广大国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和坚决抵制,右翼政客们的这一图谋至今未能得逞。对此,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上述演讲中指出:“日本战后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大国和国际社会有重要影响的一员,作为贵国的友好邻邦,中国人民支持日本人民继续沿着和平道路走下去。”在这里,即肯定了战后日本所选择的和平发展道路,又清楚地指明了其主体、主导力量之所在。
温总理访日期间,笔者适值在日本游学,温总理演讲当日,即有不少日本友人打来电话,纷纷表示听后心情非常激动,对上述两点深表赞赏。除此之外,印象最深的还有以下一点。即温总理所指出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得到了日本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与帮助,对此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笔者的老朋友——日本樱美林大学东北亚研究所所长川西重忠教授听后评价说,温总理的这一表述使日本人倍感欣慰——怀着歉意,日本人在战后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了一点事情,中国人对此表示永志不忘。这种不记前嫌、是非分明的态度,令人感佩。
在“未来”不断演进为“历史”的过程中,也即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牢牢把握住中日关系发展变化的脉搏,用高度的政治智慧不失时机地处理好有关战后日本评价诸问题,尚有诸多可为之处。(胡令远)

中国人民海军舰艇首访日本 中日防务交流开新章
新华网: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深圳”号导弹驱逐舰28日上午抵达东京湾,开始对日本进行为期4天的友好访问。这是中国人民海军舰艇首次访问日本,标志着中日两国在防务领域的交流掀开了新的一页。 >>>点击详细
朝鲜日报:中日两国加快“融冰”步伐
环球时报:韩国《朝鲜日报》11月22日文章,原题:中日两国加快“融冰”步伐 21日中午,记者来到中国南海舰队基地所在的湛江港。在副司令员肖新年指挥下,载着345名官兵的最新型导弹驱逐舰“深圳”号启程驶向日本。应日本海上自卫队邀请,28日进入横须贺军港的“深圳”号将在日本停留4天。 >>>点击详细
福田康夫:“日中领导人相互理解很重要”
国际先驱导报消息:自从福田康夫9月25日就任日本首相以来,希望采访他的媒体就络绎不绝。一个多星期前,《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一次与日本外务省国际报道官室官员的聚餐,无意间促成了对福田首相的专访。
由于事先只允许提一个问题,本报记者直入主题:“中日关系在您的政府的对外政策中占有什么位置?今后您的政府将如何进一步发展中日关系,并构筑两国战略互惠关系?”
“日中关系对两国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安倍晋三前首相去年访华,改善了日中关系。温家宝总理今年4月访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其后也访问了日本,日中关系正在朝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的方向前进。我今年9月底与温家宝总理通电话,双方同意为发展日中关系而共同努力。”福田回答说。>>>点击详细
关注中国 处处寻找出路 中国成为日本新坐标
环球时报消息:历史上的中国,曾是近邻日本的师傅,也曾是被日本欺凌的对象。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发展几乎每年都给日本一个惊讶:申办奥运会成功,载人飞船和探月卫星发射成功,2005年中国GDP超过英国并将于今年年底赶上德国,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中国与非洲、东盟和邻国关系的发展等等。这些都成了日本紧盯中国的原因。日本喊了很多年“脱亚入欧”,面前却突然出现了一个强大的中国,过去是处处与欧美做对比,而现在不得不把中国当成了又一个新坐标。>>>点击详细
中日关系已超越日本政党轮替

近日,日本三大报刊分别作出民调,结果大致相同:民主党在8月底大选有望达到300席,而自民党可能只有150席,政党轮替几近成型,民主党政权已经呼之欲出。但人们似乎对今后的走向还没有准确把握。无论是乐观积极,还是悲观冷峻,都需要基于两大现实,一是日本的政党政治,二是中日关系的基本定位。


日本的政党政治有一种“主体缺位”现象,俗而言之即“当家不作主”:参选的两大党似乎并无明显的政党利益界限和立场区隔,选举更像是一个行政团队的改组,在zhong大内外政治问题尤其是外交上涉及较少,具有“非政治化”特征。这种特点主要源于战后美国队日本的改造。美国在“非军事化”改造的同时,更注重对日本政治能力的阉割。
因此,民主党当选不会对日本的国际战略及中日关系产生太大影响。尽管为了政党区隔,民主党一直有些积极言论引人注目,但由于主导权并不在手,加上目前处于温和状态,民主党当选后很难有什么不同于自民党的大动作。
中日关系已经越发超越日本各政党利益色彩与政策层面,正在形成双边重大“国益”的结构性定位。战略互惠正在成为中日关系乃至国际关系大格局的必然规定。因此,中日国家关系已具有超越党派利益的稳定性,党派争斗有时还成为促进中日关系的良性竞争。中美之间也已出现这种倾向。这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上了一个新台阶,全世界尤其各大国都将对华政策置于重大国益决策的战略位置。这有些类似各国对美关系的定位。如同每个人出门前必须看“天气预报”,对应气侯变化是大家共同利益所在,一般不会因人而异。同时,这也表明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日趋成熟的新阶段。在上述多边关系不断稳定的环境里,即使中日民间感情上仍存在一些矛盾,但在国家关系定位上,双方都已酿就了成熟的判断。由此中日政治关系就具备了特殊的“免疫力”。十几年来,中日关系一直起伏波动,小泉时更跌至谷底。但今天,中日关系似乎进入了一个疫后的“免疫期”,虽然靖国神社、领土问题及“中国威胁论”等依然存在,但都无力干扰中日政治关系正常发展。
目前,中日之间形成了一个多重价值链:一是最高国家利益链,包括政府高层政治共识、各类经贸合作及地区和平发展等,这是超越党派的最大“公约数”,是中日关系的基本保障;二是各政党特有的对华政策,包括政党交流、独特管道、人脉关系等;三是民间包括地方、个人、企业等的各种合作关系。这三条价值链交织构筑了一个强大、稳定的基盘,使中日关系不会因政党轮替发生重大改变。
今后,中日关系如发生积极或消极的重大调整,可能也不是因为日本的政党轮替,而是因为现实的国际关系及中日国家关系格局本身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都是源于艰苦扎实的努力,不似政局波动那样具有戏剧性。认清这一点,就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致因某种变化产生不切实际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