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硬与慈善之间———透视《大染坊》主人公陈寿亭的管理风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0:08:29

2006-02-22 | ※ 在强硬与慈善之间———透视《大染坊》主人公陈寿亭的管理风格 ※

我是在一个雨天看《大染坊》的,尽管在看热播的电视剧之前,已经读完了同名的小说。但我仍感动于故事的诡谲和传奇,感动于主人公的民族责任感。像小说一样,在没有一个当红一线演员,没有任何大肆的宣传和炒作的情况下,这部以商界奇才陈寿亭为主线的电视剧《大染坊》在央视一套一播出,立即红透半边天,并登各频道电视剧收视率第一。电视剧结束的当晚,随着男主人公陈寿亭吐血而亡,电视剧画上句号。随机抽查中,观众也打出了9分的高分,随后全国掀起了一股“《大染坊》热”。而这股“热”,已远远超出了文学界和影视界。在社会上反响最大的当属商界。有业内人士称《大染坊》堪称一部“商战教科书”。不少地方,商界人士纷纷座谈,并形成一致共识:商人要学陈寿亭。随后《财富时报》以《经商要读〈大染坊〉》为题,用四个整版刊载长文,论述《大染坊》里的经商之道。某企业的一位老总,从新华书店一下买了200本《大染坊》,发给管理人员,人手一册,作为经商指南。一家出版社主动同作者陈杰联系,要从小说《大染坊》中摘录部分内容,别出一本《陈寿亭语录》。此想法不能不说颇有创意。台湾捷幼出版社已购买在台湾出版繁体字本《大染坊》的版权,只限在台发行。据作者
陈杰讲,不久前加拿大一出版商,欲斥资7万美元购买《大染坊》的全球发行权……

  从艺术角度讲,《大染坊》之所以受到众媒体的特别关注,因为它是首部描写我国民族印染工业的历史剧,《大染坊》以丰厚的生活积淀与丰富的艺术才情,既不自恋自弃又不媚雅媚俗的叙述风度,既不铺排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也不营造男女情爱的浪漫意韵的脱俗姿态,讲述了一个商界英才的传奇故事,唱出了一曲中国民族工业的悠长挽歌。

  但更鼓动人心的是它演绎了经商之道的谋略和传奇,它讲述了主人公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传奇创业故事。而独具魅力的艺术形象———主人公陈寿亭(陈六子)的经营之道正为许多处于创业或已经在商界拥有一席之地的人所津津乐道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

  《大染坊》能够如此地打动人,在于它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大染坊》中大量引用“三十六计”中的计策,使该剧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写出了现代戏中少有的智慧。在成都某外企工作的陈先生很感慨:“《大染坊》非常真实,我是在外企工作的,剧中所讲的问题和现在的也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人很重要,尤其是如何发挥人的才能。陈寿亭是乞丐出身,但是却成为一代实业奇才。现在外企也是这样,招工并不是看学历高低,而是看实战经验。而如何运用和留住人才也是现代企业所面临的难题,陈寿亭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陈寿亭这一形象的传奇性体现在传统文化浸淫下形成的民间智慧方面,他虽然目不识丁,但又胆识过人,“三十六计”、“三国演义”等在民间流传的传统民间智慧成了他获胜的法宝,面对商场的尔虞我诈,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他总能游刃有余,出奇制胜,势如破竹。他的很多商战谋略堪称经典,即使在现代商战中,也堪称高招,极有借鉴价值。

  在富裕正被时代推崇的今天,求富心理已成为普遍愿望,社会也在酝酿着更多的富人。

  “热”的主要原因还不在于那一段历史,尽管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而是那些波诡云谲的商战故事,从根本上把握了人们对财富的向往之情。这才是这部电视剧的诱惑所在。

  管理是一种文化活动
  一部电视剧或电影,吸引观众的不仅仅是视觉的精美和音乐的冲击,孕育在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才是受众最终所铭记的。《大染坊》即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取向。它以文化的视角演绎故事,注重故事的“言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因此,《大染坊》的主人公所进行的种种活动也充满了文化的深刻和复杂。

  同《子夜》中一出场就已经是成功的实业家的吴荪甫不同,陈寿亭是“要饭的”的出身,接受的是民间文化的教育。幼年陈寿亭的两大任务就是“要饭”、“听说书”。“要饭”锻炼了他的意志,“听说书”得到的侠义故事和民间计谋成为他开办“大染坊”的管理之道。陈寿亭堪称商界“奇侠”,虽然他不识字、脾气急。他的血液里融入了传统文化的亲情伦理观、处世理念以及人生哲学。他身上浓郁的仁、义、礼、智、信、孝气息,集中了对传统美德的个性化弘扬,讴歌了隐忍、顽强、勇敢等高贵品质,强调人的经济素质和道德素质相结合的行为准则,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也有很强的现实作用。

  周村刘家饭铺挑帘的锁子叔经常接济要饭的小寿亭。寿亭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年供米月供柴一直为他们养老送终。

  陈寿亭的染厂是不打卡的,他的厂子里也没有什么打手和大狼狗。穷苦出身的陈寿亭爱给员工发肘子,因为发了钱工人们都不舍得吃,过年过节发“喜面儿”也很大方。他在青岛把大华染厂卖给日本人后,工人又全部跑到济南继续在他的麾下。就是因为过年的时候他给每个人发了20块大洋,而当时两块大洋基本可以养活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

  从东北逃难落脚大华的白金彪夜里看到仓库外面电线冒火花,主动换线。寿亭看到后,说:“你去账房领十块钱。”“夜里下雨,还惦记着线路,这就该奖。”不仅如此,他回头就把电工辞掉,虽然那是市长的亲戚。

  他承认人力资本的价值,在薪酬上领风气之先,从而取得产品开发和市场的主动。在厂子里陈寿亭不用说教,就很容易赢得员工发自内心的尊重。在青岛时,陈寿亭一直和工人吃在一起。账房老吴说:“(不让寿亭和工人一起吃饭)怕是不行。别说和你(大华东家卢家驹)一块儿吃饭,就是伙房里给他碗里多盛上块肉,他都骂。”“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在这里没有了市场,相反的是他实行人性化管理,靠仁爱、理解和同情,工人们“根本不用管,就玩命干”,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上海六合染厂,企业很大,林总经理身边的人还要经常偷偷向林老太爷报告情况。可是,在天津,陈寿亭盘下天津的开埠厂后对聘请的职业经理周涛飞和丁文东,“连个帐房都没有派去”,让他们放手大胆干,真正是“垂拱而治”,自己却只愿意拿四成的份子。盖洛普公司《由此,踏上成功之路》前言中说:“你的企业能否成功,并不取决于你对经济学、组织发展学或营销学的造诣。毋宁说,成功取决于你对心理学的理解。换一种说法,你必须释放人性的威力。”用此观点印证陈寿亭的实践丝毫不差。

  陈寿亭是一个为人宽厚正派的人物,在陈寿亭身上体现出了以“仁义”为代表的浓厚的传统道德意识,包括他对救命恩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善举,对工人的呵护,他对妻子始终不渝的爱情,对被救“妹子”责任感,甚至还体现在对敌人和对手的宽容上。他与竞争对手孙明祖等人在战场上不含糊,但总抱宽容与爱护的心态,孙明祖工厂被日本人强行买去失业在家,他请孙明祖做了自己的区域总代理。在他退出青岛时,把青岛仅自己才有的汽车送给了孙明祖,让他防着日本人的子弹。“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后来孙明祖说“我们彼此吵吵闹闹,但互相壮胆”,决非妄言。现实中的竞争对手,想必会得到启发。好友卢家驹评价陈寿亭说:“六哥没骂过孩子一句,他说好孩子不是打出来的。骂更不管用。你只要让他觉得你挺看重他,这就行了。他这就是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治。他管工厂也是这一套。天津开埠他根本不管,可干得还真不错。”就是对他的证明。

  他身上所蕴涵的人性光芒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这种浓厚真情氛围的营造,无疑滋润着现代社会快节奏中忙碌的人们日益麻木冷漠的心灵,给人以心灵慰藉与温暖。它告诉人们情义远远重于利益。

  重视学习有胆有识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说:“即使优秀领导人,也知道他们并不能控制一切。”虽然陈寿亭不知道这句话,但他懂得“愚以事贤,弱以事强”。陈寿亭并没有比手下人更聪明,甚至在一些方面并不占优势。但陈寿亭的综合素质却要高于其他人。这种综合素质包括善于学习。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陈寿亭不识字却很有智慧,他听了许多历史故事,耳熟能详,活学活用。而且他没断了看报纸,他专门雇着人天天念报纸,世界上的西他拉(希特勒)上台,西班牙打仗,他全知道。

  为了和上海林祥荣合作,他毅然答应了要三成份子的要求,尽管最终没有谈成。但陈寿亭的话极具借鉴意义,“技术就是钱!”

  陈寿亭没看过什么经商秘笈,他的学问来源于生活,所谓“读书少顾虑就少”,与寿亭年长得多的商界同行相比较,陈寿亭胜在胆上。卢家驹转述其父的话表扬陈寿亭:“这本事大小,不在读书多少。不仅这样,有些人还不能读书。”所谓三种人不能读书,第一种是钻到书里出不来的人。看了《西厢记》,相思崔莺莺,钻到书里出不来了,这种人不能读书。二是读了书干坏事的人,这有文化的人干坏事,比没文化的人更毒,如秦桧之流。第三种就是天分过高的人。这人天分过高了,读书不仅不能帮他,反而能误了他的事儿。中国人常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就是这个道理。刘邦朱元璋都是无赖,反而造反做了皇帝,就是因为读书少。“这读书少顾虑就少,天分再高,说不定真能把事干成了。黄巢李自成就不行。黄巢想考进士,一边骑马横枪造反,一边背诵《周易》中的《十翼》;李自成更有意思,下马是《资治通鉴》,上马手不离《孙武子》。就是书害了他们。他们读了书,顾虑就多,干什么事之前都得想想,先查查前朝有无先例,就把事耽误了,是书妨碍了他们的天分。他要不读书,由着性子干,说不定还真能干成了。”所以,有学者提出“胆商”的理论并不无道理,恰恰有的人惮于创业、惮于决策、惮于行动
并且把钱看得很重,患得患失总在钱上却非在事上,没有像陈寿亭面对金钱表现出的潇洒:“这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要是看得过重了,干起买卖来就顾虑重重,买卖也就干不好。”卢家驹把陈寿亭归为第三种人,从一个方面也侧证了陈寿亭胆量和气魄。
  有胆不等于莽撞。老子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实行重重计划,陈寿亭都尽量不让人知道。在一次酒后,陈寿亭道出自己多次谋算顺利的秘密,“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成害。”寿亭认为,卢老爷子送他的这几个字让他受益终生。寿亭回忆起来:“这些前辈,敢把这么大的事业甚至是所有的家当交给我,我能不玩命干吗?家驹他爹就见了我一面,人家一眼就看出我的毛病来,所以专门来青岛,教我认下那行字。”陈寿亭在创业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胆识、胸襟和气魄与当代社会所提倡的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发展的眼光相一致,对现实社会具有启示和指导作用。

    连横与合纵之妙
  在日军侵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价格战成为帝国主义摧毁民族产业的匕首;而对价格战的遏制和反击,则体现出本土商人的商业谋略。其实,无论在何种市场条件下,发动恶性价格战都可能对整个产业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但现在的商家往往缺乏“跳出来”的眼光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国内印染行业的开山鼻祖又是怎样做的呢?

  在日本人藤井的幕后指使下,模范染厂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市场批量甩货,企图冲垮本土企业。面对恶意挑衅,作为华东地区印染业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陈寿亭并没有进行正面回击,而是在第一时间联合当地主要的印染厂共同制定“以退为进”的应对策略。

  厂商与核心代理商联手,打乱竞争对手的战略部署。“连横”只是宏巨染厂的缓兵之计,毕竟低价产品对市场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危急时刻,陈寿亭果断采取“合纵”策略,调拨资金支持华东区核心代理商“吞掉”模范染厂的大批产品,继而向其他地区抛售———这既减少了宏巨染厂在市场重点覆盖区域受到的影响,又保证了渠道商的获利空间。价格战一旦打响,只要有跟进者,就可能形成一发而不可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这对行业长远发展来说不啻是一场灾难。市场领头羊此时必须借助同仇敌忾的势能和累积多年的号召力,将昔日的主要竞争对手变成“连横”对象,建立阶段性的统一战线。当然,这对领头羊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现在企业能扮演“宏巨染厂”角色的公司似乎并不多见,陈寿亭般的人物更是寥寥,与其说是缺乏号召力,不如说是缺乏宽容的人格魅力。曾经不攻自破的彩电价格同盟就是最好的例子。

  管理是恶与善的征伐
  可以说周村说书场成就了陈寿亭“恶”的谋略的雏形。“这朱元璋原来是一个要饭的。史书说他初为丐,也就是要饭;后为僧,就是和尚;终为帝,最后当上皇上。这人呐,要成就大事,就是本着两个字———”“一是要善,该发善心的时候一定要发善心;再一个字就是狠,该狠心的时候一定要狠。朱元璋就有这两下子。他善的时候可以自己不吃饭,把饭让给那些当兵的吃;但他发起狠来———比谁都狠!那么多名将跟着他出生入死,可是坐了江山之后呢———哪个也别想活!为我朱家的江山———”啪!又是一下醒木,“拔了这些蒺藜!”所以,在通和染坊,陈寿亭偷偷学会了傲慢的刘师傅的手艺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辞退他的师傅。寿亭对周掌柜说:“我来这年把儿,翻来覆去看了,咱周家没有对不住他(刘师傅)的地方。咱这条街上的染坊我也全去过,没有一个师傅有他那么大的谱儿。咱不是卸磨杀驴,咱这是提前除害。说书的也说了,‘慈不带兵,义不养财’。”

  周掌柜未置可否。寿亭向前跨一步:“爹,这善和狠,你得分对谁。”当年他仅15岁。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历史状况。济南时期,是陈寿亭印染生涯最为艰难的时期,也是他最为出彩的时期。此一阶段,陈寿亭发挥其民间智慧,化装成叫花子“骗买”上海林祥荣的八千件“虞美人”花布;后来又因林祥荣在报纸上骂他是“叫花子”出身,作为报复,以一尺二分钱的价格贱卖“虞美人”,从而上演了一场“飞虎戏美人”的好戏,彻底摧毁了林氏集团的信心。在这中间,他还利用“拖刀计”败中求胜,先是让上海林祥荣的六合染织厂挤垮了天津的染厂,然后自己又兼并了天津染厂,并且最终折服了上海林祥荣。同时,陈寿亭与同在济南的赵东俊、赵东初兄弟的三元染厂也存在既合作又磨擦的复杂关系。

  而与日本商人滕井的斗争则更看得出是两个最优秀的″恶″商人之间智慧的游戏和过招。陈寿亭胜滕井胜在智慧上。他把竞争对手给支走,成为滕井唯一的买主。当然滕井完全了解陈寿亭的招术。但他必须尽快把手中的布甩出去,好去运军粮,否则会带来杀身之祸。所以他只能主动拱手让给陈寿亭一个生意上的大便宜。还得装出痛哭流涕感谢陈寿亭。其实滕井也知道陈寿亭的弱点——他这么一哭陈寿亭就不再穷追猛打,他就可以减少损失。果然如此。所以这两人智慧并不相上下。作品正是在这个层次上写出了商界人生,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商战中的智慧较量的魅力,陈寿亭的形象才显得不同凡响。

  在黑格尔眼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在与其他民族资本家的争斗中,陈寿亭充分表现了他的聪明和智慧、勇气和胆量、狡猾和残酷,表现了他“恶”的一面。另一方面,陈寿亭身上也体现着从“说书”等民间文艺形式中得来的儒家传统道德力量“善”的影响,体现着“过犹不及”、“穷寇勿追”的人生智慧和处世谋略。正如剧中林老爷子所说:“陈寿亭是生意人中的江湖派,要的就是面子”。陈寿亭的“仁义”在于先要战胜对方,然后再放对方一马,打一棒再给个甜枣吃。在周村,王掌柜和他的小舅子雇用土匪绑了陈寿亭的票,陈寿亭利用筒子香“自残”脱身后,也决不报复;临离开青岛,陈寿亭把自己的染织秘方和“私家汽车”留给了老对手孙明祖;济南时期,即使在“飞虎戏美人”的高潮时节,也仍然能把握住分寸,并没有直捣林祥荣的老巢上海。纵观陈寿亭与其他民族资本家争斗的过程和结果,对手都变成了朋友。似乎《大染坊》在这样告诉我们:“这毕竟是中国人自己内部的事”。

  有人认为文中人物过于传奇,而《大染坊》的导演解析主人公陈寿亭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就是《大染坊》的编剧陈杰的爷爷,并且历史上的陈寿亭在印染界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就。

  相比成书于1931年-1932年《子夜》,《大染坊》更加突出了20世纪上半叶民族实业家的家国情仇、爱国情怀,它在主题上更发人深省,它昭示了这样一个不容辩驳的真理:一个人的成功与国家的兴亡是息息相关的,个人命运必须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稳定,如果国家不强大,个人再强也不行,正所谓“国不富则民不强”。剧中陈寿亭多次说过这样经典的话:“如果生在太平盛世,我能把买卖做到全中国”,“如果国家强盛了,我能把产品卖到整个世界。”在主题上,《大染坊》被赋予了更多主旋律的色彩,借古说今更有建设性。中国民族工业在日本入侵时的昙花一现,主人公那种在夹缝中挣扎的艰苦生存状态,那一代民族资本家的艰难生存过程,都让人为之扼腕。最令人叹惋的是该剧的大结局:陈寿亭50岁生日宴会上,大家在工厂里给寿亭祝寿,在大伙要“为韩主席守住济南干杯”的时候,他听到了韩复榘弃守济南的消息。陈寿亭悲愤地说到:“这是什么样的军队,这是什么样的国家……”最后吐血而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舍利取义”,下令将自己苦心经营的宏巨染厂付之一炬也不给日本人留下。他的悲剧也是那个年代的民族工业者们共同的悲剧,而悲剧更具震撼力,更能引人
深思。难得的是,作者虽未正面阐释启蒙与救亡、反帝与爱国等当时社会的重大命题,但却通过其在社会面貌和政治体制上浮光掠影的闪现,把“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提升到了被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的境界。

  陈杰因成功打造《大染坊》而一夜成名。小说电视剧都很火,陈杰自然也跟着火了起来。一时间,陈杰成了众多媒体和读者关注的人物。然而,作为制造“一剧之本”的人陈杰却并非大家,甚至名不见经传。“陈杰,1956年生,上过三年小学,16岁入济南市邮政局做工,后弃工从商,现为某大公司首席执行总监。好乱读书,不好上学。”这是陈杰出版电视剧《大染坊》的同名小说时提供的个人简介。这个不足50字的简介,真是“简”得不能再简了。一个只“上过三年小学”的人,竟有如此才华不禁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