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电影小说《色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1:13:01

评电影·小说色·戒
刘 杨

电影《色?戒》讲了个几近荒诞的故事:

日寇侵华时,“在学校里演的都是慷慨激昂的爱国历史剧”的六名嶺南大学学生,逃到香港后,“定下一条美人计”,由“当家花旦”王佳芝扮作生意人麦太太,设法接近易太太,欲以色诱锄掉大汉奸易先生。从香港到上海,历时四年多(1938年底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王佳芝经历了“跟老易在一起那两次总是提心吊胆”的淫乱,怀疑自己“有点爱上了老易”,在把易先生诱引到事先约定的刺杀场所——首饰店修耳坠时,王佳芝载上易先生欲送她的六克拉钻戒,看到易睫毛下“温柔怜惜的神气”,感到“这个人是真的爱我”,“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太晚了”,低声说“快走”!易“脸上一呆”,“立刻明白了”,随即跳起来“夺门而出”……

逃脱的易先生“一个电话打去”,“一网打尽”,“那些浑小子经不起讯问,吃了点苦头全都说了”,“不到晚上十点钟统统枪毙了”。

作者这样描写汉奸下令杀人后的心理活动:“得一知已,死而无憾”,“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只是有感情。……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是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作者的意图是告诉人们:色(*)+戒(六克拉钻戒),可以使舍身锄奸的王佳芝迷失本性,忘却了四年孜孜以求的刺杀目标,背叛了民族大义的崇高信念,放走了汉奸,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患难与共的同学们。

自诩“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的张爱玲,1945年就在《天地》杂志上崭露文采,在沦陷的上海混迹多年,目睹过日寇的凶残和汉奸的无耻,她不写这些,却推出一个舍身锄奸,即将告成,却又救奸的女大学生示人,是为什么?

原来所塑造的奇特人物王佳芝,有着张爱玲自己的影子。张本人就是汪伪政府宣传部副部长胡兰成的红粉知已。1944年二人结婚时,胡38岁,与《色?戒》中的内政部长易先生平起平坐,而易太太的年纪做她(指王佳芝,实指自己)母亲绰绰有余。1947年,张与胡离异时说:“我已经不喜欢你了,而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没有跟着胡兰成一起逃亡日本。而张在小说中对其他汉奸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曾仲鸣都是直呼其名,唯独对内政部长这个大汉奸例外,情有独钟,尊称为“易先生”。

《色?戒》发表时,文尾注1950年,张爱玲当时也不过30岁上下,不会是“用了30年的时间”。1950年,是日寇投降后五年,新中国成立不到两年。在那个年月,奇才张爱玲对与魔鬼共舞的近四年不光彩历史,许是感到汗颜、羞愧……就用自己生花妙笔写出《色?戒》,推出一个漂亮的女大学生王佳芝,立志色诱锄奸,尚且抵挡不住色和戒的诱惑而背叛,何况我——只是“生为他的人”,并未“死是他的鬼”呢!

《色?戒》不惜美化汉奸(精明、干练、有魅力、有魄力),亵渎爱国青年(如体验什么“性经验”、“吃了点苦头全都说了”等)为自己开脱、辩白,意图很明显。因是文艺小说,人们鉴于作者的煞费苦心,对其中的荒诞之处,予以容忍,不屑理睬,也不值得花时间批判。而怎么也难料到50多年后,一个出生在日本投降后的壮年人,蜚声影坛的名导演李安,竟忘了教科书上告诉他的日寇侵华时,与汉奸狼狈作恶,使3500万同胞死于非命的惨痛,却匪夷所思的热衷于《色?戒》,不惜耗巨资把18000字的小说,拍成130分钟的加长影片,极力演染、夸大色和戒,说是要在银幕上展现小说中隐晦而未说出、未表现出来的潜意识。

影片一开始就是麻将桌上太太们手指上钻戒熠熠的金光,王佳芝最后的背叛,也是戴上了六克拉钻戒之后。小说中王佳芝认为“既然有牺牲的决心,就不能说不甘心便宜了他”,荒唐地和*过娼的同学体会“性经验”,之后又后悔:“我傻,反正就是我傻”。而影片竟*裸地展示:王佳芝仰卧床上,梁闫生进门就解衣服,王佳芝说“灯关了”!小说中王佳芝回忆“跟老易在一起那两次总是提心吊胆”,都是在外面公寓,影片却增加了在易公馆王佳芝被易反剪双手暴力强奸。三次的淫乱镜头,竟可放映10来多分钟,不遗余力地注释致使王佳芝由诱变诚,伪变真,锄奸异化为爱奸救奸,是色(*)加戒(六克拉钻戒)导致的必然结果。小说中只说,包括王佳芝在内的六名大学生“统统枪毙了”,而影片中竟要六名大学生背绑着双手,跪在地上,等待着身后的刽子手们开枪(这是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不忍目睹的镜头,竟然是也是中国人的李安给设计出来的)。之后,影片还增加了小说中没有的,下令屠杀六名大学生的汉奸易先生,眼中饱含着鳄鱼的“眼泪”,以注释“终极的占有”,是个“无毒不丈夫”的真正男人!

“张爱玲和李安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色戒。”这是一个读小说“有抵触和隔阂”,而“电影是真的有看头”的观众说的。撇开她的“有看头”不予置评,而“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色戒”,倒是说对了。李安说了张爱玲未能说(或是不敢说)的话,达到了张爱玲想达到而未能达到的目的:张爱玲推出一个王佳芝为了给自己开脱,而李安却渲染色欲和物欲是人性的复苏,以证明王佳芝的背叛,而复原为“真正的女人”,是合情合理的。李安比张爱玲走得更远,张爱玲和李安的关系,正如张爱玲在小说中讲易先生和王佳芝的关系一样,也是虎与伥的关系。

如此影片,竟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奖。这并非洋评委们的慷慨,也非他们不识货的真伪,而是鲁迅先生曾斥责过的那样,“我们的痈疽是他们的宝贝”,正如同一百多年前,非常欣赏我们的愚昧、落后、抽鸦片和缠小脚一样。

想不到影片在国内放映后,有些媒体竟也大力赞赏和炒作。某中文台著名主持人,连续几天揣猜、推敲剪掉的十多分钟*镜头,像是耿耿于怀。武汉的一家大报,不知根据什么,刊出《色?戒》人物的原型——大汉奸丁默村和郑萍如的彩色照片,以证明有根有据;连续刊出多篇文章,多是从人性、情爱和所谓艺术(艺术,给予人们的是审美享受,充斥在出卖、*、背叛、屠杀、声色犬马氛围中的《色?戒》,还奢谈什么艺术?)的角度,予以赞赏。“发现王佳芝其实很可爱,易先生并非不可理喻”。“如果我是王佳芝,我会救易先生吗?答案几乎每次都是肯定的。”“女人读《色?戒》会与张爱玲有更多的情感交集。我相信如果环境与背景相似,大多数女人会重复王佳芝在小说里的这段经历”。不知这样写的人是男还是女,凭什么充当“大多数”女人的代言人?无遮拦的坦露,令人震惊!不禁要为“大多数”女同胞悲!为华夏的民族尊严悲!

《色?戒》公映后,在国内外捞到的两亿多票房价值,是以泯灭民族意识、出卖良知为代价的,那些花花绿绿的钞票上,浸有为抗日和锄奸牺牲的千千万万同胞们的鲜血,它却赢得了钉在耻辱架上的大小汉奸亡灵的喝彩!

有人骂批评《色?戒》的人,是“过度无知”,“缺乏基本的诚实”,以影片《第四十一》为例,证明“演绎敌人、叛徒和刽子手身上的人性故事的小说和电影,古往今来,不计其数”,却忘了影片为什么叫《第四十一》——指的是红军女战士击毙的第四十一个敌人——正是她押解的白匪军官。所乘的*船失事沉没,只有她和一个白匪军官漂流到附近的荒岛上,在脱离社会的特定条件下,为求生存,共同和自然作斗争中,产生了患难与共的感情,或者说是爱情。而当白匪的船只靠近荒岛,白匪军官向*船飞奔时,红军女战士没有因为荒岛上萌生的爱情而背叛,而是毅然举起枪,击毙了白匪军官,根本不考虑自己以后会是什么结果。《色?戒》实际是《第四十一》的反动,不能相提并论。

据报载,某某公司已在筹划,把《色?戒》拍成电视连续剧,李安、汤唯有望提名奥斯卡,李安获得台湾的最佳导演金马奖,汤唯获得最佳新演员金马奖,……热捧《色?戒》的势头,似方兴未艾。有兴关注的人们,不妨拭目以待,看看那些崇尚人性、醉心所谓艺术的先生们,还能炒作、喧嚣到几时!想把读者和观众引向何方!

注:前引文均见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爱玲经典作品集》,后引文及消息均见武汉继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后的第三大报11、12月份的娱乐版和锐读版。
(写于2007年11月11日—12月10日)

五柳村2007年12月23日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