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点最多的古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14:49
 
毛泽东反对贬损曹操,对把曹操看做奸臣的传统观念十分不满。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为曹操辩诬: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正在莫斯科访问。当晚,他请胡乔木、郭沫若到住处一道用餐,边吃边谈中,毛泽东首先提起《三国演义》的话头,他们夹叙夹议,谈得很热烈。毛泽东忽然转向翻译李越然,问:“你说说,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谁更厉害些?”李越然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毛泽东说:“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唱戏总把他扮成个大白脸,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
1958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召集各大协作区主任开会,他在会上说,我们与劳动者在一起,是有好处的。我们感情会起变化,影响几千万干部子弟。曹操骂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有道理的。毛泽东以这则故事来告诫领导干部不要脱离群众,可谓恰到好处。
还有一次,毛泽东同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谈起领导干部子女的教育问题。毛泽东问梅白:你记得曹操评汉献帝的话吗?梅白答道:记得。有这样两句:“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毛泽东称赞说:不错,你读书不少。现在有些高级干部的子女也是“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娇生惯养,吃不得苦,是温室里的花朵,有些是“阿斗”呀。中央、省级机关的托儿所、幼儿园、部队的八一小学,孩子们相互之间比坐的是什么汽车来的,爸爸干什么,看谁的官大。这样不是从小培养一批贵族少爷吗?这使我很担心呀!
1958年11月,毛泽东在接见河南安阳县委书记时谈到曹操,他说:“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同月20日,毛泽东在武汉召开的座谈会上又谈到曹操,他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是不同的。《三国演义》把曹操当做奸臣来描写,《三国志》则把曹操当做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他还说: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可是因为《三国演义》又通俗又生动,所以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这一点可以说在我国是妇孺皆知的。“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两千年也要翻。”
毛泽东十分喜欢曹操的诗。他有一次与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毛泽东和他的子女们的一次谈话时这样说过:“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毛泽东不仅爱读爱吟曹操的诗,而且在练习书法时也常书写曹操的诗。《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就收入了两首曹操的诗,一首是《观沧海》,一首是《龟虽寿》。
毛泽东很欣赏曹操的养生之道。1961年8月,他向因病休养的胡乔木推荐曹操的《龟虽寿》一诗说,曹操诗云:
盈缩之期,不独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此诗宜读。1963年12月,他又写信给因病休养的林彪推荐《龟虽寿》,说:“此诗讲长生之道的,很好。希你找来一读,可以增强信心。”
在1958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毛泽东说:把曹操看做坏人,这是不正确的。几天后,毛泽东在武汉召集柯庆施、李井泉等座谈《三国志》,说:《三国演义》是把曹操看做奸臣来描写的,而《三国志》是把曹操看做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的。但由于《三国演义》通俗生动,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按《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都要翻。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冤案要翻。
史学界闻风而动。郭沫若、翦伯赞等历史学家纷纷发表文章,从而在1959年形成了一股为曹操翻案之风。1959年8月11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又说:曹操被骂了一千多年,现在应恢复名誉。从此,曹操被恢复了历史名誉,京剧舞台上的曹操,在眉心添加了一红点,以示是好人。
1958年12月,毛泽东读《三国志集解》中卢弼对《让县自明本志令》的注文时,针对卢弼对曹操的指责,写了这样一段批语:“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
毛泽东在读《魏书·刘表传》时还写了两条有关曹操的批注。
《魏书·刘表传》裴松之的注中,有一段说刘表初到荆州时,江南有一些刘姓家族据兵谋反,刘表“遣人诱宗贼,至者五十五人,皆斩之”。毛泽东读到此注,对“皆斩之”的做法是不赞成的,所以,他在“皆斩之”三字旁划了粗粗的曲线,又在天头上写下了这样一条批语: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
孟德是曹操的字。刘表在对待俘虏的做法上与曹操是大相径庭的。曹操所以能取得全局的胜利,这与他对俘虏的豁达大度是分不开的。曹操“不杀降”,敢于用人,史书有不少的记载。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在兖州,任用毕谌,后张邈叛,将毕谌的母、弟、妻劫去,曹操对他说:“卿老母在彼,可去。”毕谌去后就没有回来。及至讨平张邈,毕谌被捉,大家都为他的性命担心。曹操说:“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不仅没有杀毕谌,反任为鲁相。魏种本是曹操推荐的孝廉,张邈攻陷兖州时,曹操说:“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岂料魏种却投降了。及至打败了张邈,魏种被擒,曹操并没有杀他,说:“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毛泽东的这条批语,既表明了他对刘表做法的蔑视,又表明了他对曹操“不杀降”和爱才的称赞。
在《魏书·刘表传》中,卢弼也有一段注释,刘表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攻张怿平之”,有“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祭祀天地,自立为帝。毛泽东读了这段注释又在天头上写了一条批语:做土皇帝,孟德不为。这里,毛泽东又一次称赞了曹操。
1959年2月,毛泽东读了《光明日报》上发表的翦伯赞写的《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后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两晋统一铺平了道路。
1959年6月,毛泽东在同人民日报社负责人吴冷西谈话时说:有些人“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刘备、孙权、袁绍都有这个缺点,曹操就多谋善断。”“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曹操批评袁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没有头脑。还批评袁绍有其他缺点,兵多而分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地虽广,粮虽多,完全可为我所用。”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63页。
毛泽东称赞曹操“多谋善断”,批评袁绍的“多端寡要”是有依据的。公元200年春,曹操将东征刘备,手下将领都说:“与曹公争夺天下的人只有袁绍。袁绍正要逼近,他乘人之危袭击我们,怎么办?”曹操说:“刘备是豪杰之士,现在不攻打,将来一定是大患。袁绍虽有大志,但他见事迟,他不会动兵的。”郭嘉也劝曹操东征,于是曹操大破刘备。袁绍的缺点则在于多端寡要,瞻前顾后。曹操东征刘备的时候,袁绍的谋士田丰建议他从背后攻打曹操,袁绍却以儿子生病为由推辞。田丰用手杖击打地面说:“你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却以小孩生病为由白白丧失,太可惜了!”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到白马攻打曹军。谋士沮授提出:“颜良气量狭窄,性情暴躁,虽然勇猛但不能独当此任。”袁绍不听,结果颜良兵败被杀。袁绍“没有头脑”,“志大而智小”,于此可见一斑。
1970年3月,毛泽东提出了召开四届人大。在四届人大将要召开的时候,毛泽东提出了不设国家主席的建议。为了说服中央委员能够同意他的建议,不要在四届人大会议上再提设国家主席问题,毛泽东用三国时代的历史故事来启发与教育大家。毛泽东说:“三国时,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说,孙权要把他放在火炉上烤。”接着,毛泽东又说:“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皇帝,你们也不要做孙权。”
1975年,毛泽东谈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时说:“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同年,毛泽东对北大女教师芦荻谈话时说: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了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
在1976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把曹操和孔子、秦始皇、朱元璋并列,认为他们都是对历史贡献巨大的人。这一年,毛泽东为了说明在实践中才能增长才干的道理,还举曹操没有上过大学的例子加以说明。
当然,毛泽东对曹操并非全盘肯定。他认为曹操的主要缺点有二:一是有时也优柔寡断。1966年3月,毛泽东在杭州的一次谈话中说:曹操打过张鲁之后,应该打四川。刘晔、司马懿建议他打。曹操不肯去,隔了几个星期,后悔了。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61页。二是不能严于律己。毛泽东曾经批评过曹操不能严于律己。《三国志》中的《武帝纪》说曹操“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毛泽东则在眉批中写下“赤壁之败,将抵何人之罪”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61页。一语,批评曹操对人严而责己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