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糊弄、衙门化--这种现状让我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52:16

史仲文的博客


 

折腾、糊弄、衙门化--这种现状让我晕

作者:史仲文 提交日期:2009-12-11 11:56:00 | 分类: | 访问量:10565  周济免职,很多爱教育关心教育、在教育体制内活得痛苦的人大声欢呼,但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还是管理体制问题。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可以使“洲际导弹”变成真的“洲际导弹”,一个不恰当的管理体制也可以把“洲际导弹”变成“周济捣蛋”。网民之所以愤怒,根子在于政府办学。政府办学的特征是政府管得越多,学校越乱;政府管得越起劲,学校越浮躁;政府管得越周密,学校越没有创造力。政府办学带来的问题,绝对一言难尽。我这里说三种现象:
  第一种现象:折腾。因为它是权力部门,有点动静就在学校产生放大效应,比如现在大学的各种评奖多如星雨,如名师奖、课程奖、教改奖、教材奖、科研成果奖、人才培养奖、专业奖、专题竞赛奖……奖太多了,总为工程。又有人才工程,又有质量工程,工程包括奖项,奖项分成级别,如名师奖,有校级名师、省市级名师,还有国家级名师。加上各种色相的名誉安排。如教授要分为博导与非博导,还要分成一二三四级,又有所谓拔尖人才,还有高层人才,外加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七加八加,让你找不到北。你不评,证明你不行;你评了,又未必证明你行。且这一切都与名有关,与利有关。高等院校原本应该是一个潜心研究学问专心进行教学的所在,然而你想精心、专心,不可能,除非你是圣人。但我相信中国大陆的大学教授虽多,真的够得上圣人或准圣人或圣人门徒级别的,也许一个都没有。
  第二种现象:糊弄。糊弄是个客气的说法,比如抄袭成风,能算是糊弄吗?这里说的糊弄主要是指所谓各级各项课题,包括校级课题、省市级课题,还有堂哉皇哉的国家级课题。课题之多已经让人头大,款项之多尤其让人头大。然而,真的论到结题成果,很让学者教授的头衔蒙羞。有文章说,现在很多的大牌教授颇不喜欢横向课题,因为那是企业的钱,你拿了钱要办事的,不办事人家不答应。而最迷恋国家课题,动辄几十万,弄几篇文章,一两本书,就可以完事大吉。至于文章的水平,书的质量,人知我知,唯上帝真知。偏我们中国人不信上帝的居多,他老人家知也白知。此种现象以及与之相类似的现象,无以明之,姑且称为糊弄。我有一个建议,把高校项目费最多的前一百名结题成果在网上公开(我指的主要是文科),如果他们的研究结果确实没有糊弄,我愿意道歉,否则也请当事人和批准人向国民道歉,因为这些项目经费的每一分每一厘都来自公民的税。
  第三种现象:衙门化。政府管理部门既有权又有钱,还有种种无形资源。故他们的话句句都是硬道理,学校是既没权又没钱,还缺少话语权。纵然写一百篇文章,说的也是软道理,其结果是学校只能围着政府管理部门的指挥棒转。人家放“洲际导弹”,我们就追“洲际导弹”;人家放气球,我们就追气球。学校的机构设置,必须和政府同步;学校的运行机制,必须适应政府要求;学校的领导岗位也和政府部门一样,越精简人数越多;学校的形式主义文牍主义也和政府的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同出一辙。据说,我所在的学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实行过大办公室制,然而行不通,你大办公室,人家领导机关不同意,结果呢,人家赢了,你投降了。在这样的条件下,我最佩服朱清时、陈丹青与已故多年的王小波。朱清时身为科大校长,全国都在扩招,科大就不扩,坚持走精英化教育道路;陈丹青在清华当博导,忍受不了文牍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压迫,辞职离开;王小波曾在高校做讲师,为了自己的文学追求,决然离职。这三位的所作所为我真心佩服,但我虽然佩服他们,却又认定他们不能成为高等学校教职员工的榜样。对他们的表现,只可服得,不可学得。因为我们不是名校校长,不是可以以画为生的大画家,也没有为着文学追求连生存条件都不顾的勇气。我们,至少我,迈不过平庸的门槛,又天生胆小,唯一可以直面莘莘学子目光的只有那一点尚未完全泯灭的良知。这良知告诉我,政府办学弊在膏肓,绝不可取。恕我说一句戏言,在政府办学的体制下,洲际导弹能变成“周济捣蛋”,如不改变体制,说不定“贵人”也有可能变成“贱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