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铁桥:聊城大学校门事件调查(中国青年报 2006-1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50:34
首页->>中国青年报->> 特别报道
聊城大学校门事件调查
2006-11-03
本报记者 叶铁桥

聊城大学南大门。本报记者 叶铁桥摄
近来,在网络上颇受关注的“高校豪华校门事件”让一些大学深受困扰。这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山东省聊城大学。该校西校区南大门从照片上看,造型庞大绵长、气势恢宏,再加上发照片人声称其造价达到8000万元人民币,更被公认为是“高校最大、造价最高的大门”。
对此该校此后的解释是,南大门总造价为300万元,且二楼是校史馆,校门是作为门馆合一的综合性建筑而建设的。
近日,记者奔赴聊城大学,就校门事件进行了采访。     “齐鲁第一门”长140米
聊城大学位于聊城东部的徒骇河畔,是山东省属综合性大学,始建于1974年,原名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1981年更名为聊城师范学院,2002年更名为聊城大学。用该校宣传部部长刘树山的话说,“不到30年的校龄,已换了3块牌子”。
该校的南大门,一度被誉为“齐鲁第一门”,其规模令人吃惊。
这是一个整体弯成弧形的大门,弧度有如篮球场的三分线。弧顶朝北,正面怀抱着一个大广场。大门的整体架构上实下虚,从正面看过去,28组共56根柱子形成了27个门洞,正中的门洞最大,门洞上沿正中标有“聊城大学”几个大字。大门洞两边各有13个小门洞,对称分布,但都被铁栅栏封锁。大门洞是整座大门惟一可供行人车辆出入的通道,门洞设有自动栅栏,栅栏将门洞缩小为宽仅两米的狭窄通道。
记者沿着校门走了好几趟,粗粗数下来,校门东西的直线距离是183步,约140米。据目测,高度在10米上下,约三层楼的高度,宽度则为8米左右,相当于两台小轿车车身的长度。
据刘树山解释,这个校门不能说它不大,但现实中的规模远没有网上照片显示的那么惊人。“校门建好几年了,网上照片有个视角差问题,会发生一些变形和失真。”
“这并非一个单纯的校门,而是门墙馆合一的综合建筑。”刘树山反复强调。由于学校西校区地形独特,北宽南窄呈梯形状。北面宽500米有余,南面仅宽180米左右,又考虑到学校要建校史馆,于是在建校门的时候,综合诸多因素,设计出了这样一个门墙馆合一的方案,“这样一来,建门就不用建围墙了,也省了建校史馆的钱,一举多得”。“大门的28根柱子,则象征着聊城大学更名前28年的历史”。
记者在采访了多名学生后发现,他们仅仅听说二层是校史馆,但从未上去过。为此,刘树山特地带记者进行了实地参观。记者看到,二层长长的通道确实被辟为了校史馆,但至今未对学生开放。
刘树山解释说,一层闲置的门洞是作为停车位用的。但记者几次参观大门,都没有看到门洞内停过一台车。     有关造价的3种说法
网上的传言和校方的辩驳使南大门的造价成了众所关注的焦点,正是“造价巨大”的传言使这座大门变得非常“著名”。
据聊城大学掌握的情况,5月3日,安徽某大学一名学生在某网站论坛中声称,该校建校门花了500万元。同日,有人跟帖表示,聊城大学校门花了8000万元。还有人声称,“看到聊城大学的校门,才知道什么叫大。”同时,他们还提供了大门的图片。
恰在此时,有媒体采访了刘树山。据报道,刘树山当时声称:“校门于2002年建成”,“总建筑面积不到2000平方米”,“校门的真正造价是300万元”。
他表示,网上关于大门“造价8000万元”的传言是性质非常恶劣的造谣,他出来辟谣说造价是300万元,有人认为也很贵。“但300万元不仅仅是建了个校门,上面还有校史馆,而且大门还起到了围墙的作用。”
记者对刘树山提供的信息进行了进一步确认,发现与事实存在出入。在“聊城建筑工程质量信息网”中,记者查询到聊城市“2005年已备案工程”,其中备案证书编号为“鲁P0-05-166”的项目正是“聊城大学南大门”项目。与刘树山的说法不同的是,备案信息显示,这个大门不是在2002年建成的,开工日期为2003年4月9日。面积也并非刘说的不足2000平方米,而是2340平方米。
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个备案表的“造价”一栏中为空白,没有填写数据。
刘树山告诉记者,这个数据是学校基建部门提供的,实际上南大门总造价为297万元,其中普建210万元,安装30万元,幕墙造价57万元。但他没有提供该大门所占土地费、设计费、监理费等数额。
同时,对于进一步提供《工程竣工备案报告》、《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等文件的要求,记者也多次联系未果。
聊城一家中介机构的人士告诉记者,他们从大门的施工单位“聊城市华夏建安公司”的相关人士得到的信息是:“光大门就花了600万元”。记者就这个数据向刘树山求证时,他予以否认。     对校门的指责折射公众对高等教育问题的关注
“这个大门花了大钱,太浪费了!”载记者去聊城大学的出租车司机说。
该校一名同学表示:“我们能不能抓抓学校内涵建设,而不是只注重外表,一个学校大门几百万元,那可以做多少事!能资助多少贫困生,能购买多少新图书,引来多少优秀教师!”
但采访的数名学生大都表示对此并没有过多关注。
该校教育传播技术学院大二女生张臻臻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谣言,哪花得了那么多钱?”她也不认为这是一个豪华校门,“大是有些大,但算不上豪华。”该校教育科学学院一姓丁的大四男生则表示:“我为这个校门感到自豪。”
教师们则对这次聊大的“出名”普遍感到不满。该校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一位姓王的老师说,学校因为大门在网上被炒作而“出了名”,这是坏名,学校以学术水平出了名才是好名声。
该校副校长李剑萍也认为,学校应理性看待当前社会舆论对高等学校的认识,这种认识带有情绪和非理性。但“学校爱名,得之有道”。“这个事件体现了公众对社会问题、尤其是高等教育问题的关注,是人们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公平问题的情绪反应,而不是单单针对一个学校”。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11/03/content_1561211.htm
首页->>中国青年报->> 特别报道
大楼与大师之辩
2006-11-03
本报记者 叶铁桥

聊城大学南校区俯瞰图。本报记者 叶铁桥摄
聊城大学所在的聊城市是鲁西的地级市,近年来,城市建设速度令人瞩目,有媒体曾以“小城大变”予以概括。据报道,这座城市规划者着眼未来之城,整体规划“最少是站在2010年的未来的”。
与城市建设基本同步,聊城大学同样经历了一个大兴土木的校园建设高峰期。据该校年鉴显示,2001年,该校校舍建筑面积为“45.6万平方米”,2005的数据达到“110万平方米”。校园面积则由最初的四五百亩增加到3000余亩。
其间所暴露出来的有关大楼与大师之争,在当今众多高校大兴土木的热潮中,颇具样本意义。     大门背后的大广场和大楼
聊城大学有三个校区,不同的建设时期显露出了不同的建筑风格。东校区和西校区中间隔着一条河,两者相距2000米左右。但西校区也分为南北两个校区,虽然两者联为一体,但北面是老校区,南面则是2000年前后建设的新校区。
南大门正是南校区的建筑。从南大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占地规模数十亩的大广场。广场十分空旷,在偏西南一隅,有3台标有“驾驶培训”字样的车在训练。
穿过广场,是一栋形体巨大的大楼。聊城大学2003年年鉴显示,该楼名为“综合实验大楼”,“东西长187米,高12层,塔楼14层,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
这栋大楼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台阶面宽占地广,且直接铺上了二楼。台阶一共31级。两侧还有车道,汽车可直接开到二楼门口。据目测,这栋楼台阶东西长度在80米左右,占地面积近一亩。而且,北面的台阶与南面情况一致。
记者走进大楼后发现,这栋门口标牌上注明竣工日期为“2004年8月10日”的大楼,其使用情况并不理想,虽然是教学时间,但多数房间都是“铁将军”把门。尤其是大楼西侧的一些楼层,甚至连进出楼道的大门都被锁着。管理人员说,这些楼层暂时还没有被使用。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较高楼层的一些房间外墙上,还挂有“此房间已配置救生缓降器”的标牌。一位女老师告诉记者,这是考虑楼层较高,为防止出现火灾等突发情况配备的紧急出逃器具。
站在大楼顶上环顾南校区的布局,记者感觉到,南校区建筑的庞大,已经对南校门的型制产生了约束:确实,小的校门无法与这种大的格局协调起来。
但到了北校区,情况则为之一变,布局顿时局促起来:教学楼、学生宿舍、图书馆、院系办公楼等各种建筑挤在一起,房屋低矮,从外墙的陈旧程度看,明显经历了相当长的岁月,而北校区正是聊大的老校区。
相对于整个西校区,聊大2001年后开始建设、最近才基本建设完成的东校区则更像是个巨大的公园。校园内有规模可观的广场,广阔的绿化带,占地数十亩的人工湖,鳞次栉比的装饰性路灯以及大规模的假山、喷泉及占地1.1万平方米的东湖宾馆等。全新的教学用房、办公楼、宿舍等建筑坐落于其间,一如该校2006年年鉴介绍的“环境优雅,湖光山色,四季常青”。     与学校升格同步的是大兴土木和大规模扩招
“学校这些年的建设,与学校的‘独苗’地位和学校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该校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一位硕士生介绍说,聊城大学是鲁西地区惟一的综合性大学,地位非常独特,所能获得的资源很多,尤其在更名为聊城大学后,学校的建设更是突飞猛进。
该校的年鉴也显示了这些变化。2001年3月1日,“教育部全国高校设置委员会专家组就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进行了考察”。同年,“聊城师范学院南校区总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启动”。“11月,学校南校区二期工程开工,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
2002年2月22日,教育部正式同意将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同年,南校区3座教学楼竣工,建筑面积达4.9万平方米。同时,新建篮、排球运动场,田径运动场(塑胶跑道)及附属工程计达7000平方米。开挖完工了南校区的人工湖,并完成东校区新征420亩土地的建筑规划与论证工作。
2003年,“在四个区域内全面开工建设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基建工程”。2004年,“续建9000平方米的办公楼、1.1万平方米的东湖宾馆”等。2005年,学生餐厅、校医院等数万平米建筑开工,跨越徒骇河、长约两公里的东西校区连桥——“彩虹桥”紧张施工。
与学校大规模建设相对应的是,学校招生规模近些年也迅猛增长。年鉴显示,该校2001年“在校生14920人”,到2005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为2.8万余人。
“总体感觉,这几届领导挺有魄力,挺大胆,敢投资。”接受采访的一名硕士生评价。
学校如此大规模的建设,经费从何而来?
该校年鉴显示,2002年学校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情况为:“省拨850万元,单位自筹基建3030万元,借入款项7530万元”。这表明,借入款项为主要来源。
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一位姓王的老师表示,据他所知,学校已经开始偿还银行利息了。
该校副校长李剑萍表示,学校的贷款总量在省属高校中不算高的,控制在上级部门规定的额度之内。但他同时表示,不便透露具体数额。     有了大楼,能否吸引来大师
学校大规模建设也激起了大学的“大楼与大师”之争。在该校“风华正茂”论坛上,有学生就表示:“聊大,多费点儿心。用点儿精力,用点儿财力在聘请优秀教师上吧。”
有人则反对:“建个校门有什么?硬件上不去,能做到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吗?”“我不知道,如果不是这些大楼,哪一位博士毕业会到聊城来任教?”
该校教育传播技术学院的一位大二女生表示,好的教师也是有物质需要的,如果他们看到学校破破烂烂,也不会愿意留下来。但她同时也表达了对学校加强师资数量和质量工作的期盼,“我们班都是大班上课,几乎每门课都有100多人一起上课,很多同学感到学校的师资力量还是不足。院里的博士不多,今年有个新来的博士教我们课,高年级的同学都很羡慕。”
李剑萍则认为,“大楼与大师”之争,最早出自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论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先生说这个话有很强的针对性,但要用理性平衡的思维看待它,不能因为梅先生讲这句话,就是指光有大师,不能有别的。也不是光有别的,就不能有大师。”
李剑萍表示,他注意到梅先生讲这个话有具体的历史情境,“梅先生1932年1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当时清华已经完成了以4大馆为代表的学校基础建设,建好了大楼,且经费充足,却面临着当时国家政治中心南移而导致的人才激烈竞争。当时清华已经有了部分大师,还需要更多大师,在此历史情境下梅先生才讲了这个话。”
李剑萍说,到2006年,聊大已经基本完成了大规模基础建设,正准备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但他也坦言,学校要吸引到高水平师资并不容易。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11/03/content_1561216.htm
首页->>中国青年报->> 特别报道
记者手记
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沉重的负担
2006-11-03
本报记者 叶铁桥
自古以来,门就是蕴含了中国政治权力、经济地位与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符号。“衙门八字开”、“侯门深似海”、“豪门大户”等词,一听就能让国人深刻明了其中的政治经济意味。门的型制,一度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被严格规定。
这种作为中华文化典型代表的符号,其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源远流长。比如,虽然当代中国门所代表的含义已大为弱化,但时不时却会曝出个“乡政府修得像天安门”等新闻,提醒着人们总有些人和机构对于“门”无限尊崇。
所以高校一个劲叫着要跟国际接轨,但不遵循国际惯例建豪华校门,极可能是这样一种民族文化心理在作祟。因为从他们的解释中,反复可以听到“脸面”、“衣装”等比喻,言下之意,“人靠衣装,校靠大门”,校门作为学校的“面子”,务必要崇高峻美,让人望而生敬。
但置一套好行头得要钱呀!高校这些年恰恰不愁钱,比起前些年口袋瘪瘪的日子好过多了。办学成本一部分交给社会后,高校每年从学费、住宿费等款项中赚了不少。更重要的是,近几年银行也认为大学是个靠谱儿的主儿,放下身段求着大学给贷款,几亿十几亿元地放贷,丝毫不觉得像贷给其他机构或企业那样提心吊胆,总觉得大学是“百年基业”。
钱多了,又趁着一波一波的扩招、升格、“奔一流”热潮,一些学校纷纷攀比,征地拆迁建新校,几年就建起了一大片,且无不有超前的规划思维,全都认定未来校园的发展方向必定是“花园式校园”。至于大门,就更追求新、奇、峻、美了。
所以近来网上被指造价高的校门,绝大多数都是近年来的建设成果,且大都坐落于新校区。当然,高校为此也找了许多理由,诸如“先有大楼,后有大师”、“先抓硬件,再抓软件”等。实在逼急了,校方还会拿出“迎接教育部门评估”作为大兴土木的理由,“因为评估有明确的生均教学占地面积、宿舍面积等指标”。但心里的小算盘却恐怕是,建好校园,赢得生源,更赢得政绩,以校门之大彰显大学之大。
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学校门光鲜亮丽的背后,底气是不是充足?高教质量近年备受诟病,建了大楼之后,如果仍然“天生一个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那只能证明大学患了虚弱内症,台面要靠大楼撑起来。
30%多的学生后悔上大学,数十所高校的科研成果之和不及清华一家,各类调查数据表明,虚弱内症恐怕属实。而且,许多表面上光鲜亮丽的学校,却徒有其表;一些校园古朴的学校,反而老而弥坚。更重要的是,校园美得像花园,却没有看到大师趋之若鹜。在中国的高校排行榜中,也没有听说过指标体系中有校园建设这一项。
豪华校门之后,更多的却是沉重的债务和被指责为违背大学理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全国各大高校热衷的“圈地贷款兴教”将给我国带来新的金融风险。目前中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大致为1500亿元至2000亿元,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亿元至20亿元。国家审计署2004年对杭州、南京、珠海、廊坊4城市“大学城”开发建设情况的审计调查结果表明,银行贷款占建设计划投资的近1/3,而实际取得银行贷款占已筹集到的建设资金的59.42%。山东省内高校在2005年9月底的贷款累计为103亿元,如果再加上各高校在建校过程中拖欠的工程款、校内集资款,金额不下130亿元。有些省份,校均负债高达近4亿元,而某些高校,光利息每年就需要还上近亿元。有个别高校,更是被巨额债务拖得连教职工的工资都不能及时发放。到了这个地步,虚弱的内在哪能蕴含什么大学精神和理念。
一时辉煌的代价可能是此后多年沉重的负担,大学以后要建大门,建议校方先慎重考虑一下,什么是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什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观。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11/03/content_1561206.htm
首页->>中国青年报->> 特别报道
部分高校豪华校门造价几何
2006-11-03
本报记者 叶铁桥
就近期社会上备受指责的其他几所高校建豪华校门事件,记者向相关高校的相关人员打电话进行了核实。
“建个好校门就像人出去也要有个好的仪表,要穿好衣装。我们学校要走向世界,创建一流大学,硬件软件都得上”。10月30日,记者就传言的南昌大学新校区正门所费不菲向该校求证时,该校新校区建设指挥部一位工作人员如此解释。
他表示,记者所指的那个大门,是由水泥柱子构筑的,长300米上下,“实际造价600万元”,且这个造价不包括其他附着物。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有媒体向南昌大学求证时,得到的回应是“造价180万元”。
这位工作人员还提及,建这个校门是为了与新校区的整体规划相协调。“新校区占地3600亩,其中市政道路规划占去200亩,总共还剩下3400亩,新校园建设面积近百万平方米,校区建设一共花了12个多亿。校门只不过是校区内的一个很小的建筑物而已。”
记者就手头一份出自于重庆科技学院新校区建设考察团全体成员之手,名为《南昌大学、浙江大学等学校新校区建设考察报告》的资料向这位工作人员求证,他证实的有关南昌大学新校区情况是:
“整个校园注重园林与水体建设,园林景观共投入1亿多元。三座广场(校前区广场、校大门广场、卧龙广场)及广场上的喷泉、雕塑等景观建设共投资8000多万元。三座雕塑(和平女神、贝莲喷泉、中华正气龙)投资800多万元。两座人工湖,水体面积200多亩,加上护堤、湖旁道路及景观建筑等共投资4000多万元”。
“我们学校没有像样的门,加上要庆祝并校50周年,所以就修了西大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新校门造型有点儿像城门洞,古色古香。“因为校门对面是城墙,我们的方案经过了西安市规划委员会专门开会论证,说是要跟城市周围景观相协调”。
对于网上传言这个校门也花费不少,他表示,校门建设的经费是由学校自筹的,“其中一部分来自于校庆时校友们的捐款”。至于到底花了多少钱,“由于建得比较仓促,没有详细预算,而且还没结算完,不便对外透露”。
但此前该校宣传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300万元上下都有可能”。“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投资比较大,仅今年就有5亿元到6亿元,一个西大门只是小数目。”
广东工业大学新校区的正门造型独特,是由数十根水泥柱子组成的极具立体几何感的空间构造。这个校门也是网友们眼中的“豪华校门”。
该校新校区基建审计科一位姓黄的主任表示,校门造价到底多少他不清楚,但据他所知,学校为新校区建设总共贷款了十几个亿。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11/03/content_1561221.htm
首页->>中国青年报->> 特别报道
海外很多高校——
不以校门豪华而闻名
2006-11-03
阮纪宏
22年前,笔者从加拿大温莎大学本科毕业,如今翻看相册,这段经历只有一张在图书馆门前的留影,怎么也想不起校门在什么地方。而笔者在香港中文大学读硕士时,虽然经常开车路过校门,但从来没有停下来观赏过,也从来没有研究过碑上写的什么字。倒是现在到了北大读博士,经常能看到络绎不绝的人在西门外拍照留念。
笔者曾到美国、英国的不少大学参观访问,那些大学的校门都不大起眼。英美的大学校区,都是开放式的,没有围墙。很多历史悠久的大学是建在市中心的,比如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市中心校区,不但四周是繁华的路段,校内的建筑也被马路分隔。英国伦敦市内几所大学的情况也差不多。
有些大学是先有学校后有城镇,记得到哈佛大学访问时,出了火车站就是大学的建筑,周边虽然有些书店和餐馆酒吧林立的街道,但还是分不清大学的界限。翻查资料,始创于360年前的哈佛大学,到1890年才建成一个约翰逊门。
离城市较远的大学,或者依着山岗和河流兴建的大学,是有独立校区的,但学生可以从四面八方进出学校,所谓的大学校门,就是检查有没有停车证的岗亭。
看英美大学的网站,都没有以校门作为学校标志的,网站上挂着的宣传照片,要么是学校最古老的建筑如图书馆或教堂,要么就是学生在草坪上阅读或嬉戏的场景。
很多人仰慕一所大学,千里迢迢去参观,当然会找个有标志性的建筑留影。来到英美等国家的大学,人们能找到的,大多是历史性或有特殊意义的建筑,比如在多伦多大学一面墙上,刻着在两次大战中参军并为国捐躯的学生的名单,而不是气派的大门。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像北大等著名大学的校门依然古朴。资料图片     
被网友指为豪华校门的南昌大学校门。资料图片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11/03/content_1561226.htm
叶铁桥:聊城大学校门事件调查(中国青年报 2006-11-3) 叶铁桥:聊城大学校门事件调查(中国青年报 2006-11-3) 聊城大学校门8000万?(河南商报 2006-10-12) 叶铁桥:李海明网络文章惹祸事件调查(中国青年报 2007-2-12) 叶铁桥:镍铬烤瓷牙官方委托作出的调查结论遭质疑(中国青年报 2009-3-30) 叶铁桥:有些大学上演造假运动闯关本科评估(中国青年报 2006-12-14) 聊城大学 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内幕调查(中国青年报 2009-5-7) 叶铁桥 雷宇:逯军“替谁说话”事件溯源(中国青年报 2009-7-6) 叶铁桥:“三鹿事件”真相大曝光(中国青年报 2009-1-1) 大学校门 大学校门 叶铁桥:河北临西政府将被救“奴工”交给黑窑主(中国青年报 2008-1-11) 叶铁桥 刘万永:偷渡与反偷渡之战(中国青年报 2009-11-4) 叶铁桥:公权介入诽谤案为何频发(中国青年报 2009-11-25) 叶铁桥:高校不能给教师记工分(中国青年报 2009-3-25) 叶铁桥:大爆炸炸断官煤勾结利益链(中国青年报 2010-2-3) 安徽巢湖四名学生蒙冤事件调查(中国青年报 2006-9-11) 首钢技校《三笑三哭》打油诗事件调查(中国青年报 2008-11-6) 首钢技校《三笑三哭》打油诗事件调查(中国青年报 2008-11-6) 叶铁桥:寻找“魑魅魍魉2009”(中国青年报 2008-12-23) 叶铁桥:“鹿”死谁手(中国青年报 2009-1-7) 叶铁桥:《商场现代化》敛财“有道”(中国青年报 2009-4-22) 叶铁桥:“鹿”死谁手(中国青年报 2009-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