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年升值幅度不超过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44:04
1月新贷1.45万亿  银行与调控赛跑
    香港《文汇报》1月27日报道:2009年4季度被压抑的放贷冲动终于爆发。在中央信贷调控政策日益趋紧的预期下,各银行今年年初便开始与调控政策赛跑,趁政策收紧前大举放贷,使1月新增信贷规模暴增。有消息透露,截至本月19日止,银行业全部新增贷款达1.45万亿元,逼近去年1月份1.62万亿元的规模,对此央行已多次提醒银行要把握好信贷投放的节奏。专家认为,超速放贷已惊动监管层,银行若不减速的话,监管层的口头警告极有可能转变为实际行动。
    按照惯例,每年年初都是各家银行的放贷高峰。内地银行业内放贷规律是“4、3、2、1”即一季度会放掉全年贷款额度的40%,二季度则为30%,越往年尾放贷规模将逐步递减,三、四季度则只占全年信贷的20%和10%,再加上年初放贷的话银行可以收取1年的利息,因此每年年初银行都有很强的放贷冲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坦言,“像今年年初这种放贷速度还是很少见的,规模也比往年大了很多。”他分析指出,今年银行放贷冲动大于往年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银行对中央将逐步收紧信贷政策有所预期,银行都希望赶在政策收紧前尽可能多的放贷,可谓是和从紧政策的出台在赛跑,因此造成了1月份前两周信贷激增的情况。
    据了解,1月份前两周,各家银行大举放贷,在短短半个月间就令新增信贷规模突破万亿大关。这促使监管部门对超速的信贷列车踩下剎车,要求各银行压减新增信贷。央行副行长兼上海总部主任苏宁25日提醒说,商业银行要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尽量使贷款保持均衡,防止季度之间、月底之间异常波动;并且落实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形成合理信贷结构;同时防止信贷投向过度集中于部分领域,防范信贷风险。
    有商业银行人士透露,“从1月第3周开始,监管部门为准确掌握信贷走势,已要求商业银行按日上报信贷数据。”在有关窗口指导及部分银行自身调节信贷投放速度的情况下,第三周新增信贷的规模较前两周出现了明显的回落,预计本周亦将维持回落的走势。
    在中央释放出收紧信贷的信号后,A股股指应声下跌,而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的“央行票据”在3周内亦上演了“多转空”的行情。3天之间,票据贴现利率(6个月)就完成了从2.46%到4.20%的飙升。有银行内部人士透露,现在不光是大行,全中国的银行都在出票,但敢于接盘的很少。实际上,卖出票据贴现资产,亦是银行压降信贷规模的惯常做法。
    刘煜辉指出,如果监管层不加以控制,银行很可能在一季度就完成全年7.5万亿元的贷款规模。若信贷规模持续增长,监管层将加大对信贷的窗口指导力度。  
                                                (香港文汇报,2010.01.27)

                                      国际经济

奥巴马国情咨文:美国绝不做第2名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27日晚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他强调重振经济,要在5年内把出口增加一倍。他说,美国绝不做第二名,当各国都向前进时,美国必须加快步伐。这是奥巴马第一次发表国情咨文,全长约68分钟,几乎全都谈内政,其中经济占了约三分之二篇幅。
    谈到经济,奥巴马说,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但依然很糟,因此美国人“有人沮丧,有人愤怒”。他说,两党必须合作,行政部门和国会必须合作,以创造光明的未来,他对国家的前途“从来没有像今晚这样满怀希望”。
    奥巴马说,过去一年,政府努力减税,使中低收入家庭及中小企业受惠;而今年的首要目标就是增加工作机会。下一步则是扩大基础建设,包括高速铁路。他说:“为什么欧洲或中国有最快的火车,有新的干净能源产品,而美国没有?明天我就要到佛罗里达州的坦帕,那里很快就要为高速铁路破土。”
    奥巴马说,美国五年内要把出口增加一倍,以创造200万个就业机会;而高速铁路等基础建设也同样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同时政府也要协助农人与中小企业增加出口,并在不违反国家安全前提下放宽出口管制。
    他说,几十年来,华府总是告诉百姓“等一等”,如今情势恶化至此,“我只问一句,我们还要等多久?”他说,中国不等,德国不等,印度也不等,“他们重视数学与科学课程,他们不要做第二名……我不接受美国变成第二名”。
    如何不做第二名?奥巴马强调第一是完成金融改革,绝不再让金融机构拿着人民血汗钱投机。第二是鼓励创新,发展新能源科技、环保科技。第三是增加出口。第四是提升技术和教育水平,所以必须重视小区大学,而且“大学生毕业时,学费贷款的偿还额度不超过他们收入的10%;所有债务在毕业廿年后一笔勾销;如果从事于公共服务,十年就全数勾销”。
    有关健改,奥巴马坚定表示绝不放弃理想:尽最大努力让每一个美国人享有健保。他说,此刻“比任何时刻都更接近为最大多数美国人的生命提供保障”,希望国会与白宫携手,完成此一重大使命。
    奥巴马说,下年度起联邦政府开支将冻结三年,除了国家安全、医疗保险、养老金,其它支出一律不得增加;如果国会与他不同调,他不惜动用否决权。
    奥巴马说,他在选举时承诺要变革(change),但现在遇到许多挫折,“我知道现在很多美国人不知道自己是否还相信我们能改变”。他说,他从来没有说过变革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也没有说过单靠他自己就能完成变革,重要的是,绝不放弃希望。
                                        (台湾《中国时报》,2010.01.29)
新兴市场将主导资本市场增长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近日,驻纽约的巴克莱资本总裁杰里•德尔密斯耶一直在孟买和东京等亚洲城市巡视,给银行员工带去了一个有力的信息。德尔密斯耶表示:“多年来投资银行家一直对亚洲感到兴奋,但潜力并不总是都能变成现实。不过,现在机会真的来了。这远不只是说有数十亿消费者——如今说的是市场的具体发展。”
    随着有关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争论升温,其它许多银行家对此做出了回应。
    近年来,最受人们关注的是新兴市场实体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投资者关注的是这种增长是否可以自我维系,是否可以由消费者需求、而非出口推动。但在金融领域,关于这种增长正导致资本流动日益上升的另一场争论也在展开。尽管近几年新兴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但它们的金融基础设施和资本市场仍普遍落后得多。最明显的是,新兴市场的债券市场和股市规模仍相对较小,这使得它们对银行金融的依赖程度比西方国家高很多。咨询公司麦肯锡估算,目前新兴市场金融资产总额仅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65%——不包括中国的话,仅为145%。德意志银行估计,亚洲金融资产只占到GDP的90%,而美国则达到GDP的360%。
    其结果是,来自新兴国家的资本流动通过西方金融中心进行了规模庞大的再循环。中国机构大量购买美国抵押贷款债券、俄罗斯亿万富翁买入英国股票、印度公司在伦敦发行股票或巴西公司在纽约发售债券,这些现象是其本国金融市场相对薄弱的结果。
    然而,目前许多银行家感觉这种模式注定会发生变化。毕竟,在许多新兴市场,投资需求正在上升,以便为基础设施发展和企业扩张提供资金。这些市场创造的个人和企业财富也在迅速增长。至少从账面上看,目前似乎有理由预计,会有更多资本通过国内市场再循环,这可能引发地区股市和债券市场的一波繁荣。
    鉴于目前西方资本市场看起来越来越成熟,增长能力有限,麦肯锡预计,未来几年内,新兴市场将不只是全球资本市场增长的重要源泉,而且几乎还是真正扩张的唯一平台。
    德意志银行全球市场总裁安舒•贾恩表示:“你无须认为,亚洲将达到与美国同样的比率,但即使你觉得金融股(市值)将增长到GDP的两倍,如果同时GDP也在增长的话,这就将创造金融市场的巨大机会。”德意志银行正忙于通过分布广泛的当地分支网络接触新兴市场客户。贾恩补充称:“对我们而言,抓住机会的真正关键在于寻找GDP增长迅速、国内储蓄率高、人口年轻和基础设施不发达的国家。”“如果你找到了符合上述所有特征的国家,那么未来这些国家将有巨大的融资需求和资本流动,这将带来真正的机会。一个重要的标准,是资本是否开始在当地再循环和投资。”
    只是目前还不清楚,这些国家的追赶过程能否平稳或广泛。国际银行家强调称,从发展本国资本市场的意愿来看,金砖四国之间就存在着重大差别,更不用说让外国银行从这一过程获利了。例如,尽管中国经济在贸易和投资方面非常开放,但中国政府严格控制着金融部门,只允许有限的外资进入。印度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高于其它许多行业,但即便如此,它也限制海外银行在当地的业务。
    德尔密斯耶表示:“我不是金砖四国说法的拥趸。”他辩称,由于俄罗斯仍然还是以大宗商品为主,该国自成一体。他同时承认,短期而言,巴克莱预计印度创造的赚钱机会将比中国多。贾恩回应称:“这不只是指金砖四国那些国家。我们对印度尼西亚、台湾以及其它地区也很乐观。”
    近期的金融危机让人们对引进西方金融观点更加谨慎,这使得人们更加难以预测监管改革的变化。例如,在印度和中国,当地监管机构对衍生品持保守态度,而巴西政府最近征收了外汇交易税。与此同时,在中国,汇丰银行等集团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大部分资本将继续通过银行,而不是资本市场流动。汇丰银行全球市场主管萨米尔•阿萨夫表示:“只要你没有公共福利体系,储蓄率就将继续保持高位。这意味着储蓄的主要用途是银行储蓄,而不是资本市场。目前而言,金融中介机构仍将是银行,而非金融市场……要将新兴市场增长考虑在内,这一点十分重要。”
    尽管有这些告诫,许多观察人士仍然认为,新兴市场金融部门将会扩张,尤其是如果西方投资者也继续向该地区注资的话。高盛估计,目前金砖四国的金融市场市值约为全球市场的9%,而2003年仅为2%,高盛预计,2050年这一比率可能接近50%。
    与此同时,有证据表明在首次公开发行(IPO)领域,业务模式发生了转变:去年香港的融资额高于纽约,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企业的一波IPO热潮。西班牙国家银行(Banco  Santander)最近在巴西进行了创记录的IPO——发行价格即使不比纽约更高,至少也是一样——部分原因在于,有大量的资金聚集在巴西。
    在巴克莱,效力于亚洲业务的员工人数,比10年前该行员工总数还要多。德尔密斯耶预计:“我们认为,未来3年亚洲将成为公司收入增长的重要源泉——贡献率或许高达25%。”
                                                (FT,2010.1.28)
标准普尔威胁下调日本评级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标准普尔评级服务公司1月26日威胁要将日本国债评级下调一档。该评级机构称,日本民主党政府并没有像预计的那样迅速解决日本庞大的财政赤字问题。
    标准普尔将日本“AA”的评级前景从稳定下调至负面。该机构还表示,日本政府经济政策的灵活性正在减弱,这可能导致日本评级被下调,除非日本能采取措施减弱财政和通货紧缩压力。考虑到日本庞大的国债规模及不利的人口结构,如果日本的经济数据仍旧疲弱,并且未来没有推出提振中期经济增长的举措的话,则日本的评级可能被下调一档。
    标准普尔称,3月底日本一般国债净规模预计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0%,在所有接受评级的主权国家中居于前列,并且有可能在未来几年达到GDP的115%的高点。标准普尔称,新日本民主党政府的政策显示,其推行财政改革的步伐比标准普尔之前预期的要慢。
    但标准普尔同时表示,由于日本是最大的净债权人,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并且日元是一种储备货币,因此日本的高评级能够得以持续。
    标准普尔称,将关注日本政府上半年及上议院7月份大选后公布的中期财政计划,以寻找财政改革的迹象。如果该机构认为,日本政府推出的财政政策或者结构性改革举措能够缓解日本政府的债务前景,则将把日本评级稳定在当前水平。
                                              (WSJ,2010.1.27)
印度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5.75%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印度央行1月29日维持政策利率不变,但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75个基点,上调幅度大于预期,该行希望藉此控制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率。
    印度央行将现金准备率(即以现金形式存放在央行的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从5.00%上调至5.75%。但央行将回购利率(即隔夜拆款利率)维持在4.75%不变,同时将反向回购利率(即借款利率)维持在3.25%不变。
    印度央行将截至3月底的通货膨胀预期从6.5%上调至8.5%,并预计截至3月底的本财政年度经济增长率为7.5%,先前预计增长率为6%,但有上调倾向。
                                                  (WSJ,2010.1.29)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治理通胀要以美为鉴
    路透中文网专栏作家赵岩在一篇题为《通胀虎:偏爱中国山》的评论中说:2008年到2010年,通胀在中国神出鬼没,也让CPI这个通胀指标,几乎成为尽人皆知的经济名词。但CPI多高才是“红线”?顶级经济学家们,恐怕也给不出一个准确答案。
    2009年12月,中国CPI同比增长1.9%,舆论大哗,针对这一通胀抬头“警讯”,中国央行随即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全球股市、期市应声下跌;而美国相应的CPI增幅为2.7%,却被解读为“经济复苏仍步伐缓慢,持续抑制通货膨胀水平”,美联储的反应,当然是安之若素。
    货币当局反差鲜明的反应背后,是消费者南辕北辙的切身体验:美国人身处萧条市井,但也享受了商家纷纷祭出的慷慨折扣,有限的银子得以在2009年发挥出了更强的购买力,也成为学者“通胀还是通缩”争执不休的理由;中国人一边面对衰退威胁,一边目击的却是房价、肉价、菜价、粮价、乳品价、白酒价争先恐后,一起价格竞走的“热络”。关注通胀,不要问CPI指标的“红线”在哪里;最佳的指标,就是货币当局的紧张程度。
    通胀猛如虎,但是这头猛虎为什么偏偏爱中国山呢?次贷危机之后,全球都处于大萧条历史行将重演的深度忧虑中,中国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放松银根;美国也从2008年9月到2009年9,将前所未有的2万亿美元注入到美国金融系统,主要的方法就是美联储购买美国国债和银行资产,全球主流的经济学家都认为,此举势将带来总体价格水平上升。
    但数据显示,虽然美国的基础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货币和银行在央行的货币储备,都出现了大幅增长,而CPI,尤其是核心CPI和往年相比,并没太多异常之处。
    通胀为何如此安分?经济学家们的分析是,美国银行都蹲坐于现金之上,就是不放贷。如果按照传统货币学派理论,只要经济出现复苏迹象,理论上讲,银行就会发放更多的信贷,并且广义货币供应量会大幅上升。但是这个预期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2008年10月以来,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美联储开始对银行储备金支付利息,所以,即使经济升温,银行也不一定有足够的动力贷款。
    此外,一旦通胀在美国抬头,美联储还可以通过把从银行体系购得的资产回售给银行来吸收这些多余的货币供应,比如一些在危机恐慌期从银行接手的质量较佳的房地产支撑证券,这将有助于降低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
    而去年1月-11月期间中国各银行新增贷款9.21万亿人民币,几乎是政府5万亿元贷款目标的两倍,尤其是上半年,信贷创下天量。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房地产市场运行报告也展现了楼市疯狂,具体增幅虽存在争议,但2009年商品房成交量、销售额、房价涨幅,都创下了历史纪录。
    有意思的是,“中国2009年居民购房支出占社会消费总支出的半壁江山”,但房价却“按照国际惯例”,依然不计入CPI。因此,远远低于美国的CPI的1.9%的增幅,让市场和政策制定者如此紧张,也不足为怪。而目前的中国,从房地产角度讲,和次贷泡沫破灭前的美国有很多类似,需要警觉,也应该深刻汲取教训。12年前正是没能有效反应房价的CPI和美联储基于这一数据采取的货币政策令通胀在房地产板块发酵膨胀。
    The  St.  Lawrence(圣劳伦斯)大学经济学家Steven  Horwitz(斯蒂文·霍维茨)指出,货币学派过于关注总体价格水平,令经济学家忽略通胀可能在微观经济学领域扭曲个别商品的价格,导致资源错配。这就是次贷危机在房地产板块酝酿的背景。
    但因次贷备受批判的美国CPI统计,其住房权重占42%,是最大成分;中国CPI具体统计未见披露,其房价权重2006年仅为13.2%,曾建议调整到20%,与此同时,建设部2007年底称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达到83%,虽曾引发质疑,但可确定的是,中国自有住房率目前超过美国,估计应有60%。
    纽约联储前副执行总裁、研究部总监Stephen  Cecchetti(斯蒂芬·斯切蒂)曾指出,如果美国CPI不是只计房租,而直接计入房价,以2000年以后的数据为例,美国的CPI年均2.75%的速度增长,核心CPI年均2.2的增速就会相应修正到4%和3.8%。
    正如诺贝尔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通胀简单的理解,就是更多的货币追逐同样数量的商品,它总是、并且无处不是一种货币现象,换言之就是总由货币或信贷扩张引起。
    在同样扩张信贷的美国,通胀老虎真的打瞌睡了吗?这是2009年经济学家的疑问。老虎是真没出现,还是没被看到,经济学家们在争论,也在自问:是看错了地方?还是货币经济学理论已经到了需要更新的时候?老虎看脚印,通胀看迹象。Georgetown(乔治城)大学经济学家Donald  Marron(唐纳德·马龙)说,“如果美国处于通胀边缘,那么10年和30年期美国债利率早一飞冲天了。”这也是奥巴马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的观点。
    太平洋研究机构(the  Pacific  Research  Institute)经济学家Robert  Murphy(罗伯特·墨菲)不这样认为。他说,从2008年12月到2009年8月,没有经过调整的CPI水平已上升了2.7%,这相当于年度4%的增幅。他也问,虽然10年期美债的收益率很低,但是金价已经飞上了天,为什么TIPS(通胀保护债券)的交易员被货币学派视为先知,黄金交易员就被当成“麻瓜”。
    如果债权收益率真的显示通胀在打盹,这种说法难道是暗示,央行已经可以提高货币供应,但又不会造成通胀压力了吗?如果这是真的,那绝对是货币经济学上的一大进展,但如果“暗示”不成立,后果的灾难性绝对需要警惕。
    Murphy说,“我想我们正见证一次美国债的泡沫,美国10年期债券的收益率过低,就像2006年房地产估值过高一样,等泡沫破灭后,投资者会拍着前额懊悔,干么冲过去买美国债,尤其当美国政府已明说要在未来12年把联邦债务扩大一倍。”
                                                    (Reuters,2010.1.29)
人民币年升幅不应超过2%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邱树芳撰文指出:近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媒体、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关心和谈论最多的话题。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和政客极力主张并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借助人民币升值来调整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中国国内的经济学家中也有许多人呼吁人民币一次性升值到位,以便于改变过于依赖出口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因为升值预期导致的热钱流入,使中国央行有自由决定中国货币政策的空间。
    作者认为,至少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升值弊大于利。
    首先,稳定持续的经济发展是当下中国面临的最为重要目标。出口部门曾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目前出口、投资和消费依然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出口企业为跨国公司打工,出口产品利润水平低于10%。如果一次性升值过高,将导致这些出口企业亏损,危及到它们的生存。
    其次,中国外贸相关行业就业人口超过1亿,其中外资企业就业人口4000多万。许多出口部门的工作机会由大量的中小企业提供。如果出口企业大面积亏损,倒闭和裁员将不可避免。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对中国出口需求下降,直接造成广东和浙江许多企业倒闭。千万民工返乡便是例证。如果一次性大幅度升值,其对出口行业就业的影响可能与金融危机相当。不仅如此,由于进口商品变得便宜,许多缺乏竞争力的国内产业将受到严重冲击,其对就业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忽视。
    再次,不赞成一次性大幅升值的更重要的理由是,由于其直接关系到出口行业和进口替代企业的生存和就业。不超过2%的稳定升值,将能够给出口行业和缺乏竞争力并且对外开放的中国国内产业足够的时间,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技术的升级。同时,作为依赖中国产品的国外消费者来说,逐渐调高从中国进口产品的价格,也能够平稳适应,并减少进口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最后,逐步渐进升值也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因为对于币值有稳定升值预期的货币,他国人民将有意愿作为存款或者他国央行作为储备货币。甚至强化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和作为结算货币的功能。
    人们担心,人民币只要存在升值预期,热钱就会涌来。毫无疑问,热钱是冲着利益而来的。但是,撇开其它因素,热钱涌入的多少应该是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高低成比例的。热钱之所以称之为热钱,其特征是快进快出,实现短期高收益。一次性升值10%和5年之中一共升值10%,其对热钱的吸引力绝对不会等同。许多追求短期高回报的资金将没有耐心等待。反之,如果愿意等待两年、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资金,我们便不应当称其为热钱。应当看作是中长期投资,这样的资金我们应当欢迎,而不是将其拒于国门之外。
    人民币年升值幅度不超过2%,应当在一年之中以微调的方式实现。在这方面,金融市场有非常简单的计算方法。这样也可避免一次性调整产生的投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