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师的几句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29:05
关于老师的几句话
文章提交者:明月水中有 加帖在 原创评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在中国,教师一直号称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听起来它似乎比其他职业都要很崇高,但事实上,从来只有高尚的人,而没有高尚的职业。
  职业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谋生手段,教师也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拿粉笔的老师和开机床的工人、操锄头的农民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是劳动者,都在为这个社会的发展尽着自己的力量。然而,这个喜欢而且擅长造神的国家总是喜欢把职业神圣化。例如,公务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警察都是从来都怕死的,而老师都是充满爱心甘于奉献的,但实际上,没有人是为了伺候别人去当公务员的,没有人是为了挨枪子儿去当警察的,自然,也没有人是为了受穷去当老师的。
  虽然职业可以自己选择,但和公务员警察们欢天喜地地开始职业生涯不同的是,很多老师在踏入这一行时其实是万般无奈的。尽管他们的工作内容就是培养考试机器,但他们自身的考试能力却并不是很强。他们很多人是高考的失意者,尴尬的分数刚刚能上XX师专(可能很多都摇身一变成了师院),所以,教书只是他们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在这个国家,老师的头上有着太多的光环,然而,只有走上讲台后,老师才会真正明白这些光环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在以苏联为偶象的年代里,中国从那里进口了“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句名言。而现在,老大哥已经不在了,这句话却依然被奉为经典。但正如前面所说,老师并不比其他劳动者高尚,他们都是普通人,人性的弱点在他们身上一样不少地存在着,所以他们没有能力去塑造别人的灵魂。当然,这并不是说学校教育就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了,只不过,这个工作必须建立在家庭和社会配合的基础上,而且,后两者所起的作用更大。
  在老师所有封号中,“园丁”可能是最不高尚但却是最不搞笑的,他们的确是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材的责任。就教书来说,学生好比是一颗种子,老师的作用就是把这些种子培育成大树;就育人来说,学生则象是一株树苗,在移植到学校之前,这株树苗是先由家庭培养的。也就是说,树苗能否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家庭栽培的质量。除了家庭的培育之外,社会这片土壤也是小树苗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被污染的土地自然很容易长出不良之材。教师是园丁,但也仅仅是园丁。他们只能力所能及地将一些可造之材培养成材,而不可能让那些其实已经病死的树苗起死回生,更不可能改变大地的成分。
  然而,多年的宣传让中国人相信或者认为,伟大的灵魂工程师应该为社会上的所有问题负责。比如,某个爹不管娘不问的女孩在自己的居民身份证都没办之前就为这个国家生下了一个小公民,而且连孩子他爸是谁都不知道。消息传开后,一定会有人大义凛然地说这是教育的失败,尽管这个女孩已经不进学校好多年。其实,稍微有点思考能力的人也应该明白,一个老师再误人子弟也不可能去教学生和陌生人开房的。那种大事小事都往教育上扯的做法很愤青,也很装逼,这和一辈子没看过一场完整球赛却不停感叹中国足球太黑了是同一回事。
  尽管如此,“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光环还是将长久地扣在老师头上,老师依然必须是高尚的。有人这样想是因为被洗了脑,有些人这样想是因为要洗别人的脑。
  在中国,相关部门很喜欢用“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来赞美老师,这句话可以用两个字来高度概括,那就是:奉献。而奉献两个字基本上就等于多干活,少拿钱。没有哪个职业注定就是要奉献,也没有人有义务这样做,但有人却有权力要求别人这要做。那为什么偏偏是老师成了这个倒霉蛋呢?
老师 “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崇高的人是不屑也不能谈钱的。对于这点,中国人民深信不疑,尽管他们当中很多人可能会怀疑政府说过的其他的话。一旦有老师对自己的待遇表达某种不满时,肯定会引来无数惊讶的目光,老师不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人吗?怎么他们也这么贪财了?反对给老师加工资的呼声此起彼伏,所以,“蜡烛”政策在很容易就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同时,在由财政拨款来发放工资的群体中,教师是数量最多的,多达几千万,再小的加薪乘以几千万都将是一个大数字,更要命的是,他们和给他们加工资的人吃的是同一块蛋糕。此消彼长的道理是人人都懂的。因此,“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可以写进法律,但万万不能列入预算。控制老师工资增长和控制人口增长一样,成了这个国家的基本国策,而且执行得更加坚决。
  不过,不给老师长工资固然容易得到拥护,但给自己加薪却也难免引发一些争论,至于为了工作需要而盖幢好点的楼、买部好点的车、去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考察取经等行为就更容易引起一些不明真相群众的猜疑和不满。所以,为了避免那些必要的麻烦,相关部门已经很少让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占据报纸头条了。他们也一定在抱怨自己的前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傻事。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思想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老师并不甘心就这样烧掉自己,他们幻想着能拿上和焦裕禄后辈们一样的工资。但是,传说中的加工资一次又一次成了“空调”,越来越多的老师不相信也等不及“不低于公务员”那天的到来,很多人开始通过各种非正常甚至变态的手段来获取工资外的收入。比如说把课堂上的内容留到课外讲,比如说大办各种各样根本就不该存在的兴趣班,比如向学生推销教辅材料,还有些人品低下者,甚至连学生的座位都可以成为生财之道。客观地说,教师特别是城区教师谋取灰色收入这种现象已经不能用“极少数”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来形容了。
  老师们以上各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自己的名声,使教师这个本来就排行老九的职业愈发让人鄙视。就在老师们不甘燃烧却甘于堕落的时候,相关部门除了继续将教师和蜡烛划上等号外,还通过各种各样的会议告诉全国人民,教师的工资已经和他们一样高了。如此一来,容易愤怒的中国人就更加怒不可遏了。所以,农民工被拖欠工资时可以得到全社会的一致声援,而老师们渴望加工资的呼声却遭到无情的口诛笔伐。例如,这次惊天动地的绩效工资改革,其实只是一个数字游戏,把本来就该给老师的钱扣下来再以各式所谓的方案发下去,很多老师的收入不升反降,但他们只能向同行倾诉,几乎得不到行业之外的任何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省却了相关部门把蛋糕分一点出去的烦恼。而饭碗捏在别人手上的老师不敢也不好意思和农民工一样站在楼顶上去讨要自己的那份钱,更何况即使他们真的跳下来也未必能换回几份同情。他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昧着良心赚钱,要么老老实实教书,守住操守同样也守住清贫。
  不过,对极少数老师而言,他们其实还有第三个选择:离开这个不是让自己穷死就是被别人骂死的职业。
  考研是很常见的一种跳出师门的手段,它不需要太深厚的家庭背景,它最需要的就是超强的考试能力。但正如前文所说,一直在培养考试机器的老师其自身的考试能力却不见得有多强。所以,考研的大门几乎向所有老师敞开,但能走出去的人却不多。即使有成功晋级者,也未必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很多老师在读研时发现,自己现在学的和曾经教的一样的没用。所以,很多老师在“学”成之后痛苦地意识到,除了多了本毕业证书之外,自己并没有增加多少谋生的本事,再加上文凭的贬值和就业难度的剧增,一些人不得不重操旧业,甚至还有回到以前那所学校的。
  既然考研没有用那就考公务员,拿一份真正的公务员工资。所以,在中国,尤其是那些不发达地区,老师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热情丝毫不逊于爱国青年们在网上号召抵制这抵制那。一旦成功高中者,便实现了人生当中的一次胜利大逃亡。谁都明白,在中国公务员意味着什么。
  除了考出生天外,还有一些老师选择辞职,或是外出打工,或是自己创业。不过,有这份勇气的人并不多。在这个以勤劳勇敢自居的民族中,敢自砸饭碗的人和敢独自驾船环球世界的人一样稀罕。
  或许是眷恋这份工作,或许是越狱未遂,总之,更多的老师还是留在了讲台上,直到退休,成为一根风中残烛。在他们当中,有一些人以为把自己再烧干些就真的很高尚了,这些人除了正常教学之外,还时常有一些惊世骇俗之举。比如说发烧发得都神智不清了还跑去上课,也不管一堂语无伦次的课下来,学生能学到什么。但在这个什么都有可能发生的国家里,如此诡异的行为竟然得到赞赏。于是,这些人在为自己博得一个“好老师”的虚名的同时,也让他们的同行处境更为艰难。如果再有哪个老师抱怨自己的待遇的话,必然会有人搬出“好老师”的先进事迹,加以比较和批判。
  其实,丝毫不用怀疑那些怨声载道的老师的教学态度,排除人品问题,光那些和教学成绩挂钩的考核就足以让他们不得不不敢不认真了。混日子的人应该是去办公室而不是教室里找。当然,如果以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忠诚度和自豪感来衡量的话,他们的确算不上好老师。他们和做小姐的一样都不好意思在外面公开自己的身份。他们几乎每一天都在抱怨,在学校和同事说,在外面和朋友说,还有一些不识趣者上网说,被人痛骂后心里更堵得慌,结果便更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走又走不了,接着牢骚就更多了,于是,如此循环着。
在一切为了分数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如今的老师花在教学上的时间可以说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但与此形成忽鲜明反差的是,老师的形象也跌到了历史最低点。为什么干得最累却挨骂最多?表面上看这有点矛盾,但稍加观察便不能发现,老师的师德确实处于历史最低点。
  在大变革尚未开始的年代里,老师的社会地位虽然也高不到哪里去,但至少在收入上和别人相比没有太大差距,心理上没有失衡,再加上那时的人思想普遍比现在要单纯得多,所以,老师通常都能以较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自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贫富差距的出现让老师的心理开始起了些微妙的变化。当然,这还不足以让整个行业的职业道德水准大幅度下滑,因为老师并没有成为李嘉诚的野心,对于那些暴富的人群,他们只是有些眼红,但心里还能接受,真正让老师动摇的是他们和同样吃着财政饭的公务员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随着一次又一次地被忽悠,老师终于绝望了,他们相信,自己注定就是那群最后富起来的人。在老师的收入被别人慢慢甩下的同时,社会风气也在悄然发生转变,金钱已经成了衡量一个人地位的唯一标准。本来就不太招人待见的老师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因此而一落千丈。这直接导致老师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再加上中国社会的道德水准整体变质,所以才有了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了向钱看的行列当中。
  所以,老师们不再家访了,即使有,也是为了说服家长让孩子参加某个提高班。所以,老师们不再带学生回家辅导了,即使有,也是要钱的,而且一带就是十几个。所以,老师们了不再关心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了,即使有,也是为了摸清有哪些学生家长是大官或是巨富。
  老师们敛财的手段也是花样百出。推销教辅材料吃回扣已经成了行业标准,不值一提。部分老师的贪婪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了,象之前提到过的卖座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有些学生明明视力不好身材矮小却被安排到最后一排,只因他爹没有向班主任表示表示。只有家长开了窍,学生才能坐到他应该坐的座位上,而且,家长的“表示”心须持之以恒,如果隔了段时间没有动作的话,学生又会被找个罪名流放到最后一排。
  尽管学生已经成了老师的摇钱树,但有一点还是要说明,并不是每一双伸向学生的黑手都是老师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乱收费中也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象“择校费”、“赞助费”之类的,这些钱不是老师能收能得的。
  除了工资跟不上时代之外,老师的教育方法也明显落伍。他们以为还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时代,幻想着自己在学生面前有着绝对的权威,完全无社现在学生思想和人格的独立性和复杂性。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宰,而学生就是一群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士兵,一旦有学生不服管教,挑战了他们所谓的尊严,便气急败坏,轻则训斥,重则体罚。然而,随着未成年人保护力度的加大和家长及学生维权意识的觉醒,这些非正常的教育手段已经越来越来受到谴责,甚至有不少老师因此受到严厉的惩罚。因此,他们开始哀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其实,只要他们改进一下方法,很多问题完全避免的。当然,必须重申的是,如果没有家庭的配合,再有爱心和耐心的老师也是无力回天的。
  在老师的各种称号中,还有一个是知识分子。其实,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是配不上这个词的。他们在中学时代就不是最优秀的那群,在大学时接受的也是很肤浅的师范教育。论专业水平,他们很平常甚至低劣,英语老师听不懂英文电影,语文老师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这都是司空见惯的。论综合素质,他们不会比学生强多少,教物理的基本上不知道黄海和东海哪个更大,教数学的多半说不出圆明园是在哪次战争中被烧掉的。
  不过,这并不是现有的老师队伍就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相反,完全可以。在现有教育制度下,教书这份工作确实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甚至还不如种地。一个初出茅庐的新老师完全有可能在分数上击败教了十几年书的老老师,但一个从没种过地的人是不可能让他的收成超过一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的。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话当然没错,但很遗憾,它是形容素质教育的。在应试教育下,学生需要的是分数,而不是你能往杯子里装多少水,不能让学生得到高分,你就是往杯子里装进太平洋也毫无意义。
  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教学成绩出色的老师往往不是专业水平最高的,那些上课多、作业多、考试多的老师通常会成为各种考试的胜利者。不过,不要以为他们在教学这么花功夫是多少热爱自己的事业和学生,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分数影响着他们的收入、职称,影响着他们的一切。
  和其他职业比较起来,老师的工作更容易被量化。在应试教育这种变态下,学校与学校、老师与老师之间在分数上必须分出个高下来。在衙门里,只要不犯错误,就是合格的,但在学校里,有时你拼得命都不要了都有可能是最差的。在分数排行榜上,总会有最后一名,虽然这个第一名的分数其实已经不低了。
  除了在分数上杀得眼红之外,职称是老师们竞争的另一个战场。虽然聘上高一级的职称并不能带来“乌鸡变凤凰”的质变,但至少能增加一些收入,而且越往后增加得越多,所以,老师们依然是趋之若鹜。不过,职称的名额是永远小于老师的数量的,因此,老师围绕职称而展开了一场永不停息的竞争,其惨烈程度绝不亚于在分数上的搏杀。
  不管是为了分数还是职称,或者别的什么,老师之间的竞争是没有双赢而且非常残酷的。虽然不至于你死我活,但绝对称得上是你荣我损。他们会温情脉脉地集体备课、评课,会在公开课后赞美别人的优点指出别人的缺点,会一起演出一出又一出共同进步团结互助的好戏,但在内心深处谁都希望别人分数永远比自己低。他们会经常扎堆抱怨这个职业所遭遇的种种不幸,会同仇敌忾地发出“决不做蜡烛”的战斗宣言,但在竞聘职称时,却个个争先恐后,恨不得别人都做“蜡烛”。
  尽管分数对老师们极其重要,也成了检验老师水平的唯一标准,但在决定老师前程的一些事情上却不是分数说了算,比如说职称。那么是谁说了算呢?自然是他们的校长。校长不但可以决定职称竞聘中谁上谁下,也能决定考核中谁优秀谁不称职,那些所谓的考评方案不过体现校长意志的一个幌子而已。也正因手中握有绝对的权力,校长们在自己的地盘中有着皇帝般的威严。虽然在目前的人事制度下,校长并不一定能终结公办老师的教师之路,但却能决定他们这条路走得不是顺畅。
  所以,老师们在校长面前永远是那么诚惶诚恐,不管校长要颁布什么的规章制度,总是能顺利通过,一旦通过总是能不折不扣的执行。换句话就是,不管自己将要被套上什么锁链,老师们总是很配合地伸长脖子。
  在轰轰烈烈的绩效工资改革中,有百分之三十的是属于浮动工资,要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原则。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各地的校长们仿佛是心有灵犀,纷纷把绩效工资演绎成了“官效”工资,毫不客气地切走了那块本来就很寒碜的小烧饼中的最大一块,接着就轮到了那些七七八八的所谓行政人员,真正留给普通老师的只能算是残汤剩饭了。
  老师们当然很生气,但后果却一点也不严重。面对自己接近奴隶般的处境,他们只会在网上发些校长和教育局长可能永远也看不到的贴子,一时间,各大论坛悲歌四起。虽然这些帖子悲愤无比,但却只能打动同行,甚至是只有同行会看。其实,老师只要在校长和局长面前拿出他们在帖子里哪怕是一半的愤怒,都有可能让自己的处境不再象今天这般艰难。
  老师们除了在网上有病呻吟之外,还会幻想着身边能出一个陈胜吴广,代表(注意是代表,不是带领)大伙去和校长、局长乃至市长战斗。不过,这一幕几乎没有出现的可能,他们之中那些真正的雄鹰早已高飞而去。
  就象前面所说过的一样,老师只是一群很普通的人,他们身上象展览馆一样陈列并放大了国人的各种毛病。他们并不伟大,却被迫高尚;他们想得到更多,却不得不奉献;他们不甘却又满足现状;他们既是应试教育的执行者,又是受害者。他们也想爱自己的职业,但这个国家却不爱他们。
  曾经有一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是用来歌颂老师的。如果有朝一日,老师都对自己的儿女唱起这首歌,或许,教育的春天才是真正来临。
  愿这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