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正视的八大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22:55
   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正视的八大问题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谋划好民主政治建设与其他建设的关系,以及民主政治建设内部各个要素、环节之间的关系,形成协调发展的民主政治建设新局面。当前要着重解决好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正视民主素质与民主意识不适应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阔步前进,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空前高涨。人民民主意识觉醒是好事,反映了政治文明的进步。但民主意识的觉醒并不等于民主素质的自然提高。当前人民群众乃至党员干部中都存在民主素质与日益高涨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其一,民主参与的盲从。目前,尽管人民群众民主参与积极,但是部分群众民主主体意识还比较滞后,表现为民主自主性缺失,又表现为民主独立性缺失。他们在民主参与中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少数人盲目从众,不能独立发表意见。

    其二,民主权利的滥用。有的群众权利意识淡薄,目光短浅,被眼前利益蒙蔽双眼或被蝇头小利收买,为少数投机分子拉票贿选提供机会。有的群众不珍视权利,把民主权利当儿戏,在行使选举权利时随意而为。一些地方宗族、人情等因素渗入民主生活,使民主背离了初衷。

    其三,民主责任的模糊。由于一些人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淡薄,导致民主责任模糊。有些人仅仅把参与民主的过程当“过场”,不是重在履责,而是重在参与,对结果怎样漠不关心。在基层民主选举和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环节中,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正视民主与集中不适度的问题

    民主与集中这两个问题互相关联,但又属于不同范畴。民主与集中关系处理失当,带来的风险不可估量。当前,在我国民主建设中,由于对集中和民主在“度”上的把握失当而导致民主质效不高,不是个别现象。民主与集中关系失调的主要表现有:

    其一,民主不够。一些单位和部门的“一把手”以“集中”为幌子行使绝对权力,独断专行,存在重大问题个人说了算的情况,甚至在公开的操作规则后面通行着少数人或个别人决定问题的“潜规则”。

    其二,集中不够。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从尊重民意出发,对民众意愿一味迁就,没有很好地执行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导致民主泛滥,集中不足。北京党建研究基地课题组2006年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全市开展的局处级领导干部问卷调查显示:在对所在单位贯彻执行“党的集体领导原则”予以评价的选项中,选择“执行得好”的只占45.1%,选择“执行得一般”的高达43%,选择“执行得不好”的占到6.5%。(北京党建研究基地课题:“当前党员领导干部贯彻民主集中制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其三,“民主”和“集中”都不够。同是北京党建研究基地课题组2006年调查问卷,在回答“您认为当前党内贯彻民主集中制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这一选项时,被调查者的选择是“民主不够和集中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的占52.6%;选择“民主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的占40.8%。显而易见,“民主不够和集中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被大家认为是主要问题。

    其四,民主过滥和集中失范同时存在。民主过滥表现在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盲目崇尚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集中失范表现在受封建专制残余思想的影响,“家长制”、“一言堂”作风盛行。

    三、正视推进民主与促进发展不统一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从来都认为民主是发展的手段,发展是民主的目的。当然,就发展民主而言,实现民主的科学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目的,但归根到底,实行民主的最终目的还是促进发展。任何将发展与民主人为地分割开来,只强调民主,只强调公民及政治权利,而否认、忽视发展,为民主而搞民主的做法,都是毫无意义的。然而,在我们党大力弘扬民主的今天,民主与发展“两张皮”现象还是存在的:

    其一,有的坚持纯粹的“民主目的论”,认为在当前民主发展不够的情况下,放手发展民主就够了,不用顾及其他,从而在民主实践中只要民主程序顺利进行,而不管民主能不能促进发展。有的民主经验表面很新鲜,其实加大了发展成本,增加了发展阻力。

    其二,有的搞“民主秀”,搞民主的目的不是为了事业,而是做给上面看,做给群众看,其实质是为个人讨个好口碑,树个好形象,造个好政绩,图个个人政治私利。

    其三,有的搞过场民主,为了消极应付上级要求,随意糊弄群众的民主诉求,表面上民主场景热热闹闹,骨子里藏的是反民主的本质。

    将民主与发展割裂开来,就不能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发展中来,不能把民主转化为推进发展的动力,这样的民主是十足的“伪民主”,是与人民的愿望相违背的。

    四、正视形式民主与实体民主不一致的问题

    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民主化进程看,有两种趋向。其一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强权下发展经济,尽管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但由于缺乏民主规则和程序的制约,伴随经济成长而滋生的贪污腐化得不到必要的遏制,经济发展基础相当脆弱,不仅民怨沸腾,且民众得不到形式化民主的训练,一旦威权统治因经济波动而弱化,引发的则是“暴民政治”,经济政治转轨异常艰难。其二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民主化经历了一个由民主外壳形式到实体内容填充的过程。在这些地方,民主最初也只是一种承诺,权力资源仍然由少数人所支配,执政者主要致力于发展经济,以经济自由优先,大众参与的民主流于形式。但正是在民主的形式化过程中,民主由少数精英的理念进入大众日常生活,从而培育起大众的民主意识,并使他们学会运用民主规则和程序争取和维护自己的权益。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主化的外部条件日趋成熟,民主化进程便可以顺利实现由形式到实体的转换。(徐勇:《中国民主之路:从形式到实体——对村民自治价值的再发掘》,http:www.tecn.cn)
在我国的民主化进程中,也有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注重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忽视了公民民主素质、社会民主风气的培养和提高。结果是我们接受了民主理念,并在本质上赋予了社会主义民主高于资本主义民主的性质,但在民主的操作、工具性民主的继承中表现出明显不足。我们只看到社会主义民主在质上的优势,却忽视了量上的不足。而民主只有通过各项具体制度才能实现。其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在追求民主政治的过程中,颠倒了民主本体与程序、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过分夸大西方某些民主制度的形式,热衷于民主形式和程序的追求,以致否定了民主的阶级性和历史性,在追求民主中迷失了方向,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以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我国民主化的经验教训为鉴,必须处理好形式民主和实体民主的关系。正如有学者所说,一方面必须重视为民主创造外部条件,另一方面更不可忽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民主形式实践,通过在民主形式实践中建立民主规则和程序,训练民众,使他们为民主创造内在的条件,逐渐实现由形式化民主到实体性民主的转换。

    五、正视民主与法治不配套的问题

    民主与法治作为现代文明政治制度的两根主要支柱,都是人类文明进步所一直追求的价值目标。但民主与法治并不是天然就共存的,其立足点和价值追求也并非完全一致,因此民主和法治的矛盾也在很多方面体现出来。

    其一,民主没有法制的保障,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法制就没有真正民主,民主既要法制来规范,也要用法制来保障,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当前民主建设领域的制度规范还很不健全,民主没有成为有效的制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二,公民法制观念落后,不能以法律武器保障民主权利。我们国家文化内部比较缺少制度性的东西。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导致不少人缺乏权利观念和公民意识。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 

    其三,民主越位,挑战法律权威。有些时候,群情激愤的民主会越过理性的法律边界,造成法律权威丧失,法律信用无存,结果得不偿失。例如,网上出现的对陷入某一相关事件人物的“人肉搜索”,侵犯他人隐私权,就是激愤的民主越位造成的。

    六、正视现代民主观念与传统文化观念不协调的问题

    我国有着五千年农耕文明史和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其演绎、延续的传统文化,也必然会潜意识地渗透到人们的民主生活之中。我国传统文化是在农耕文明的厚土上生长的,其“官文化”和“民文化”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对民主发展不可能不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官文化”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官乃民之主”,其二是“牧民”思想。这两种观念对民众影响很深,一些党员干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民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小农经济演绎的小农意识。小农意识的个体性、逐利性和普遍性,加大了民众树立民主主体意识的难度。如果引导不当,极易出现民主逐利、个人崇拜等问题。

    七、正视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不同步的问题

    随着党的不断成熟和党的事业的发展进步,我们党对民主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深刻,理论境界越来越高。思想理论创新虽然不像科技创新那样具体,那样显而易见,但释放出的能量却是巨大的,对国家的兴盛往往起着先导性作用。正是这种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不断理论创新,才使得中国民主建设在经历了严重的挫折之后,仍然能够得到恢复,并获得更大的发展。然而,实事求是地说,当前民主理论研究是不够的,理论界充斥的大量民主原理都是西方的,中国自己的东西不够多。由于缺乏成熟的民主理论的指导,当前的民主实践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混乱局面。

    “三者”现象必须引起高度注意。一是“凡新即好”的民主创新的“高歌者”。二是“无知无畏”的民主创新的“冲动者”。在理论模糊的情况下,盲目推进民主创新,追求表面的影响,搞轰动效应。三是“机会主义”的积极推进民主的“伪善者”。一些思想素质不高的人,通过搞所谓的民主,利用民主的合法外衣,推卸责任、谋求私利。

    民主是一个敏感的、风险较大的政治实践活动,迫切需要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在理论研究不到位的情况下,推动民主很容易使民主偏离方向,甚至会背离民主的初衷。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关系,形成通过理论研究去指导实践创新、通过实践创新来检验理论对错的良好局面。

    八、正视借鉴外部经验与尊重本国国情不相容的问题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党的几代领导人都表达过学习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的思想。这些重要思想既阐明了借鉴外部经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借鉴外部经验的方式方法。但在现实生活中,当然也包括在民主政治生活中,改革开放以前和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一是满脑子西方民主政治理念,仿佛中国的东西代表落后,对我们的民主集中制满怀成见。二是对西方的一切持否定和拒绝的态度,特别是对于西方政党政治更是讳莫如深,共产党以外的其他政党的一切都被作为批判的对象,而不是辩证地对待。比如,因为资产阶级民主的“三权分立”不符合我国具体国情就对其进行批判,全盘否定资产阶级民主经过几百年发展所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权力制衡”监督模式。一些本没有姓“资”姓“社”之分的属于“民主技术”层面的东西,却被戴上了“资本主义”的帽子,被拒之门外。这两种态度和做法都要不得,如不改进,必然制约我国民主进程。
    责任编辑  柳  波    《理论前沿》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