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比较优势是中欧的共同机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0:43:38
作者:商务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于广洲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11
2006-9-18
中国和欧盟自1975年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快速发展。特别是中欧领导人立足长远,于2003年确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后,高层互访不断,推动中欧经贸进入全面合作的新时期。中欧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的发展需要欧洲,欧洲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欧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互利共赢。
中欧积极有效合作,为世界和双方作出新贡献
近30年来中欧经贸合作的成功实践表明,中国发挥劳动力、市场等优势,欧盟国家发挥技术、资本等优势,共同带来了五方面的利益。
一是带来了贸易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中国外贸只占世界贸易的6%,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率却达12%。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1990年以来,中欧贸易年均增长超过20%,彼此间的贸易地位不断提升。中国从欧盟进口年均增长14%,去年进口736亿美元,占欧盟出口的5%。正如联合国贸发会议前秘书长里库佩罗所说,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决定了中国贸易增长带来的好处分布得更加广泛。
二是带来了投资收益。中国的发展给世界投资者带来丰厚利润,1990—2005年,外资企业共汇出利润2800多亿美元。欧盟在华企业2.4万家,投资500多亿美元。欧盟投资者因进入中国,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了有利的战略地位。2005年,飞利浦中国公司的销售额达30亿欧元,占其全球份额的10%;西门子中国公司销售额达53亿欧元,占其全球份额的7%。据中国欧盟商会的最新调查,60%以上的欧盟在华企业认为今年能赢利,92%的企业对在华业务表示乐观。
三是带来了技术进步。欧盟是中国最大的技术来源地,累计引进技术价值950亿美元,占中国引进技术总额的42%。今年7月正式通车的青藏铁路,也是使用从欧洲引进的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合作实现了双赢,欧盟赢得了市场,获得了高额转让费;中国获得了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技术,促进了双方的产业升级。
四是带来了就业增加。中国去年进口6600亿美元,据估算可带动其他国家数千万人就业,其中包括欧盟150万人就业。中国企业走进欧洲,也为当地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作出了贡献。比如,TCL在波兰的彩电厂、长虹在捷克的彩电生产基地、海尔在意大利的公司,分别为当地创造了1000、1000和200个就业机会。
五是带来了经济繁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年均增长9.6%,经济总量达到2.3万亿美元;欧盟GDP增长3%左右,经济总量达到13万亿美元。中欧贸易累计超过1.2万亿美元,其中从欧盟进口5200多亿美元。中国出口产品质优价廉,既有利于欧盟国家降低通胀率,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也节省了消费者的日常开销。据估算,欧盟消费者每年减少近600亿美元支出,由此增加了欧盟大众特别是中下层居民的福利。
增进中欧之间共识,依靠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有共识才有共赢。中欧在开放中发挥各自优势,可以实现互补大于竞争、合作大于摩擦、利益大于分歧、机遇大于挑战。为了化挑战为机遇,双方需要在五个方面增进共识。
一是对双方产品互补互利的共识。优势产品和劣势产品是相对而言的,自己的优势正是别人的劣势,双方合作就会扬长补短,所得大于所失。目前,欧盟的优势主要是生产高端产品,中国的优势主要是生产劳动密集型和其他中低端产品。即使未来中国出口主导产业演变为高技术产品,但仍集中于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正如同经济学家所说的,薯片可能是高科技产业,芯片可能是劳动密集型环节。中欧贸易中80%左右的商品是互补的,直接构成竞争的商品只有10%左右。买一架空客A380我们要花2.6亿美元,出口欧盟一双鞋平均才3.3美元,即8000万双鞋才能换回一架飞机。如果按平均42码计算,这些鞋排列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周。因此,中欧贸易不仅要看到数量问题,而且要看到质量问题,看到双方获利能力的巨大差距,看到中欧贸易的互补性和互利性。
二是对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共识。优势和劣势是动态调整的,过去的优势产业不等于现在有优势,现在的优势产业不等于永远有优势。调整劣势产业,壮大优势产业,才会提高整体竞争力,创造新的发展空间。比如在“纺织品一体化”的过渡期内,欧盟不少成员调整迅速,2005年后就不再要求限制进口。欧盟一些有识之士认为,限制中国出口没有考虑到现代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欧盟应鼓励企业提高竞争力,才能从全球化中获益。如果看不到比较优势的变化,抱住旧有的缺乏优势的行业不放,很可能丧失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在支持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劣势产业的调整,让企业重找出路,让工人再就业,给竞争中的不利者以适当补偿,使各方共同获益,减少开放过程中的阻力。如果中欧都努力做好自己的优势产业,努力调整自己的劣势产业,双方都会促进自己的产业升级,共同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是对促进公平贸易的共识。比较优势的机会是不均等的,发达国家竞争优势多,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少。如何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生存发展能力,使国际贸易的利益分布更广泛,使落后和贫穷国家也能分享到好处,既是公平贸易的目标,也是世贸组织的一个努力方向。其实,中国的发展水平还很低,每天生活费低于两美元的高达5.9亿人,比欧盟总人口还多1.3亿;中国城镇失业人口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约两亿,与欧盟就业总人口相等,是欧盟失业人口的12倍。但是,一些富国采取歧视性做法,对中国滥用反倾销、非市场经济地位、纺织品特保条款等,使中国连续11年成为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这是不公平的。我们希望国际贸易中减少保护主义,使更多低收入群体分享到贸易的好处。中国也将扩大进口和对外投资,带动他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体现公平贸易的精神。
四是对化解经贸纠纷的共识。比较优势是兼容的,既要发挥自身优势,也要允许他国发挥优势;既要享受优势行业壮大的喜悦,也要承担劣势行业收缩的责任,更不能把责任简单等同于保护。近期欧盟对中国鞋类进行反倾销,认为中国政府为鞋类出口提供了补贴,而事实上中国鞋类出口企业中99%是外资和民营企业,没有任何企业得到补贴。况且,中国现在最需要补贴的是农民,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对一个已经完全市场化的行业进行补贴。如同鞋类一样,中国96%以上的产品实现了完全市场定价,不管承认与否,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客观存在的。今后,中欧双方应当以平常心看待贸易摩擦,不要把贸易摩擦简单等同于威胁,更不要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动辄对立、对抗或制裁。要和气、和谐、和平发展,“和中求同”、“和气生财”、“和则两利”。目前,中欧贸易的主流是健康的,98%的贸易是正常的,受摩擦影响的才2%左右。双方在处理纺织品摩擦等问题上已经积累了和解经验,今后同样可以在谈判桌上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
五是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共识。总体上看,中欧双方经济互补性强,双边磋商机制日益完善,在多边体制中相互依赖和借重,双边经贸关系的主线是合作多于竞争、对话多于限制。双方深化合作有着广泛的基础,无论是迅速增长的双边贸易,还是不断深化的双向投资与技术合作,都给中欧带来了互利和共赢。为此,双方领导人确定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高层互访频繁,就是希望这种互补共赢能够长期持续下去。所以,我们在处理双边经贸问题时,应当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共同实现中欧的战略利益。
加强中欧战略伙伴合作,抓住未来的共同机遇
中欧经贸合作的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如果能把“中国优势”与“欧盟优势”整合起来,就可以产生“1+1>2”的效果,共享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
一是市场广阔的机遇。中国的发展以内需为主,这意味着进口的大量增加,预计2010年进口将超过1万亿美元,从欧盟的进口无疑也将增加。中欧双边贸易同期有望达3000亿美元,2020年将达5000亿美元;中国从欧进口届时将超过2000亿美元,带动欧盟就业400万人左右。欧盟贸易额2005年达2.8万亿美元,其中进口近1.5万亿美元,增长也较快,是中国产品的一个充满机遇的大市场。
二是投资扩大的机遇。联合国贸发会议2005年的调查显示,87%的跨国公司和85%的专家认为,中国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2005年欧盟对华投资53亿美元,只占其对外投资的1.5%,欧洲企业在中国可以获得更多机会。同时,中国对外投资增长加快,但只占全球的0.8%,如果能够提高到4%,对欧盟投资也会成倍增加,这将给欧盟国家带来更多的就业、税收和增长机会。
三是技术合作的机遇。中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也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欧洲技术优势明显:德国在汽车、机械、电器及化学工业方面称雄全球,英国、丹麦和瑞典的生物医药优势明显,芬兰的信息技术全球领先,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拥有强大的可再生能源行业。中欧还可以在农业、环保、能源等领域开展合作。中国高素质人才多,双方可以合作开发新技术。
四是扩大开放的机遇。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严格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不断扩大开放范围,完善外商投资法律体系,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优化投资软环境。中国将进一步开放服务市场,预计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将超过4000亿美元。欧洲服务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在中国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中国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欧盟可以在人员培训、投诉举报中心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五是建设和谐世界的机遇。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致力于推动和谐世界建设。中国对外经贸领域将按照“和平、发展、合作”的要求,减少贸易摩擦,促进贸易公平,与欧盟国家在竞争合作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中国将长期坚持贸易基本平衡的政策,不刻意追求顺差,注重在全球范围内求平衡,在发展中求平衡。
上述五个机遇是合作的机遇、互惠的机遇、共赢的机遇、和谐的机遇,有利于为企业打造增值获利的平台,为产业赢得升级拓展的空间,为国家奠定持续增长的基础。
发挥中国比较优势,将机遇转化为现实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经贸发展拥有许多独特的优势,集中体现为“五大优势”。
一是人力资本优势。我国高素质人才和普通劳动力都很丰富,全国7.7亿劳动力,是法国的29倍、德国的19倍。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平均小时工资低于1美元,不到欧盟国家的1/15。同时,我国劳动力“质优”,每年大学毕业生超过300万人;还有8700多万海外华人和70万左右的海外留学生,他们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特别是中国人民具有勤劳智慧、富有创造性等美德,可以实现勤劳致富、智力致富。
二是市场规模优势。我国市场规模大、成长性好。今年上半年国内储蓄存款高达15.5万亿元,如果13亿人口每人每天多支出1元钱,一年就是4700亿元,将带动GDP加快增长2.6个百分点。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汽车需求将超过900万辆,移动电话用户将突破6亿。巨大的市场优势不仅有利于我国利用国际生产要素,而且有利于我国企业在经过国内竞争后,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三是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从产业配套看,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份额从1980年的1.4%提高到2005年的8%左右,轻纺工业、重化工业、高科技产业都形成体系、相互配套。东部沿海的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中小企业队伍庞大,国际国内的配套能力都很强。从基础设施的配套条件看,我国铁路居世界第三位,高速公路居世界第二位,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位,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四是后发优势。在技术和产业变迁的过程中,落后国家具有实现赶超的后发优势。我国技术层次、产业层次、人才层次多样化,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面前,有可能发挥综合性的后发优势。我国信息产业迅速跃居世界第二,就是后发优势的体现。我国实施国家创新战略,创新与创业精神开始深入人心;我国市场容量大,为新技术应用提供了一些国家无法比拟的优越环境,有利于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是发展前景好的优势。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我国政治和社会稳定,改革开放深入人心,各地求发展的意识浓厚,积极营造适宜创业的综合环境,这些都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人均GDP为1700美元,是欧盟的1/14,增长空间非常大。中国经济已实现27年的高增长,举世罕见,是我国的巨大优势。
充分运用好这些优势,时刻加强对欧盟的增信释疑工作,将促使我国面临的机遇转化为现实,帮助中国产品和企业走向欧洲、走向世界,推动我国建立更加开放、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中欧分别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贸合作,使中欧成为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大合作才能带来大发展,大视野才能实现大突破。只要中欧双方“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促进共赢”,就可以推动中欧经贸关系更快更好地发展。
作者:商务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于广洲 来源:《求是》2006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