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一洋揽四洲的大家庭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55:51
 APEC:一洋揽四洲的大家庭精神   新华网新加坡11月8日电(记者徐剑梅 涂颀 张永兴)两个会标:一个朴素庄重,四大洲伸出手臂,环拥浩瀚的“和平之洋”;一个活泼热情,七彩礼花从同一圆心四下射出,绚烂绽放。

    前者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1991年开始启用的固定会标,太平洋的蔚蓝和四大洲的青翠象征着对繁荣、健康生活的期待;正中央APEC四个大写英文字母选用纯正的白色,代表和平与稳定。

    后者是今年新加坡APEC系列会议的专用会标,礼花有长长短短21道光芒,寓意APEC的21名成员在同一时间会聚在同一地点,为团结协作、促进共同利益而努力。

    两个会标风格不同却相互映衬,密切关联,体现着一个共同的愿景:建设一个繁荣、安宁、互利共赢的亚太大家庭。

    当今世界,受全球化大潮推动并与其互动,各种区域性组织风生水起,“大家庭”的提法越来越常见,甚至让人担忧成为滥觞。但回顾历史,当1993年APEC领导人在美国西雅图首度召开非正式会议,提出“建立一个基于开放态度和伙伴精神的、由亚太各经济体共同组成的大家庭”时,世人确有耳目一新之感。
耳目一新的原因,在于APEC这一组织本身的创新性。1989年问世的APEC是第一个跨越太平洋两岸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延揽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重要经济体为其成员。而20年来,它不仅“不在太平洋中间划线”,而且年复一年地凝聚着“太平洋的向心力”,年复一年地加深着“亚太村”居民对这个大家庭的归属感。时至今日,它仍然是跨越太平洋的最具政治权威性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是建立在无约束力、开放对话、平等尊重所有参与方观点基础上的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的典范。

    APEC倡建的亚太大家庭,应当说有两个基本层面,一是开放态度,二是伙伴精神。秉持开放态度,意味着致力于为世界经济作出贡献并支持开放的国际贸易体制,抵制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而伙伴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则是基于共识和协商志愿的渐进原则,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增进大家庭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两个层面合而为一的最终目标,便是通过互利共赢,为本地区人民创造稳定和繁荣的未来,建立亚太经济的大家庭。
“营造大家庭精神是APEC最重要的成绩,”回顾APEC成立以来的风雨征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前APEC高官王嵎生深有感触地对新华社记者说。

    今年适逢APEC成立20周年,与它诞生之际相比,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世事变幻不定,万变皆有其宗。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顺应这一主流的APEC大家庭精神也仍然是亚太各经济体的共识。目前,金融风暴初定,全球复苏脆弱,而贸易保护主义却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显著抬头。当此之际,重温APEC大家庭精神中“开放”和“伙伴”两大关键词,必要性不言自明。 短评:美国经济远未到乐观时   新华网华盛顿10月29日电(记者 刘洪 刘丽娜)美国商务部29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了3.5%,为连续4个季度下滑后的首次增长。这一“久违”的增长预示着美国经济可能已告别衰退,开始步入复苏阶段,但美国经济仍远未到乐观时。

    不容忽视的一点是,美国经济目前的好转,很大程度上属于“政府驱动型”。这一点从美国车市的走势可以看出。受益于政府推出的“旧车换现金”计划,美国车市一度呈现火爆局面。第三季度,车市为经济增幅贡献了1.66个百分点。但该计划8月下旬终止后,9月份美国汽车销量比8月份大幅下滑了35%。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戴维·舒尔曼说,美国经济好比一个刚刚走出“重症病房”但仍需要关注的病人,仅从病情好转本身无法判断这是病人自身免疫力的作用还是外界刺激的功劳。

    可以说,美国经济虽可能已复苏,但复苏的基础很不稳固。根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此前的报告,目前至少仍存在3个消极因素:失业率居高不下,并很可能突破10%的关口;消费虽有起色,但总体仍显疲软;信贷仍显紧缩,许多企业无法获得融资。每个因素都极大削弱了经济复苏的力度。

    对世界经济而言,美国经济第三季度出现增长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但也要注意到,美国经济的好转,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美元贬值,这给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造成了极大压力。

    此外,美国目前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累积了恶性通货膨胀风险。美国知名经济学家、卡内基·梅隆大学经济学教授艾兰·梅尔策对新华社记者说,美国政府必须实行负责任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如果美国不能有效控制当前的赤字问题,美国经济将可能走向新的危机。    对美国政府来说,当前经济领域的第一要务就是全面实现经济的自我修复,即由政府驱动转为私人驱动;其次,必须卓有成效地解决赤字难题,力免恶性通货膨胀。如果不能这样,美国经济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复苏,世界经济也将因此面临新的震荡。 中美在广阔的全球视野中同舟共济   

    11月14日,到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日本东京发表亚洲政策演讲。新华社/法新

    新华网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齐紫剑)美国总统奥巴马14日在东京发表亚洲政策演讲时说,美国欢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一个强大而繁荣的中国的崛起将为国际社会注入力量”。

    奥巴马在演讲中两次将中国和中美关系放在全球视野内审视,与中方对中美关系意义与影响的评价有着相同之处。胡锦涛主席曾指出:中美关系的意义和影响远远超出双边范畴,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中方认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在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拥有广泛共同利益,肩负着重要责任。奥巴马在此次亚洲之行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双方合作的广泛影响:“在关键性的议题上,无论是气候变化、经济复苏,还是核不扩散,很难看到没有相互合作,我们或中国能够成功地实现各自的目标。”正如美国重要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所言,“要解决21世纪的许多重大挑战,美中伙伴关系不可或缺”,“美中关系向前发展的前提必须是一种致力于为全球福祉而努力的共同承诺”。

    11月14日,到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日本东京发表亚洲政策演讲。新华社/路透

    携手肩负重要的全球责任,需要的是双方从战略高度和全局眼光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加强对话、扩大合作、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中方希望这些做法能够得到保持和发扬。奥巴马曾引述中国先哲孟子的话来描述“美中目前的任务”:“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意思是山间的小路,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双方要开辟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避免猜疑和分歧的茅草堵塞道路。人们也希望,奥巴马即将对中国的访问在中美关系发展的道路上留下新的富有成效的足迹,增进互信,促进合作。

    美国不寻求遏制,而是“欢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再次显示其对华立场的积极演进,也表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带给美国和国际社会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新加坡《联合早报》曾载文指出:“大国崛起,在历史上似乎都与军事冲突有孪生关系,二战前的德意志及日本帝国的教训,殷鉴不远。中国提出和平发展的总体战略,其实也符合中美两国的利益,更为本地区国家所乐见。”这都表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中国,对美国、对世界是机遇。    30年前,邓小平访美时曾指出:太平洋再也不应该是隔开我们的障碍,而应该是联系我们的纽带。美国对中国,从隔绝、遏制,到接触,直至今天双方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同舟共济,展示的是世界图景中中美关系深刻、重要而积极的变化。只要双方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增进互信,扩大合作,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中美关系就能持续稳定发展,就能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放宽高科技出口 疏中美贸易之“淤”  新华网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叶书宏)美国总统奥巴马18日对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美方认识到中方在美对华出口管制等问题上的关切,愿意采取措施增加对华高科技出口。如果美方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政策出现松动,必将有助于双边贸易均衡发展,对提升中美经贸合作的规模和水平也具有积极意义。

    长期以来,美国认为中美贸易中美方的逆差是“贸易失衡”。但这个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在对华高技术出口方面设置诸多限制。中国一项高科技产品来源的数据显示,2001年,美国产品还占中国高科技产品进口总额的18.3%,但到2008年这一数字已降至7%。对此,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姚坚曾表示:“这说明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大大制约了美国对中国的贸易。”

    出口管制伤的是中美贸易,痛的是两国企业,可谓“损人不利己”。中国美国商会对在华美国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现行出口管制政策导致每个受访企业每年至少损失约200万至300万美元,更有一些企业每年损失达1.5亿美元。由于出口管制和许可证制度,在华美国企业每年损失的收入总计达数十亿美元。

    高科技出口管制是美国为冷战而制定的一项政策。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如果继续固守大范围的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不仅违背全球化的发展大势,也将抑制其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美国国防分析研究所2007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就指出,美国的出口控制体系“与全球制造、技术发展和资本流动步调不一致”。

    当前,美国也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为,单方面施加的高科技出口管制措施不仅难以奏效,反而会伤及美国自身利益。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用“已经失灵”来形容当前的出口管制体系。他明确指出,美国对高科技产品出口的控制体系需要改革,并认为美国不应控制那些已经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外部的压力加上金融危机后重振经济的需要,正推动美国政府重新审视“已经失灵”的出口管制体系,包括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今年7月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美国承诺放宽对华出口高科技产品的限制。此后奥巴马总统也宣布,要对美国的出口管制进行政府机构联合审查。

    事实上,美国此时扩大对华高科技出口正当其时。当前,中国正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对先进技术有旺盛的需求。据专家估计,未来15年内中国高科技市场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0%至40%,放宽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就意味着共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然而,要使中国的需求转化为美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前提是取消对华高科技出口的不合理限制,为中国扩大进口创造条件。    中美发展阶段不同,各自比较优势不同,使得中美贸易存在很强的互补性。而发挥这种互补性优势的前提是畅通的双向贸易流动,任何单方面设置的障碍都可能造成系统循环不畅而产生“淤积”。因此,美国与其在贸易保护和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较劲”,还不如盘活自己的高科技产品存量,疏通中美双向贸易的管道,这才是中美贸易实现均衡发展的正路。 双重的标准 错误的信号   

新华国际时评:双重的标准 错误的信号

    新华网北京11月5日电(新华社记者)近日,美国将6名关押在关塔那摩监狱的中国籍“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东伊运”)恐怖嫌犯移交给帕劳。这种纵容恐怖嫌犯的行为是短视的,不仅将损害中美两国的利益,对世界反恐事业也将是一个打击。

  • 马朝旭:中方就美国向帕劳移交关塔那摩中国籍维吾尔族恐怖嫌犯提出严正交涉 

    “东伊运”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不少国家实施爆炸、暗杀、抢劫、投毒、纵火等恐怖暴力犯罪。它威胁中国特别是中国新疆的稳定与安全,也是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公害。不仅如此,它还是国际恐怖势力的组成部分,与“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有密切联系,被列入联合国1267委员会的制裁清单,其“恐怖组织”性质早已被国际社会所公认。

    对这样一个恶行累累、臭名昭著的恐怖组织,美国的态度却非常暧昧。早在2002年,美国国务院和财政部就已将“东伊运”列入与“基地”组织有密切联系的恐怖组织名单。但是,它先把在阿富汗战争中抓获的一批“东伊运”恐怖嫌犯称为“非战斗人员”,并曾试图将他们在美国国内释放。当这一企图受阻后,从2006年起,美国先后将一些恐怖嫌犯转移到阿尔巴尼亚和百慕大群岛,如今又把一些恐怖嫌犯送到了帕劳。
难道恐怖分子是这些国家迫切需要的“礼物”吗?事实并非如此。美国要让其他国家接收这些恐怖嫌犯,还要花不少资金。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为了让百慕大群岛接收4名“东伊运”恐怖嫌犯就花了2亿美元。而这些资金最终来自于饱受“9·11”恐怖袭击之苦的美国纳税人。

    美国是恐怖活动的受害者,“9·11”恐怖袭击给美国人民留下的创伤至今还难以平复。在“9·11”之后,美国发起了规模浩大的反恐战争。可是美国出于双重标准放纵“东伊运”恐怖嫌犯,却可能使它的反恐努力付诸东流。

    首先,这会使国际反恐合作受到削弱。中国是“东伊运”恐怖活动的受害者,美国不将恐怖嫌犯交由中国依法处理,而是不顾中国多次强烈反对,将他们移交给第三方,这一行为违反了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也没有履行国际反恐义务。恐怖主义为害世界,反恐也需要各国密切合作,从各个方面消除恐怖主义孳生的土壤。美国的行为恰恰破坏了国家之间的信任和国际合作的基础。
其次,这会给恐怖分子以可乘之机。为了生存下来从事更多的暴力恐怖活动,恐怖组织善于利用各种手段伪装和打扮自己,寻找不同国家之间的任何裂隙。美国对待恐怖组织的双重标准,就给了他们机会。比如,“东伊运”恐怖嫌犯就曾宣称“不与美国为敌”,而民族分裂分子热比娅最近也在日本公然宣称:“我们是温和的,我们信仰的是西方,是美国。”很显然,他们正是在利用美国的暧昧态度。

    再者,这可能危害美国自身。人们不能忘记,以本·拉丹为首的“基地”组织之所以能成气候,离不开一些西方国家在冷战后期对其纵容和扶持。而他们一旦对美国不满,就策划了“9·11”恐怖袭击。今天,“东伊运”可以宣称“信仰西方、美国”,明天他们会干什么?    “9·11”恐怖袭击至今8年多了,美国发起的反恐战争也没有停止。可是世界各地的恐怖活动并未销声匿迹,最近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暴力恐怖袭击又有卷土重来之势。面对如此情形,美国是否应该反思和改正一下自己在反恐政策上的失误呢? 希拉里访巴基斯坦目的何在   

    10月29日,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领导人谢里夫(右)在巴东部城市拉合尔会见正在巴基斯坦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希拉里28日抵达伊斯兰堡,开始对巴基斯坦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 新华社发 

 

新华网伊斯兰堡10月30日电(新华社记者田宝剑)30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结束了在巴基斯坦为期3天的访问。在与巴基斯坦外长库雷希联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希拉里表示希望与巴基斯坦合力打击塔利班,翻开“美巴关系新的一页”。

    希拉里访巴目的何在?美巴能否因此而建立真正的互信?这是巴基斯坦舆论普遍关心的问题。

    反恐合作

    巴基斯坦舆论认为,希拉里此行的首要目的是敦促巴政府加大打击塔利班武装的力度,在反恐问题上与美国合作,帮助美国走出阿富汗泥潭。

    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年3月底宣布反恐新战略,把对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打击重点从阿富汗扩大到巴基斯坦,称巴部落地区是“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策划恐怖袭击的大本营。此间媒体普遍认为,美国此举是试图把巴基斯坦绑在自己的反恐战车上,借助巴基斯坦的力量打赢阿富汗战争。

    目前看来,美国在阿富汗的前景并不乐观:剿灭塔利班遥遥无期,而阿富汗在短期内难以建立权威、廉洁的中央政府和强大的军队。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一些高官表示,只要消灭巴基斯坦的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武装,针对美国驻阿军队和美国本土的威胁将大大降低。

    近来,塔利班武装频繁在巴基斯坦发动袭击,甚至攻击巴陆军总部、企图绑架高级军官。频繁的袭击让巴基斯坦政府无路可退,于10月17日对塔利班老巢南瓦济里斯坦地区发起地面进攻。    在此背景下,希拉里访问巴基斯坦,表示美国要“与巴人民站在一起,并肩为和平和安全而战,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无疑将坚定巴政府和军方的反恐决心。改善形象

    舆论认为,希拉里此行的另一个目的,是希望借此改善美国的形象,平息巴基斯坦国内高涨的反美情绪,在反恐及其他问题上获得巴基斯坦更多的支持和配合。

    到访之前,希拉里在接受巴媒体采访时大谈自己如何喜欢巴基斯坦美食和服装,称自己在巴有很多老朋友,表示“希望与巴基斯坦人民、媒体、民间组织直接接触,消除对美国的误解,促进两国建立互信”。

    在历史上,美国一度与巴基斯坦保持良好关系。但冷战结束后,双边关系却不断降温,因此巴国内有舆论认为美国是一个“靠不住的盟友”。

    此外,美国以反恐为名驻军阿富汗,并不断派战机袭击巴阿边境地区,越发激起了一些巴基斯坦人的反美情绪。

    美国同意在未来5年向巴基斯坦提供75亿美元的援助,这也在巴国内引起争议。很多官员和民众认为,美国借此向巴基斯坦提条件,侵犯了巴基斯坦的主权。    希拉里承认,历史因素对两国关系造成了一定损害。舆论指出,希拉里高调访问巴基斯坦,改善巴人民对美国的看法也是其重要目的。争取民心

    访巴期间,希拉里表示美巴关系超越安全问题,两国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加强合作。她说,美巴两国同意恢复和加强双边战略对话,美国将帮助巴基斯坦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更多就业和投资机会,提升教育和医疗水平。她特别提到,美国将帮助巴基斯坦解决能源危机。

    可以说,美国不但寻求在安全领域与巴基斯坦加强合作,还希望在经济与民生方面发挥更大影响,进而争取巴基斯坦民心。

    希拉里强调,奥巴马政府将与巴基斯坦发展长期合作关系。她表示,美国还将为巴基斯坦提供4500万美元来发展高等教育。就在希拉里访问期间,美国宣称要为巴基斯坦能源部门提供高额经济援助。

    分析人士指出,巴基斯坦在亚洲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美国花重金协助巴基斯坦反恐,帮助其发展经济,长远目标是在此地区发展一个坚定盟友,在地缘政治中占据有利地位。

    但是,在很多巴基斯坦民众眼里,美国与巴基斯坦加强在反恐领域的合作,主要是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虑。事实上,巴基斯坦政府在反恐问题上和美国仍有很大分歧。对于不挑战巴政府权威的边境地区部落武装,巴基斯坦不会将之划入围剿范围,而美国则希望巴方全面清除部落地区有“恐怖嫌疑”的武装分子。看来,美巴关系要翻开“新的一页”,尚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