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烟台蓝色经济风暴眼— 向海!向海!向大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19:24
         文章来源:2009.11.27 中国青年报本报记者 崔丽 郑燕峰 许革山水环抱中的烟台,两倍于陆地的海域面积,909公里的海岸线,潮起潮动,蔚蓝色的大海再次呼唤烟台驾起蓝色经济的风帆,一路向海!向海!向大海。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省视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面向海洋谋求新崛起,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正成为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选择。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确立和纵深发展,必将掀起一场蓝色革命。

海纳百川,百舸争流,蓄势竞发。

弄潮蔚蓝色梦想,为烟台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烟台,沿着蓝色海岸线,一路追寻海上烟台在蓝色经济大潮涌动中的强劲脉动,一路捕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旋风中的风暴眼。

“海上烟台”的蓝色抉择

在山东半岛东北部,濒海而立的烟台,恰如一颗棋子,稳落在黄海、渤海分界线间。

海洋时代开启了世界大国崛起的序幕,而历史似乎注定让烟台与大海结缘,海洋也曾经给予烟台兴盛一时的机遇与馈赠。

1861年,烟台成为山东最早开埠的商埠,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设领事馆。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烟台同样引人注目。1892年,实业家张弼士在烟台创建了张裕酿酒公司,缔造了百年酒香传奇。

1904年,胶济铁路建成,港口建设与铁路同步推进,青岛一跃超过烟台。整整52年后,蓝烟铁路建成通车,烟台才有了自己的铁路。由于失去了海陆发展优势,烟台的身影模糊在历史尘埃中。

这段前尘往事,并未成为过眼浮云,而是时常萦绕在孙永春的脑海里。孙永春,2006年就任烟台市委书记。从黄河口岸走来的他,最初是从电影中认识大海的,上世纪70年代,在青岛才第一次见到大海。

拍岸的海浪激荡着孙永春的思绪,没事时,他总要到海边走一走。

1984年,烟台成为我国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自1990年起,“海上烟台”战略兴起,但受制于种种原因,烟台海洋经济的身影却远没有想象中的伟岸,2006年,烟台两倍于陆地的海域面积,海洋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却仅是陆域的1/6。进入新世纪,群雄并起,国内外海洋竞争态势咄咄逼人,环渤海中过亿吨的大港口已经有6个,过去名不见经传的营口、唐山、日照都大有超过烟台之势。

逐鹿海洋,不进则退。烟台的现实,令孙永春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海洋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宝贵的资源,当今发展之势,谁在海洋开发中走在前面,谁就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主动,否则就会丧失优势、居人之后。

“听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真的十分兴奋。”孙永春说,“烟台作为沿海城市如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拥有一席之地,在山东发展中保持排头兵位置,面向海洋,蓝色经济是最适合烟台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重铸辉煌的时代机遇。”

“烟台因海而生、依海而兴。对烟台来说,转身向海,利用好了是重大的机遇,利用不好,是对先辈、对后人的不负责任。”孙永春说。

烟台蓝色经济的构想,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          陆地与海洋的深情拥抱

  菊芋,又名鬼子姜,埋植于土层深处;深海鱼皮,来自大海的馈赠。

  2009年8月12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与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发布“陆海一号”研制成功,由菊芋提取的菊粉与深海鱼皮加工而成的“陆海一号”,成为富硒胶原蛋白的高附加值新产品,可以有效提高肌体免疫力。

  源于陆地的菊芋和来自大洋深处的海鱼,深情相拥。“陆海一号”是一次不同凡响的融合,陆地与大海的相拥,标志着从“海上烟台”到海洋经济,再到蓝色经济的跨越。

  高大黝黑的赵玉山是一名典型的山东大汉,作为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眼看着东方海洋从11年前入不敷出的水产品加工厂,改制而成今天领航海洋经济的巨型企业航母,赵玉山颇为感慨:海洋产业要走科技创新的路子,才能在蓝色经济中拓展出更大空间。

  东方海洋集海水养殖、海水苗种繁育、冷藏加工等海洋产业为一体,拥有国家级海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水产良种场,公司净资产达12亿元。

  “这些年我们从科技创新中尝到了甜头。”赵玉山说。

  东方海洋自主研发的“901”、“东方2号”、“东方3号”海带新品种,一举拿下全国通过审定的4个海带新品种的三席,并向全国推广。

  “海带苗价格每年都不稳定,我们研制的海带苗一般比其他品种贵50至100元,行情不好时,也都能卖出去。人家说‘贵点也愿意要’,图的就是苗质量好、产量高,信得过。”说起东方海洋的宝贝海带苗,赵玉山很是骄傲。

  在赵玉山看来,海洋科技生物的前景更加美好。以往加工过程中的鱼皮、鱼骨都作为下脚料扔掉,现在,东方海洋通过对深海鱼的精加工研制出富含胶原蛋白的产品,对人具有保健作用。“按鱼皮2000元一吨算,制成胶原蛋白可提高产品附加值近十倍。”

  东方海洋公司的大厅穹顶处是一方蓝色的海洋图,深邃辽远。赵玉山说,公司正在规划更大远景。从2008年起,公司计划投资6亿余元,建造6万亩海区的海底牧场,人工投放海礁、石块、藻类,让海参养殖回归蓝色海底生态环境。“海底牧场建成后,将为公司增加几个亿的产值,成为拉动明显的经济增长点,那时,不怕公司股票不涨啊。”赵玉山说。

  从20年前“海上山东”建设,到正在规划中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名称的变化标志着山东省海洋经济战略的提升。这给烟台带来的启示是,要把蓝色经济的理念向陆域延伸,实现海陆之间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形成开发海洋、发展沿海、海陆一体、联动发展的局面。

  依托海洋高新技术开发的新兴“蓝色产业”,为海洋经济的未来装上创新引擎。烟台确立了五大支柱产业:培植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矿产、海洋能源和海洋服务业。

  “五大产业方向的确立,体现了烟台发展集约化、规模化、高新化、现代化海洋产业的决心和气魄,必将带动烟台海洋产业向多元化的现代海洋经济转变。”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吴德强如是说。

  锻造蓝色港口集团军

  行驶在通往烟台港西港区的路上,记者乘坐的面包车如同汪洋中的一叶扁舟,上下颠簸,左摇右摆,绕过一个又一个坑。巨型塔吊,缓缓伸出臂膀,将一块块巨大的拦海石坝吊起。这片临海工地上,一片繁忙景象。

  来到大海边,一身蓝工装服的西港区总工程师陈高远,摊开规划图,指向大海说:西港区正在建造的20万吨级原油码头已进入油管铺设阶段,西港区20万吨航道项目主体工程进度已完成90%,年内即可竣工投产。30万吨级原油码头已准备上马……

  在陈总工程师的勾勒中,西港区的蓝图日渐清晰:40万吨级矿石码头和30万吨级原油码头建成投产后,西港区将成为我国北方惟一可同时接卸超大型矿船和超级油轮的核心港口,一举奠定烟台港作为中国北方大宗散货集散中心、能源基地港的地位。

  目前,西港区已开工与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项目投资总额超过百亿元。截至今年7月底,西港区已累计完成投资20多亿元。今后5年,西港区北部岸线将基本开发完毕。

  西港区的建设者对这片热海充满激情。建了40年港口的“老码头”牟增平,退休不退工,几乎天天来工地。我们看到牟增平远远地开车过来,只见他利索地跳下车,跑到工地忙活起来。

  陈高远已在西港区海边干了4年,说起西港区的前景与未来一脸豪迈:“想当初这里就是一个小渔村,到处是水坑,现在你来看西港区,真是一天一个样,让人振奋。”

  港口兴,百业兴。在港口和临港企业上率先取得突破,是描摹烟台蓝色经济区这幅图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007年,烟台港集团年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成为全国第11个、山东第3个过亿吨大港,2008年又同比增长12%。

  大手笔的背后,是锻造蓝色港口集团军的大视野、大气魄。

  港口经济已成为海洋经济中最具资源集聚能力和产业带动效益的经济群落。世界各地的港口城市历来是经济活跃区,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港口城市群,日本的沿太平洋工业带,至今仍在引领经济发展潮流。国内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板块,经济引擎的拉动效应十分明显。

  目前,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集中在沿海港口地区。港口经济,烟台得天独厚:在山东半岛7个沿海城市中,唯有烟台地跨黄、渤两海,承接东西,港口资源良好。但烟台的港口发展却一度颇为灰色。

  烟台市港航管理局水运监管科科长邵明福说,“随着国际船舶航运大型化、专业化发展,烟台没有大型深水舶位的现实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港口的发展。”目前,青岛、大连、天津、日照都具备矿石20万吨、原油30万吨舶位能力,烟台却只能望海兴叹。

  “一艘30万吨油船过来,只能在大连卸载20万吨,再到龙口、莱州卸后,用小船舶运到烟台。”邵明福口气中透着不甘。

  对比之中找差距,权衡之中找位置。当前,国内沿海港口城市群雄并起,竞争态势十分激烈,上海、天津、青岛、秦皇岛等老牌港口城市稳居第一梯队,深圳全力赶超。强烈的忧患意识,激发了烟台奋起直追的紧迫感。

  烟台市委书记孙永春认为:蓝色经济是以临港、涉海和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的经济功能区,港口是其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引擎。“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新使命,烟台必须港口先行,带动形成‘城以港兴、港城共荣’的局面。”

  2006年以来,烟台“以港兴市”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启动了烟台港西港区、龙口港新港区等大型港区新建工程,持续推进芝罘湾等老港区改造升级,加大了以大型、深水、专业化码头为主体的港口设施建设,烟台现代化大型枢纽港的战略格局和发展框架呼之欲出。

  以港兴市的引擎拉动作用已经显现:2008年,港口对烟台市GDP贡献值达147亿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30万个,由此扩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日趋活跃。烟台港口业正以昂扬奋发的姿态,成为蓝色经济的强筋健骨。

  科学发展的长岛嬗变

  在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由32个岛屿组成的烟台长岛县,如细碎的明珠撒落在渤海海峡。浩瀚蔚蓝的大海,承载着长岛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无限遐思与梦想。

  然而,长岛县委书记姜清春,却是在长岛几乎梦碎、最为艰难的时刻来到这里。2006年年初他踏上这个海岛之地时,正值长岛陷入一场因恶性养殖造成的生态灾难中。

  长岛海域广阔,物产富饶,盛产200多种贝藻鱼类海珍品,向大海“捞金”成为长岛致富的首选,向大海不计代价地攫取铜(海带)、银(扇贝)、金(鲍鱼),家家户户搞养殖,甚至连县委、县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也纷纷集资建养殖厂。

  扇贝养殖密度越来越大,鲍鱼苗投放越来越多。10年养殖黄金期一过,过密养殖、过度投放造成的恶性海底生态环境,露出了报复的青面獠牙:扇贝、鲍鱼一批批地烂掉、死去,“沤得海水都臭了”,岛上居民回忆起来,至今仍心有余悸。

  渔民不明就里,钱又一次次砸进去,却如打了水漂。不仅10年赚的钱全部还给大海,银行的贷款也无力偿还。终于,资金链砰然断裂,长岛经济陷入停滞,工资锐减,医生、学生、教师不断地离开长岛,人心涣散,环境脏乱差。上岛的人直摇头:海岛人太实在,连卫生都不搞了。

  岛上干部、民众更是一片迷茫:长岛的路在哪里?

  姜清春,海洋学专业,曾在长岛做过副县长,又在烟台海洋局当过5年局长,他号到了长岛的病脉:养殖密度过大、种质退化和攫取式捕捞,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长岛要发展海洋经济,绝不能走杀鸡取卵的路子。

  来长岛不到一个星期,姜清春召开县党代会,作了一个言简意赅、思路清晰的报告,鲜明地提出要把长岛建造成山东海上明珠,建设富裕、魅力、和谐的长岛。

  这个报告让长岛人眼前一亮,看到了长岛的希望之光。出人意料,姜清春点燃的第一束光是全岛大扫除。姜清春亲自去扫大街,发动了全县干部群众家家户户大扫除。清扫战果吓了长岛人一跳:扫出的垃圾堆成了小山!

  长岛干净了,人的面貌一新,重新振作起来。姜清春笑了:扫大街目的达到了,扫天下从扫一屋开始。

  接着长岛又从解决民生工程入手,大手笔投入,改造居民吃水、用电及医院、学校等民生设施,让人心留在长岛。

  抚平长岛之痛,实现生态养殖成为长岛共识。渔民发现,凡是海底藻类茂密、物种繁盛的地带,海参、鲍鱼就愈发健硕。长岛由此引导养殖户大力发展多种养殖、立体化养殖。

  在海洋动植物园般的养殖区内,上层海带、裙带菜衣袂飘飘,中层吊挂着的栉节扇贝、虾夷扇贝琳琅满目,海底则栖息着鲍鱼、海参、海胆等海珍品。

  目前,全县生态养殖规模达到近60万亩。2008年水产品产量30.1万吨,产值34.3亿元,分别比2002年翻一番和两番。

  科学发展让长岛找到了方向。“长岛的实践让我们深切体会到,用了科学发展这把钥匙,什么样的难题都能解开;什么时候有了科学发展的思路,什么时候路就越走越宽广。”姜清春感慨万千。

  走在长岛,目之所及,花草繁盛,绿树成荫。夜幕下,海风拂面,海波轻摇,好不惬意。一位女游客曾感叹,“夜色下,躺在长岛的沙滩上望星星,好像又回到纯真的少女时代,长岛,叫人怎能不醉倒。”

  长岛瞄准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倡导环保节能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长岛已进入“负碳时代”。

  如今,科学发展为长岛放飞蓝色经济打开更开阔的思路和视野。在发展海洋经济上,长岛确立了新的蓝色思维,即以海岛为平台,以海洋为主战场,大力布局4个百万工程:营造100万亩海底森林、发展100万亩生态养殖基地、开发100万千瓦海上风场、引进100万名进岛高端游客。

  “这4个百万工程既是经济建设工程,也是生态建设工程,建成后不仅每年可实现产值200亿元、财政增收10亿元,而且基本上可达到零消耗零污染,实现产业高端、环境友好、资源能源节约。”姜清春说。

  科学发展的长岛嬗变,浓缩和融入了烟台蓝色经济科学发展的清醒认识与深邃思索。

  海洋资源利用集约化、海洋经济开发生态化、海洋环境良性循环化,成为烟台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烟台,正鼓起蓝色风帆,一路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