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须知五花八门及官职称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33:55
2010-01-17 13:43:38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4b5354b60100hhgw [查看原文]

读史须知五花八门及官职称呼

王正鹏(土家族)/文

在读四书五经六义时,须知书中所述官员称呼。四书:《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 :《诗》《 书》《 礼》《 仪 》《春秋》 。六艺:《易》《书》《诗》《礼》《乐》《春秋》。

五花八门称呼:古时候,五花八门指: 金菊花——比喻卖茶的女人;木棉花——比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比喻酒楼上的歌女;火棘花——比喻玩杂耍的人;土中花——比喻挑夫。一门巾——算命占卦之人;二门皮——卖草药的人;三门彩——变戏法的人;四门挂——江湖卖艺人;五门平——说书评弹者;六门团——街头卖唱的人;七门调——搭篷扎纸的人;八门聊——高台唱戏的人。
五花八门也解释为古代战术中的阵势:五花是“五行阵”;八门则是八门阵。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战略家都懂得使用这种“五行阵”。五行系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构成各种物质的种种元素即是五行。五行又代表红、黄、蓝、白、黑五种色素,混合在一起还可变成多种颜色,能够使人眼花缭乱。 “八门阵”也称“八卦阵”,这个阵势,原来是按照八卦的次第列为阵势的,八八可变成六十四卦,常使对方军队陷入迷离莫测之中。相传,春秋时期的孙武、孙膑最早运用“八门阵”。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又将“八门阵”改变成为八阵图

古代官职称呼:【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 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 擢。提升官职。(4)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 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7)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