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的共享空间 w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1:26:04

 我们先来看八卦图原本是表示什么的:“卦”字由“圭”和“卜”字组成,“圭”指土圭表,上古测日影确定时间的工具,高八尺。“卜”为测日影之象。上古伏羲在每天中午立一八尺土圭表测日影(图1-8),发现一年中日影每日行一度,行满360度有余(实为365366度之间)便回归形成一个圆周,而且一年一年周而复始,这就是所谓太极○(以太阳代表宇宙,故太阳也称为天)即“天圆之道”——其本义即是一年日影的轨迹。随后发现它是一切事物运动的基本轨迹和基本规律,尤其突出的反映在所有时间节律上(图1-9)。其中又发现日影最短的夏至和日影最长的冬至,这就是二仪——阴阳之象。再以夏至和冬至为两极,由夏至到冬至的日影积图为黑,以冬至到夏至的日影变小(日光相对变大)积图为白;又因夏至是日影极短始变长之时,象天阳极一阴生,故对应配·表示,冬至是日影极长始变短之时,象天阴极一阳生,故对应配ο表示。至此所谓太极阴阳图便出现了(图1-1)。接下来在更广泛细致复杂的观天测时活动中发现这一天象为普适天象,也是天象与对应时间(天时)阴阳关系的标准象。到此时间与天(宇宙)阴阳便可直接定性定量相关了。

 先天八卦数便反应了这种太极分二仪的全过程,亦可由先天八卦数序形成太极阴阳图(图1-2)。顺便说一下,伏羲这种“立圭测影”的定时方法,后来演变成“立竿见影”的简便方法(所以天干最早只用做记日),并与相对复杂的“支台观天”测星象变化规律的定时方法合参,共同发现了更多、周期更长或变化更复杂、更隐秘的各种时间阴阳五行节律。请注意,这也是“干支”原义所在,当然这是后话,先打住容后细表。

 日影正好为夏至和冬至之和一半长度时的春分日(其由冬至日影变短而得)和秋分日(其由夏至日影变长而得)将二仪二分为四个日影区域,这就是四象,也就是春夏秋冬四时之正象,实为二分二至四节气之象。当然更准确的讲,四象、四时概念形成并与东南西北对应,还必须“夜考极星”,即夜晚面北以北极为中心观测月相盈亏周期变化时,发现了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规律。“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并发现月亮每28天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天空中环行一周,好像月亮每天在星星上睡了一晚一样,所以将其每晚位置对应的一个星座称为“宿”,共有“二十八宿”。发现北斗柄所指四方,每方正好七宿,各自相连分别象一种动物,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皆南首北尾;南方朱雀,北方玄龟,皆西首东尾”——这便是四象的本义(图1-10)。同时发现“东方春温木气常在,西方秋燥金气常在,南方夏热火气常在,北方冬寒水气常在,中央与四隅、长夏与四时湿土之气常在”。而且还同时发现五种天气色相与四时四方的对应关系。至此阴阳四象皆有天象与时间对应相关。接下来通过更细致的观天测时,发现这种地方与类聚四时的对应关系也是普适的。至此时间与天(宇宙)五行便可直接定性定量相关了,从而基本完成了宇宙(天)阴阳五行与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定性定量的对应关系。

  

图1-10 四象图

 接下来将二分二至对偶等分为八节(即二分、二至、四立八节气),其将八节之时日影的阴阳之象以三爻表示,这就是所谓“八卦”(图1-11)。又建十二座标准观天台即十二地支,发现一年365天,十二个月,每月日月交会二次,每年24次,每年每月第二次交会之日被命名为“节”,即子月小寒,丑月立春,寅月惊蛰、卯月清明,辰月立夏、巳月芒种、午月小暑、未月立秋、申月白露、酉月寒露、戌月立冬、亥月大雪;每年每月第一次日月交会之日命名为“气”,又叫中气。因为在第一次日月交会日夜间面北观天时,发现北斗柄正好指向月亮,即日月北斗三者相会为中气。若本月北斗不与日月相会,则本月节与气都不成立,这便是闰月。十二(中)气分别是子月冬 至、丑月大寒,寅月雨水、卯月春分,辰月谷雨、巳月小满、午月夏至、未月大暑、申月处暑、酉月秋分、戌月霜降、亥月小雪。至此,二十四节气太阳历便基本形成了(图1-12)(因为天象以北极为中心,北斗七星为时间向导,所以古代主要三种太阳历皆以中气为岁首。参阅本章第三节)。这也是十二地支纪时的开始,后来发现其在时间阴阳五行节律变化中有普适意义,并逐渐用来纪年、月、日、时。

 

 

图1-11 八卦八节图 

 

图1-12 十二地支纪时及24节气太阳历图 

 以上就是我们从回顾古代先哲们“问天测道定时”,发现天时本为“道”的方法和过程,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以时间为本的根本依据所在。

 到此为止,我们也惊喜的发现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简明地反映了包括道、气、阴阳五行、易、太极、两仪、四象、八卦、64卦、24节气……等一切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概念,也最直接了当、明白无误的完整、准确、直观的反映了“天(地)人(万物)感应”和“天(地)人(万物)合一”于天时(宇宙)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的本质。顺便说一句,由于道与气实为一体二名,这也便是为什么中国传统導引术又被称为气功的原由。而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其实就是气之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所以,《黄帝内经》讲“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和所谓“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时立气布,如环无端”。简言之:道、气、时三者一体三名。而道、气皆清晰、完美、统一的体现于时之中。

 中国人这种以时间为本的“天人合一”于天时,“天人感应”于天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完美的的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和相互联系,而且具体、简捷,便于定性、定量、定序的把握,使之具有预见性、前瞻性和现实性并存,可以通过对过去、现在、未来时间全过程的时间阴阳五行节律及其各种时间节律之间关系的把握,推知任何时间的宇宙万事万物的最大可能状态及其变化规律(即时间阴阳五行状态及其变化节律),借以顺应时代,选择和把握时机,做一个知“道”、用“ 道”的天子——天时之子。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本质,不但使宇宙万事万物及其阴阳五行变化统一于天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更使所谓事物的普遍联系性,成为现实可以把握的联系(关系),而不是空洞的哲学术语。一切偶然现象都源于天时必然。一切空间分裂都在时间变化中得到统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统一论,深邃而平实,完美而实用,广博而简约。孔子说:“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而这个神,说的就是时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皆源于时间。

第二节、“天时、地利、人和”辨证

 一般人都知道,自古常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的这句话常被解释为只要人心齐,人定胜天。或人和是成就万事的关键因素。先不论这两种解释是否正确,谨从字面上来看,这句经典语言与上述“时间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结论似乎是矛盾的。

 谁是谁非,问题出在哪儿?

 关于“天时”,我们已经做了足够的论述,还是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地利”,什么是“人和”,从而辨证三者之间的关系,便自然明白古人此言的本义,然后再下判断得出结论吧。

 我们已经知道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是生成和支配宇宙万事万物的“道”。而“地利”说白了,就是“地势”,而所谓“地势”是指地理方位及地势高低的阴阳五行属性,如东方阳木温气盛、高地寒水阴气盛等,即所谓四方之势与高下之势的总和。其实我们在上一节中讲到四象四时来源本义时,就明确指出所谓“地方”即四方的实质:这种表现为“四方以类聚四时”现象的本质,其实就是“四时类聚成四方”。即《老子》所谓“一生二”,天时生地利,一阴一阳之天道生二阴二阳之地道。也可以理解为天时类聚于四象,决定了地球四时类聚成四方,换句话说,就是天时之气类聚于四象,决定了地球四时之气类聚成四方。即《老子》所谓“地法天”,地利受制于天时。其实这是宇宙(天)和地球关系的必然——因为谁都知道宇宙演化产生了地球,而不是相反。宇宙及其变化节律决定地球的状态,而不会是相反。具体的四时类聚成方包括:春时木温风气生、类聚成东方,夏时火热暑气长、类聚成南方,秋时金燥凉气收、类聚成西方,冬时水冰寒气藏、类聚成北方,长夏及“四时”土湿化气、类聚成中央和四隅。

 明白了“地利”的四方之势,我们再看高下之势。

 简单的讲,所谓高下之势,其本质是先天八卦所反映的宇宙上下关系,也就是天地上下阴阳五行关系。[因为我们知道后天八卦的本义是反映地球四时(四方)阴阳五行关系的]。乍一看,乾为天属纯阳,坤为地属纯阴,似乎应上阳下阴上热下寒才对,但事实却相反,实际情况是上寒下热上阴下阳,且从下向上依次顺四时五行变化趋势即为春夏秋冬。费解吗!其实很好理解,这便是阳极则为阴,阴极则为阳的结果(图1-2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就天时、地利的关系下一个结论了:地利源于天时(类聚),也受制于天时。实质是因为“一生二”“地法天”,《老子》早说明白了。

 接下来我们看看什么是“人和”。

 人数三(天数一、地数二)——三阴三阳为人之道——即人法天地阴阳之合和。太深奥了!好,说明白点,“人”是由天地阴阳所组成的。《黄帝内经》讲“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图1-13)(其实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的另一种表述)。所以“人”左边一“丿”象天,右边一“   ” 象地。“和”即阴阳(天地)合和,即所谓中庸之道。请注意,“阴阳合和”不是“阴阳平衡”,因为阴阳平衡只是在春分和秋分日的卯酉二时辰中稍纵即逝的表象,而天圆地方之间的阴阳合和,表现为动静有常,四时节律循环平稳、有序,四时阴阳五行无太过或不及,生长化收藏转化有度,决断行止中正恰到好处,行为圆中有S——左右逢圆,即《黄帝内经》讲的“阴平阳秘”——阴气守内(藏气、营血)而平实,阳气使外(府气、卫气)而秘固,即是阴阳和合的本义所在。说的更明白点,就是:人顺应四时五行,以使自己保持“阴平阳秘”的合和状态。

  

图1-13 三才图

我们都知道,先有天(宇宙),后演变生出地球,再演变生出人类。人体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源于地球四方上下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而地球四方上下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又源于宇宙四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

结论:人和生于地利源于天时。因为人和本义就是天时地利之和。而其中地利只不过是天时静态(常态)表现而已。

实质是“人法地、地法天”,因为“一生二,二生三”。《老子》也早就说明白了的事。

最后给出三者的关系自然是:天时生地利、地利生人和;或反过来讲,人和法地利、地利法天时。

因为《老子》明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三者是如此这般的关系,为什么人们的首选正相反呢。看来一定是其中还有更微妙的关系隐而未明。

从阴阳看,天道一阴一阳,地理二阴二阳,人应三阴三阳,而天时含三象二统于一,天时是地利、人和的本源和归宿,人和地利统于一天时无疑。从上述整体天时观看,以时为本,更进一步可以描述为“先时为本”的思想。即过去时间所包含的宇宙(天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为本,现在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必须在过去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总和的基础上起作用。天道无为而无不为,天时本身不会主动总和时间,过去漫长时间的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总和,在地上全部转化成地势阴阳五行及其变化——在地球上,到处可见时间这把鬼斧神刀留下的无数遗迹。注意:从此我们还顺带出古人“天”的更本质定义,即“天”是宇宙中非实体空间的总和,相当于现今所谓暗物质和暗能量,因为宇宙之初无实体,“天”本是“无”——宇宙的源头起点,“无中生有”——宇宙大爆炸说。更应特别强调一点的是,为什么以人代表所有生命,因为在中国人的天地人三才世界观中,人是最后出现,他不但全部继承了“地势”所积累的“天时”总和,且具有知道天时本质的能力,更具有主动顺应天时、“地利”(时聚成方)的能力。人们利用一切自然或人为的方式有意无意模拟天时(包括时聚地利),以主动影响天时变化——现代百年工业革命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已使四时五行失序,尤以冬夏两季表现最为明显。如暖冬或酷夏甚至寒夏。换句话讲,天知“道”(时)不存“道”(时),地存 “道”(时)而不知“道”(时),人能知“道”(时)存“道”(时)更能主动顺合其“道”(时),择“道”(时)以趋吉避凶,以利自己——这就是人和的现实积极意义所在。只可惜现代人所作所为正相反.

好,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在“先时为本”的整体时间观的基础上,从实用的角度利用宇宙的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而言。它突出体现了此经典言论作者不但知道天时本质,更知道个性化主动顺和天时,择时而行,既能保持天道时序,又有利于人类把握时机,寻求最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主动维护顺势利用宇宙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本质是顺应合和时间阴阳五行,使自身阴阳五行无太过或不及,这是最彻底的天时为本,“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思想,也是“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天命观(天时观)的本义所在,而这种主动顺和天时的思想也是作者天时为本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中医文化以时为本的现实意义所在。先知天命之自然天时本质,而后主动顺和天时,趋吉避凶(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时机,放弃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这也是《老子》“顺其自然”思想的本义所在。

结论:“人和”是人在自然的“天(时)人感应”中,主动顺应天时实现最完美的“天(时)人合一”状态。这便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义所在。应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对天时、地利、人和关系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而 “人定胜天”等一切只强调人类对万事万物的支配作用,而不知道这种支配作用首先应被严格限制在人和的范围内,这种无节制的以人为绝对中心的无视生态平衡的行为,皆非人和本义,而是“人不和”的表现,其结果我们已经看到了——天地失序,生态失衡。最后必将使人类失去合和天地的能力,而从宇宙中消失。“ 道”(时)虽无为,但违“道”(时)便知“道”(时)之力量无限和可怕!美国影片《后天》便艺术化的为我们展示了人类近百年来“人不和”所造成的结局—— 事实上它的预言已不同程度的逐渐变为现实。结论只有一个,人和是人类面对宇宙时间本质,在成就万事时的唯一正确的、也是最佳的选择。

第三节  文以载道话“历史”

要问为什么世界上唯独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五千年(一说八千年),与中华民族齐寿而生生不息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其文字有规律的传承不断,我想许多人都听说过 “文以载道”之说,这是由北宋哲学家,宋明道学之父周敦颐(一说韩愈)首先提出的,意思是讲:文字是“道”的载体,是专门用来传“道”解“道”的。好吧,让我们顺着古人的指点,去看看能否在汉字中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本质(以时为本的世界观)。请读者跟我一起,随便在字典、词典、成语中寻找祖先创造的大量与时间直白相关的常用词汇,探究其中的玄机。

呵!不探不知道,汉字真玄妙。这些一看就知道与时间相关的词汇无一例外都是即寓义深远又极为常用的,其常见足以令今人对其熟视无睹,其本义也大多被国人遗忘殆尽了。例如被人们极为重视的“时机”其实就是天机,强调“不失时机”,告诫人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不我待”,认为“识时务者为俊杰”,因而知道 “审时度势”、“识时通变”,应“待时而动”,明白“时移俗易”“时势造英雄”的道理,追求“时尚”(即崇尚时间),痛斥一切“不识时务”、“不合时宜” 的人和事,常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时运不佳”,叹息“时光飞逝”早以“时过境迁”,物去人非,更庆幸自己“时来运转”,形容时间变化常用“斗转星移 ”、“周而复始”。深知先时为本,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从来都是以“天时、地利、人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排序,把时间列首位(自然最重要)。将一切值得庆贺的日子叫“节日”(其中确有许多是节气日。如:清明节、立夏节、芒种节、冬至节、中秋节日早先也是在秋分日),古文 “时”通“是”,有“时”便“是”,只认时就可以确定是与不是;时通“司”——管理、领导、司令之义,即能支配一切的意思……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深究的,是用时间指代事物,如称宇宙为“世界”—— “世”字有二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世”和指30年为一“世”。前者是转译佛经用字之义,而后者为汉字自古“世”的本义,因为“世”古文又写做“卋”。“世”字代指的东西很多,如“世代”、“世世代代”指永远,又如“处世”代指人际关系,“济世”代指社会,还有用“世”代指后代等等。还有一个常用且可以代指较长时间中一切事务的词“时代”,即以时间代指一切之义。如 “文艺复兴时代”、“青铜器时代”……

突然,我眼前一亮,发现了一个可以指代过去任何一个时段中所有一切、或某一类事物、或某类事物的某一方面、乃至某一经历的、万能的、与时间本质直接相关的词汇——“历史”。大而广到“宇宙的历史”、“地球的历史”、“世界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华夏文化历史”、“某个朝代的历史”……小而专到“汉字历史”、“农业历史”、“酒的历史”、“茶的历史”、“家庭历史”、“个人历史”……可以说涵盖了宇宙中一切存在——这个无所不能代表的“历史”到底隐含了什么秘密和天机!让我们先看看什么是历史。

历:古人把历法、历谱、历书统称为历。历法是反映观天象以测定时间阴阳五行属性及其变化节律的方法。历谱是指以年月日时干支为主结合节气,标记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的时序表。在历谱上加注择时内容,将历法的理论体系和由此推演天、地、人、万事、万物(主要是人事)的应用,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叫历书。三者皆可称为天时学。

史:指正确的公正的记录。二者合之,“历史”的本义是对关于过去所有天时学,特别是关于历法的正确记录——说的更直白一些,“历史”就是时间史——天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史。“历史”代指过去所发生的一切,是隐示或更象明示我们:天(地)人(万物万事)合一于天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都是天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自然派生出来的结果,一切源于时间,一切归于时间,天时(尤其是先天时间即过去)决定了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无一例外!所以“历史”(时间史,特别强调过去时间)这一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源就能代指一切,无论是什么,只需知道其相对应的“历史”(时间史),便可自然推知其所有内容。这就是古人为什么认为只需记录与了解事物发生发展所对应的“历史”,而无需记录万事万物复杂全部过程的依据和道理所在。宇宙的时间本质如此重要,以至于可以推论谁独霸了“历”,谁就不但能独霸“历史”,更能独掌天下(宇宙间的一切);同样,个人也可通过知“历”而知“道”和把握个人的历史命运。

上述二个重要推论,决定了也同时解释了中华文明史中同源异象、且极为突出的两大奇观:

一是,上至伏羲、炎、黄,下至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及期间任何一个称孤道寡的人君,历代统治者,尤其是开国帝王皆以独霸制历、独行颁历乃至独占历学,为其首要的头等大事,并以其朝历代表天授其代天行道的权力和象征其统治。《史记·历书》给出的解释是:“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看来,在古人心中改朝换代的关键和实质是修改历法,美其名曰通过修正前朝历法之错,以顺承天(时)之意,骨子里都是想借此名正言顺的统治天下而已。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夏、商、周三朝及其以前的帝王,确实都是十分认真的通过观天象测日影,来发现新的历法及时间节律,以完善整个历法和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的体系。如一般人都知道的周文王在商纣王的囚禁中苦参“易道”,总结出《周易》历法,建正在子月,从而使周通过历法知识优势名正言顺的取商而代之。而任意修历借以霸占天下乃后世君王所为。

历史上天子皆严禁私藏、私习历学,违者可致死罪。举几要例权做佐证:我们已经知道易图即太极阴阳图、八卦、河洛及其相应易经,皆为测定时间之天象和历法,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昼参日影”首制先天八卦太极阴阳图及相应的先天易历,炎帝神农继承并推演先天八卦历为先天64卦历,夏朝再继承发展成熟为《连山易》;黄帝首制中天八卦及其64卦和相应的太极阴阳图为中天易历,命臣大桡制干支以标记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商朝继承发展成熟即为《归藏易》;周文王总结前人和周朝易学,形成《周易》历法。至此,中国传统古三易历皆全。制历向来是伏羲、炎帝、黄帝、夏、商、周王的首要大事,并被作为最大功绩写进历史。讲两侧历史信史可能更有说服力:一是现存最早的古籍《尚书》首篇《尧典》中只讲了两个具体事情,尧领导安排制历之事和禅让位于舜。而后者交权中列首位和最重要的仍然是制历和颁授历法的权力!这一点有《史记·五帝本纪》可再次证明,其中记述舜在解释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尧的儿子丹朱继承帝位的理由时说:“天也”。这一说法为后世帝王所效仿。二是由《诗经·大雅·灵台》和《史记·周本纪》共同构成的一个故事,西伯侯姬昌即后被追封的周文王,以诸侯身份私建用于观天制历的“灵台”,私习、私制自己的易历即《周易》,并被其和儿子周武王做为取商而代之的天理依据。周武王灭商后更是开帝王正式自称“天子”之先河。天子其实就是天时之子的意思。

秦之后的封建社会再举三个例子:

一是宋太宗把从全国收罗到的351名私自习历者押解京城,选出68人进“司天台”——皇家观天制历授历的专门机关,其余全部流放到某个大海孤岛,让其自生自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0)。二是宋真宗下诏说,私藏历学之书不上交者杀,举报者可得赏钱十万。(同上、卷56)。三是明朱元章开国禁私历的政策是:习历者发配守边,造历者杀头。长期执行这一政策的结果是,到了明孝宗时,他想在民间找个通历学者为自己所用,却没有一个人应召,是没有了,还是心有余悸?!(《万历野获编》卷20·历法)。

在改朝换代天下大乱时,要想知道某个人或地方政权,到底效忠谁,只要看他用谁颁布的历法年号便确定无疑。

中华文明史的第二大奇观是:上至帝王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皆视历书为其一切言行的准绳,凡事必求吉于历书。可以说,一部中华民族的民俗历史,就是不断繁杂的择吉史。凡事择相应吉时而作,遇相应不吉时即凶时而不做。可以说中华民族曾经是世界上最“时尚”的民族,而这种“时尚”说白了就是“尚时”,即以时为本,一切以天时阴阳五行及其各种变化节律为依据和准绳。因为他是决定宇宙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讲,人生每时每刻其实都面临难以计数的选择,但宇宙的时间本质告诉我们,最本质的选择是对时间阴阳五行状态的选择,若我们想去做的事与某个时间的阴阳五行属性相合(即五行相生或可相互化合),我们就选择这个时间做这件事,而这个时间对这件特定的事而言就是吉时;反之若要做的事与某个时间阴阳五行属性相克,则那个时间对那件特定的事而言就是凶时。如果再考虑做事人的阴阳五行状态与做事时间的关系则问题就会更加复杂,一般最好是三者五行顺生,即天时生事、事生人为大吉,而天时生人、人生事为中吉,人生事、事生天时或事生人、人生天时,则一般不吉也不凶;若天时克事、事克人为大凶,天时克人、人克事为中凶,人克天时、天时克事和事克人、人克天时为小凶。一句话,由时间、事、人三者之间五行生克关系决定时间吉凶,择吉时做事,避凶时做事,这就是择吉的本质要义。

应该讲,这种以历法为依据的时本观念和行为原则上并没有错,但事实上这种择吉术也正是产生大量迷信的温床。原因是因为朝廷独占并时常依据需要任意篡改历法,尤其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汉初奉行道家愚民政治,汉武帝开始并被历代多效仿的独尊儒家等,使多少历史古籍毁禁,少数知“道”、懂历的人死去又无后继无人,使历法渐失,更因为民间历书是以农历为其历法依据,而农历为法人的万物历,而非法地的人历(详见后解),故其不可能完整准确的反应人道,而真正反应人道的历法应是大寒为正月中气的阴阳合历,即以现在的农历十二月为一月的阴阳合历。所有这一切都使民间历书失去了正确的历法依据,逐渐演变成产生和传播迷信的主要常见载体。正是这种统治者以独占天下为目地的灭绝民间习历政策,以及由此直接造成民间历书的迷信化趋势,便使早在伏羲时代就人人知道的宇宙时间本质,逐渐真的被人们遗忘了!人们也同时丢失了开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万能金钥匙。中国人便越来越变得无知而迷信,使中华民族从在其形成之初就掌握了的远远超越现代人的思想,没有转化成民族强盛的现实。也正是由于对历史的无知,才导致了五四运动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和糟粕一并丢弃的可悲现象.而大陆的汉字简化及普及运动,更使至今约50年间的三代人失去了承传载道的工具和手段,也使本已不清白的“历史”,变成毫无头绪的一团乱麻,反过来造就了、也更坚定了那些除了保留仅有的皮肤黄色特征外,一切从里到外皆已洋化的“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或持惟恐避而不及的态度,或以无知到做出作践本民族文化灵魂却不自知的境地——如以“八卦”代指一切下流无聊之事等。更可怕的是,无数华裔“精英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明正大、理直气壮的践踏蹂躏,且以此为生、以此为荣,乃至以此光宗耀祖?!……如果说上述这一切现象同样是“历史”必然的话,我要说现在到了对中国历史从根本上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时候了。尚且知“道”,尚存血性的炎黄子孙们,要抓住这一时机,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祖先,无愧于“历史”的重托!让世界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既然“历史”如此重要,让我们将其简单介绍如下:

中国传统历法主要指用二十四节气太阳历和十二个朔望月为周期的太阴历作为主体,以易经阳(天)尊阴(地)卑的原则和天地人(三阴三阳)的三才学说为依据和实际需要,演化出来的三种太阳历——岁历和一种阴阳合历——年历(即现在的农历)。阳历一周叫一岁,农历一周叫一年。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最早源于圭表实测太阳光影或“立竿见影”的结果,即“昼参日影”发现天道圆所得到的时间节律。而繁体字“岁”写作“”,据《说文解字》讲指木星。其由“步”和“戌”形声而成,“步”即行走,“戌”为十二地支之一(黄道一周日月相会的十二个中气时间所对应的十二个方位之一),其意为地上阳气转入土中之时。木星十二岁环黄道一周,每岁行一辰。综上,岁表示五星中木星天象与日月天象变化节律和地球阳气循环即气机升降节律及其与二十四节气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木”在五行中与火同属阳,又为岁五行之首。综上所述,皆说明二十四节气是反应阳气升降变化节律的周期。

而“年”的古字为“秊”,据《说文解字》说,指五谷成熟所用的时间,即表示五谷生长化收藏的周期,所以年历又叫农历。

三种太阳历的月份以十二地支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关系为准。见表1-1

1-1  十二地支与二十四节气对应关系表

  

上表对应关系的依据有三:①子即冬至皆为阴极一阳生之时。②古有无中气不成月之说。节气以中气为首要。因为中气不但包含四象即二分二至,更因为中气是日月北斗三者相会之时,而北斗是古人“夜考极星”的观天指南。③源于立圭表实测太阳光影的结果。

子时一阳生,“一”为天数,故子时(冬至)天阳生,即所谓的“天气始于子(冬至)”;同理丑时二阳生,“二”为地数,故丑时(大寒)地阳生,即所谓“地气始于丑(大寒)”;寅时三阳生,“三”为人数,故寅时(雨水)人阳生,即所谓“人气始于寅(雨水)”,也就是民间常说的“三阳开泰”。因为阴极阳生从太阳光照变化(即天气变化)开始,到地气(地温)产生相应反应,再到人们身体感觉到相应变化,按《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上讲,三者之间的时间差依次分别为30天有余,正好是二个节气。

而《周易》首乾(天),故周朝建子月为正月,即其二十四节气太阳历、岁之首月为子月,岁之首节气为冬至;同理,因为商《归藏易》首坤(地),故商朝建丑月为正月,岁首之节气为大寒;夏《连山易》首艮(人、少男),故夏建寅月为正月,岁首之节气为雨水。(雨水中“雨”五行属土,雨水即土水,寓义五行始于水,万物生于土、成于土)。即所谓“周建子、商建丑,夏建寅”,它们分别反映以太阳为代表的天(宇宙)、地球、人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据《周礼·春官宗伯·大史》讲,这三种岁历,是专供相应的三朝帝王用以预测天象、分别吉凶、决策国家大事时做参考用的(表1-2)。[由于秦岁历岁首节气为立春,加之其焚先秦之书,故使后世误以岁首立春为建寅太阳历(夏历)]

1-2  夏、商、周三代历法对照表 

二十四节气

周历月

商历月

夏历月

十二地支

冬至小寒

1

12

11

大寒立春

2

1

12

雨水惊蛰

3

2

1

春分清明

4

3

2

谷雨立夏

5

4

3

小满芒种

6

5

4

夏至小暑

7

6

5

大暑立秋

8

7

6

处暑白露

9

8

7

秋分寒露

10

9

8

霜降立冬

11

10

9

小雪大雪

12

11

10

 

 

 

 

 

 

 

 

 

 

 

 

 

 

 

 

 

 

 

 

 

 

 

 

 

 

 

 

 

 

 

 

 

 

 

 

 

 

 

 

而年历即阴阳合历,它是供民间使用的民历,即所谓“敬授民时”,这便是在夏朝就确立了,一直沿用至今,且从汉武帝开始,更将农历作为官民日常通用之年历,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今天。《老子》讲“人法地”。按理说,供人使用的阴阳合历应法地气,首月应取包含有大寒中气的朔望月,即现在农历的12月为1月(正月)才对——事实上,《内经》中用于人事的五运六气历就是五运以大寒为岁首,六气以含有大寒的朔望月为年首的岁、年二历的组合。取义“人法地”,“二生三”即地生人于丑、藏于未——丑未者脾之本时也。(建子太阳历以先天之本肾的本时为首;建寅太阳历以中天之本相火的本时为首)。为什么从夏朝开始历代都选含有雨水中气的朔望月为正月的年历呢,我认为原因是,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农业国,尽管帝王不愿百姓知道历学,但同时帝王和百姓又都关心农业生产收成的好坏,而《老子》讲“三生万物”,“三”为人数,意即按照人本身的阴阳之道可化生万物(当然也包括农产品),而人本身的阴阳之道就是三阴三阳(六气)节律,表现在地方之道中就是四时阴阳五行节律,为遵循阳(天)尊阴(地)卑的易道原则,便定农历正月为含有雨水中气的朔望月,所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因为人气始于寅(雨水),所以帝王选择了这种年历做为民间惟一使用的历法,并指明是供农业生产用的,名曰农历(春节古为立春日,汉始立正月初一为元旦,民国改元旦为春节)。

上述就是“历史”的基本真象。它简明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源由——所有中国历史现象,特别是一些常见、突出、难解的现象,都能在其中找到玄机。这样,我又从文以载道话“历史”的高度,再次证明了天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和活的灵魂。

最后,让我们进入本书的主题,以大家公认的传统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为主要对象,看看它是如何确立传统中医以时为本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中医历史的。

(注:本节“历史”指其主流而言,未及支流,如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历法不一,又如秦和汉初皆曾建亥为岁首等。“历史”一词源于日本之说,并不影响上述论证的成立,由于日本文化属中华文化圈,且“历史”是汉字组词,并非外来音译词)。

第四节  传统中医文化的时间本质

——中医以时为本论

首先我们必须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从来就是一个看似庞杂,其实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传统中医和任何一类中国文化的分支一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血脉相连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时间本质的必然。而且,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万物的三才分类(天、地、人),和老子明确给出的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过来讲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将人确定在上和天地、下统万物的黄金分割位置上,人类这种三分天下有其一、且执中而和二头的特点,就使中国传统文化三大组成部分,即天文、地理、人事中人事的核心——传统中医文化,也自然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本质。

下面,让我用中国人传统的整体辨证思维模式,对《黄帝内经》这一代表传统中医完整理论体系的经典进行一次剖析,来证实上述合理推论,也正是传统中医体系的本来面目。

首先让我们设身处地从作者的角度,看看做为其全书纲要的包括书名、卷数、篇数、目录及作者背景和古人序言(其中有内容提要和《黄帝内经》的千年变迁经历)。参透上述内容有助于对《黄帝内经》所构建的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本质,进行整体、直观的把握。

先看书名《黄帝内经》(总书名),《素问》、《灵枢》(两分册书名)。

《黄帝内经》:其直义就是黄帝著的内经。黄帝为炎黄始祖之一,三圣(伏羲、神农炎帝、黄帝)之一,其五行重土、土色黄,故号称黄帝,历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有二,一是“考定星历”即作归藏易(历);二是“建立五行”并命其臣大挠根据五行推测星象变化而创立干支纪时系统。蔡邕《月令章句》说“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也,始作甲乙以名目,谓之干;作子丑以名目,谓之支”。何为二“目”?《灵枢·邪客》有“天有日月,人有两目”。故二“目”为日月,左目为日,右目为月。又据《说文解字》讲,“名”即自己叫自己的名字,综之,太阳的名字是天干,月亮的名字叫地支。因为我们知道,“昼参日影”发现了天道圆,“夜考极星” 发现地(月)道方。所以《史记》称“干为母,支为子”。我想这是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的“ 一生二”又“地法天”一样,反映了天地(日月)关系,可以说黄帝是被后世公认的历数之祖。结合中国历代皆以历事为首要之务的事实,在此我们无须考证上述史实的真伪,即便是认《黄帝内经》为托名之作,其时间本质也已见端霓。

何为“内经”:据《说文解字》讲,“内”是进入到里面的意思,从哪儿进入呢?从“冂”,而《说文解字》解“冂”时讲,国外为郊,郊外称野,野外叫林,林外才是“冂”。又说这表示“冂”象远方的边界——那是什么?只能是天地之交的天际了!而“经”者,由上而下纵为“经”。古人言大道曰“经”。而综《说文解字》之义,将上下如丝、象水一样贯通联系到一起的就是“经”。综上总义,《内经》就是一部讲由天而地一直进入到人体五藏(内部)的经书,即讲“天(地)人合一 ”大道理的著作。看过《内经》你一定会说名符其实。

由于是黄帝写的,其以首卦坤土的归藏易(商易历),即建丑太阳历及干支纪时系统为其理论依据,构建传统中医体系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不信你看“内经”卷、篇之数便知。因为古人的著作、尤其是经典,必以数解象定理,即将深刻的本质(道理)用形简义奥的数来形象的加以明示。例如,隋人萧吉著《五行大义》五卷、二十四章、四十节。作者在其序中对此解释道:“二十四者,节气之气总;四十者,五行之成数”。即二十四就是二十四节气,四十就是五行成数六、七、八、九、十之和。至于为什么统属五卷,不言自明。从古人的序和目录可知,《黄帝内经》分两部分,《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共十八卷,两部分别各为八十一篇。

首先我们看这个数字“九”,九是阳数之最,被称为老阳数,象征太阳。它既代表八卦九宫,又是干支体系中天干的甲己之数和地支的子午之数(而甲己化合为土,子午化为少阴君火),也是先天八卦四个对卦数之和(即所谓先天之和数),还是后天八卦离数九(五行属火),又是五行火生成数之和,还是五行金之成数……(图 1-2、1-3,表1-3、1-4、1-5)其时间(气)阴阳五行之义和代表太阳历的本义,皆浓缩其中。其建丑太阳历之义也已显现。《九章算术》九章、《数书九章》九类及作为《黄帝内经》总论的九篇大论等,其九数之义亦然。

表1-3  五行生成老数

 

表1-4  天干别数

表1-5  地支别数

再看数“十八”,我们知道土寄四时之末十八天的五行分布规律,即《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讲,“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而脾土归属丑未之时。其与建丑太阳历直接相关。在此有人会问:为什么是寄治四季末十八日?这里其实有三问,一是为什么只能有十八日;二是为什么只能在四季末;三是为什么不能独立而只能寄治。回答很明确:1、18是甲、己天之阴阳的和数——天和数;也是子、午地之阴阳的和数——地和数;同时也是男人先天之本肾水生成数(1+6=7)与女人先天之本肝木生成数(3+8=11)之和数——人和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和合之数!2、只能在四季末是因为万物(五行)无土不生、无土不成。土在四季末既能使本季五行成又能使下季五行生,如春季末十八日属土,既能使春木成、又能使夏火生。3、只能寄治不能独立是因为土既包容五行又在五行之中,换句话说,五行生于土,又归于土,故表面虽不独占时,其实际却拥有所有之时。人体阴阳合和源于此,“有一分脾胃之气便有一分生机”“四时百病,脾胃为本”根据于此。四季土是天时正气的本源,而人体脾胃之气是人体正气的本源!

最后我们看数“八十一”,它正是五音宫(属土)的律数(《史记·律书》)。而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律历同源于天道,二者相通互解,同为天道的反映。自然音律与天时一样,皆反映天(宇宙)的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都可以用干支和五音即宫、徵、商、羽、角标记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故常将二者统称为“律历”一并论述。二十四史中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魏书、隋书、宋史六史的律历合论。这也是中国人常将美妙的声音和旋律叫做“天籁之音”的源由所在,还是汉字同音义近的音通义现象的由来。综上,数“八十一”明确的告诉我们,《黄帝内经》所依据的太阳历是建丑太阳历。《老子》八十一章、《难经》八十一难等,其数八十一之义皆同。皆重“人法地”之建丑太阳历。

作为《黄帝内经·素问》承传之人的唐代王冰和《灵枢》承传之人的宋代史崧,都怕后人不解其本义,均不约而同的将《素问》八十一篇和《灵枢》八十一篇分别合为24卷,以明示后人:《黄帝内经》是本二十四节气建丑太阳历法而作。因为“卷”为无纸张的竹简时代,古人将相当于现在一本书一章的竹简串成册后卷起来,便称为“卷 ”,它是一本书中的相对独立部分,且顺时代卷起,呈圆统状,其中有竹节所制的竹简,非常生动的象征一岁中相对独立的一个节气,而二十四卷正象征二十四节气。这样,二十四卷八十一篇二数只有唯一的解即正月建丑的二十四节气太阳历,也就是归藏易历,是《黄帝内经》的理论依据。《二十四史》、《管子》二十四卷等,其数二十四之义皆为二十四节气。顺带再深究一则:《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以往医家不解其本义。其实你看,左为木、右为金,木的生成数之和为11(3+8=11);金的生成数之和为13(4+9=13)。而金木生成数的总和正好是二十四!!……

《黄帝内经》的两部分书名《素问》和《灵枢》的字义,同样有利的佐证了我的这一推论。

《素问》:“素”的意思,据《说文解字》讲,原本是指未加修饰的白色细腻的丝绸。主要是取义于其自然光泽下垂的样子。而其光泽之源来自哪儿呢?当然是太阳光(太阳历)。“问”,古时以“西”为“问”,其深义是指西归属后天八卦之兑卦,通泽,在人体为肺主节气(节气);而在先天八卦兑卦在人体整体为口——脾土开窍于口(建丑)!无需再多言了!但这里可引申一义:中医四诊之一的问诊,首要是问什么?问病证发生、发展变化的时间规律!辨证时关系。而望色、闻音、切脉三者也皆以时为本,应和其时则无病,与时相生则顺吉(病情减轻),与时相克则逆凶(病情加重)。

《灵枢》:“灵”,据《说文解字》讲,即指巫和其通神的能力。而“枢”本义有二,主管开关的门轴和车轮中心的轴承。后者在古代本身就象征太阳!而我们知道,土为五行中枢(脾胃为五藏中枢)。二者合参其意思是,一本能引导你来去自由的直达太阳、直通神明的书(非建丑太阳历莫属)。好了,也不必多说了!在此只需提及此话外的一层意思:太阳和神明在人体指心藏和其所藏之神及其主要功能即“出神明”,我们知道脾属土,而土生万物,五行任何一行无土则不成(表1-3)。可以说,土生四子,唯老二君火成为天子——天时之子;在人体则为五藏六腑之主心也。民间不也有老二聪明的说法嘛。

接下来,我以《素问》中相当于《黄帝内经》总论的九篇大论,来进一步说明我的上述结论。因为大论即道论。《说文解字》讲,只有天、地、人可称“大”。《老子》更讲:只有道、天、地、王(代表人),可称“大”,故大论自然属总论无疑。

总观《黄帝内经·素问》的核心内容是五藏学说;《黄帝内经·灵枢经》的核心内容是经脉学说。二者共同构成传统中医理论体系。

谁都知道,中医认为,在人体整体阴阳五行构成中,五藏(六府)是核心,人体其他所有部分皆分类归属于五藏系统,进而统一构成人体阴阳五行的整体结构。经脉是归属五藏(六府)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各部分之所以能归属五藏系统,五藏系统之所以能相互关联成一个整体,皆有赖于经脉系统的联系。它通过人体五藏系统各部分正常生命一刻也不能离开和偏废的血气,将它们紧密相联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但经脉系统虽十分重要,却毕竟归属五藏系统,所以《黄帝内经》的总论部分,就自然出现在《素问》中。

如上所述,一本书的总论一定是论述其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部分,而只要看过《黄帝内经》这九篇大论的人都知道,他们全部源于古代历法之一的建丑太阳历(归藏易历)和农历,这一变一常、一岁一年的两大中国历法体系。《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法农历,直接依据四时阴阳五行属性推演顺和天时的养生之道,并明确提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应用以时为本的思想和由顺时养生之益与逆时养生之害,得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以时间预测、诊断为依据的,以时为本的治疗原则。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开篇便明言“治病必求于本”,当然是求阴阳四时之本。接着,分别法以四时中两极即冬夏寒热的阴阳属性,论述其与人体五藏系统生理、病理、心理变化的对应关系。可谓建立了“天(时)人阴阳感应”“天(时)人阴阳合一”的人体阴阳整体观。紧接着,法农历再谈四时五行与人体五藏系统五行属性的对应关系,建立“天(时)人五行感应”“天(时)人五行合一”的人体五行整体观。最后依据农历四时聚四方,类聚万物的原则,构建成一个统一的 “天(时)人五藏阴阳五行整体”。换句话说,就是最终构成了“天(时)人阴阳五行感应”“天(时)人阴阳五行合一”的人体阴阳五行整体观。并继续深探其微,得出:“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的以时为本的诊断大原则。

以上主要是从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之常(即四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即农历),论述了以时为本的养生、诊断、治疗基本原则。

而其余七篇大论,则重点从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之异即五运六气和其与四时之常的关系,论述了以时为本的根本星象历法依据及其相关养生、诊疗大原则(详见第二章第一节)。最终构成以农历即年历为常;以人法地之归藏易岁历,即以大寒为岁首的建丑太阳历为变,守常应变的人本历法体系,并将“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人体整体观转化为“时人感应”“时人合一” 的以时为本的传统中医理论体系。

时本中医观念和思想原则贯穿了《黄帝内经》的始终,其中尤以各“论”为著,特别是各时本专论为精微。我们不但可以说,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贯穿于《黄帝内经》始终,成为传统中医的灵魂;甚至可以说他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去了。我们常听人说道:“我把‘丑’话说到前面……”。(尽管繁体字“丑”写作“”,但别忘了音同义近的原则)

除九大论之外,整本《黄帝内经》不论是从通篇本时专论或点明本时而论篇,《黄帝内经·素问》皆多于《黄帝内经·灵枢》,《素问》仅5篇、《灵枢》有17篇,不见时本明示。但五藏系统的地方之道和经脉系统的天圆之道皆完整无缺。想来可能因为经脉主行天圆之道,时间节律与其关系甚明(如《灵枢》明确将十二经称作十二节;365穴称作365节气),无需反复说道,且《灵枢》早于《素问》,期间以时为本,人所共知,因而更惜墨如金,点到为止。

这里尤其特别值得一提,且耐人寻味的是,有着几乎完全一致内容的两篇文章,《标本病传论》和《病本》被分载于《素问》和《灵枢》之中,其中关于何为病之本,治疗是先治本还是先治标,二者规律明显,但又似有矛盾。

首先,“先病为本,后病为标”的原则十分明确,其时间本质也好理解,其理论和临床意义也非常重要。因为先出现的天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是后出现的天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的基础。即我们常说的“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它更是传统中医临床中,把握病本时间的明晰、简捷、实用的方法。也是时本观的精义所在。

但关于治疗是选择先治本还是先治标,却有着极为规律、又令人疑惑的地方。一般治疗皆治其本即“先病”,但有三种情况例外,1、有“中满”证,不分先后必先治之。2、有大小便不利证,不分先后必先治之。3、病发而不足(虚证),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病发而有余(实证),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这三种情况的治疗原则,是否与“以时为本”的传统中医核心本质相矛盾呢?!不是。此看似特例、却恰恰反映了《黄帝内经》即传统中医彻底的时本思想。

你看,“中满”为后天之本脾的病证,“大小便不利”为先天之本肾的病证——原来如此。这其实是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大时本、总时序所决定的。首先,因为“人法地”“二生三”,所以以纳地气阴阳五行、化后天人气阴阳五行为本的脾土,在宇宙天地人总时序中属地,自然先于其它反映人时证候的藏系;而以藏天气阴阳五行,生先天人气阴阳五行之根的肾水,在宇宙天地人总时序中属天更先于地时之本脾土,即所谓 “地法天”“一生二”。有人要问了,若是后天之本脾和先天之本肾同时生病,该怎么办,先治谁,好象是理应先治肾无疑,但事实是古医家在此问题上有极不一致的两大意见,即有人认为应先治脾,这些医家被称为脾土派;有人认为应先治肾,这些医家被称为肾水派。两派各不相让,据说是因为《黄帝内经》没给出直接答案,其实,《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早以讲明“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就是说人是天地之气交合所得,天地父母缺一那会有人存在?!但细细品味人间小宇宙的实际情况,似乎是母亲(大地)更重要和直接一些。比如在职场中,与老板的关系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与你顶头上司的关系。二者共同决定你在公司的命运前途。所以我的结论是,脾肾同病,必须同治,但更偏重脾土。其实,你若有心就会发现,《黄帝内经》在这个问题上是有明确答案的。《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讲得更明白:“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我理解、参悟上述经言是说,首先以受精至出生这段时间即受孕胎经期为基准,其前一段时间即精子、卵子的成熟,是以食天气为主(包括原本个人肾藏先天之气),食地气五味为次;受孕胎经期二者相当;出生后则开始走向相反,即食地气五味多于食天气。但就平均常数而言,食天气与食地气的比例为≤1:2。因为所谓“出三入一”,是指天气出入人体数量的比例。所以必须至少补充相当于所食天气两倍的地气五味,方能保全人气。看来对一般人而言,天气更主要的是通过聚于地气五味中,间接被人纳入人体的。这也是《黄帝内经》“水土合德” 的奥义所在。至于第三条:虚证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同样应从“先时为本,后时为标”的原则上去理解。如同世界是强者的舞台一样,病人的证候同样是主要显现其相对实藏腑经脉之象。虚证者,其藏腑经脉虚本为先病,但先显现出来的表象,却是其五行所不胜和所胜之藏腑经脉之象,并非其实际先病藏腑经脉之象;其虚藏本象在其五行之子藏报复后方显现其证候。如脾藏虚证,因为脾属土即土虚,则先显现出来的是其五行所不胜之藏肝木和五行所胜之藏肾水之象,其脾藏本象在其五行之子藏肺金报复、克制肝木之后方显现出来。综上,虚证者的先后证候与实际先后病时序正好相反,故其表象之标即实象之本,表象之本即实际之标。而实证者表象标本与实象标本一致。我想,上述分析完全解答了相关的疑惑。而且还可以从中引申一义:你发现了吗,在有些关键问题上,《素问》和《灵枢》往往可以互参,其实这正是《黄帝内经》结构的另一大秘密:《素问》、《灵枢》一阴一阳——道也!!

药食同源,养生治病同理,皆守上述大时本、总时序原则。

总而言之,以天、地、人总时序为根本依据的,“先时为本,治病求本”是以时为本的诊疗总原则,也是其精微所在。

几乎无人不知道,传统中医的特点是其整体辨证观,其实就是传统中医彻底的、始终如一的以时为本观,即“时人合一”观。辨“时机”以定“病机”,是整体辨证最完美、最彻底、最简捷的体现。当我们以病人胎经五运六气对应的藏腑经脉阴阳五行状态为基础,结合发病之时或病人病情变化周期及其欲解、欲剧时或方位(时聚而成)辨时诊断,就可以十分清晰的诊断出病性病位及其病变标本关系。[有《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发展而来的《伤寒杂病论》其贯穿《伤寒论》部分的与六经病机对应的时机——六经欲解时;和《金匮要略》部分的开篇之先后病脉及治未病的思想皆法《黄帝内经》以时为本的宗旨。而六经病序更是反映其逆六气六年节律的发病原因。(参阅图2-1)]

现在让我从实用的角度,简要总结传统中医预防、养生、诊疗全过程的以时为本要义和原则。

1、预防:“预测时变治未病”。通过对时间阴阳五行变化节律的定性、定量分析,预测对应人体藏府经脉阴阳五行变化节律,故能预测并“治未病”。

2、养生:“顺应天时之常,顺和天时之异,择应天时之宜”。即顺应四时阴阳五行之常,顺和五运六气之异,主动选择最有益、尤其是适宜于自己導引气息的时间养生。顺时饮食、起居、房事、调节情绪等。

3、诊断:“时机即病机”,“先时为本”。以先大时序后小时序为根本原则,先病之时间阴阳五行属性为本,后病时间阴阳五行为标。先病发时间,病变欲解时间、欲剧时间(方位),病变周期本身三大时间阴阳五行属性及其关系,是诊断的根本依据。

4、治疗:择病人病变欲解时及相应时聚之方(欲解方位)。开欲解时方。选择欲解时给药或经穴卫气至时针灸。

5、五大治法以时为本原则要义:

东方砭石、南方九针、北方艾灸,皆属东四命卦。皆法东阳升、卫气之道,皆本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与经脉穴位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时气(卫气)感应”“时气(卫气)合一”的大法大原则。

西方毒药、中央导引、按蹻(摩),皆属西四命卦。皆法西降阴、营血之道,皆本四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的、四时聚方于五藏六府、经脉系统整体的四时五藏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相应的“时藏脉(营血)感应”“时藏脉(营血)合一”的大法大原则。

一般临床以时为本的灵魂是,确定自己的先天时本所对应先天藏府经脉阴阳五行状态,是以时为本的基础和前提。这一般可以通过胎经五运六气或三元运气或四柱来确定。以此为根本依据,用最大的时间周期养生最本质,依据自己最明显的生理周期养生最有效。

一般而言,病人呈现什么周期变化最明显,就以什么周期为依据诊断和在周期欲解时治疗(给药、针灸或其它治疗)。处方(包括药方、针灸穴位及手法等)亦模拟欲解时(方位)性味归经。

以上便是作者对传统中医以时为本的概述。接下来各章并非尽述其详,读者权当是作者举例系统分述而已。

最后,我把摘自《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内容相似的三句警世格言抄录如下,供所有传统中医爱好者谨记于心: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

“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附录一

如果有人实在无法领悟古人以时为本(道)的世界观,是多么精确的反映和多么简易的把握了宇宙万事万物本质的话,或者他只习惯用西方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话,那我摘录《宇宙的琴弦》——一本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关于现代物理学、也是现代科学对宇宙最新解释的理论——“弦理论”中的几幅图示及说明和本人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角度所写的悟语。你会看到,中华先祖的发现与现代科学的前沿理论是多么惊人相合。唯一不同的是,当爱因斯坦的继承者还在期盼着在不久的将来,利用跨越欧洲大陆、耗资乍舌的超巨型量子对撞机,来找到支持这个还属于假说的弦理论的关键证据时,我们的祖先早在5000—8000年前,就已经用另一种更自然的思维和极其简便的方法,以宇宙本身为实验对象,而不是人为创造模拟实现对象,用整体宏观的角度神奇的发现并完美揭示了宇宙的本质。无论是从理论的成熟、完整、简约、直观性还是其实用性和其与宇宙实际情况的一致性,即可被验证性等所有方面都远远超越弦理论。到此,不由得作者不发出这样的感叹,什么时候在对待中西文化上,也能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客观公正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的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振兴,就大有希望了。

 

 1-14 基本粒子是由振动着的如橡皮筋样的小环——弦构成。其不同共振频率产生相应的不同基本粒子。

悟语:节律是基本粒子的基本特征——所谓波粒二象性,而宇宙的本质源于基本粒子。推论,宇宙状态及其变化是由各种节律决定的,而节律的本质是周期性变化的时间。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这一宇宙本质的弦理论解。

 

 1-15 弦概念示意图和最基本的弦象

悟语:无论是有形的宏观与微观可见物质,即重子物质(在宇宙中占4.4%),还是无形的暗物质(在宇宙中占22.6%)或暗能量(在宇宙中占73%),其本质(本源)都是节律之道——时间。节律是宇宙的自然本象,即所谓太极之象。

注:上述数据转引自《物理通报》2004年第2期第一页,《暗物质与暗能量》,作者许呆呆 

 

 

1          2           3

1-16  弦的共振频率(节律)变化示意图

悟语:(1)宇宙节律的自然本象一分为二——太极生两仪(阴阳)

2)宇宙节律的自然本象二分为四——两仪(阴阳)生四象。(春夏秋冬,东南西北,少阳、太阳、少阴、太阴)。

3)宇宙节律的自然本象四分为八——四象生八卦(八节)。(二至、二分、四立,东南西北四正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先天八卦象数、后天八卦象数,宇宙之小成之象数也,若再分为六十四卦便是宇宙之大成象数了)。

 

 

1-17  在弦的M理论中,宇宙四种相互作用力自然融合在一起。

悟语:四象、四方统一于节律(弦的本性)——时间。太极阴阳四象图的弦理论版本。其中弦的M理论为太极,而宇宙四种相互作用力为四象。

 

 

 

 

 

 

 

 

 

 

 

 

 

 

 

 

 

 

 

 

 

 

 

 

 

 

 

 

 

 

 

 

 

 

 

 

 

 

 

 

 

 

 

 

 

 

 

 

 

 

 

 

 

 

 

 

 

 

 

 

 

 

 

 

 

 

1-18  关于弦的M理论可将五个弦理论统一起来,即五个弦理论其实反映了弦本象的五个不同状态下的分象。

悟语:五行学说的弦理论版本。五行一气的弦理论说。

 

 

1-19  五个弦理论与十一维超引力其实是一个统一体。

悟语:六气(六经)的弦理论版本。

 

 

1-20  弦的融合与分解图示

悟语:小弦(小节律)融合成大弦(大节律);大弦(大节律)包容小弦(小节律)。 

附录二

【美国<<自然>>杂志文章】题:宇宙像足球

一批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宇宙形状像一个足球。

宇宙是由弯曲的五角形面组成的这一说法来自卫星拍摄的140亿年前大爆炸释放出来的辐射,这些辐射至今仍在以微波的形式冲击太空。

由纽约研究人员杰夫·威克斯领导的这项研究,所根据的是对在天空中记录的微波标度极限温度变化的研究。

他们认为,只有“12面体”——足球形的学术用语——才能包容这种能量释放。(摘自参考消息2003年10月10日第七版·科技专版,摘自法新社巴黎10月8日转载美国《自然》杂志《宇宙像足球》)

悟语:十二面体是十二地支的宇宙本体象。对通两面组成一气,六对则组成六气!宇宙六气本体象!每个五角形面象征五行,12面×5角=60个角,其中对通两面五角同向,五运六气的宇宙本体象,六十甲子的宇宙本体象。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文章】题:命运天定(作者  伊恩·期图尔特)

人类非常善于发现规律。这种能力是科学的基石之一。当我们发现了某种规律,就会试图将其公式化,然后套用这个公式帮助我们了解周围世界。如果我们找不出规律,并不会将其归于无知,而是将它归入另一个我们特别爱用的概念。我们称之为随机性。

我们可以肯定的说,现实中不存在随机性这种东西。实际上,所有看似随机的现象,都不是由于自然本身确实不可预知,而是由于人类的无知,或是对于认识世界过程的其它限制。这一理论并不新鲜。亚历山大·蒲柏在他的《人论》中写道:“所有的自然之物,是人类未解的艺术/所有的偶然,都有看不见的方向/所有的不和,是和谐未被人领悟/所有的小恶,是大善的另一种模样。”除了关于善恶那一句,数学家们现在已清楚理解到他说得有多正确。(摘自参考消息2004年10月26日第7版·科技专版《否定随机性》)

悟语:只有天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可视偶然为必然。

【美国《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3月28日文章】题:火山喷发造成光合作用活跃、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他们注意到了农业上的一个发现,即植物在散射光中的生长情况是最好的。如果光照过强,就会有一些叶子处于阴影之中,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其他叶子接受了直接光照,光合作用又会达到饱和。适度的云层遮蔽和悬浮物质的确会阻挡直接光照,但是能够使光线在水蒸气和其他分子间反射,创造“柔和”的光照条件,从而令在直接光照条件下会被遮盖的叶子也能享受到光照。这样的话,植物的光合作用反而更加活跃,能把二氧化碳统统消耗掉。(摘自参考消息2003年4月2日第七版·科技专版《浮尘可促进光合作用》)

悟语:其描述了一个五行属“土”的天(象)化生万物生命之源的本象——土生万物。地球表面大气层这一先天土和地球表层土壤这一后天土,是地球上万物生命的先后天之本源。

 

参考文献:

1、《周易》(周)周文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

2、《老子》(春秋)李聃,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7

3、《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4、《黄帝内经·灵枢》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5、《说文解字》(东汉)许慎,中华书局1963

6、《史记》(汉)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

7、《中国古代历法解谜——周易真原》田合禄、田峰,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

8、《五行大义研究》刘国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3

9、《天学真原》江晓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11

10、《易学精华》邹学熹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2

11、《易学图解》邹学熹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

12、《宇宙的琴弦》B格林(美),李泳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6:24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3月9日

了解需求的关键-问题恰当

*您看重的是款式还是实用性?

*您是买客厅里的,还是卧室的?

*您考虑的是款式还是颜色?

*您买这套房子是自住还是用来投资?

*您是新家,还是另给家里再添一些?

*您在考虑哪几家的产品?

*您想了解哪方面的家具呢?

*是男孩还是女孩?

*您想买多大的床、书台?

*您家里是什么风格?

*您家里沙发买了吗?

*您家里的面积大概有多大?

*您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您尺寸带来了吗?

*您打算花多少钱呢?

*您小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定很好吧?

*您给您家小孩买呀?

*您住在哪个小区?

*您买给谁用的?

*您是做哪方面工作的?

*您家里装修好了吗?

*您小孩多大了?

*您觉得这套沙发,衣柜怎样?

22:22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客户需求与客户服务

需求问题
1到底有没有需求(需求量、需求档次)
2有没有找其他的VEDNER满足过他们的需求,如果不满意,到底什么原因不满意(自身、他人)
3现在是不是还在和一家VENDER在合作,具体情况如何?

渠道传播(推力,拉力)
怎样客户知道(网络,传统广告,口碑,朋友,公关,6W 2H)

服务问题(客户满意度)

1 价格问题
2 质量问题
3 时间问题
4 重复问题
5 情感问题
服务是多方位的,如果把客户看做杠杆一头的重物,服务好比用杠杆敲起这个重物。要把重物稳定的翘起来,需要考虑几点因素:1、支点的位置,2、杠杆的长度,3、另外一头重物的重量,4、压下去的技巧,至少这四个因素来确保把对面的重物翘起来。支点是问题的切入点,是服务的方向,殷切的服务客户不买账的情况比比皆是;杠杆是面子问题,杠杆长了一看做事方式就正确;压轴的重物力量是内在能量,是服务者的硬件配置;压下去的技巧就是综合能力了,协调能力。所以说,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体量小而放弃对大体量客户的服务,只要将支点位置,杠杆长度,发挥自身力量,恰到好处的压下去,肯定能翘起大客户。

替代与依赖
7:43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3月7日

产品信息传播的渠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思维的地图,他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表达、形象展现都有自己特有的传播途径,从而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其实企业多数时间也是在用产品和消费者交流,产品一直通过各种渠道与消费者交流,满足消费者需求,与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培养感情。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他们都在向大众进行整合营销,占据了传播点和面向大众的接触点,不过大多名人都是认知传播,概念信息。大多数人没有机会验证这些概念信息,产品能够体验,很多概念就没法体验。


产品包装(同一产品,包装不同,给消费者传递的信息也不同)

货架陈列(陈列方式与陈列空间)
产品广告(电视、报纸、广播、杂志、海报、小POP、产品型录等)
促销活动(促销内容、促销方式、促销人员等)
公关活动
直效营销活动(电话、DM信函等)
销售人员展销(销售人员、展示设计等)
事件营销(事件内容、媒体态度等)
消费者来电
售后服务
配销(销售地点、店面档次等)
零售点的服务
媒体报道与评论
消费者的评论
亲朋好友的口碑
使用者的经验

…… 尽可能详细地列出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可能接触到产品及品牌的时间、地点、场合。

 

16:14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3月2日

看叶茂中-避免策划万能论

营销思路更多的时候是在幻想,甚至在手淫,从精神上,身体上得到了自我满足,而这种满足与具体每个企业、行业的营销思路差之千里。从另一方面说,营销的执行力大于策划力,细节的处理大于大于宏观的思路。在中国市场上,针对大多数企业要花更多的时间成本处理一些非市场因素,其实还是一个销售为王的时代,只不过加入了一样东西--基业长青。 找需求,思整合,强执行,想远景,始终如一的坚持这些概念其实就是策划。策划如同看病,企业诊断是拉脉、切问,调研是看病例、家族史、看成长环境的感染几率,到了定方案的时候,就是对症下药的时候,问题是药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需要做大手术。这个时候至少有3个新问题出现了,一个是持刀大夫经验不足,风险自然存在;一个病人体质很差,手术没法进行,如果强制性侥幸而做,那后面就没法玩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病人手术费不够,同时只有大手术才能治好病人,这个就看大夫的心胸宽广程度和企业承受能力的博弈了。前一个问题是策划人的能力问题,就是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第二个问题是企业本身的问题,一时半会很难解决,第三个问题表面看是企业的问题,其实是多半策划人的问题,核心的问题是以低价做策划会带来那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如果全是正面影响,免费做又何妨,就像奥运会赞助商。据说叶茂中做真功夫的价格就非常低。 所以说,策划最重要的还是找问题,这就像手术前要花很多时间做前期诊断,这是在找问题,避风险。很多时候策划在错误的定义问题,更不要说执行了。执行的时候,策划人都喜欢用整合,调理一下,整合一下全身资源,小病易治,大病难矣!手术不是谁都做的,自身修复为上。17:31 | 添加评论 | 阅读评论 (1)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2月13日

美国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

美国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




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在自己的作品前



碧昂斯与摄影师安妮在拍摄现场



贝克汉姆在拍摄现场准备



安妮所拍摄黛米-摩尔的《名利场》裸体封面被评为经典

安妮·蕾波维兹拍摄的安吉丽娜·朱莉

安妮·蕾波维兹拍摄的格温妮斯

        格温妮斯与母亲——著名影星波丽丝·丹娜一起拍摄了这张照片。

        一样优雅迷人的气质,显示了二人既是母女也是好友的完美关系。

安妮·蕾波维兹拍摄的凯特·哈德森

安妮·蕾波维兹拍摄的贝克汉姆

安妮·蕾波维兹拍摄的贝克汉姆

安妮·蕾波维兹拍摄的布拉德·皮特

安妮·蕾波维兹拍摄的乌比·戈德堡

安妮·蕾波维兹拍摄的贝蒂·米勒

安妮·蕾波维兹拍摄的列侬和洋子

 

 

 

 

 

 

 

 

 



  新浪娱乐讯 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1949年出生在康涅狄格州的沃特伯里,1969年还在旧金山艺术学院上学时就进入《滚石》杂志开始了自己的摄影事业。1981年她为滚石杂志拍摄的约翰-列侬裸身与小野洋子的封面一直被奉为《滚石》杂志的经典之作。

  随后,安妮在《名利场》、《时尚》等杂志工作,并以名人摄影见长,为前总统克林顿、影星布拉德-皮特拍摄的作品都颇受好评。她每年为《名利场》杂志拍摄一副三页折叠的大幅插页海报图片,邀请当年度最红或最有潜质的明星出境,已经成为了该杂志每年备受期待的摄影作品。

  安妮最被大家所熟悉的作品恐怕就是为黛米-摩尔拍摄的《名利场》杂志裸体封面,照片中的黛米已经怀孕七个月,除了珠宝没有任何衣服遮体。美国杂志编辑协会也将这一封面列入最近四十年第二好的封面,也几乎引领了二十年的潮流,凡是女明星裸体出镜的照片,十有八九会选用黛米-摩尔的经典姿势。

  安妮最近的作品包括影星汤姆-克鲁斯女儿首次在《名利场》杂志封面的曝光,07年7月的《名利场》20个非洲主题封面秀。

9:32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是否应该文理分科——一个没有定论的话题(四中校长,好文章,结合具体写出了感受)


    国家在制定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时征询广大民众的意见,任何人——从未成年的学生到他们的家长,从教育行家到完全没有从教经验的外行,都有权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首次。我要说,中国进步了。

    但是,自从这个问题在媒体上热炒以来,我就常被人“威逼胁迫”表态——说!分好,还是不分好?不许态度暧昧!那情景大有奉劝我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阵势,像是在审讯。这实在是强我所难。其实,即使是面对教育部的领导,我也只能说我的心里话——这其实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话题,如果说的再直率一些的话,这是一场没有意义的讨论。

    我说没有定论或没有意义不无道理。因为你不论持那种观点,都能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案例来。杨振宁先生是大科学家,兼通文理、学贯中西,他曾说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是哲学(牛顿也有大致的研究经历),所以他认为文理是相通的,不可偏废,这话一点儿没错;爱因斯坦是大科学家,精通音乐,尤其喜欢巴赫的作品,他不止一次的肯定过音乐艺术对他科学研究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也千真万确。这些大概都是坚持文理兼学全面发展的人常用的论据,当然还能举出很多。主张文理分科的人常常提到一个观点,就是人的成长和选拔要不拘一格:据说钱钟书、吴晗等大文豪当年上学时的理科成绩都惨不忍睹。大物理学家狄拉克——诺贝尔奖得主,相对论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据说对文学、艺术甚至哲学一概无大兴趣。我们熟悉的数学家陈景润,他曾在四中当过老师,据说很不成功,因为不幸的童年和少年使他性格孤僻内向,不善言辞,他上学时很不喜欢语文,这可能影响了他的教师职业发展,但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我想我们每个人在日常交往中都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并不十分全面,并不多才多艺,但他们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都很擅长,甚至是专家,当然他们也生活的很好。就是没有受过高学历教育甚至没怎么上过学的人,成为成功者或者专家的也有不少。成为著名企业家的,如美国的比尔盖茨、埃里森、戴尔等,还有中国的南存辉(正泰集团总裁,十几岁因家境贫寒而辍学)。青年作家韩寒,据说上中学时理科成绩一串“红灯”(我认为他绝不是学不好,而是为坚守自己的理想追求而对那些学科不屑一顾),而他在作品中对问题分析的尖锐透彻,我看理科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未必过此。德国科学家罗伯特·胡伯尔(曾在四中作过报告)上中学时主要学的是语言类课程,但他却在生化方面获得了诺贝尔奖……

    个案永远也列举不完。但就这个问题来讲,个案所说明的仅仅是可能性,不一定是规律。因此在今天的讨论中,不论你利用某个个案来证明什么观点或者否定什么观点,都不是一种严谨的、正确的科学论证方法。事实是,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权威机构的研究结果向我们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证明文理分科或文理不分科的情况下培养的学生,那种更具发展潜力和优势。不论是什么人,专家也好,外行也好,认为文理偏科的学生就一定有缺陷素质低,或者认为文理兼学的学生就一定发展平庸没有个性等,都纯属是个人主观上的臆测。就拿科学家的成长来说,在前面所列举的实例当中,同样是杰出的科学家,同样是毕生追求科学之美,而且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但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对科学的感悟可能大不相同:有的感受到的是科学的艺术之美,有的感受到的是科学的逻辑之美,有的感受到的是科学的结构之美,有的感受到的是科学的严谨之美,有的感觉到的是科学的神圣之美……我们不可能要求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产生同样的感受。如果说只有学贯中西才有可能成长为杰出的科学家,那在逻辑上就出现了更大的问题:那些诺贝尔奖得主又有几人懂得孔孟之学?况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有差异多层次的,要把学生都培养成爱因斯坦杨振宁,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尽人意的事情:受过高学历教育的人写出的文章中出现错病句错白字,或是出现个别科学性错误等,如果认为这全是因中学文理分科所致,我对这样的逻辑归因表示怀疑。写文章出现错白之误跟文理分科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因为不论学文还是学理,语文课都是要上的。如果学了那么多年的语文课,词汇还用不好,文章还写不好,那得从教学方法甚至教育价值追求上找找原因。况且要求学文史的就不许出文史类的错误,学理工的就不能出科技方面的问题,这未免有些吹毛求疵;如果遇到学文科的出现了个别科学类错误,学理科的出现个别文史类错误,就疾呼认为缺少科学素养或人文素养,这也未免小题大做,有“无限上纲” 之嫌,况且我们通常所谓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非此义。当然,错误偶尔有之尚可谅解,屡错屡现则应另当别论。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但他在与玻尔讨论问题时就曾发生过对广义相对论理解上的失误,恐怕我们不能据此断定爱因斯坦缺少科学素养。近年来我们招聘教师,发现有些应聘物理教师的高学历毕业生不了解本学科发展的一些重要思想和史实,这倒是科学素养问题,但这些都是大学的学习内容。

    不论我们认为学文的学生就是理痴,学理的学生就是文痴;或认为文理分科才能培养学生个性,不分科培养的学生就一定平均发展成为平庸之材,这恐怕都是认识上的偏颇,显得思维过于简单。文理分科后,并不意味着文科学生就完全不学理化,理科学生就完全不学文史。不要说课程照样开设,就是有兴趣也可以自己去学。如果离开了课堂和老师就不能学习,那倒真是教育出了问题。在讨论这个话题时,我们不得不涉及到一个更为深层次的教育观念方面的问题:在我们的眼里,学生到底是什么?是一个有层次、有差异、有学习能力、有发展潜力的鲜活的生命体,还是一个被动的、我们想让他装什么他就必须装什么的容器?近年来有一种观点,把人比喻成一个木桶,说这个木桶如果有一块短板,它的容积就会受到影响(对木桶来讲可能如此,但还要看装什么),这样的人就会缺乏发展潜力将来难以获得成功(这恐怕就不合逻辑了)。首先说明,我是坚决反对把人比喻成木桶的。如果人是容器,我们装什么他才有什么,那我们当然要考虑应当装些什么,怎样装才更多。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可以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他今天没有学到的东西,只要明天需要就可以学,今天知识结构上存在的缺陷,离开学校后还可以弥补,谁说这个缺陷会存在一辈子要带进棺材?再说个体缺陷可以依靠团队合作来弥补。人一辈子都可以学习,一辈子都在不断打基础,谁说只有学校的学习才是打基础?研究表明,人在离开学校后所学的知识要远比在学校时学的多。我认为决定一个人发展的,主要不是在学校中学习的,而是走出学校以后学习的那些知识,关键是看一个人是不是有不断学习的兴趣、热情与能力。今天有不少学生缺少学习动力和兴趣,离开学校就不爱读书了,这倒是很值得担忧的事情。中国的大学招生总是要挑选以往成绩最好的或者是早成的学生,我看这未必是发现和培养大师的明智之举,要知道大器晚成也是人的发展规律。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别人成功的经验照搬到你身上就不成功,别人失败的教训却在你身上发生了灵验,这都属正常,因为人就是有千差万别的。退一步讲,知识结构上有些缺陷就一定不能成功吗?据说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称自己当年就是一个偏科学生。尽管历史无法假设,不能重现,但我们还是不得不产生这样的问题,如果他不是一个偏科而是个成绩全优的学生,在今天的主持人行列中是否还有一个著名的白岩松也未可知。一个人有知识结构性缺陷,并不意味着他将来就找不到适合自己工作和发展的领域。你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决定了你在这个方面可能难以适应和成功,但可以在其他方面很好的适应和发展,就像陈景润那样。毛泽东曾说过一句话,我始终认为有道理,大意是说那些有发明创造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常常是一些“学问不足的年轻人”。要相信我们的国家在不断进步,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为人的发展和成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易经》中说,“君子以正位凝命”,意思是说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要摆正位置,凝聚精神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我想这才是成功的大道理。况且什么是成功从来没有统一标准。一个人有作事的能力,并为社会作了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并得到了认可,这就是成功,至于财富、地位、知名度未必是成功的唯一标准。

    其实,我并不反对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多学一些,学的全面一些,但除了学什么,学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怎样学、怎样教的问题,是主动学,还是被动学的问题。这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如果多学一些就是为了考试,那我看少学少考一些也罢,免得再加重负担。因为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现有的体制下,如果不考,我们就担心学生不学或不好好学;如果学了就一定要考,甚至要列为高考科目,那学习就很可能变味儿。如果是为考试而学,很难说对提高人的科学素养或人文素养有多大帮助。我认为,学什么、学多少、怎样学,应当尊重一下孩子们的意愿,而我们今天的教育,缺少的就是对孩子们学习意愿的尊重。不少人认为美国学生学习负担轻,生活很快乐,其实不然。我接触过不少美国学生,他们的学习负担一点儿不比我们的学生轻,他们学习的知识更加庞杂,量也不少,而且一些科目的难度并不低。他们有的每天也需要花几个小时完成作业(也许我接触的是一些用功的学生)。但是有一点,他们所学的大多是自己喜欢自己选择的内容,而且有不少不是学校规定的。在他们喜欢的学科领域里,他们学习的要比我们还深。在学习内容上,他们比我们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用我们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偏科的情况要比我们严重的多,比如可以从理化生中选择一科或两科学习,甚至只选择文科课程或理科课程来学习,或者是某些学科选择最难的,某些学科选择最容易的,避重就轻,这要取决于他们的升学方向和人生规划。但就我接触他们得到的总体的感觉,坦率地讲,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不错的,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清晰的,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是比较强的,这与他们有较多的时间阅读和从事社会活动有关。他们的理念是将来需要什么再学什么,并不认为在学校学的越多就越好,也并不认为只有在学校学好了才能走入社会。

    说到这里,好像我也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在前面,我说这个话题没有定论,而现在,我的观点又有了明显的倾向性。是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现实当中,而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有也只能有一种选择,非此即彼。但我仍认为,文理分科与文理不分科,答案并不重要,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任何一个答案都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但我愿意给大家提供一个看问题的角度。我想我们应该有一个原则,我们应当在这个原则上取得认同,这就是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没有人格,没有对人的尊重就没有对人的教育。所以,请尊重一下孩子们的意愿吧!请尊重一下他们的思想吧!请把他们当成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来尊重吧!请尊重一下他们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吧!请给他们提供一些选择的机会吧,哪怕是一点点!不要认为我们成年人一贯正确,不要认为我们成年人一定比他们高明,不要认为我们成年人给他们安排的一切都是为他们好,如不老老实实接受就一定不得好果子吃,更不要认为他们只有按照我们画出的路走才能成功。他们将来一定比我们强,他们将来一定会超过我们,否则社会就无法进步。只有当他们这一代人感受到了我们的尊重、感受到了社会的尊重,他们才能真正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他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国家公民。这才是教育应当去追求的。

9:21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2月5日

合理为上,对错为下

人类一直在争论,多数时候在玩文字和语言游戏,目的仅仅是社会心理、个体心理的自我满足,让我们的任何更加有人味--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事实上,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对错,一切对错都是相对的,阶段性的。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体系之中,痛苦和不快来自于对自己构建的体系的破坏--需求没有被满足。一旦脱离自己的体系去评判其他体系的对错,如果非要定义是非常危险的。社会主义在评判资本主义剥削,现代在批评古代封建,西医在批评中医不科学,批判的体系和标准不一样,怎么评判?有一句话叫无知是一切错误的起点。敬仰那些理解多套体系的评论人!

从小看电视看小说,里面会定义那些人是好人,那些人是坏人,电视和小说的作者们在帮我们定义,大人们的言语和行为在帮助我们去定义好坏,自己的思维和所谓的观点不知不觉中被引导。大一些了,我们学会了用客观的方式和自己的一些知识去定义好坏,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看看课本里历史,看看政治教课书。如果有了观点,那么就会变成被攻击的对象,学生考试会不及格,工作者没有晋升的机会,被视为不懂得游戏规则。可是,游戏规则都是强者定义的,也就是说对错其实必须按照规则制定者的标准和体系来评判。既然社会主体力量都在强者制定的规则里面玩,就要看强者是怎样把他们的思维装进其他人的脑袋里面,强者对错的标准是什么?商业巨头是钱,说好听点价值观,叫理想;政治家是权,说好听点叫民主,用更大力量为更多人民服务,文化大腕是什么?好像这个群体不善于制定标准,他们标准应该是老百姓喜好成都制定的,但老百姓的标准是最难定义的,你能说一个中国老太太喜欢尼古拉斯凯奇,一个时尚女孩厌恶周杰伦有错?

对错难以判断,这就要要求我们看问题时候,要全方位,立体化,要透明的看待问题。我们平时说讨论问题时候要立场鲜明,所谓的更多是方法论的问题,少数是观点、态度问题。看看平时的辩论会,唇枪舌剑,激情洋溢,最后的赢家都是,论据充分,思路清晰,表达清楚的选手,所有这些综合起来得出来了观点明确,没有合理思维布局,没有材料的收集,怎么会有明确的观点。有观点和有明确的观点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只是一个想法,想法的证明和实现靠的结构、系统和逻辑。发明器物的火花重要,实现方式更重要。万事万物都一样,结构重于概念,玫瑰花之所以叫玫瑰花是因为他有刺,红色的,闻起来香等等这些结构特征来定义的,缺少任何一个特征都不是玫瑰花。人、公司、国家都一样,特征和结构组成重于名称。可能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安排的,名称、概念一定要受结构的制约,观点以自圆其说为贵。因此,我们平常见到的辩论会没有评判谁对谁错的,我想平时学习、讨论和争论也一样,没有对错,只有合理和不合理。合理来自于完整的体系,最后演变为谁的体系完整,谁能够执行这个体系,谁就是正确的!而这个这个正确只是在某一历史阶段,某一人生阶段,甚至某一时候的正确;这个正确只是在某一限定条件、标准、角度下的正确。

那做人来讲,最正确的事情莫过于要讲道德,懂良知,有责任,明真爱。但涉及到社会的行为举止,这个社会的潜规则在教导有“理想的人们”颠覆良知。在很多时候,纯真被认为不成熟,善良在被别人利用。按照主流标准,只有懂得自己体系内潜规则,人生才能在规则实现价值,也许这就是正确的事情。如果这样的话,让我说还是好莱坞的励志电影来的直接,少了些戏剧冲突,少了些出人意料的创意情节,主角的想法和行为是多么简单--重复重复,坚持坚持。

没有对错,呜呼!像我写点小文字一样,只是有机会说说自己的想法,充其量算是把思绪理一理。





8:12 | 添加评论 | 阅读评论 (2)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1月23日

一个男人不成熟的标志在于他甘愿为某个事业英勇地献身,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在于他甘愿为某个事业卑贱地活着

今天在石述思的博客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一个男人不成熟的标志在于他甘愿为某个事业英勇地献身,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在于他甘愿为某个事业卑贱地活着。”据说这句话是塞林格在《麦天里的守望者》写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另外一句对于磨练和励志描写更加极端的话:监狱能让一个男人真正成熟。每当看见这些极端的话,听起来有点渗人,但确实有几分震撼之力,动人之处。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总说“卑贱地活着”“监狱生活”这些生活方式其实是苟延残喘,是人生生活麻木的表现。看来不同话,一定要放在不同的时空里去理解,不然对错难分,合理难辨。语言形式也是黑白阴阳,他们永远是合为一体的辩证思考。不管从那个角度去理解,能从这句话中看出,内心的修炼,放弃抱怨看来重中之重,然后才是坚持。

第二点承认现实,要想坚持并实现理想,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要学会承认现实。因为这是你无法改变和逃避的。要学会“头顶理想的天空,脚踩现实的大地。”这个世界从来都不完美,也充满不公,但改变这一切不正是我们存在的理由吗?

第三点方法与执行,要明白任何一个理想的实现都不是由于一个伟大的想法,而是因为一个伟大的方法。这需要经验、阅历甚至学识的积累和百折不回的探索——“有何胜利而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15:34 | 添加评论 | 阅读评论 (1)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1月7日

转发一篇帖子,细节打动人啊--从月薪400到年入百万 北漂8年的奋斗实录

http://money.msn.com.cn/financing_plan/tally_plan/31414_16.shtml

经验和知识,行动和思考,安逸和变化,理想和现实一个都不能少啊
6:52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即使不作销售工作,也要有销售的思想和意识

每个人的工作其实都和销售有联系,概括来讲就是就是把自己卖出去,得到认可或者承认。商业社会、价值交换的理论决定了我们大部分人所做的工作都是为别人服务的,政府为人民服务,公司为客户服务,个人为公司服务等,甚至个人为个人服务,其实大家都在打工(不知道打工这个词什么时候在汉语里面产生的,英文应该是work for 吧!中国的体制让打工这个词五彩缤纷)。服务、出卖、承认应该是三维一体的,通过销售为核心围绕在我们周围。

我认为商业社会有四种销售模式。第一,实业型的,生产型公司,制造产品,然后销售产品。如果生产部不知道的前方市场信息,怎么懂得产品生产。第二,贸易型的,其实就是差价生意,是最基本的商业模式,销售的作用不言而喻;第三,服务型的,销售的是体力和脑力。这是销售的较高的层次,特点是整合资源,创造新的商业模式(销售模式为头阵);第四,资本型的,销售钱。这个应该是商业社会的销售的最高层次,销售时所调用的社会资源和操作的程序都相对复杂。

上面从空间存在模式上说明了一下空间无处不在。其实更重要的是销售精神,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坚韧不拔的逆境生长能力和不断面对变化的工作态度。要迎难而上,要君子不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说的是销售精神。培训模式,培训技巧,激励模式等表现的最好的应该在销售团队中,销售是最有挑战工作形式,有理由成为工作中的最核心精神。(此话题在另外一些文字中深入探讨)


自己没有真正的做过销售工作,最近一直在思考关于销售方面一些事情,深入的理解还需大量的实践。anyway,好的工作就是在销售自己的时候,别人认可工作了结果,自己也在过程中享受到了幸福、愉悦,或者说成就感等。


3:16 | 添加评论 | 阅读评论 (2)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 组织12月8日

清美未来,张军的观点

Q3:请谈一下中国本土广告设计与国际上的差距?

A:其实设计的概念是十分宽泛的,而本土广告目前所侧重的是在商业设计方面。目前中国设计行业属于初级阶段,应该说是相当初级阶段,首先,国内设计师在本土文化的熏陶下,在目前国内的教育环境下对商业设计的认识比较片面,认为设计只是艺术与个人才华的体现,对于市场,设计公司不是很了解,难免造成脱节。其次,社会环境不成熟,客户也不大懂艺术设计与商业设计的区别,对视觉的传达没有一个成熟的认识,看东西容易停留在表面,这也容易影响商业设计的发展。比如给客户做一个LOGO,他认为仅仅是简单一个图形,或流于表面含义,实际上真正的设计远远大于表面上的东西,设计需要与市场的策略和战略相互融合而成。

现在的国际商业设计已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与标准的流程,拥有一个比较先进且核心的理念,看待设计的层面、高度与国内的设计师很不一样。归根结底,中国当代设计与国际设计的最大差距就是认识水平的差距与意识形态的差异。

 

Q4:您觉得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需具备哪些必要的素质呢?

A:对于清美未来来说,一名优秀的商业设计师必须具备的一个综合素质:

一:丰富的知识储备。商业设计需要运用一切社会资源。是成为一个高级商业是设计师的第一个前提;

二:扎实的美学基础——执行力,这是第二个前提;

三:深谙商业设计规律。

这是第三个必要的条件。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想要成为一个真正顶级的商业设计师必须具有思维的高度、广度,在思想上他应该是一个集大成者——大儒。

扎实的美学基础+思想上的大儒=顶尖商业设计师。

问题不具体,重新界定。设计意识是竞争和情感,或者说差异化的情感传达。

11:34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12月3日

刘景澜学习方法,理解(说白了是学习工具+精神调节)

刘景澜学习方法,理解(说白了是学习工具+精神调节)
1 眼睛
2 耳朵
3 嘴巴
4 手
5 肢体语言
6 头脑经验到一种经验(脑子越用越好)
7 精神放松,思维习惯,行为习惯
8 快乐(不要在痛苦的状态学习)
9 激发自己的想象力
10 感悟
11 归零,空杯理论(老者对年轻人水满的故事)
12 深呼吸(一四二,3分钟)

行销通路
1 打电话:首先要考虑对方的需求
2 发传真:随时随地准备传真,a 5分钟发 b 确认收到、清晰 c 确认对方看过、回复 d 跟踪
3 名片: 72小时联络
4 短信
5 广告 创造顾客潜意识的需求
6 口碑:250位法制,a 真诚 b 用心 c 帮助他人的愿望。 大家都从事的顾客满意度行业
7 开会:
8 演讲
9 网络
10 写信 a 重要信件亲自写 b 给顾客看完信的3个理由 c 写出所有产品对客户的好处 d 客户见证 5 给客户一个建议 6 假设成交-一次性 7 贴切问候 8 赠送小样品/礼品 和回信的邮票和信封
以上十点概括了资讯的衡量标准
数量,质量,品质,速度,过滤,整合,资源利用,创新,

经验是负债,只有创新和行销成本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9:58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赵建华的博客 http://blog.wise111.com/blog.php?uid-1556.html

赵建华的博客
http://blog.wise111.com/blog.php?uid-1556.html
寻找人生的钻石
8:31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五句话足以改变人生

五句话足以改变人生 作者: 赵建华   发表日期: 2008-07-11 15:26   复制链接


五句话足以改变人生

来源: 读者文摘

   第一句话是: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懒惰也是一种习惯。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我们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习惯,有的人形成了很坏的习惯。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使我们的优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让我们习惯性地去创造性思考,习惯性地去认真做事情,习惯性地对别人友好,习惯性地欣赏大自然。
  注解:要会“装”,要持续的、不间断的“装”,装久了就成了真的了,就成了习惯了,比如准时到会,每次都按时到会,你装装看,你装30年看看,装的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习惯。
  第二句话是:生命是一种过程。
  事情的结果尽管重要,但是做事情的过程更加重要,因为结果好了我们会更加快乐,但过程使我们的生命充实。人的生命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死亡,我们不能因此说我们的生命没有意义。世界上很少有永恒。大学生谈恋爱,每天都在信誓旦旦地说我会爱你一辈子,这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谈恋爱的100对里有90对最后会分手,最后结婚了的还有一半会离婚。你说爱情能永恒吗?所以最真实的说法是:“我今天,此时此刻正在真心地爱着你。”明天也许你会失恋,失恋后我们会体验到失恋的痛苦。这种体验也是丰富你生命的一个过程。
  注解:生命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你自己赋予你的生命一种你希望实现的意义,因此享受生命的过程就是一种意义所在。
  第三句话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并不一定是直线。
  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很难直截了当就把事情做好。我们有时需要等待,有时需要合作,有时需要技巧。我们做事情会碰到很多困难和障碍,有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要硬挺、硬冲,我们可以选择有困难绕过去,有障碍绕过去,也许这样做事情更加顺利。大家想一想,我们和别人说话还得想想哪句话更好听呢。尤其在中国这个比较复杂的社会中,大家要学会想办法谅解别人,要让人觉得你成熟,很不错,你才能把事情做成。
  注解:如果你在考数学试题,一定要答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如果你在走路,从A到B,明明可以直接过去,但所有人都不走,你最好别走,因为有陷阱。在中国办事情,直线性思维在很多地方要碰壁,这是中国特色的中国处事智慧。
  第四句话是: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我在滑雪的时候,最大的体会就是停不下来。我刚开始学滑雪时没有请教练,看着别人滑雪,觉得很容易,不就是从山顶滑到山下吗?于是我穿上滑雪板,哧溜一下就滑下去了,结果我从山顶滑到山下,实际上是滚到山下,摔了很多个跟斗。我发现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停止、怎么保持平衡。最后我反复练习怎么在雪地上、斜坡上停下来。练了一个星期,我终于学会了在任何坡上停止、滑行、再停止。这个时候我就发现自己会滑雪了,就敢从山顶高速地往山坡下冲。因为我知道只要我想停,一转身就能停下来。只要你能停下来,你就不会撞上树、撞上石头、撞上人,你就不会被撞死。因此,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高速飞驰。
  注解:用汽车来比喻,宝马可以上200公里,奇瑞却只能上120公里,为什么?发动机估计不相上下,差距在刹车系统,上了200公里刹不了车,呵呵,我的天!
  第五句话是:放弃是一种智慧,缺陷是一种恩惠。
  当你拥有六个苹果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们都吃掉,因为你把六个苹果全都吃掉,你也只吃到了六个苹果,只吃到了一种味道,那就是苹果的味道。如果你把六个苹果中的五个拿出来给别人吃,尽管表面上你丢了五个苹果,但实际上你却得到了其他五个人的友情和好感。以后你还能得到更多,当别人有了别的水果的时候,也一定会和你分享,你会从这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橘子,那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梨,最后你可能就得到了六种不同的水果,六种不同的味道,六种不同的颜色,六个人的友谊。人一定要学会用你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对你来说更加重要和丰富的东西。所以说,放弃是一种智慧。
  注解:我的个人原则是:每一次放弃都必须是一次升华,否则就不要放弃;每一次选择都必须是一次升华,否则不要选择。做人最大的乐趣在于通过奋斗去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所以有缺点意味着我们可以进一步完美,有匮乏之处意味着我们可以进一步努力。美国有一部电视片,讲的是一位富翁给后代留下了用不尽的遗产,结果他的后代全都变成了吸毒的、自杀的、进监狱的,或者精神病患者。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位富翁给自己后代留下的钱太多了,以致他们不需要劳动就可以继承一大笔财产。继承一大笔财富,就几乎什么都能买到。所以,当一个人什么都不缺的时候,他的生存空间就被剥夺掉了。如果我们每天早上醒过来,感到自己今天缺点儿什么,感到自己还需要更加完美,感到自己还有追求,那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啊!

8:03 | 添加评论 | 阅读评论 (3)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10月8日

将swot进行到底

在实际运用当中,笔者认为SWOT 分析同样可以用在企业的某一个投资产业、某一项新产品、一项新技术,甚至可以用来分析某一个特定管理方式、某一种股权架构、某一个管理人员或员工。只要是市场经济条件比较充分、资源流动性较高的情况下,都可以将SWOT分析作为一种评价方法来用。笔者从实际运用的角度,结合自己曾经做过的部分项目,抱着学习的态度与同行在本文讨论一点关于SWOT分析的毛皮。          SWOT 分析在实际运用当中,事实上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可以比较全面地、多角度地组合运用,而我们在做企业分析的时候,往往只是将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简单的罗列出来,事实上这只是完成了SWOT分析方法的一小部分,不能真正发掘这种分析方法的全面性、科学性。要真正理解和掌握SWOT分析方法,笔者认为要做到:首先,理解SWOT的四个方面个包含什么意思;其次,要理解这四个方面的彼此逻辑关系;再次,将这四个方面结合起来综合分析目标;最后,结合分析结果,提出竞争对策和应对方法。           一、SWOT的四个方面内涵           SWOT分析代表分析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           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但是,外部环境的同一变化给具有不同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却可能完全不同,因此,两者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  1、优势与劣势分析(SW)         当两个企业处在同一市场或者说它们都有能力向同一顾客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如果其中一个企业有更高的赢利率或赢利潜力,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企业比另外一个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换句话说,所谓竞争优势是指一个企业超越其竞争对手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实现企业的主要目标--赢利。但值得注意的是:竞争优势并不一定完全体现在较高的赢利率上,因为有时企业更希望增加市场份额,或者多奖励管理人员或雇员。         竞争优势可以指消费者眼中一个企业或它的产品有别于其竞争对手的任何优越的东西。虽然竞争优势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企业比其竞争对手有较强的综合优势,但是明确企业究竟在哪一个方面具有优势更有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扬长避短,或者以实击虚。         由于企业是一个整体,并且由于竞争优势来源的广泛性,所以,在做优劣势分析时必须从整个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做详细的对比。如产品是否新颖,制造工艺是否复杂,销售渠道是否畅通,以及价格是否具有竞争性等。如果一个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优势正是该行业企业应具备的关键成功要素,那么,该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也许就强一些。需要指出的是,衡量一个企业及其产品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只能站在现有潜在用户角度上,而不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上。         企业在维持竞争优势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采取适当的措施。因为一个企业一旦在某一方面具有了竞争优势,势必会吸引到竞争对手的注意。一般地说,企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建立起某种竞争优势;然后就处于维持这种竞争优势的态势,竞争对手开始逐渐做出反应;而后,如果竞争对手直接进攻企业的优势所在,或采取其它更为有力的策略,就会使这种优势受到削弱。         而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时间,主要的是三个关键因素:(1)建立这种优势要多长时间?(2)能够获得的优势有多大?(3)竞争对手作出有力反应需要多长时间?如果企业分析清楚了这三个因素,就会明确自己在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中的地位了。2、机会与威胁分析(OT)         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过程的加快,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企业所处的环境更为开放和动荡。这种变化几乎对所有企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环境分析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企业职能。        环境发展趋势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示环境威胁,另一类表示环境机会。环境威胁指的是环境中一种不利的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挑战,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战略行为,这种不利趋势将导致公司的竞争地位受到削弱。环境机会就是对公司行为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该公司将拥有竞争优势。对环境的分析也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比如,一种简明扼要的方法就是PEST分析:即从政治(法律)的、经济的、社会文化的和技术的角度分析环境变化对本企业的影响:政治/法律的:垄断法律;环境保护法;税法;对外贸易规定;劳动法;政府稳定性;经济的:经济周期;GNP趋势;利率;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失业率;可支配收入;能源供给;成本;社会文化的:人口统比收入分配;社会稳定;生活方式的变化;教育水平;消费;技术的;政府对研究的投入;政府和行业对技术的重视;新技术的发明和进展;技术传播的速度;折旧和报废速度。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的名著《竞争战略》中,提出了一种结构化的环境分析方法,有时也被称为“五力分析”。他选取的五种环境要素是:产业新进入的威胁:进入本行业有哪些壁垒?它们阻碍新进入者的作用有多大?本企业怎样确定自己的地位(自己进入或者阻止对手进入)?供货商的议价能力:供货商的品牌或价格特色,供货商的战略中本企业的地位,供货商之间的关系,从供货商之间转移的成本等,都影响企业与供货商的关系及其竞争优势。买方的议价能力:本企业的部件或原材料产品占买方成本的比例,各买方之间是否有联合的危险、本企业与买方是否具有战略合作关系。替代品的威胁:替代品限定了公司产品的最高价,替代品对公司不仅有威胁,可能也带来机会。企业必须分析,替代品给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带来的是“灭顶之灾”呢,还是提供了更高的利润或价值;购买者转而购买替代品的转移成本;公司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降低成本或增加附加值来降低消费者购买替代品的风险?现有企业的竞争:行业内竞争者的均衡程度、增长速度、固定成本比例、本行业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程度、退出壁垒等,决定了一个行业内的竞争激烈程度。显然,最危险的环境是进人壁垒、存在替代品、由供货商或买方控制、行业内竞争激烈的产业环境。二、SWOT四个方面的逻辑关系总的来说,SWOT的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从静态和动态、各种不同的重点来研究目标的,其当中存在不可忽视的逻辑性。优势与劣势——静态分析的两种属性。无论是什么样的研究目标,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优势和劣势。优势和劣势的界定过程,事实上是一个全面认识目标、正确界定目标的过程。优势与劣势孰多孰少,怎样存在与目标中,怎样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目标,都应该彻底而全面地分析清楚。机会与威胁——动态分析的两种情况。在弄清楚的目标目前的优劣势之后,我们更需要从发展的角度、未来的角度去预测、推理将面临的各种复杂情况。这种机会与威胁的预测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应基于目前客观情况做出判断。三、SWOT矩阵——综合组合分析方法SWOT矩阵是制订战略的匹配阶段的分析工具。这个矩阵是在内部、外部关键成功因素确定的基础上,根据判断结果将内部优势与弱势、外部机会与威胁分别列出,由内部与外部的两种状态以及相互匹配关系,形成了下列四种不同的组合。   优势-S 1. 2. 3. …… 劣势-W 1. 2. 3. …… 机会-O 1. 2. 3. …… 组合:SO 发挥优势 利用机会 组合方法:1.2.3.…… 组合二:WO 利用机会 克服弱势 组合方法:1.2.3.…… 威胁-T 1. 2. 3. …… 组合三:ST 利用优势 回避威胁 组合方法:1.2.3.…… 组合四:WT 减少弱势 回避威胁 组合方法:1.2.3.…… 上述不同组合中,应将SWOT的四个方面有机、灵活运用起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预防方法,达到真正的“诊治”目的——达到SWOT的最佳组合形式。 四、提出针对竞争对策和操作方法 SWOT分析的目的是要全面、彻底认识问题,再要解决问题。认识而不解决,前面的过程意义就不明显。从认识到解决,再到科学解决,前提是必须提出科学、可行的对策和方法。   操作案例一、某光触媒产品的SWOT分析 优势 1.  中国光触媒市场广阔 2.  该品牌产品性能卓越,附加值高 3.  产品应用范围广 4.  产品服务技术综合营销,品牌效应良好 劣势 1.  中国目前对光触媒产品认识还不够 2.  该品牌产品进入市场,还不为大众熟知 机会 1.  国家鼓励环保型的环境净化产品生产 2.  光触媒市场发展迅速,应用效果良好 3.  华东地区目前几乎没有大型光触媒产品进入市场 挑战 1.  面临国内部分厂商的竞争 2.  建立全国性的营销系统工程浩大   如何达到SWOT最佳组合 组合:SO——发挥优势,利用机会 1.  利用政策优势,做好品牌优势 2.  利用华东地区优势,由点至面,推广产品 3.  利用用途广泛优势,试用产品,树立品牌效应 组合二:WO——利用机会克服弱势 1.  宣传应用效果,扩大市场影响 2.  利用大众对该品牌产品不熟悉的情况,认真策划,更容易后来居上 3.  以利润为中心,但管理和品牌建设必须全面跟进 组合三:ST——利用优势,回避威胁 1.  准确市场定位,重点市场营销,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稳定盈利模式 2.  利用高效性能和全面技术,高位定价,逐步降价,保持价格竞争余地 3.  利用品质和管理,建立品牌,应对未来的品牌竞争 组合四:WT——减少弱势,回避威胁 1.  充分考虑到风险因素,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2.  吸取同类竞争对手教训,建立风险应对机制 8:03 | 添加评论 | 阅读评论 (1)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8月5日

我居然正好是一名品牌设计师

品牌化生活

 

张行

——————————————————————————————————

 

这是一个品牌化时代,我们过着品牌化生活,我们歌颂着这被粉饰的美好生活。

 

我不是在揭露什么内幕,我只是在记录事实——事实上,它正在影响、控制、操纵你我的生活——不论你愿不愿意承认,它就是这样不容置疑地发生着。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就连一杯水,只要贴上阿尔卑斯山的标签,就有了人格与身价,甚至可以直接影响我们对某个人的人格、身份、品位判断,这多么不可思议!这杯水完全不重要——阿尔卑斯山上的雪水并不见得就比某个村口的水井的水更有营养,区别只是这个标签所代表的意义和身份。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瓦解了中国以家族宗祠为中心的人文群落,我们在很近的十几年内突然间失去了精神家园,我们生活的城市里邻居间老死不相往来,这令我们倍感孤独和危险。城市就这样把一个巨大的问题抛给我们:你是谁?从哪里来?你对谁有意义?谁在乎你?

 

品牌瞅准时机,干了这么一件事:它不停地暗示你其实是谁谁谁,你其实应该如此这般这般地生活,你其实和某些特别的、令人羡慕的、受人尊敬的人一样,你们是一类人,你你对他们来说很有意义,所以他们会重视你,接纳你,以你为荣。

 

而这一切请自已去证明。证明的方法就是消费。

 

我们如同精神家园里的一群孤独的弃儿,在等待着未知群类的认领。我们急切地需要找到自已的身份符号,找到同类,获得认同和支持。

 

在今天,可怜的我们兴奋地发现:消费形态的差异可以方便地证明自已的意义。品牌的意义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参照系,什么人穿什么品牌,亦意味着这个品牌代表什么人,是的,游戏就是这样展开的。这些意义都是经过包装的模式化“意义”,是标准规格的,你可以方便地用不同品牌代表的“意义”去重新武装你的生活形态和社会人格。

 

品牌化生活内容只有一件事:购买商品以及其它代表的意义。我们不再需要追问水是如何被处理的、亦无须理会制造一瓶矿泉水会导致多少污染,以及这污染将会如何影响我们接下来的生命,更无须考虑人类自然生存能力是否会因此退化!我们只需记住那个牌子,以方便下次继续购买。

 

我们就这样兴高采烈阔步走在美好的品牌化生活里,无比荣光。

 

最讽刺的是,我居然正好是一名品牌设计师。

15:19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让我的学生认识设计 --转自集和张行

设计天堂:您为什么会在研修班的第一堂课上让学员去做一份可赢利的商业计划,而不是教他们如何作出好的设计?

 

集和-|-张行:设计只是被虚拟出来的一种思考技术,设计本身从来不是设计的目标,设计本身也一点儿也不重要,过多的谈论设计本身,只是对无知的粉饰。应该说绝大部分的设计行为都受某个计划驱使,这个计划有可能是商业的,也可能是其它公益目的,总之设计从来都不会单独存在。我必须从设计的起点——某项计划开始模拟真正有效的设计流程,让设计师们重新去关注“为何设计”,而不只是“如何设计”。

 

设计的“专业”表现越来越片段化,包括院校教育体系在内,他们把设计象切小肠一样切分成成一段段:书籍设计、包装设计、海报设计甚至VI设计——我想说的是,设计它是一套系统思考技术,并不由一个个独立的思考技术加在一起的技术总和,我希望与他们分享我的整体思考技术,而不是设计表现技巧。

 

我的任务只有四节课,在第三节课他们才开始有机会动手去做视觉表达,前面花掉很长的时间,让设计师们去理解什么是商业、什么是商业计划并且让他们亲自去做一个可赢利的商业计划,让他们切身去感受设计与计划之间的血肉关系。每个小组都要确保自已的商业计划能够赢利,这并不需要它有多么惊天地泣鬼神、有多么“好看”,商业计划也不是什么高深玄妙的东西,它就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想法而已,在大部分的实操案例中,商业计划往往只是来自于客户口中一些粗略概括的简短描述,他们在脑袋里酝酿出一个很棒的想法拿出来与你分享,这想法有时候很令人意外,很偏门,很不可思议,却又非常精彩大胆,让人激动不已,虽然其中有很多的漏洞连他们自已都不能自圆其说,也有很多的客观困难我们明知无法克服,但这并不是说计划不好,计划不是艺术,如果它能巧妙地达成企图,这计划就很好。做为一名设计师,你不能奢望客户会为了设计而为你提交一份经过可行性论证的商业计划报告书,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设计师必需有极强的职业敏感力,能捕捉和领悟客户商业计划中的关键要点,大多数时候,商业计划并不是来自于客户直接的口述,而是通过零碎的沟通片断加上散布在媒体各个角落的资讯所共同形成的,有经验的设计师会迅速在脑海里将各个点连接起来,还原客户的商业计划,并形成自已的判断,明了其中的可行与不可行之处,更有经验的高手会将这计划往更有利的方向上再发展一步,最后才会有视觉的产生,而此时,好的视觉结果则不仅仅是对该计划的准确诠释,而是更有力的推进。

 

设计必须承担计划中的某种功能,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在某些特殊的要求下,设计成果有时会表现得很象现代艺术,抽象而感性,很多人都在不明就里地修炼这种“感性”技能,他们徘徊在设计与视觉艺术(插画、装置、拼贴、涂鸦等)里分不清东南西北,热衷于时下流行的CrossOver,沉迷于将文字与符号肆意解构后的荒诞形式与嘲讽意味,追求毫无价值的视觉偶然性,以颠覆主流为荣,妄想自已就是艺术家,籍此获得快感。可是我们都心里明白,设计哪有这么浪漫?哪有这般摇滚?哪能一挥而就?设计在特定的时代有其特定的意义,我反对设计为政治服务,带有政治倾向,那些艺术干的事。我也反对将涂鸦、插画甚至艺术招贴等个人艺术与设计混为一谈,他们与设计有本质上的不同。设计的思考技术更为系统、复杂和冷静,更需要对自我意识有效控制,设计的本质是诠释计划,而不仅仅只是表现。

 

设计天堂:研修班的学员每个人的背景经历不同,您认为这会影响他们在研修班里的学习状态吗?

集和-|-张行:这只对我们采取教学方式有影响,对学员本身没有什么影响。一个好的设计师所需要的恰恰是设计之外的知识与经验,我的观点是设计本身“无物”,设计有什么知识?没有,设计根本没有“知识”可言,它是一种“智慧”,智慧依赖于各门各类的知识,但它却又不是知识本身!这就是设计,它是无解的。设计里的色彩、构成、形式、内容、意义、空间、体量、点线面等等等等,无一不是从数学、美术、医学、心理学、物理学、建筑学等等直接现学现搬过来的,你懂得了色彩、构成、形式、内容等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一名设计师,是的,本质上来说,“设计”什么知识都没有!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

 

设计没有什么科学的实证方法(仅有的几个测量模型还是来自于心理学和数学),它是经验主义的、不确定的、主观的,它没有哪怕一条经得起推敲的定理或定律,没有资料表明它是一门严肃正统的学科,我仍坚持它的归属只是一种思考技术,一种关乎于如何用视觉去诠释计划的技术,关于设计本身没有知识可言,我想象不出来哪里有一本书能真正教会我们做设计,当设计师开始具有一些设计能力时,他会发现其实自已并不是拥有了设计的“专业知识”,而是掌握了一种介乎本能反应(感性)与逻辑反应(理性)之间的思考技术,仅此而已。学习思考技术与学习绘画不同,绘画依赖许多的基本表现技巧,比如国画,你不可能在对笔墨特性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画好国画,那是不可能的事!学习思考技术并不需要你拥有太高明的表现技巧,设计师可以是做设计表现的,但也可以只是设计的思考与判断者,理论上来说,不论什么背景,起点实际上是一样的,谁也没有绝对的优势。

 

在我看来设计是反体系的,它瓦解我们的习惯认知经验,就象“建筑学”有自已复杂的独立封闭体系,但“建筑设计”却恰恰相反,它正是完全依赖经验与感受的、开放而且广义的、松散的、含糊的。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并不是非要发明出一个轮子才叫创造,你把别人发明的轮子安在了马身上,这也叫创造,所谓创造就是用一种经验替代原有的一种经验而已。

 

我们这一代人学习设计的方式,刚开始都是模仿,模仿日常生活中能看得到的设计物品,模仿书上的案例,模仿前辈们的作品,在这个过程里面去理解设计的本质和它将来的走向,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它让人有更宏大的视野,它的作用远远大于接受院校教育,在中国,正规院校的设计教育严重倾向于两个极端:一种是实战派,强调技能训练,教绘画教电脑,实实在在的从素描、色彩、书籍、标志、包装到海报设计等面面俱到一样不落,学生们一毕业个个都是电脑高手,做起设计来基本上不需要大脑思考,另一种是整天玩图形创意,做海报,玩形式,弄装置,搞个展,参加比赛,学生们还没毕业就觉得自已已经是艺术家了。这两个极端都很有问题,他们都以为自已学到了设计,却又都不知道设计是什么东西。这么多同学来自不同的行业,他们对设计感兴趣,这是好事儿!设计不需要象钢琴那样从几岁开始练习技能,因为钢琴的演奏太依赖娴熟的技巧了,设计是没有这个概念的,你只要好好地活着,好好地去领悟和体验,有生活经验,有自已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都可以学习设计,设计并不依赖于你的知识水平,所以以前的背景不重要。

 

设计天堂:你认为高校的教学体系对他们的影响是不是具有两面性?他们这种教学的优势和弊端都在哪?

 

集和-|-张行:这个显而易见,学校能给学生一定程度上的“形式美”的培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的存在。但是这种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它只是关注“美”,设计并不仅仅只是美的问题,在实现设计计划的过程中,美从来都不是唯一手段。人类都有趋“美”的本能,追求“美”的体验,愿意让自已沉浸其中,但这点并非只有“美”能做到,在目前科技水平下,有很多种其它体验都比“美”更让人愿意身处其中乐此不疲,比如互动游戏。

 

我们可以通过精神感召的方式让人们感受到愉悦和快乐,比如宗教信仰,也可以通过科技的方法让人觉得更舒服,比如一张硬木椅子我们可以通过科技的方法把它变得柔软舒服,这同样能给人愉悦感,这些,都是与视觉“美”并无直接关系,我想说的就是,设计的意义是达成目标,所以使用任何一种手段去表达都是有可能的,也是允许的,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时候,“不美”也会成为设计的手段之一。

 

现行的高校设计教育缺乏基本的可视标准,主观性和随意性极强,因此带有强烈的老师个人习惯性和价值倾向性,有些倾向性是积极的,但很多的时候是误导,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在高校教学中,基本上所有设计科目都是在试图培训学生的“创意”能力,而这所谓的创意更被错误地引导为搞图形概念置换、追求视觉语言的晦涩难懂、追求肤浅的视觉幽默感,创意在他们心目中只是“创造有意思的东西”而已,结果是大部分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都缺乏对“美”的基本感受力,他们追求怪异的“形式感”,似乎平面设计就是形式排版!

 

形式感的驾驭力只是构成设计能力的一小部分,而其它的能力都需要自已从更宽广的社会生存经验中去获得,我鼓励设计师用自已擅长的方法去达成自已的项目目标, “美”需要天份,而“技术”则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所以我只能告诉他们我的思考技术,而无法让他们的设计更“美”,“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受力,它是被渐渐领悟出来的,它是教不出来的。

15:04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