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概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42:45

学习动机概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462    更新时间:2008-4-3

一.     动机与学习动机

1.         动机:激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

2.         它涉及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引发行为的起因是什么?②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③维持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在许多有关动机的文献中,心理学家们往往用动机作用这一术语来描述个体发放出能量和冲动,指引行为朝向某一目的,并将这一行为维持一段时间的种种内部状态和过程

3.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4.         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

5.         对知识价值的认识(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四个方面,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

二.     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1.         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2.         诱因是指能够激发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         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联系着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有机体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

4.         没有需要,就不会有行为的目标;相反,没有行为的目标或诱因,也就不会有某种特定的需要

5.         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因此,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实验表明,诱因引起的动机的力量依赖于个体达到目标的距离

6.         成就理论告诉我们,除了目标的价值以外,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的估计或期待也有重要的意义。
三.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1.         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

2.         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导致高的动机水平

3.         有些学习既不靠动机给以力量,也不靠内驱力的满足来加强。人类生活中的大量学习,也是可以在没有任何明确学习意向的情况下偶然发生的。但是,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

4.         一般说来,动机并不是直接地卷入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之中,也不是通过同化机制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加强努力,集中注意和对学习的立即准备去影响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

5.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动机的中等程度的激发或唤起,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动机过弱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一个最高点。超过这一点,动机强度的提高会造成学习效率的降低

6.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7.         动机过强或过弱,不仅对学习不利,而且对保持也不利。并且,在难度不同的任务中,动机的强度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

8.         教育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实验都表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

四.     学习动机的分类

1.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a.        内部动机: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b.        外部动机: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

c.        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且在教师评估之前能对自己的学业表现有所了解,他们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立性

d.       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一旦达到了目的,学习动机便会下降。另一方面,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往往采取避免失败的做法,或是选择没有挑战性的任务,或是一旦失败,便一蹶不振

2.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a.        认知内驱力: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最稳定最重要,主要是获得的

b.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的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是成就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c.        附属内驱力: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需要

a.       学习者和长者在感情上具有依附性

b.       学习者从长者方面博得的赞许或认可中将获得一种派生地位

c.       享受到这种派生地位乐趣的人,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长者的标准和期望,借此获得并保持长者的赞许

五.     学习动机理论

由于学习动机的多样化,导致对学习动机作用的解释也多种多样,由此派生出多种不同的动机理论,分别强调不同的侧面

1.         强化论

a.        现代的s-r心理学家不仅用强化来解释操作学习的发生,而且也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认为引起动机同习得行为并无两样,都可用强化来解释。人们为什么具有某种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

b.        研究表明,教师的批评与表扬,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事实上,教师表扬所起的强化作用,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

c.        例如,教师对学生说:"好好干!我知道你们努力做的话,是能够做好的。"对那些感到难以完成任务的学生来说,这番话是种鼓励或强化;而对那些轻而易举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说来,这实际上类似于惩罚,因为教师这番话意味着,他们必须经过特别努力才能完成任务。

d.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仅凭学生的行为来推断学生的动机往往是困难的,因为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动机影响学生的行为。

2.         需要层次说

a.        马斯洛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

b.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而且这些需要会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两个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产生不同行为的原因。需要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方式和方向。

c.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种,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后三种需要是生长需要

d.       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e.        但一般说来,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爱护并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差错而遭到嘲笑和惩罚。

f.        这个理论将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结合起来考虑对行为的推动作用,是有一定科学意义的。但忽略了人们本身的兴趣、好奇心等在学习中的始动作用,有些学习活动并不一定都是由外部动机所激发和引起的。

3.         自我效能感理论

a.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

b.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而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

c.        班杜拉认为行为出现的概率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效能期望)

d.       传统的期望概念指的只是结果的期望,而他认为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望指的则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e.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a.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

b.       替代经验。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

c.       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

d.       情绪唤醒。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

f.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还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

a.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b.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c.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d.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g.       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日益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但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4.         成就动机论

a.        默里将成就需要定义为: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

b.        阿特金森认为,最初的高成就动机来源于孩子生活的家庭或文化群体,特别是幼儿期的教育和训练的意向。也就是说,成就动机涉及到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担心两者之间的情绪冲突。如果用ts来表示追求成功的倾向,那它是由以下三个因素所决定:①对成就的需要(成功的动机)ms;②在该项任务上将会成功的可能性ps;③成功的诱因值is。用公式可表示为:

ts=ms×ps×is

c.        决定对失败担心的因素类似于对成功希望的因素,即避免失败的倾向taf是以下三个因素的乘积的函数:①避免失败的动机maf,也就是因失败而体验到的羞愧感的能量;②失败的可能性pf; ③失败的消极式为:

taf=maf×pf×if

d.        作为结果的成就动机由力求成功的倾向的强度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的强度

ta=(ms×ps×is)-(maf×pf×if)

e.        如果一个学生获取成就的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他们为了要探索一个问题,在遇到一定量的失败之后,反而会提高他们去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而且如果获得成功太容易的话,反而会减低这些学生的动机

f.        研究表明,这种学生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选择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

g.        麦克里兰的实验研究证实:追求成功的学生选择了距离木桩适中的位置,然而避免失败的孩子却选择了要么距离木桩非常近,要么距离木桩非常远的地方。麦克里兰这样解释道:追求成功的孩子选择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但同时也保证了具有一定的成功可能性。因此,他选择了与木桩距离适中的位置。避免失败的孩子关注的不是成功与失败的取舍,而是尽力地避免失败和与此有关的消极情绪。因此,要么距离木桩很近,轻易成功,要么距离木桩很远,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这是任何人都达不到的,因此也不会带来消极情绪。

h.        成就动机的水平与完成学业任务的质与量紧密相关。高成就动机者在没有外力控制的环境下仍能保持好的表现,在经历失败的过程中,高成就动机者在任务的坚持性上比低成就动机者强。另外,追求成功者有很强的自信心,有高的成就动机水平和内归因。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人们由于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按照学习动机的四个纬度可分为内部动机高外部动机高、内部动机高外部动机低、内部动机低外部动机高和内部动机低外部动机低四种。
         内部动机高外部动机高的学生的现象:对某方面特别喜爱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内部动机的驱使;会得到家长的赞许和奖励,社会对某方面人才的大量需求并且社会的竞争很激烈,这是外部动机的驱使。
         内部动机高外部动机低的学生的现象:对某方面特别喜爱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内部动机的驱使;家长对他没有什么要求,家里很富裕且有地位,他对未来找工作或其他的事情不用发愁,这是他的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低外部动机高的学生的现象:本身不喜欢这方面甚至会产生厌恶,这是内部动机;会得到家长的赞许和奖励,社会对某方面人才的大量需求并且社会的竞争很激烈,这是外部动机的驱使。
           内部动机低外部动机低的学生的现象: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这方面,怀着一种大家去我也试着玩玩的心态去上特长班,自己没有一定的目标,这是内部动机;家长对他没有什么要求,家里很富裕且有地位,他对未来找工作或其他的事情不用发愁,这是他的外部动机。
[阅读全文(240)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 编辑] 

--------------------------------------------------------------------------------
 

 

.mediacontent{margin:15px 25px;font-size:14px;line-height:23px;}.mediacontent p{font-size:14px;line-height:23px;margin:15px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