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榕城古文物身陷“拆迁”重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41:58
福建:榕城古文物身陷“拆迁”重围
核心提示:
陈文龙尚书庙将被迫搬家,赵氏宗祠将被拆除,这两个有600多年历史的文物没能躲过城市化的脚步。在福州人的记忆中,市区的古建筑群落越来越少了。
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的仓山西式建筑群落也一个个被打上“拆”的烙印。自近代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外国领事馆、洋行、海关、教会学校、洋人住宅、华侨住宅等“古洋楼”集中建在仓山,而如今,这批建筑风格各异的小洋楼将要从福州人眼中永远消失了。昨日,记者近距离目睹了这些被62位教授呼吁保护的文物凄凉的现状。
陈文龙尚书庙    福州最悠久古庙 将做“迁移手术”
简介:尚书庙在福州台江区坞尾街2号,福州明代以来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庙。
现状:陈文龙尚书庙地皮已被卖给开发商,要在其原址兴建商品房,尚书庙将要搬家。
65岁的陈依姆家就住在尚书庙附近,她儿时经常到尚书庙里与伙伴嬉戏。看着周围的房子已被推土机铲过,头发花白的老人搞不清尚书庙为何也要遭到“迁移”的命运。
因为前门已被几根柱子封死,记者只好从后门进入尚书庙。推开虚掩的破旧木门,一片衰败的场景映入眼帘,白色的墙体已部分脱落。
“你们不能乱拍照!”一老伯出来制止。当记者表明身份后,仍然遭到其强烈反对。负责尚书庙管理的主任介绍,目前尚书庙正处于闭馆整顿期间,不接待外人,主任勉强同意记者参观。
“尚书庙原本有个戏台和天后官,但在文革时都被拆了。”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在尚书庙后院最有文物价值的是两侧墙内镶嵌的石碑,虽然饱经几百年风吹雨打,但碑上字迹依旧清晰,文字内容彰显了庙宇主人曾经的显赫地位和功绩。
尚书庙厅堂内,“护国佑民”和“民族英雄”两块大匾和林则徐的两幅烫金长联格外耀眼。庙内雕栏画柱,颜色鲜艳,似乎刚翻修过。厅堂内的崭新布置与大院内的凌乱形成强烈反差。
据福建师大黄国盛教授介绍,陈文龙尚书庙是福州明代以来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庙,尚书庙建在历史上福州商贸最为繁荣的台江区。明清时期,陈文龙与妈祖都是两岸民众共同信仰的海神。60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从闽江口驶入,直抵尚书庙前的台江码头。庙内墙上的14块碑刻全省稀有。“文革”期间,陈文龙塑像遭到毁坏(现存的是“文革”后当地群众再造的)。
18日,福州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对尚书庙进行“迁移手术”。尚书庙为何要搬家?据称,要在其原址兴建商品房,其地皮已被卖给开发商。
声音:本报去年11月7日登出《省政协委员、福州市民呼吁“陈文龙庙迁建必毁原貌”》报道。今年2月,又报道了我省许怀中、郭风等11名专家学者联名上书,要求原地保护“台江万寿尚书庙”(即陈文龙庙)。在陈文龙尚书庙迁建专题座谈会上,专家学者提出,保留这座600多年的珍贵文物,就是保护台江的民俗和商贸文化。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陈文龙庙的存在对中亭街一带的人气和商贸繁荣有正面影响。
福建省历史名人研究会陈文龙分会已向国家文物局反映,要求原地保护陈文龙庙。省文物局认为,陈文龙庙是现存保护比较完整的纪念民族英雄陈文龙的文物史迹,且是涉外友好交往的重要史迹,具有很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应依法原地妥加保护。
赵氏祠堂
600多年古祠堂 矗立在废墟之中
简介:赵氏祠堂在福州仓山区岭后路,有600多年历史。
现状:赵氏祠堂所在地已变成工地,周围的老房子大多已拆除,赵氏祠堂孤零零地立在一片废墟中。
赵氏祠堂已变成工地,几辆推土机轰隆隆地响着,原来的老房子已经变成了平地,昔日的宁静已被尘土淹没,只剩下一堆堆破旧的门窗和砖瓦。而赵氏祠堂就静静矗立在废墟之中,在尘土与噪音中艰难地呼吸。一抹夕阳斜照在祠堂顶端,尘土遍布周围,但她依旧雄伟,一如600多年前。
赵氏祠堂始建于1358年,宽12米、长66米、高20多米。赵氏族人是宋朝皇室后裔,宋朝灭亡后他们祖先迁居福州。
福建师大黄国盛教授说,著名革命家陶铸同志等中共领导人曾以赵氏宗祠为基地,组织当地农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如果为了搞房地产开发而要拆除赵氏祠堂,实在太可惜,这种做法也违背了国家法规。
仓山小洋楼群
“建筑博物馆”面临被拆命运
简介:小洋楼群落位于福州仓山公园路两侧,她曾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现状:还没拆的小洋楼户户大门紧闭,屋内已鲜有人居住。在公园西路上,这些洋楼的代表桃园大院已被推土机铲平了,散落的砖块堆得像小山一样,桃园大院的命运就是这些洋楼日后的“下场”。
“这些建筑都是中西结合的典范,很多房子都可以看到哥特式建筑的影子。”福建师大文学院副教授邵良棋对小洋楼群落评价很高。在邵副教授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一座曾是福州第一任邮政局长的私宅。爱奥尼多的柱子、屋内彩色玻璃、地板上铺的瓷砖都使房子刻上了“洋烙印”。
如今,在公园路大多数西式建筑上都写上了“拆”字。房子周围榕树苍翠,但十分冷清和孤寂,成了许多鸟儿的栖息地。
仓山公园路是福州近代西式建筑最为密集的路段。自近代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外国领事馆、洋行、海关、华侨住宅等“小洋楼”,集中建在仓山区。这批“小洋楼”不仅建筑风格各异,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福州名城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自从仓山程埔旧屋区改造启动后,这些西式建筑与南江滨一带的大批小洋楼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声音:省政协委员陈辉庚先生在今年的省“两会”上提出《仓山区近现代西洋建筑亟待保护》的提案。该提案主张:首先对仓山区现有的西式老建筑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并登记造册,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评审,对有保护价值的实行挂牌保护。同时挖掘“老洋房”的历史内涵,与旅游业结合,加以开发利用。
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国珍认为,国家文物法保护的不仅仅是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登记在册的文物点同样享受文物法的保护。根据文物法第20条的规定,在城市基本建设中要尽量避开文物,无法避开的,要尽可能就地保护。实在没办法避开的要报省级有关部门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