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7:21:29

枫桥夜泊-朱昌耀-二胡
',1)">
朗朗 吉炜古筝与钢琴协奏曲---枫桥夜泊
',2)">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张继的这首七言绝句,写了霜天、残月、栖鸦、枫树、渔火、旅客,桥、树、水、寺、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千百年来被人们吟唱不绝句.
《枫桥夜泊》-原文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诗文解释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枫桥夜泊》-诗文赏析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枫桥夜泊》-作者介绍

张继[唐](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懿孙,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肃宗至德初前后在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尝佐镇戎军幕府,又为盐铁判官。大历末,入内为检校祠部员外郎。又分掌财赋于洪州。后来夫妇俱殁于其地。继诗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高仲武评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枫桥夜泊》-分析讲解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古诗文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诗题意为夜晚停船于枫桥,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愁绪。学习这首诗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在这之前学生已学生了杜牧的《山行》,对于诗中蕴含的情感已有所接触,因此,学起这首诗也有个基础。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体会诗人思乡、思念亲人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感。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在这些目标中,要求人人都能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情感、朗读和背诵此诗;但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对意境的欣赏等,要求则高一些,这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有所发展。
《枫桥夜泊》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读题解题
1、事先安排了学生查找有关诗人及该诗的一些资料,因此,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有关情况,为学习该诗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老师简介诗人张继(唐朝诗人,其诗多为登临纪行之作,不事雕琢,《枫桥夜泊》较有名)。
3、学生读题,尝试理解题意。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掌握什么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滂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前疏后密,前两句“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则写了一件事情:卧闻寒山寺半的钟声。密处意象迭出,可以主画,疏处点石成金,意趣盎然。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扶放”结合的学习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枫桥夜泊》
1、“扶”学生学习第一、二句,通过师生合作探究进行学习。
这两句写的是诗人所见到的景象,通过观察课文插图结合理解“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这几个词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对诗句意境的欣赏是学生在理解诗意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进行朗读的前提条件,是古诗教学的关键之一,我主要采取了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想象法:提出: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情景?(从“霜、江枫”中可以看出是秋季,从“月落、渔火、夜半钟声”可看出是深夜)。
《枫桥夜泊》-注释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一作《夜泊枫桥》。
②、江枫:水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后人因此诗而将当地一山名为"愁眠"。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④、孟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枫桥夜泊》-鉴赏之一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前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托,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枫桥夜泊》-鉴赏之二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枫桥夜泊》-延伸
鲜为人知的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再泊》,唐代诗人张继留下的诗并不多,但一首《枫桥夜泊》伴随苏州城,伴随寒山寺流传千年。张继重游寒山寺时,又写了一首《枫桥再泊》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诗文是:“白发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尝听半夜钟。”
诗人张继
《枫桥夜泊》-歌曲《枫桥夜泊》

中国式的离愁
——写给2007中国网络最美的歌曲《枫桥夜泊》
成杰思
一直觉得中国的古诗在写离愁别绪的时候是最传神也是最精当的,寥寥数语,往往可以让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那种难以名状的愁绪在充盈在字里行间,细细把玩,顿生满腹感叹。而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更萧瑟些,在古城苏州的郊外,听到洪亮的钟声,和间或的乌鸦轻啼,看到的星星点点的渔火和隐藏在夜色里剪影般的枫树,独自一人在小船里孤枕难绵,许是思念朋友,许是思念亲人,那样的感觉真的充满了中国式的悲凉色彩。以这首诗为基础进行再创作的歌曲有很多,其中最让大家熟悉的,就是当初唱响大江南北的《涛声依旧》,在当时掀起了歌坛非常流行的复古风潮,而在春节晚会上毛宁的那一袭白色围巾,一度成了当年最流行的打扮。但严格说来,《涛声依旧》这首歌只是在歌词上借鉴了《枫桥夜泊》,个中真义细细品位之余,觉得古诗本身的韵味似乎发挥得还不够,境界还没有完全吻合

由南京艺术学院的孙丁仰庆创作,朱彦清演唱的《枫桥夜泊》是最近以《男生宿舍》为核心影响到的广大苏皖网友非常喜欢的一首歌曲,从歌词到旋律,都非常的有味道而且不落俗套,最关键的是,我们在听的时候,几乎就会认为这首歌就是当代音乐版的《枫桥夜泊》。但这首歌并没有把自己的创作时代提前到《涛声依旧》那种风格时期,而是在歌曲里有机地融进了时下流行的说唱元素,相当具有流行基础。有人喜欢复古,对说唱部分觉得不是很和谐,但是我个人觉得,不加说唱等流行元素,这首歌就只能是步《涛声依旧》的后尘,而融合在一起之后,这首歌或许可以跟《千里之外》同处一个序列。
苏州,真是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城市,听着这首歌,你完全可以把自己置声于江南小桥流水的意境里,去寻找在梦里遗失在那里的那份牵挂,也许当你走在桥头,远处的钟声传来,一阵轻风吹落几片枫叶,落到一丛稀疏的兰草里,空气里漂浮着清凉忧伤的芬芳,你会突然觉得一切恍若隔世,你会突然想起一个人的影子,在你的心里,像桥下流水一样荡出层层涟漪。这就是离愁,没有眼泪却可以让你心碎的中国式离愁。
希望大家都来支持充满了古典文化韵味的《枫桥夜泊》,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网络上流传的很多都是像这样尝试着对传统文学文化进行再创作的歌曲,而不是那些歌词粗浅得像在打嗝的马路歌曲,那也许就会说明网络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一起加油吧!

《枫桥夜泊》
词/曲/RAP:孙丁仰沁
演唱:朱彦清
',3)">
秋落残阳梦离别
问琴声悠悠
前世沧桑却不忘
爱会永久
相见在桥头
白驹过隙又一生
醒来痕梦已过
曾许享受人生烟火
枫叶已落
遥望无人桥头
浪迹天涯
寻找钟声敲响的中转
你在远方是否会唱起
那首古老的离歌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燕飞南阙春又来
人去不复还
一生天涯别两端
秋叶离寒
落泪人间温暖
身在异乡分彼岸
来世枫桥相伴
梦醒秋去红叶满山
又到客船
用情难离聚散
浪迹天涯
寻找钟声敲响的中转
你在远方是否会唱起
那首古老的离歌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记得小时候我有时贪玩什么都不懂
妈妈总会告诉我说人还学会等候
有点难吃不透
但我想我应该能够
张继的诗句也许是那个时候才会有
想起那一天在枫桥见你雨还下着
让我相信爱情理想生命都会永久
恍惚间睡梦中
又看见那块石头
刻着枫桥夜泊一生相守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很久以前
离散的人
突然相见今生缘

《枫桥夜泊》-走近枫桥

作者:陈忠
枫桥的最初印象,来源于唐代诗人张继的那首享誉中外的诗《枫桥夜泊》。想象中的那座苏州河畔的古桥,在迷离的月色里,在荧荧的渔火中,横跨在气象萧索的大运河上,而百步之外寺院里,飞檐如翼的六角钟楼里传来的钟声,在铺满霜色的秋夜中,月光般漫开......后来得知,枫桥自古就是水陆交通要道,因唐代时在此设卡,每当皇粮北运时,这里便封河让道,所以,枫桥又称之为“封桥”。
暮春时节,应苏州诗友之约,来到这座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记得那天去枫桥,是在清晨,街上行人很少,稀稀的。有薄薄的雾,天上还下着霏霏的细雨,而收入眼底的是那古朴的粉墙黛瓦的枕河人家,和那悠长而弯曲的小巷。如果按图索骥,我是很难找到枫桥的,即使踏上枫桥,也难以辨认得出。当诗友告知我凭栏处,便是枫桥时,我想象中的枫桥怎么也难以与现实中的这座枫桥连接在一起。
这就是魂牵梦绕的枫桥吗?眼前的枫桥,是那样的普通和不起眼,一如其河面上那些南来北往的运输船。是我缺乏诗意的想象,还是我悟性迟钝?如果说,这是在白天没有“乌啼”和“渔火”的境界,那么,诗中的“江枫”呢?是否已被人为地砍伐?诗友笑笑,道:“其实,这不是你一个人的疑惑,古往今来,有许多争论和质疑。清代时就有人提出‘江枫’有语病,一是运河不能称‘江’,二是水边不长‘枫’。但对此也有人反驳,说:‘江枫’是指江村桥和枫桥。其实,在苏州的水巷随处可以看到枫树的,硬说河边无枫是缺乏根据的。就像我们当地人为让这首诗解释得更圆满,便指称西山的一些小山叫‘乌啼’山、‘愁眠’山,结果呢,蛮好的一首诗变成了地理志,反而搞得诗意荡然。”诗友的解释,使我觉得自己很迂腐,有点吹毛求疵的学究气。

枫桥在雨雾中,默默地横卧在窄窄的河面上,桥面被古往今来的寻梦者的足迹磨砺的凹凸不平,那桥身的青砖长满了青苔和野草,谁能说,在这里没有留下伍子胥和白居易的印迹?谁又能说,在这里没有留下唐伯虎和金圣叹的身影?谁又能说,在这里没有留下章太炎和叶圣陶的足音?这座古朴的枫桥,和那粉墙黛瓦组成的诗词、那园林和水道诉不尽的典故传说,不值得我们一探究竟的吗?

信步来到与寒山寺仅一墙之隔的陈列馆,我看到了那位湖北诗人的铜像,张继舒坦地坐卧在黑色大理石基座上。他头额微仰,垂脸作聆听状。左臂搁于书箧,右手就膝计数,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站在铜像前,我在片刻之间,仿佛走进了千年前的那副诗情画意的景色——落日映照,波光粼粼。一艘小船在铺满秋日夕照的大运河河面上行驶着。
渐渐地,那艘小船靠近桥畔。而此时的河岸已泊有若干船只。客游江南的诗人张继离船上岸,他在秋日的黄昏里信步浏览,猛然间,他看到百步之外有一寺院,疲惫的眼神一亮,便朝前走去。
寺门紧闭,张继的脸上露出扫兴的神色。
残月西沉,寒霜弥天,张继在船上和衣而卧。
簌簌的枫叶里,饱蕴禅意的钟声传来,张继被惊醒。凝重、深邃的钟声仿佛穿透了他的灵魂。他推开船窗板,便见舱外的河面上月色迷漫,渔火点点,许久过后,他放下窗板,欹躺着物我两忘地听着浑厚的钟声,并以指叩膝计数钟声。于是,一首传诵千古,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律诗,在那个落满霜色的秋夜诞生了
《枫桥夜泊》-艺术特色:

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本诗物性属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概念功能,通过句式的选择反映人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意象是认知语言学从心理学引入的重要概念,指词语在心里唤起的主观体验,二者之间具有描写和解释的关系。本文将系统功能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结合起来,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通过对英译文中的及物性分析,来揭示句式背后译者组织经验的认知倾向和塑造的意象效果。

中国化的现象学理论将文学本文分为三层:话语层、形象层和意蕴层。从话语层面分析,表现出节奏性、音乐性特点,“落”、“钟声”等字词令人在诵读的同时产生初步的印象;从形象层面而言;借助电影分镜头方式;诗歌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就意蕴层分析,诗中借助传统意象“月”隐含着人皆有之的“愁思”情绪,含蓄引发人们产生共鸣。“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本文旨在以其英译唐诗“枫桥夜泊”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为译者从事翻译实践和读者欣赏翻译作品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从美学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总之,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枫桥夜泊》中的几个谜:
作者:龚敏迪
对寒山寺不了解的人,第一次去寒山寺也许会联想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之类的诗句。其实寒山寺却是既无山;也不寒气可言。原来它是由于唐朝这里出了个叫做“寒山”的著名诗僧。于是大家都把它称为寒山寺了,原来的“妙利普明塔院”之名,反而被人忘却了。但寒山寺的著名,更重要的是广为流传的诗《枫桥夜泊》。现在读过寒山诗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枫桥夜泊》则是家喻户晓。自从张继写了这首诗,寒山寺就诗因寺成;寺因诗存地几经兴废,直至今日。
一直有人说:《枫桥夜泊》是张继留给后人的一个谜团。我们游览寒山诗时,如能解开几个谜团,回答几个为什么?应该说是很有意思的。现在我就提四个为什么?为什么夜半敲钟?为什么枫桥无枫?为什么月落半夜?为什么夜半乌啼?
第一个为什么是:为什么夜半敲种?
早在宋朝,欧阳修在他的《六一诗话》里就指责张继是:“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因为“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认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不通,可是马上有很多史料证明:夜半敲钟确是“吴地旧事”。这种吴地佛寺的习惯,和僧人敲木鱼,要和鱼不闭眼睛那样勤苦修炼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称为“定夜钟”,半夜了才算入夜。此时要念《击钟仪》:“闻钟声,烦恼净,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炕,愿成佛,度众生。”然后配合着:“洪钟初叩,宝偈高吟.......”的诵吟,一直到“洪钟三叩”,以三组缓急不同的钟声敲完一百零八下。其实,宋朝的欧阳修之前,唐朝白居易、温庭筠等人的作品里,有关夜半敲钟的诗句,也已经多次出现过,而且并非只有吴中有,唐人于邺《褒中即事》诗中就说褒地:“远钟来半夜,明月入千家。”。正是:名人不慎,则多有谬说,而且名人的谬说更容易传播。
南宋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总结说:欧阳修“未尝至吴中,今吴中山寺实以夜半打钟......”唐以后也有列代文人的诗歌证明:寒山钟声也没有中断过,宋有陆游的“客枕依然半夜钟”;明有唐寅的“客船夜半钟声渡”;清有王士祯的“疏钟夜火寒山寺”。直到现在寒山寺每到阴历、阳历除夕时都还敲半夜钟。只不过阳历除夕钟声是敲给日本人听的。常有人开玩笑说:刚敲阳历钟时,来此听钟的百分之九十五是日本人,余下的百分之五是些什么人哪?回答是导游和司机。
第二个为什么是:为什么枫桥无枫?
“江枫”二字究竟怎么说?是指寺门前的江村桥和枫桥吗?有人甚至“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说:说枫树也不能种在江边。甚至说苏州的枫树,是明朝时范仲淹的后代从福建移植过来的。宋人如周遵道的《豹隐纪谈》就开始争论说,枫桥因有时要封闭,所以宋以前称“封桥”。还好没人说是“封家桥”的简称。唐时这里是否住着封家?这是无从考证的;桥要封闭也没有确切的记载,从诗名为《枫桥夜泊》看来,诗人是有意来此停泊的,如果桥是要封的,夜半才来的船,就不应该能够紧贴着桥停。难道这么热闹的地方,往来的船只这么少?难道桥会在半夜才封?这都是讲不通的。其实只要读一读张祜的诗,就可以明白:这位同时代的诗人已经明确无误地说过:“暮烟疏雨过枫桥”;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普明禅院”下也说:“枫桥之名远矣,杜牧诗尝及之。”唐代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收入此诗时,也题为“夜泊枫江”。大运河流至枫桥镇,遇到了乡人称为“西塘”的半岛,被一分为二,一股向东,俗称“枫桥塘”,趋阊门;一个趋南,就是寒山寺前的“枫江”。1954年西塘西侧开了新运河,枫江才失去了往日的繁忙。


寒山寺《枫桥夜泊》诗碑千年诅咒之谜[组图]
《枫桥夜泊》(箫)网址:http://music.guqu.net/guquplayer1.asp?UrlID=1&MusicID=10418
《枫桥夜泊》(箫)
创古筝听觉极致盛宴 任洁的古筝怀想《枫桥夜泊》

你在远方是否会唱起那首古老的离歌—枫桥夜泊
词/曲:董修铭 专辑:同名专辑
越过了千山 也走遍万水
一个镇 一个村
我不停寻找 永恒的桃花源
总以为就在眼前
每次启程总会留下依恋
幸福遗憾都是考验
只有带着勇气再往前
但哪里是终点
月落乌啼 白色的霜 飘了一整夜
寂寞望着天 回忆不断交叠
江枫渔火 孤单的人 又辗转难眠
心里的愁太浓烈
越过了千山 也走遍万水
一个镇 一个村
我不停寻找 永恒的桃花源
总以为就在眼前
每次启程总会留下依恋
幸福遗憾都是考验
只有带着勇气再往前
但哪里是终点
月落乌啼 白色的霜 飘了一整夜
寂寞望着天 回忆不断交叠
江枫渔火 孤单的人 又辗转难眠
心里的愁太浓烈
姑苏城外 荒烟漫天 回家路还远
赶路的旅人 寒山寺借一歇
夜半钟声隐隐约约 在耳边回旋
客船满载着思念
客船满载着思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