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如何冲出“外国大豆”重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8:21:14
中国大豆,如何冲出“外国大豆”重围
日期:2008-03-28 16:28 作者:李朝民 来源:农民日报
——访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大豆权威育种专家王连铮教授
“我们在对待大豆认识上亟待加强,中国大豆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再不狠抓,油价可能还要涨,因为我们受制于人。”谈到当前油价飞涨的形势时,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王连铮严肃地说。
有一个事实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去年,我国进口大豆总量达3082万吨,是国内大豆生产总量的两倍多。同时,我国还进口成品豆油282万吨(需要约1500万吨大豆压榨而成)。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预测,2008年度大豆进口量将达到3400万吨左右。
随之,一个“大”问题产生了:现在,如果因某种突变因素,我们大豆进口量严重受限,那该怎么办?后果会是什么样子?不堪设想。也许这种突变短期内,可能不会发生。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是应该的。粮食安全也应当包括大豆安全。我们现在应做些什么?中国大豆的未来是乌云密布还是艳阳高照……
思考这些疑问,几乎让人窒息。为解开这些谜团,近日记者专访了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中国大豆权威育种专家王连铮教授。王老举重若轻、纵横捭阖的分析让我从“几近窒息”的边缘拉了回来。
“非转基因”是竞争优势
“中国非转基因大豆品种绝对不比国外转基因的差,转基因大豆有高产、高油、高蛋白品种,非转基因大豆同样也有。从某种程度上说,非转基因就是我们的竞争优势。”王教授说,“转基因大豆主要是抗除草剂,其它性状并未变;其实,有性杂交也是基因重组,而且是范围广泛的基因重组。”
当前,造成大豆大量进口的原因,主要是畜牧业发展需要大量饲料、油脂加工厂很多,高油大豆需求量大,而国产大豆含油量一般比进口的略低。进口大豆以转基因大豆居多,而国产大豆大都是非转基因大豆。于是许多人误以为转基因大豆好,非转基因大豆差,这种认识是欠妥的。由于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推广高产高油大豆品种,国产大豆含油量得到很大提高,而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品种。
据了解,像美国的转基因大豆,绝大部分是抗除草剂。大豆单产的高低、含油量和蛋白质的多少,则由品种的遗传性决定,与转不转基因无关。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还有争论,这给非转基因食品留下很大发展空间。
王连铮说,欧盟是全球大的大豆消费市场之一,很多人对转基因食品有一定保留,日本、韩国对转基因食品也持谨慎态度。澳大利亚一份调查显示,98%的人赞成强制性加贴转基因标识,65%的人不愿意餐桌上出现转基因食品。目前在国际大豆市场上,非转基因大豆价格要高出转基因大豆。从这一点看,国内非转基因大豆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因此,王连铮建言,我国应重点发展非转基因大豆。充分利用国内丰富的非转基因大豆资源,建设非转基因优质专用品种大豆生产基地,以便逐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同时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作用,可在大连、哈尔滨建立非转基因大豆的期货市场,制定合理的价格。
当然,转基因作为一项技术,中国应加强研究,但不能盲目生产转基因农产品;至于大豆,还是应把重点放在非转基因和有机大豆上。由于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可以推测,非转基因和有机大豆将会大受欢迎,这也许是其发展方向。
高产优质品种是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时下,要想解决我国大豆产需不足矛盾,最关键的是如何提高大豆单产并适当扩大面积。如果国内大豆总产量不能得到大幅度增加,依赖进口的现状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王教授说,“提高单产的关键在品种,同时又要良种良法结合,坦率地说,目前我国并不缺少高产、高油优质品种,缺的是将高产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结合,缺少组装配套集成创新并加以推广。”
就拿“中黄35”来说,它是新世纪以来,产量最高的大豆品种之一。据王教授介绍,该品种亩产达371.8公斤。“中黄35”具有高产、高油(23.45%)、抗性好、喜肥水、适应性广等特点,符合国家当前扶持油料生产的政策。农业部领导和各部门很重视该品种推广,推广面积今年将达6至7万亩,3至5年内可能会全面推开。
“中黄35”的效果如何?王教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黄淮海夏播区域试验亩产205.1公斤,增产12.47%,差异极显著;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亩产189.7公斤,增产8.5%,差异极显著。如按区域试验结果平均值推算,平均亩产197.41公斤(国内平均亩产120公斤),平均增产10.485%,亩增产大豆20.69公斤,如果按现在大豆3元一斤市价算的话,农民种一亩大豆直接增收124元。
据统计,“中黄35”适应播种区域总面积约1500万亩左右,如果依此标准推算,那么农民将直接增收约18亿元。当然,农民的实际收益可能要略低于这个数字,主要原因是农民还不能完全按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去做,效果自然要稍差些。
除“中黄35”之外,近些年,国家已累计审定了100余个大豆新品种,适合不同区域种植。王教授建议,国家对新育成的高产高油、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在不同地区进行大豆综合高产栽培示范和推广。据了解,农业部已在全国不同地区安排了多点的大豆高产示范,这对提高我国大豆生产水平,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大豆总产“疲软”的背后
至此,大家可能会“冒”出个疑问:国内大豆生产不光有自己的竞争优势,还有众多优质品种,既然如此,那么大豆总产为什么还那么少?
“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品种如推广不开,结果也白搭。俗话说:不见兔子不撒鹰。现在的老百姓就是这样,他们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高产良种和栽培技术,否则他们根本就不信,担心上当。”王教授说,“现在全国农技推广人员总共才几十万,要想把新的高产优质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开来,需要示范和一定的条件,特别是要有经费,否则,很难大面积推广或推广较慢。”“任何一项工作,抓而不紧,等于没抓。我国大豆生产水平近些年有一定提高,但提高不大、不够快。”
据了解,过去政府给研究大豆的科研机构投入经费是不够的。“七五”期间,国家一年对大豆科研攻关投入经费全国才72万元。最近,由于国家的重视,启动了大豆生产技术体系建设,参与体系的每一位大豆科研工作者一年的研究试验经费是70万元,今非昔比,这项计划受到大豆科技界的广泛欢迎。
“再一点,要加强全国的大豆科技协作。俄罗斯全国才1000多万亩大豆,有一个国家级的大豆研究所;而我国有1.4亿亩大豆,竟然没有一个专门的国家级大豆研究机构,让人费解。现在国内的大豆研究机构都很分散,形成不了合力,给集成创新增加了一定难度。”
王连铮说,政府给种大豆农民不仅补贴少,而且补贴区域还仅仅局限在东北及内蒙古春大豆区上,而对黄淮海夏大豆区和南方大豆多作区没有给补贴,建议政府应同样给予扶持。
时下有一些地方,由于熟期短、作物轮作的品种有限,如黑龙江和内蒙古的北部,只能种大豆;另外,南方也完全可以种大豆;那种认为中国不必抓大豆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那样,势必受制于人,价格、市场、产品等均要由别人来摆布,而自己却没有话语权。
复兴大豆产业的“良方”
为中国大豆能尽快冲出“国外大豆”重围,为此,王连铮煞费苦心地开出了根治大豆窘况的“良方”:关键在我们自身。
加强大豆科学技术研究:选育优质高产多抗性大豆品种,实行专品种生产;采用良种良法组装配套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如合理的耕作栽培措施、科学施肥等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大豆单产,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种植什么作物主要根据效益来决定。建议政府加大对种植大豆的广大农民的支持力度,只要效益好,农民是愿意种植大豆的,省时省力。
适当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目前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为1.3-1.4亿亩,在调整作物结构时,建议适当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特别是黄淮海地区,过去曾达到过9000万亩,而现在只有4000多万亩。长江以南地区也可多种一些大豆,大豆在南方是大有可为的;近些年,华南农业大学在抓我国南方大豆生产方面取得很大成绩,采用他们培育的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亩产可达200-250公斤;抓东北大豆生产是对的,但光抓东北,大豆总产上不去,有一个均衡增产问题。
加大对大豆生产、大豆科研、原良种繁殖和新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鼓励大豆深加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国内外市场急需的大豆制品,利用科技将大豆变为“金豆”,利用期货市场来调整大豆价格体系,促进大豆产业化。
加强对进口大豆的管理,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以便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部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持保留态度,因此,应对转基因食品加以标识,以便消费者自主选择。
中国大豆可采用走出去的战略,其原则是“发展生产、互利共赢”。比如,可把我国优良大豆品种和技术拿到非洲等国外地区进行示范,既解决了我国耕地不足的矛盾,同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又是一个促进,是一件具有扶贫意义的好事,建议有关部门可以把中国大豆走出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给予支持。
此外,王连铮还建议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积极导引,统筹大豆生产、科研、加工、销售,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链条。随着大豆振兴发展计划的实施和大豆产业体系的建立,他坚信我国大豆产业必会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