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农村80后蚁居族比城市80后更需关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04:42
 联合早报:农村80后蚁居族比城市80后更需关注 

中新网1月18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8日刊文说,生活在中国大城市的农村“80后”,大多数为农民工。与城市“80后”相比,他们生活面临很多困难。对于农村80后蚁居族,政府更应提供教育、法律、医疗、养老等各方面保障措施,甚至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比如住房,更应该为他们提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让他们安居,为中国建设多贡献一份力。

文章摘编如下:

生活在中国大城市里的农村“80后”,大多数为农民工。据《中国青年报》调查,“80后”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60%,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只有少数通过读书、做生意或者农村开发而落户大城市。然而,不管他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大城市,与城市“80后”相比,他们生活各方面都面临很多困难。

来自重庆市渝北区石船镇金滩村六社的叶伟(29岁),小时候家境不好,12岁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在家与父母一起务农,15岁到重庆沙坪坝区一餐厅当学徒学厨艺,18岁艺成后在餐厅做厨师至今,23岁与一农村女孩结婚,并生育了一对双胞胎女儿,现在一家四口和另一个三口之家,合租一个60多平米的房子,堪称富有特色的“农村80后蚁居族”。

他说,在大城市里生活了14年,除了厨艺之外,其它什么也不会——电脑不会、与城市人沟通相处不会,甚至常常连话都不会说。每天起早贪黑,每月收入也不过2000多元(人民币,下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农村“80后”不仅是学历低的在城里生活困苦,即使有了文凭,生活也不一定能获得改善。

来自重庆统景镇的张勇(28岁)虽然是重庆大学的一名高材生,但时不与他,大学毕业至今,没有固定的工作,靠打零工为生,且居无定所,与一群同病相怜的人“蚁居”。

他受访时自嘲说,高学历又如何,名校又如何,到头来还不是沦落街头。读书,除了能给自己和农村的父母一点点虚荣心之外,什么用也没有。

他认为,像他这样的农村80后“寒儒”,在大城市的感觉是爹不疼、妈不爱。他觉得自己既对社会没有贡献,对父老乡亲也无法交代。展望未来,他觉得茫然,不知何去何从。

中国的“80后”已逐渐步入而立之年,许多城市“80后”不需要操心房子、吃饭穿衣,可以“啃老”,但绝大多数的农村“80后”,则还在绞尽脑汁,在为安家、子女四处奔波。

据本报调查,近六成30岁的城市“80后”薪酬不高,恐惧家庭责任,接近半数人群仍然处于无房无车的单身状态。

相比之下,几乎90%的农村“80后”都已成家生子,但超过90%在城里没有房子,生活不富裕,最期待的就是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子女能享有大城市的教育。

叶伟说,他最大的梦想是在城里有一套房子,可以安身立命,让两个女儿有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再就是让老婆有一份工作,分担一些家庭的经济压力;至于他自己,已经是这个样子了,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打工挣钱,能养活一家老小就足够了。

在重庆大学念大四的农村“80后”女生贺玲,希望大学毕业后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省吃俭用三年,存够购买一套小房子的首付款。她说:“房子是人生的第一大事,没有自己的房子,在大城市里根本没有办法立足。哪怕在大城市生活10年、20年,依然是一个外来的流动人口。”

也是农民家庭出生的周财(29岁)当年靠父母种地那点微薄的收入和四处借钱完成了大学学业。他的运气比较好,在一家大型外资企业上班,工资待遇各方面都不错,在大学毕业两年后还清了读书时的欠款,并决定购买一套小房子。

他说,有一套房子一直是他的最大心愿,因此不顾家人的反对,四处筹集首付款,终于买下了一套45平方米的房子。“自从买了房子之后 ,生活变得既幸福又辛苦。幸福的是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可以稳定下来,辛苦的是每个月大部分收入都要用于还债,生活非常拮据。”

心理咨询师陈香认为,农村大部分“80后”,如农民工和贫困大学生虽然也被关注,但由于这一集体在身份认同上的分化,没有受到与城市“80后”一样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与政策息息相关。

她呼吁有关部门同等对待城市人和农村人。陈香说:“对于农村80后这一代人,政府更应该为他们提供教育、法律、医疗、养老等各方面的保障措施,甚至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比如住房,更应该为他们提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让他们安居,让他们为中国的建设多贡献一分力。”(潘洪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