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筠筠:当代中国城市各阶层审美状况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28:54
作者:佚名   来源:中山大学哲学系   点击:2368   时间:2005-12-15   编辑:xsy

当代中国城市各阶层审美状况分析
罗筠筠
(中山大学 哲学系  广东广州 510275)
摘要:本文认为建构一个民族的审美文化的关键在于人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行为方式,并分析了当代中国城市中各不同阶层人在审美观念、审美行为方式方面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在建构21世纪中国审美文化各个阶层的作用与需要努力之处。
关键词:审美文化 审美观念 审美行为方式
Analyze of Aesthetic Status of Each and Different Stratum in Modern Chinese City
Luo Yunyun
(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SunYat-Sen university  510275)
Abstract: This thesis thinks that the key of construct aesthetic culture of a nation is the person‘s aesthetic idea and behavior method, and analyzed the each and different stratum person of insid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y in the aesthetic idea, and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havior method, here the foundation up discussed in the construction function for each of stratum to is diligent with demand of place of 21 century Chinese aesthetic culture.
Keywords: aesthetic culture    aesthetic idea    aesthetic behavior method
随着一次次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和新生产方式的出现,其后果是地球上的绿地的日益减少,现代化的城市不断增多,伴随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企业厂房而来的是老城市的越扩越大、新城市的相继出现,农业人口的越来越少和城市人口的拥挤爆炸。其必然的结果是城市人口组成的更加复杂化,它则造成了城市社会人文环境与审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今天考察一个社会的人文环境与城市的审美文化特点只从某一群落的角度入手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其人口组成中既包括知识水平较高、文化素养较好的知识圈、亚知识圈、白领阶层的成员,也包括知识水平一般、文化素养平平的工人与服务性行业及其它蓝领阶层的成员,还包括较少文化知识、终日为生存奔波的大量由农村涌向城市的务工人员。显然,他们的审美观念体系和审美行为方式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而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审美文化需求所出现的各种审美文化产品(包括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水平和审美功能作用也是有所差异的。然而,它们却共同组成了当代城市审美文化的交响曲,研究当代城市审美文化必须对其给予同样的重视,不能顾此失彼,尤其对文化层次较低的人口的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审美行为方式的走向自觉和审美文化需求的逐渐升华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城市审美文化水平日益进步的关键。
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的,既然是以人为中心,这个人就不可能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中活生生的具体的人,这也就与我们这里所分析的城市人口层次的形成中的人找到了交叉点。对于城市中不同层次的群体来说,他们对于设计文化的要求也是有一定差异的。
当代城市审美文化的问题十分复杂,尤其是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人们的许多观念还处在转变的过程中,缺乏稳定性和成熟性。这里试图通过对城市中上述三种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口组成(这种区分只是大致的,不能排除例外现象,如知识分子中也有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较低的,普通百姓和民工中也有艺术修养和审美欣赏水平较高的)的审美观念体系、行为方式的及其审美文化需求的特点、他们对不同设计文化特点的选择的初步分析,大致勾勒出当代城市审美文化的特征。
一、知识阶层
这一阶层指当代社会中不同层次的知识分子。主要包括知识圈(科研人员、大学教师和各门类的从事艺术创作、或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艺术家)、亚知识圈(包括中小学教师、大学生、各种传媒的主创和从业人员及艺术修养较高的其它职业的人员)、白领阶层(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大企业、中外合资企业、高科技、商业、高级饭店等的管理人员等),这一部分城市居民由于文化水准和艺术修养较高,因而在艺术与审美欣赏方面具有较为敏锐的感受力、准确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创造力,他们的审美趣味相对来说比较高雅、广泛,他们的审美期待视界也比较开阔、包容,相应地他们的审美参与态度表现得积极主动、审美追求显得自由开放。
但是,这部分人在城市人口中只是少数,而且本身发展也参差不齐。其中只有极少部分的人属于最为理想的审美消费群体,符合上述各种标准。大部分人的审美观念和行为及所欣赏的审美文化产品的种类并不十分稳定,在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环境影响下,他们可能上升为理想的审美文化消费者,但也极有可能在不利的环境中随波逐流,下降为较低层次的审美文化消费者。此外,其中还有一部分人属于层次较低却附庸风雅,这些人的审美观念和行为大多没有个性,追逐时髦,因而也不够成熟。无论怎样,他们是城市审美文化向符合人类最高审美理想过渡发展的希望。正是在这一部分人的支持、保护、投入和呼吁下,严肃艺术或高雅艺术的小舟,才没有被通俗艺术的汪洋大海所吞没,也正是由于有这部分人的存在,在今天商品经济大潮中终归还有非商品化的艺术幸存。这部分人中的许多人,是当今城市审美文化的直接创造者,诸如各类艺术家、各种生活用品的设计师和各种传播媒体的主创者,正是由于他们中大部分人能够维护自己的职业尊严、严守自己的职业规范、奉献自己的创造精神、追求更高的审美理想,因而才使今天的城市审美文化中出现了新的特点,即高雅的艺术性、珍贵的独创性、强烈的审美感染力等。
具体来说,在艺术类的审美文化产品中,他们欣赏和偏爱的是,内容涉及或关心历史上或当代社会现实中重大课题,形式上具有独创性、严谨高雅,有自己独立的艺术主张、不媚俗、不为商业化所左右,具有寓教于乐的审美净化功能、使人在对其的审美欣赏中得到某种启示与升华的作品。同样的,这类作品由于题材严肃、技巧高深、追求永恒的艺术长久性、相对来说娱乐消遣性少一些,因而也需要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人才能认同和欣赏。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审美欣赏趣味也与众不同、独具一格,但却并非华众取宠。如在对服饰的选择上,注重与自身的容貌体态相协调,而非一味追求时尚、赶时髦,因对艺术与审美规律有一定的把握和自觉,所以懂得如何通过服饰来扬长避短、衬托自己的美。
一般说来,在服饰上的审美品味趋向于款式、色彩等的简洁、淡雅、个性、和谐。这种审美观念也表现在对居室的设计与装修上,大多并不盲目追求“五星级”式千篇一律、摆阔示富的庸俗设计,而是注重与自己的职业与工作需求相结合,在家具和室内陈设品的选择上多从功能、审美、经济三方面通盘考虑,既满足功能、又具有审美效果、自然温馨,而非只顾攀比、多多益善、没有主调、杂乱俗气。此外,即便是处于同一文化层次中的人,其文化心态也是由其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家庭影响、个人兴趣及年龄性别等各方面的条件决定的。以室内设计陈设来说,今天人们往往喜欢在家庭居室内装饰一些欣赏性的工艺品,诸如书画、壁挂、牙雕、贝雕、木雕、盆景、插花、古玩、泥塑等。它们在装点室环境方面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构成室内艺术气氛的核心,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如果摆在显赫的位置上,顿时可以将整个房间烘托起来。其次,工艺品还有填补空间的作用,也就是在一些显得空荡、单调的角落,用一个小摆设加以调剂。可以调整室内一些不够完美的构图,并通过本身所带有的审美特色点缀室环境。但是,在选择陈设物品时,不同知识文化层次的人,表现出了明显不同的审美趣味与特点。对于我们这里所分析的知识圈中的大部分人来说,他们基本上能够掌握几条原则:即,使其所选择的物品有“画龙点睛”作用,宁缺勿滥;并且能够掌握构图章法,寓统一于变化之中,寓丰富于精炼之中;同时也注意考虑其视觉效果,即欣赏者的视野,使其位置、高度在视觉范围内,这样才便于欣赏。
总之,这一层次人的审美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特点是能够较好地协调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把感性需求和理性升华结合起来,通过对艺术品及具有审美特点的非艺术品的审美创造、审美感兴、审美欣赏等过程,既得到感性上的审美快慰和满足、也实现理性上的审美净化与升华。同时,他们的审美创造、审美批评等行为,由于具有较强的自我反省和社会批判作用,因而也是建构高层次的社会审美文化的直接动力。
二、市民阶层
主要指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所代表的一般市民,这部分人包括工人、服务性行业人员(店员、司机等)、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个体户、下岗待业人员及大量的原为普通职工的退休老人等。这一部分人在中国的城市中占大多数,因而是建构新型城市审美文化应该给予特别关注与重视的方面。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相对偏低,所以这部分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也相对差一些,因而他们的审美感知力不够敏捷、想象力不大丰富、领悟力较为肤浅、创造力也不太活跃,其审美趣味比较平庸、单一,审美期待视界相对狭小、偏激,对于现实中各种流行的艺术潮流和审美风尚没有独立的思考和很强的辨别能力,不一定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欣赏活动,较易满足,缺少更高的审美追求。他们对于艺术与审美的品味与理想,大多只停留在娱乐与消遣的层次上,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愿望去对其进一步思考,当然也不注重从中得到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和审美升华。或者可以说,艺术只是他们打发闲暇生活的一种手段。大多数人忙碌一天、吃过晚饭后习惯性地打开电视、其对播出内容的选择一般只停留在是体育还是剧集、把一部已看了开头的电视剧看完,如果没有多少频道选择自由的话、一个台从头看到尾也没关系,只是消磨晚上这几个小时的时光而已。正因为如此,他们所喜爱的是那些投其所好的通俗性的艺术作品,这类作品(无论小说、影视剧、音乐或卡通画等)一般不关心和涉及社会现实中的重大问题,而是就事论事地纠缠于一些家长里短、男欢女爱的烦琐小事,浅显易懂,不会对人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形式上或平铺直叙、或搞些哗众取宠的小技巧,穿插一些喜剧性的佐料,有些作品甚至出于商业性目的有意地迎合一些低级趣味。其审美功能也只停留在娱乐与消遣的层面上。
这种艺术审美文化的总的特点是感官性、消闲性、平面性、娱乐性、流行性和快餐性,它虽然能够给人以暂时的痛快和满足,但却使人在不知不觉之中渐渐丧失了判断、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冯骥才曾讲到他的一对澳大利亚朋友“他们没有电视机,并非缺钱,而是因为他们憎恶电视。电视不必用大脑,只需用眼睛;电视是满足懒人的,慢慢会使人类变得愈来愈被动、低能,只会对着屏幕傻笑或傻叫。”这对夫妇固然有些绝对,但也说明了当今的大众传播媒介和文学艺术作品的浅薄、媚俗,的确有可能造成人的许多最基本的“人类”能力——诸如“读”、“写”、“表达”等——的退化。在日常生活领域,这部分人表现出了更大的追求美的意愿和兴趣,同时也敢于大胆地跟随时尚,并且能尽其所能地在这方面进行投资,如将一部分时间的金钱花费在美容、美发和对下一代的艺术培养上(学习音乐、绘画、舞蹈等)。
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艺术修养和适当的审美教育,所以他们尽管有追求美的愿望,但有时却会事与愿违。在服饰和室内装饰的审美品味上,基本上有两种倾向,一是比较自觉、大胆追求但有时不得要领,如在服装上,不能与自身的形象和气质相一致,对于服装审美功能中的协调感、分寸感和形式美的把握也不够准确;在室内装饰中也缺乏通盘的审美设计,结果是投资不少,收效甚微,现实中常见一些人进行的大的投资,一味讲究排场,珠光宝器,结果不但没有获得良好的审美装饰效果,反而适得其反,甚至造成烦琐零乱、画蛇添足的结果。
另一是有愿望却没主见,所以表现出来的是赶时髦、随大溜,这是这一阶层审美观念上最通常的特点,表面上看赶时髦是一种趋同心理,但本质上看,它是平凡普通之人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赏识的心理使然。现在社会上的一些商号、饭店、品牌往往冠以“皇”、“王”、“帝”、“霸”、“龙”、“亨”、“至尊”等名称,也是为了吸引和满足那些现实中不可能独领风骚的小人物。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讲,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一辈子对别人的评论充耳不闻或心甘情愿作平庸无能之辈,是不可能的,服装是修饰自己并引起他人关注的最简便的工具,因而大多数人都会本能地利用这一工具来实现自身的美化。但是,如果盲目地赶时髦,不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气质进行修饰就可能事与愿违。这也是足以引起关心城市审美文化建构的人注意的方面。
虽然这一层次人士的审美文化各方面的特征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他们也创造了属于自己阶层的许多能够自娱自乐、健康向上的文化形式,如相继流行的交谊舞、呼拉圈、大秧歌等。这些流行于城市中的自发的群众性审美文化现象,虽然没有什么创造性、艺术性上也很粗糙,但它的主要功能是把人从日常生活的常轨故辙中解放出来,消除现代城市生活的紧张与拘束,使人在娱乐之余,重新振奋起精神,全力去负担新的生活。这种审美文化活动虽然没有创造性的功能,但由于它是自发的、没有任何强制性的活动,因而对增进人们的情感、和谐社会空气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因为这种群众性的自娱自乐活动那种松弛、自由的气氛,使它不仅成为联络社区居民间情感的一根无形纽带,而且也使一定地区的社会关系得到重新调整,所以客观上有着提高人的文明修养的积极作用,虽然它重在消闲,但也具有净化人的情感的一面。
总的来讲,这一层次的审美文化的特点是,还不能够自觉地协调与平衡感性与理性之间关系,有片面发展感性倾向,因而对它的调整与建构关键在于使其能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建立起具有较高艺术与审美水准的审美观念体系,在进行审美欣赏与创造时,尽可能地靠近与认同高层次的审美文化消费者,最终从消遣型的审美文化消费者过渡到理想型的审美文化消费者。
三、外来务工人员
主要指城市中最低层次的审美文化消费者群体,这部分人大多数来自农村,如建筑队的工人、家庭保姆、集市贸易或沿街叫卖的小商贩、在一些小餐馆旅店打工的临时工、修车修鞋等小修理工、废品收购工等。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工作不固定、住所常更换、生活条件差、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有的拖家带口、早出晚归地在通向富裕的道路上奔忙。对于城市人来说,他们代表了较落后的农民意识,但对于大多数农村人来说,他们却是见过世面的文明人。的确,对于已经来到城市几年、十几年并已成为城市各种基本建设不可缺少的劳动力量的他们来说,完全将其排斥在城市人之外是不明智的。因为他们不仅长期生活在城市之中,而且在多年的城市生活的熏陶下,他们的眼界毕竟开阔了一些,一部分人在开始追求城市人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沐浴了城市审美文化的雨露,已经逐渐形成了“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和耳朵,况且无论他们将来是否回到农村,提高他们的审美文化的消费层次都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他们留在城市,则是城市审美文化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如果他们回到农村,将会把城市的审美文化品味带回去,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审美文化的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提高这部分人的审美观念体系和审美行为标准是十分艰难的,不仅在于主观方面的文化知识与艺术修养的贫乏和缺欠,而且在于他们现实生活的窘迫与局限,不要说他们极少可能进美术馆、音乐厅、电影院、剧场这样的文化场所,就连现在一般市民普遍所拥有的彩电、音响等娱乐设备也大多没有,笔者曾考察过几个建筑工人的“工棚”,这些住低矮、阴暗房间中、睡着大通铺的民工,有的十几、二十几人才有一架功能简单的小半导体,他们来到城市的主要目的是赚钱,所以起早贪黑很少闲暇时间,但如果遇到天公不作美,只好停工时,他们的主要娱乐便是打扑克或是互相传看一些过期的低俗小报和杂志,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此外,笔者还走访过几家以摆小饭摊为生的家庭,他们都是一家几口,年轻夫妇带着一、两个幼小的孩子,早晚摆摊,其它时间是操持进货和家庭生活,也几乎没有娱乐生活,甚至连农村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多大改变。而且他们并不觉得生活枯燥或缺少点什么,与他们谈论艺术审美问题,他们会觉得离他们太远,而且那是艺术家或城里人的事,自愿地把自己排除在外。开始我还对此感到惊讶和不理解,但是想到艺术与审美的确自古以来就是与闲暇相关的,对于为生活疲于奔命的人来说,的确很难提到议事日程上。
因而可以说,这部分人不仅几乎谈不上有什么审美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就是其审美感受与领悟能力也相当缺乏,从而他们也近乎没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欣赏趣味、期待视界和审美理想与追求,甚至可以说他们几乎生活在没有审美物化产品的小环境当中,相应地他们对于城市大环境中的审美文化氛围也无动于衷;他们的极少数的审美文化生活也是非常被动的;同时由于受过城市的熏陶,一些人由表现出对于艺术与审美产品的饥不择食的特点。所以,提高和改变这部分人的审美观念和行为是相当艰巨的任务,也不是少数人的力量可以实现的,它与整个民族的文明修养提升、社会经济财富的丰富及社会文化大背景的进步直接相关的,而且必须从主观与客观条件两方面入手才是行之有效的。同时,必须引起重视的是,在今天的社会经济转型期,如果一切只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对于文化问题得过且过或暂且搁置一边,它的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因而,从事美学研究和与审美文化建设直接有关的人员,首先应该对这一点有所自觉,并能力所能及地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罗筠筠,1959生,北京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