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27:54
儒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儒家 儒家思想 忠 孝 仁 義 格物致知 儒家人物 中國儒家人物

孔子 颜回 曾子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邵雍 周敦頤 張載
二程 朱熹 陸九淵 王阳明 罗钦顺
王夫之 朱舜水 曾国藩 熊十力

日本儒家人物

桂庵玄樹 南村梅軒 藤原惺窩
林羅山 木下順庵 新井白石
室鳩巢 雨森芳洲 祇園南海
石田梅岩 山下龍二 加地伸行

朝鮮儒家人物 王仁 崔致遠 薛聰 白頤正

安珦 禹倬 權簿 李齊賢 李穡
鄭夢周 鄭道傳 權近 李崇仁 吉再
徐敬德 趙光祖 李彥迪 李退溪 李栗谷

越南儒家人物 朱文安 黎括 阮廌 阮秉谦

黎贵惇 潘廷逢 張定

琉球儒家人物 程順則 向象賢 蔡溫 儒家经典 《四书》《五经》《十三经》 历史发展 中國儒學

焚书坑儒 独尊儒术 经学
玄学 理学 心学 气学 新儒家

日本儒學 明經道 紀傳道 薩南學派 海南学派

聖學 古義學 古文辭學
水戶學 石門心學

朝鮮儒學 退溪學派 畿湖學派 越南儒學 琉球儒學 相关事项 六艺 诸子百家 孔子弟子 纲常

科举 书院 国子监 儒教 孔庙

儒家文化圈 儒家思想的创立人——孔子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1]。儒家思想是一种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经典形成于孔子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从十四世纪下半叶起,明清两代朝廷将宋代形成的程朱理学定为官学,形成流传至今的儒家主流。

儒家思想对中国,东亚、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奉儒学为官学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帝国被民国取代以后,儒家思想受到了外来新文化最大限度的冲击,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同時,儒家思想是東亞地區的基本文化信仰。

目录

[隐藏]
  • 1 词源
  • 2 儒家的思想和主张
    • 2.1 伦理学
    • 2.2 政治学
    • 2.3 史学
    • 2.4 经济学
    • 2.5 科学技术观
  • 3 儒家的歷史
    • 3.1 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 3.2 儒学的形成
    • 3.3 秦儒
    • 3.4 獨尊儒術与天人感应
    • 3.5 今古文之爭
    • 3.6 唐儒道统之说
    • 3.7 程朱理学
    • 3.8 事功学派
    • 3.9 亡国后的反思
    • 3.10 中体西用
    • 3.11 近代对儒学的冲击
  • 4 儒家思想的特点和評論
  • 5 儒家主要派別
    • 5.1 儒學分支
  • 6 儒学的影响
    • 6.1 作为宗教的儒学
    • 6.2 對中國的影響
      • 6.2.1 文化
      • 6.2.2 政治和經濟
    • 6.3 对东亚的影响
    • 6.4 对欧洲的影响
    • 6.5 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 7 相关条目
  • 8 註釋
  • 9 参考文献
  • 10 延伸閱讀
    • 10.1 中文書籍
    • 10.2 日文書籍
      • 10.2.1 概説書
        • 10.2.1.1 傳記
        • 10.2.1.2 五經
      • 10.2.2 四書
    • 10.3 英文書籍
  • 11 外部連結

[编辑] 词源

《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 儒字有二種意義:其一,即有道之士。《漢書·司馬相如傳》顏師古注說:〔凡有道術者皆稱儒〕。就用《說文解字》的最後一義。可見「儒」即今所謂「學者」,是極普泛的一種名稱。《論語》,孔子對子夏說:〔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可見那時只稱有知識材藝者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儒”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

“儒”字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字义是“雅”、“优”及“和”的意思,从“人”从“需”,指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自春秋、戰國、秦、漢以後起,儒家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

[编辑] 儒家的思想和主张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编辑] 伦理学

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謂人與人之間應注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遊,遊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要有抱负而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编辑] 政治学

儒家政治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历史上经常出现起义、造反推翻一个朝代的现象,所谓“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以至于某些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中国人是一个“喜爱暴动和反抗的民族”,在灾年“吃大户”成为一个可以被容忍的半合法现象[來源請求],每一个皇帝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中国的封建社会和西方的不同,在频繁的朝代更迭中不断地进行改革,除元清两代的部族政治外,贵族与平民的界限日趋模糊,宋代以下更是造成了“平铺社会”[2],所以可以持续如此长的时间。

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编辑] 史学

儒家有一个重视编修历史的悠久传统。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但是孔子编修《春秋》,不单纯记载史事,而且也通过遣词用字的方法,体现出一套褒贬倾向,借此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称之为“微言大义”。由于历代儒家学者的努力,中国的编年史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开始,一直到今天,一年也没有中断过[3]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盗墓人在魏国古墓发现一部书简书,是魏国人写的编年史,被称为“竹书纪年”,内容有些地方与孔子春秋相同,但是也有一些重要内容完全不同,因此后世有人怀疑儒家记载历史的真实性。

[编辑] 经济学

儒家重义轻利,重官轻商,重本抑末,与现代商品经济不相适应。

[编辑] 科学技术观

儒家不重视分科领域专业知识的研究。子日: “君子不器。”朱熹的解读是:“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这是儒家轻视专门人才的思想根源。明代撰写《天工开物》的宋应星,也是六次科举不中,才转而研究科技专业知识的。

[编辑] 儒家的歷史

[编辑] 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应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是中国历史上学术与言论的开明时代。

[编辑] 儒学的形成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禮、樂、射、御、書、數)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但是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

[编辑] 秦儒

主条目:焚书坑儒

秦始皇消灭六国,建立秦朝,推行中央集权郡县制,以淳于越为代表的秦儒主张地方自制分封制,后来遭到秦始皇的残酷镇压,史称“焚书坑儒”。汉代之后,儒家基本上主张维护中央集权,与秦代儒家有很大的不同。

[编辑] 獨尊儒術与天人感应

主条目: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在汉初,当时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思想,所谓黄老道行无为之治。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的根本。鉴于秦朝苛政的覆灭,统治阶层意识到仁政对于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三百餘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术,作为独尊儒术的基础学说。

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

董仲舒还强调“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君王施政不仁,天就会有所表示,称之为“天人感应”,这意味着君权之上还有一个神权,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对君王有一定的制衡作用。这是汉儒的一个特点。

[编辑] 今古文之爭

秦焚書坑儒之後,除易經外,儒書基本絕跡,靠儒生的記憶背誦才流傳下来。汉朝獨尊儒術以后,五经通過年邁的儒者得到復原,以漢隸書寫,稱今文經學。但後來在孔子故居發現隱藏了一部分儒經,以孔子時代的蝌蚪文記載,刘歆做了很大整理,稱古文經學。兩者在流傳文本和經典解讀方法上均有差異,但其後經學家鄭玄基本統一了今古文,今古之爭漸息,儒經在文本上的爭議被平息,至宋朝,朱熹對《大學》文本作了修正,但被其後明朝的王陽明所反對,並推崇古本《大學》,於是又開始流傳古本。明太祖朱元璋曾欲對《孟子》進行刪節,但因遭到臣屬以死要挾的強烈反對而放棄。直至清末,時局動蕩,人心思變,疑古之風日盛,今古文之爭又起。康有为认为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是新莽一朝之学,非孔子之经。但又被其後的學者所駁斥。今天所看到的儒經,大多源自漢儒的流傳,而解讀上,則承襲了宋明儒的思想。

[编辑] 唐儒道统之说

主条目:道统

唐代韓愈提出道統之說,《原道》認為“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4]韩愈又說:“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曾子。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5]韓愈本人則以孟子繼承者自居,并自谦说:“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6]。李翱说:“孔氏去远,杨朱恣行,孟轲拒之,乃坏于成。戎风混华,异学魁横,兄尝辨之,孔道益明。”[7]皮日休说:“千世之后,独有一昌黎先生,露臂瞋视,诟于千百人内。其言虽行,其道不胜。苟轩裳之士,世世有昌黎先生,则吾以为孟子矣。”[8]

[编辑] 程朱理学

主条目:程朱理学

自汉以来至今,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但是也有低迷时期。魏晋时期儒学的地位被道教玄学替代。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朝时程朱理学为儒学主流,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但陸九淵與程朱理學不同,另有一套“明心見性”、“心即是理”的哲學觀點,經明朝王陽明又發展為心學。

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相当部分是来自宋朝的解讀。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響。

民国以后,儒家从思想到形式的系统体系在民间和官方的存在转为主要保存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在中国人思想中的主流地位。

在中国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政府当局曾经带头“打倒孔老二”,但儒家思想在国人价值观中的主流地位并不可能去除,改革開放以后,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恢复、发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编辑] 事功学派

主条目:事功学派

在程朱理学发展的同时,还兴起一个强调“以利和义”,反对义利对立的儒家学派,成为事功学派。不过没有成为主流。

[编辑] 亡国后的反思

1644年,明朝灭亡,这是以汉人为统治者的中国第二次亡国。明亡之后,以黄宗羲为代表的一些儒家学者对历史进行了反思,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清代中期,戴震批判朱熹理学“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编辑] 中体西用

明清以来,西学东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之后,面对西学的压力,清代儒家开明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张。

[编辑] 近代对儒学的冲击

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致使人们对中国文化作出反思,儒学内部龚自珍、魏源等,以汉学批宋学,主张改革,成为近代儒学中的异端。之后,又有三次对儒家思想的较大冲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中,草根阶层对儒学的冲击。第二次是戊戌变法时代,变法派思想家对儒学的冲击。第三次是民国成立之后的五四运动,各类激进主义新思潮对儒学的冲击。

面对冲击,儒学也作出反应。康有为陈焕章创立孔教,将儒学宗教化。而学衡派的学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做出了深刻的研判,产生了新儒家。

[编辑] 儒家思想的特点和評論

儒家思想不同其它宗教。一般的宗教,往往力图一统宇宙,把“自然”、“科学”和“人”、“社会”的问题建立在一个体系之下,在当时无法理解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各种宗教则做了各种编造。而人类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呈现日渐增长的状态,因而过去宗教的设论不断地变成谬误。而儒家思想关注的中心并非“自然”、“科学”,而是人和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但儒家對宇宙各種現象有自己的解釋,而且相信人間各種道德禮節都源於形而上的宇宙自然規律,而人則通過踐行這些道德禮節來達到天人合一。此處所謂儒家思想指的是秦朝焚書坑儒後的儒學學說,與先秦儒學有所差異。

先秦儒學是指未經漢儒天人感应之說改造的原始孔孟思想。譬如子曰:[六和之外存而不論],子曰:[敬鬼神而遠之],說明孔子其實不講玄幻鬼神之事,而孟子則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此處明言[善之四端]是天生即內在每一個人心中的,而不涉及外在的形而上之宇宙自然規律。先秦儒學著重個人自身的努力,而非外在的條件,譬如孟子曰:[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人皆有善心,只要發揚四端,則皆能為善,若放棄為善則失之,[每個人只要有意願則皆能為善]。惻隱之心是自然的由內心發出,因此不需假外在條件,只需問自己是否願意為善而已。先秦儒學與漢儒以後的儒學學說,存在著許多差異,不宜合併而論之

[编辑] 儒家主要派別

  • 思孟學派
    • 宋明理學
      • 心學
      • 气学
  • 今文學派
    • 公羊學
    • 讖緯神學
  • 古文學派
    • 訓詁學
  • 孔教

[编辑] 儒學分支

按宗師分

子夏儒學 荀子儒學 朱子學 陽明學

按時代分

先秦儒學 漢學 宋學

按範疇特色分

仁學 禮學 理學 心學 性學 易學 道學 實學 事功學

按地域特色分

魯學 洛學 蜀學 閩學 臨川學派 浙東學派 泰州學派

詳細分支學派
  • 程朱学派
  • 崇仁学派
  • 船山学派
  • 春秋公羊严氏学派
  • 春秋公羊颜氏学派
  • 慈湖学派
  • 次仲学派
  • 存斋晦静息庵学派
  • 大夏侯氏尚书学派
  • 大小戴礼学派
  • 大兴二朱学派
  • 钓台学派
  • 定□学派
  • 定川学派
  • 东发学派
  • 东莱学派
  • 东林学派
  • 东原学派
  • 东整学派
  • 东樵学派
  • 端临学派
  • 尔雅学派
  • 二江学派
  • 二曲学派
  • 二万学派
  • 范吕学派
  • 范许学派
  • 方耕学派
  • 费氏易学派
  • 丰芑学派
  • 伏氏尚书学派
  • 高平学派
  • 高氏易学派
  • 萧同学派
  • 晓庵学派
  • 功利学派
  • 古灵学派
  • 古论语三家合一学派
  • 古论语学派
  • 古微学派
  • 古文经学派
  • 古文尚书学派
  • 关学
  • 漆雕氏儒学派
  • 漆书尚书学派
  • 齐论语学派
  • 齐诗学派
  • 广平定川学派
  • 广平学派
  • 龟山学派
  • 韩诗学派
  • 韩氏易学派
  • 汉上学派
  • 汉学
  • 和靖学派
  • 河东学派
  • 鹤山学派
  • 横浦学派
  • 横渠学派
  • 衡麓学派
  • 恒斋学派
  • 胡学
  • 湖湘学派
  • 华阳学派
  • 槐堂学派
  • 淮南九家易学派
  • 晦翁学派
  • 兼山学派
  • 健庵学派
  • 江右王门学派
  • 介轩学派
  • 金华学派
  • 今文经学派
  • 荆公新学
  • 景迂学派
  • 静明宝峰学派
  • 静清学派
  • 静修学派
  • 静庵学派
  • 敬庵学派(张伯行)
  • 九峰学派
  • 考亭学派
  • 馀山学派
  • □山学派
  • 葵园学派
  • 兰皋学派
  • 朗夫学派
  • 乐学派
  • 春秋公羊胡母生学派
  • 乐正氏儒学派
  • 理初学派
  • 里堂学派
  • 礼经高堂氏学派
  • 丽泽学派
  • 梁丘氏易学派
  • 临川学派
  • 刘胡学派
  • 刘李学派
  • 龙川学派
  • 娄山学派
  • 庐陵学派
  • 鲁论语学派
  • 鲁诗学派
  • 鲁学
  • 鲁斋学派
  • 鹿门学派
  • 吕范学派
  • 洛学
  • 毛诗学派
  • 孟氏易学派
  • 孟子学派
  • 勉斋学派
  • 闽学
  • 明道学派
  • 默堂学派
  • 木钟学派
  • 穆堂学派
  • 南湖学派
  • 南江学派
  • 南均学派
  • 南雷学派
  • 南皮学派
  • 南轩学派
  • 南学
  • 南中王门学派
  • 凝斋学派
  • 欧阳氏尚书学派
  • 屏山学派
  • 朴学
  • 朴斋学派
  • 颜李学派
  • 颜氏儒学派
  • 齐学
  • 起庵学派
  • 钱塘二梁学派
  • 潜邱学派
  • 潜研学派
  • 潜庵学派
  • 潜庵学派(辅广)
  • 清江学派
  • 秋农学派
  • 邱刘学派
  • 曲园学派
  • 容甫学派
  • 儒家学派
  • 三礼学派
  • 三鲁学派
  • 三魏学派
  • 三原学派
  • 上蔡学派
  • 深宁学派
  • 慎修学派
  • 师山学派
  • 施氏易学派
  • 石□学派
  • 石渠阁讲论会
  • 实斋学派
  • 士刘学派
  • 授堂学派
  • 蜀学
  • 双池学派
  • 双峰学派
  • 水心学派
  • 说斋学派
  • 思、孟儒学派
  • 宋学
  • 苏斋学派
  • 梭山复斋学派
  • 泰山学派
  • 泰州学派
  • 陶楼学派
  • 田氏易学派
  • 亭林学派
  • 宛溪学派
  • 王学
  • 王张学派
  • 望溪学派
  • 未谷学派
  • 味经学派
  • 武夷学派
  • 五峰学派
  • 勿□学派
  • 西山葵氏学派
  • 西山真氏学派
  • 西庄学派
  • 息园学派
  • 惜抱学派
  • 夏峰学派
  • 献县学派
  • 湘乡学派
  • 象山学派
  • 小夏侯氏尚书学派
  • 小夏侯氏尚书学派
  • 孝感学派
  • 孝经学派
  • 校口学派
  • 谢山学派
  • 新学
  • 啸山学派
  • 啸山学派
  • 砚溪学派
  • 杨园学派
  • 阳明学派
  • 养一学派
  • 养知学派
  • 姚江学派
  • 伊川学派
  • 伊洛之学
  • 仪征学派
  • 永嘉学派
  • 永康学派
  • 用六学派
  • 愚山学派
  • 玉山学派
  • 豫章学派
  • 渊如学派
  • 元城学派
  • 元城学派
  • 越缦学派
  • 岳麓学派
  • 粤闽王门学派
  • 月亭学派
  • 张祝学派
  • 赵张学派
  • 浙东学派
  • 浙中王门学派
  • 震沧学派
  • 震泽学派
  • 郑堂学派
  • 郑学
  • 止修学派
  • 止斋学派
  • 挚甫学派
  • 仲良氏儒学派
  • 周官礼学派
  • 周许学派
  • 朱学
  • 竹□学派
  • 孜堂学派
  • 紫阳学派
  • 子居学派
  • 子夏儒学派
  • 左海学派
  • 儆居学派
  • 巽斋学派
  • 荀子儒学派
  • 茗柯学派
  • 荥阳学派
  • 堇浦学派
  • 蒿庵学派
  • 蕺山学派
  • 涑水学派
  • 濂洛关闽
  • 濂溪学派
  • 濂学
  • 婺学
  • 桴亭学派
  • 懋堂学派
  • 稷下学团
  • 籀口学派
  • 艮峰学派
  • 艮庭学派
  • 艮斋学派

[编辑] 儒学的影响

[编辑] 作为宗教的儒学

儒家文化的哲学认为时间是有始无终的一条因果链,空间是有限的,可范围在不断扩大,由于儒教是一种准唯物的宗教,只关心现世,将来世交给其他的宗教,因此对其他宗教有很大的宽容性,任何宗教,只要不试图干涉现世的政权,都可以在儒教的背景下存在,这在封建社会的世界是绝无仅有的。所以儒教发源地中国是历史上最早实行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在儒家文化圈内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宗教战争,世界任何地区在宗教战争中失败的一方,都可以到中国继续传教、发展,儒家文化圈(包括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像一个黑洞,任何外来文化都会被吸收和消化,改造为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主动扩张,而是使周围文化一层层塌陷进来,被同化,是一圈一圈地缓慢扩张,周围文化被同化的程度非常高。[來源請求]

[编辑] 對中國的影響

[编辑] 文化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编辑] 政治和經濟

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

[编辑] 对东亚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專制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南韓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

在南韓,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进入南韓社会,韩国政府依然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在韓國,早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这说明儒学早已传入朝鮮半島。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高句丽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家学说。百济于4世纪建立儒学教育制度。儒学在新罗传播,大约在6世纪。新罗统一后,进一步发展儒学教育,在中央设立国学,置博士、助教,招收贵族子弟传授儒家经典。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国王甚至亲“幸国学听讲”。与此同时,还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其中一些人考中状元,出现了一些著名儒学者,如强首、薛聪、金大向、金云卿、金可纪、崔致远等。高丽王朝建立后,在首都开城设立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在地方十二州设立乡校,广泛推行儒学教育。958年,高丽开始举行科举,把儒家经典列为主要考试科目,从而推动了儒学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私学(私塾)。12世纪初出使高丽的徐兢称赞朝鮮半島儒学之盛说:临川阁藏书至数万卷,国子监里“选择儒官甚备”。大街小巷上经馆和书社三三两两相望。少年们聚集在一起,跟随老师学习经书。年岁稍长者,便自己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借寺观之类的地方讲习切磋。社会各阶层的子弟,都“从乡先生学”。朝鲜王朝时期,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学,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舆论工具,极力加以推广。朝鲜王朝的儒学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官学系统,中央设成均馆,是为国家最高学府。另外在首都汉城还设有中学、东学、西学和南学等四学。成均馆和四学是中央直接管辖的教育机关。地方各道和邑设有乡校。这些学校都由国家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劳动者,用以作为办学的经费。私学是各地的儒家学者创办的私塾或书堂。私学日益发展,成为朝鲜王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朝鲜王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科举分文、武两科。文科考试须经三榜,考试科目主要有儒家经典以及有关现行政策和各种形式的汉诗。武科也进行三次考试,考试科目除兵学外,也考部分儒家典籍。总之,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在朝鲜王朝的500年间,起到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5世纪以前。据《古事记》所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他们还都曾作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讲授儒家学说。继体天皇时期(507—531)曾要求百济国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传授儒家思想,于是儒家迅速发展。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词汇和资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冠位十二阶”是以德、仁、礼、信、义、智为基本位阶,再各分大小两等,如大德、小德,共成十二阶。“十七条宪法”的宗旨是强调“君主至上”。如“国无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群臣百僚,以礼为本”,“承诏必谨”等,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圣德太子还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于是儒学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贵族官僚必修的教养。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大化改新的首领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都曾受教于中国留学生南渊请安和僧旻等人,并在他们的协助下制定了改新蓝图。701年制定的基本法典《大宝律令》对教育设专章(“学令”),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招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为必修科目。757年,孝谦天皇下诏,令全国每家必备一本《孝经》,奖励“孝子”、“贞妇”。701年,日本开始祀孔。768年,称德天皇敕称孔子为“文宣王”。藤原基经当摄政时(877—890年),“敦崇儒术,释奠之日,率公卿拜先圣,使明经博士讲周易”。由于统治阶级的积极扶持和奖励,这时儒学在日本已经超出贵族官僚上层社会范围而普及到各个阶层。南北朝时代,程朱理学传入日本,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但由于佛教的影响,儒学未能取得优势地位。只是到了德川时代,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朱子学)才摆脱了佛教的压制,达到空前繁荣的极盛时代。德川幕府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把全国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实行严格的等级身份制度。因此,需要一种维护身份等级制度的御用思想,而儒学的“名分论”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于是,儒学(朱子说)被规定为官方哲学,成为德川幕府的正统思想体系。藤原惺窝于1590年著《假名性理》,是最早用日文宣传宋儒“理性”的著作。后来受德川家康的召见,并为其讲授《大学》等儒经。1599年著《四书五经倭训》,使他成为日本第一个根据朱注而用日文字母训读《四书五经》的儒学家,被认为是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有门徒150余人,其中林罗山、松永尺五等都是日本著名朱子学家。林罗山历任儒官,作过将军的侍讲、顾问,参与幕政。他提出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论,以维护封建秩序。他在《经典题说》中写道:“天自在上,地自在下,上下之位既定,则上者贵下者贱。自然之理所以有序,视此上下可知矣,人心亦然。上下不违,贵贱不乱,则人伦正,人伦正则国家治,国家治则王道成,此礼之盛也。”林罗山以“天人相关”、“天人合一”的说教,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合而为一,从自然界法则引伸出人类社会的现存秩序,从而把社会的“上下贵贱之别”说成是合理的、永恒的。林罗山以儒学理论维护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发挥了巨大作用。

儒学在越南文化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东汉末年,廣西人士燮游学洛阳,研究左传、尚书等典籍,后来任交趾太守40余年。据《越南四字经》说:“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说明早在三国时期越南人就受到了儒学教育。10世纪,越南独立以后,各王朝的典章制度大都取法于中国,政府选拔人才也采取科举制度,以诗、赋、经义等为考试内容。13—14世纪之交,越南人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创制了越南民族文字,称为“字喃”。此后,中国儒家典籍大量传入越南。宋元时期,越南刊刻过不少儒家经典和汉译佛经。出现了不少明经的儒家学者。15世纪初,明成祖曾下诏,以礼敦致越南各方面人才到中国来,其中包括明经博学的儒学者。可见儒学在越南的影响之深。

[编辑] 对欧洲的影响

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首次将《论语》翻译成拉丁文,1687年利玛窦译本在法国巴黎出版。以后《论语》被转译成法文、英文等。1691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李明从中国回到法国,出版了《中国近事报道》和《论中国礼仪书》,向西方世界介绍东方的儒家思想并批评西方的堕落。

有学者认为,儒家學説推動了歐洲近代啓蒙運動,以伏尔泰、狄德罗、卢梭、洛克、休谟、魁奈、霍尔巴赫、莱布尼茨等人為代表的西方近代啓蒙先驅吸取孔孟学说,打破歐洲封建世襲和神學統治,催生發展了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人權观、博爱观、理性观、无神论观等現代觀念,促進了人文、政治、經濟、社會乃至科學等方面學説的發展。[9][10][11]

[编辑] 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台湾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崇文”、注重教育是儒家思想也是华人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编辑] 相关条目

  • 孔子
  • 衍聖公
  • 儒家经典
    • 四书
    • 五经
    • 十三经
  • 二十四孝
  • 儒家人物
  • 孔庙
  • 新儒家
  • 儒教
  • 儒教文化
  • 儒家社会
  • 儒家文化圈


諸子百家

九流十家:儒家 | 道家 | 墨家 | 法家 | 阴阳家 | 纵横家 | 名家 | 杂家 | 农家 | 小說家

其他:醫家 | 方技家 | 兵家

[编辑] 註釋

  1. ^ 任继愈:《中国儒教史·序》
  2.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ISBN 9787108015280. 
  3. ^ 萧功秦:从历史看儒家文明的生命力
  4. ^ 《原道》,《韩昌黎全集》卷十一
  5. ^ 《送王秀才序》,《韩昌黎全集》卷二十
  6. ^ 《与孟尚书书》,《韩昌黎全集》卷十八
  7. ^ 《祭吏部韩侍郎文》,《李文公集》卷六
  8. ^ 《原化》,《皮子文薮》卷三
  9. ^ 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
  10. ^ 赫德逊,《欧洲与中国》
  11. ^ 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

[编辑] 参考文献

  • 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 (1984). 《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 中華民國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编辑] 延伸閱讀

[编辑] 中文書籍

  • 張崑將,陳俊強,顏尚文,張嘉鳳,劉馨珺(2007).高明士 编:《中国文化史》.五南圖書出版公司.ISBN 9789571142722. 
  • 錢穆(1991).《孔子传》.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 余英時(1982).《史学与传统》 - 道统与治统之间. 
  • 陳來.《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ISBN 9789570329957. 

[编辑] 日文書籍

[编辑] 概説書

  • 加地伸行著《儒教とは何か》中公新書 ISBN 9784121009890
  • 加地伸行著《沈黙の宗教―儒教》筑摩書房 ISBN 9784480051998
  • 串田久治著《儒教の知恵―矛盾の中に生きる》中公新書 ISBN 9784121016850

[编辑] 傳記
  • 白川静著《孔子伝》中央公論社 ISBN 9784122041608

[编辑] 五經
    • 本田 済著《 易―中国古典選〈10〉》 朝日選書 ISBN: 9784022590107
    • 高田眞治?後藤基巳 訳 岩波文庫版 (上)ISBN 9784003320112 (下)ISBN 9784003320129
    • 加藤常賢著 《書経 上 新釈漢文大系》 明治書院 ISBN 9784625570254
    • 小野沢精一著 《書経 下 新釈漢文大系》 明治書院 ISBN 9784625570261
    • 目加田誠著 講談社学術文庫版 ISBN 9784061589537
    • 白川静著《詩経―中国の古代歌謡》中央公論社 ISBN 9784122041301
    • 竹内照夫著 《礼記 上 新釈漢文大系》 明治書院 ISBN 9784625570278
    • 竹内照夫著 《礼記 中 新釈漢文大系》 明治書院 ISBN 9784625570285
    • 竹内照夫著 《礼記 下 新釈漢文大系》 明治書院 ISBN 9784625570292
    • 《礼記》(《漢文大系》、冨山房、1913年。後、増補版あり)
    • 桂湖村《礼記》上下(《漢籍国字解全書》、早稲田大学出版部、1914年)
    • 安井小太郎《礼記》(《国訳漢文大成》、国民文庫刊行会、1921年)
    • 下見隆雄《礼記》(明徳出版社、1973年)
    • 市原亨吉など《礼記》上中下(集英社、1976‐1979年)
  • 春秋
    • 春秋左氏伝
      • 小倉芳彦譯 岩波文庫版 (上)ISBN 9784003321614  (中)ISBN 9784003321621  (下)ISBN 9784003321638
    • 春秋公羊伝
      • 林羅山訓点 菜根出版
    • 春秋穀梁伝
      • 野間文史譯 研文出版 《春秋学―公羊伝と穀梁伝》ISBN 9784876362011

[编辑] 四書

  • 大學
    • 宇野哲人《大学》《中庸》 講談社学術文庫 1983年3月 ISBN 4061585940
    • 金谷治譯注 《大学 中庸》岩波文庫 2004年5月6日 ISBN 9784003322215
  • 中庸
    • 金谷治 《大学?中庸》 岩波文庫 2004年5月6日 ISBN 9784003322215
    • 赤塚忠 新釈漢文大系《大学?中庸》 明治書院 1998年6月25日 ISBN 9784625570025
    • 荒川健作 《全訳 論語大成》 三恵社 2007年6月30日 ISBN 9784883615520
    • 島田虔次 中国古典選6《大学?中庸上》各朝日文庫 1978年7月 ISBN 978-4022601063
    • 島田虔次 中国古典選7《大学?中庸下》朝日新聞社 1978年8月 ISBN 978-4022601070
    • 宇野哲人《大学》《中庸》 講談社学術文庫 1983年3月 ISBN 978-4061585959
    • 俣野太郎 中国古典新書《大学?中庸》 明徳出版社 1968年2月 ISBN 978-4896192124
  • 論語
    • 武内義雄《論語之研究》岩波書店、1939年、ASIN B000J9BC3Q
    • 津田左右吉《論語と孔子の思想》岩波書店、1946年、ISBN BN07038153
    • 吉川幸次郎譯注《論語》上下、朝日文庫、1978年、ISBN B000J8QVDS等
    • 金谷治譯注《論語》岩波文庫、1999年、ISBN 4003320212 
    • 宮崎市定著?礪波護編《論語の新しい読み方》岩波現代文庫、2000、ISBN 4006000227
    • 宮崎市定《現代語訳 論語》岩波現代文庫、ISBN 4006000170
    • 狩野直禎《図解雑学 論語》ナツメ社、2001年、ISBN 4816330461
    • 荒川健作《全訳 論語大成》三恵社、2007年、ISBN 9784883615520
    • 吉田賢抗譯 《論語?新釈漢文大系1》 明治書院、1984年、ISBN 4625570018
    • 緑川佑介《孔子の一生と論語》明治書院、2007年、ISBN 9784625684036
    • 加地伸行譯《論語》講談社学術文庫、2004年、
    • 貝塚茂樹譯《論語》中公文庫、新版で中公クラシックス全2冊、2002年、
  • 孟子
    • 小林勝人譯 岩波文庫版 (上)ISBN 9784003320419  (下)ISBN 9784003320426
    • 貝塚茂樹譯 《孟子》 中公クラシックス版 抄訳
    • 内野熊一郎?加藤道理訳 《孟子?新釈漢文大系4》、明治書院、抄訳版だが新書漢文大系がある。
    • 宇野精一譯 《孟子?全釈漢文大系2》 集英社

[编辑] 英文書籍

  • Creel, Herrlee G. Confucius and the Chinese Way. Reprint. 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s. (Originally published under the title Confucius—the Man and the Myth.)
  • Fingarette, Herbert. Confucius: The Secular as Sacred ISBN 1-57766-010-2.
  • Ivanhoe, Philip J. Confucian Moral Self Cultivation. 2nd rev. ed.,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 Nivison, David S. The Ways of Confucianism. Chicago: Open Court Press.
  • Max Weber, 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 Yao, Xinzhong.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Confucian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