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证据没有一条可以肯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1:20:42
九大证据没有一条可以肯定(2010-01-15 01:12:08) 标签:倪方六 曹操墓 考古 理由不足

曹操墓“九大证据”没一条可以肯定

本文作者 倪方六

14号下午,接受了央视一套记者的采访。现已是凌晨了,很累,天亮后九点,就要去北京卫视做节目,上、下午各一场。这回,很荣幸,将有机会向批评我说“外行话”的刘庆柱老师,当面请教一些问题。

 

美女编导让我早早休息,明天好有精力上场,但我睡不着。先前看了社科院考古所对外公开的有关观点,觉得很滑稽,不说不快。我之前在接受香港南华早报采访时称,“曹魏高陵”,不就是曹操墓的另一种表述么?在考古认定上竟然游了文字游戏!

 

我觉得现在曹操墓的认定,欲盖弥彰,现在越来越像一种学术外的社会闹剧,已看不到学术的自重了。

 

这里,我把要与刘庆柱老师在节目中说的话,顺便写出来,先发到博客上——

 

 

之前,有专家抛出了认定曹操墓的“六大理由”,现在又公布了“九大证据”,理由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充实了——六条变九条了。可新的证据却没有什么,还是新瓶装旧酒。但,也有一个变化,与之前相反的是,在认定的态度和信用上,却起来越模糊,越来越下降。

 

之前,刘庆柱老师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称,现在的六大证据已“足可以认定是曹操墓了”。14号下午,中社院考古所“论坛”的公开活动中,专家又称只是“初步认定”——变了说法。最后,现任王所长在接受媒体询问时,又强调——“没有盖棺定论”。

 

“足可以认定是曹操墓了”——“初步认定”——“没有盖棺定论”。

 

这样的推理过程,已等于把之前一口咬定是曹操墓的观点否定了,充分说明,有关专家在此事已不再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但既然曹操墓没有盖棺定论,急急评出“09年度六大发现”又是什么意思?又急急召集新闻界干什么?想证明什么的?是把外界的嘴捂住吧,把你的所谓专家观众通过媒体来强行传播吧——我已经说不是定论了,请你们就不要质疑了。

 

考古学认定”是讲证据的,在证据不足,论证还不是十分充分的情况下,如此这般,还是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么?

 

主持考古发掘的潘伟斌先生在论坛上公布了初步认定此墓葬为曹操墓的“九大证据”。我现在来一一简单分析一下——

 

证据一、此墓葬为多墓室砖室大墓,主墓室为四角攒尖顶,和洛阳发现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顶形状相同,专家们一致认定其为东汉晚期大墓。

 

——这是断代的依据,姑且就专家说的没有一点问题,是一致的,这种墓就能算是曹操的,为什么不能是别人的?目前曹操墓的断代,仅是目测和考古对比,现在有一种很科学的检测手段——热释光,“热释光”的误差仅在一两年间,在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就可以做“热释光”检测,为何不拿块砖头到上海测一下?如果墓砖是在曹操死前公元220前一至两年烧出来的,证明是曹操墓的理由不是更充分一点?为什么不去做?是不是担心此墓砖是220年烧出来的?“专家一致”等于一定就对么?

 

证据二、此墓葬与同期墓葬相比,规模宏大,是王侯级墓葬,与曹操身份相符,整个墓室深达15米,符合曹植在其在其诗中描写的

 

——这更是笑话,难道除了曹操,别的人就不能享用?后来的染闵、高欢等,都没有资格享用这种墓?而且,是根据什么肯定它就是王侯级大墓,皇帝就不能用?功臣就不能用?又是用什么来对比它就是王侯墓的?就因为它有多个墓室?秦汉时大墓一般都深达10以下,都符合曹植诗中描写。在此之前,考虑到曹操奉行薄葬,生前没有建寿陵,下葬又很快,仅有22天,国内的学术界一直推测,曹操墓不会大,现在墓这么般大,又怎么解释?

 

证据三、墓葬地面情况符合曹操定下的《终制》,此墓葬所处位置比三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海拔高出十米,符合“因高为基”的要求。此次发掘墓室上面未见封土,更没有找到立碑迹象,完全符合《终制》“不封不树”的要求。

 

——那个时代施行秘葬的不是曹操一个人,后来代魏的司马晋室也是“不树不封”,《晋书·宣帝纪》(第一卷),司马懿先有“遗命”,预作《终制》,“不坟不树”。考古中未见封土?那墓是怎么挖出来的?土弄哪去了?退一步说,如果封土让古人取走了呢?又是如何判断没有立碑迹象的,如果石碑让盗墓贼盗走了呢,或是毁坏了呢?潘先生自己的书中,是写上曹操的墓地上曾有过建筑的哦,现在怎么连一点当年的东西也没有发现?

再说,在漳河北的河北境内,这样有古墓葬的高地很多,也是“因高为基”嘛。

 

证据四、符合文献资料记载高陵的位置。

 

——大概是这条史料吧——曹操墓的“西门豹祠西原上”。西门豹祠的位置确定了吗?就算西门豹祠的位置可以确定,“西”仅是一个大致的方向,史料上说明西边多远了吗?是几米,几十米,几里,几十里?

 

潘先生引用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的相州邺县条中明确记载:魏武帝西陵在县西30里,同书还记载有,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现在大墓所处的位置,西高穴距邺城14.5公里。姑且不论此史料的准确性有多高,最明显是,古代的“里”与现代的“里”,在空间距离上是不相同的,潘先生把现代的14.5公里等于古代的30里,也是犯了常识性错误吧!各个朝代的“长度”都是不一样,与现代的也不一样,应该再查查算算吧!

 

证据五、称谓相符

  

——这条的依据应该是指——“魏”吧。“魏”是曹操专用的吗?染闵做过魏国君主,也是“魏”。河北的学者早就提出异议:北魏有“魏孝武帝”,再有,高欢曾是东魏“武王”,也可能叫“魏武王”,统治地域也在这一带。

潘先生称,“曹操的爵位先为魏公,再为魏王、再为魏武王,后为武帝,是一个脉络十分清晰的过程。魏武王是短暂时期的称谓。”这明显是潘先生的主观臆想,请问《三国志》,或其它史书上,什么地方出现管曹操叫“魏武王”字样的?没有啊!如果查出来,我就改正!

 

 

证据六、发掘过程中出土的铭牌,其中刻有“魏武王”的名牌共有七块,是其身份认定的直接证据。

 

——现在又不强调从盗墓贼手中追缴回来的“挌虎大戟”了,而又称有半截是考古时亲手挖出来的了。冉闵是安阳人,他“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与出土“魏武王常用格虎短矛”“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吻合,外界也早提出这一点。甚至连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新中国第一位考古博士王迅,在作客凤凰卫视时也有这观点——“除了曹操外,染闵是墓主的最有力竞争者。”

论坛上,有关专家的说法,并不能让外界消除对“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刻法的怀疑,有一个网友认为,仅从“所”字上,对比东汉魏晋时的写法,就可以看出是现代学过楷书者刻的。就算相信专家所说,这字就是曹操那个时代的,如果造假者不仿着那个时代的文字时,这个假造得也太低级了吧!

 

说个笑话,有一个北大考古老教授,喜欢去潘家园淘古玩,几年前淘到了他认为的汉代真货,喜不自禁当宝贝抱回家。过几日,教授又到潘家园,一看那摊子上又出现一件这样的宝物,这专家才相信,自己看走眼了——连呼上当,觉得丢了面子,回家后多日吃不下饭。

 

证据七、出土物与曹操遗令“薄葬”相符。

 

——这同样不经一驳。这个“曹操墓”出土了250件东西,还有金质的物件。而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卷一)上记载,曹操墓中是没有一点含“金”量的,衣服也是“殓以时服”。既然不随葬一点值钱的东西,如果衣服上有金就算值钱了,难道曹操不怕盗墓贼贪念他的衣服,而把扒得一丝不挂,死后丢人现眼?而仅凭现在出土的东西不太值钱,就能证明是“薄葬”吗?大家都知道,这座墓是早年就被盗的,在发掘前也已被盗数次。你怎么就能证明古代,或现代的盗墓贼没有从中盗出宝物?如果这座墓没有被盗还好说,现在已被盗了,这种判定太牵强了吧,不靠谱了吧。实际上,是否薄葬并不能作中判断是曹操墓的证据,汉文帝死前也提倡薄葬,可后来让盗墓贼盗出了大量的金银宝物。况且,薄葬与厚葬,从我在研究盗墓史时发现,是没有统一标准的。

 

证据八、墓葬中发现的男性遗骨年龄为六十岁左右,与曹操去世时年龄相符。

 

——曹操死时是六十六年,这左右是什么概念,根据一般的理解,六十岁左右,应该在六十岁上下三四年间,比如五十七八,六十二三。再者,从考古学上来说,判断一具完整遗骨的年龄并不难,稍有经验的考古工作者,也能有九成以上把握。但现在仅凭一片头骨,就作出如此准确的判断,失误的可能是很明显的。从头骨判断年龄,一种是看骨缝的结合程度,一种是看牙龄的磨损情况。而牙龄的磨损情况是判断年龄的最可靠办法,现在根本就没有下颌骨,没有牙齿,这种判断的准确率能有多高?头盖骨的光滑程度,也可以作为判断年龄的依据,但也不是百之百的准确。而且,这头骨是在墓的前室发现,按道理应该在后室,这又怎么解释?如果是早期被打死在墓中的老盗墓贼留下的呢?那后室中的两具女性遗骨,又是谁?

 

证据九、附近出土文物的旁证


 

——这所谓的旁证就是鲁潜墓志吧。墓志上有明确记载,说曹操墓离鲁潜墓有多远。但现在的问题是,鲁潜墓志不是在墓里发现的,如果是过去农民从别处移来的?或是盗墓贼丢弃在这里的呢?

 

现在考古所判断此东汉末墓是曹操墓全部理由,就是上述“九大证据”的结合考虑”。我仅草草质疑了一下,就露出多多破绽,可以说,没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无懈可击的铁证。我结合考虑后,也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它不一定就是曹操墓!

 

另据河南朋友透露出的说法,此墓有河南一已退任的考古专家早就想挖开,他称有80%的把握认定是曹操墓。如果不是,一切影响由他个人承担。我一时还无法确认这种说法的可靠性,如果此说孰真的话,曹操墓的发掘和初步认定,真像是在打赌了!但从还未确认是曹操墓已投入600万人民币的情况来看,这种“赌博式”考古并非是空穴来风!

 

刘庆柱:我有官方身份不方便说话

曹操墓有关史料的新发现

盗墓贼在唐太宗地宫内的意外所见

倪方六更多有关曹操墓文章

给作者留言  查看作者博客首页

 

“曹操墓”引起争议的真正原因——

没有权威发现,只有“权威”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