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打击学术造假需要制度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00:43
 

《中国科研,发表还是灭亡》,这是久负盛名的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在线版头条标题。1月9日出版的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也发表题为《学术造假:中国需要采取行动》的社论,指出中国要防止学术造假,应该重振科研道德规范,健全处理学术投诉的制度。

  根据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领导的团队在3年内进行的研究表明,包括非法期刊在内,中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2009年的销售额达到l0亿元。这不过是民间力量试图将中国论文造假的规模量化、以引起重视的最新努力。在过去的若干年内,一些论文剽窃行为被民间曝光,但仍挡不住它们的蔓延以至于形成“产业”,就像“办证”一样成为社会特色景观。如果说工业领域受商业利益驱动的“山寨”产品为部分低收入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消费品而“情有可原”的话,那么,论文造假则属个人品德恶劣并因其泛滥威胁到整个国家的科学进步。

  去年12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承认来自中国井冈山大学的两位教师至少70篇论文被证明是伪造的,这本杂志过去5年发表的20万篇论文半数来自中国。中国的一些学者在科学领域发生剽窃行为,并以此来谋取晋升是有制度原因的,这种剽窃行为需要接受监督和惩罚,相关评审制度需要改革。

  显然,将发表论文的量化指标与晋升机会挂钩是不合理的。而这种制度也可能导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即使被民间检举,而相关造假人几乎得不到处罚,因为相关部门早就承认了这些文章。并且,这方面也缺乏专门的监管制度。甚至,在过去被揭露的造假者中,有院士被通报后仍然去教育部担任了学位委员会的委员,这是一个主管学术评级的机构。

  这个领域的改革需要果断推进,需要去除官僚风气与利益群体的影响作用。研究者应该崇尚公平正义,应该有理想,需要相信经过努力与认真才能有回报的信念。而现有的相关制度却在客观上鼓励了投机,产生了一些人的堕落,也不利于国家的科学事业。

  现在,中国依靠要素价格优势获取发展动力的模式已经明显不能再走下去,以科技创新为标志的经济转型正在迫切地启动,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中国继续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政府在希望通过投入大规模的资金、人力等资源去开发新技术的同时,也要求官员需要在行政治理上提高创新意识,以技术进步指标考核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研究机构。

  现代史表明,制度远远高于技术。只有创设一项好的制度才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激励人们不断的探索。从明治维新、彼得一世改革到普鲁士改革,无一不是体制改革先于技术的革命、经济的发展。对于已经崛起并正在转型的中国而言,制度改革是唯一的进步源泉,它将释放更多的创造力,并打击那些依靠虚假的东西就能受益的行为。如果能够彻底改革现有的相关鼓励投机的制度基础,那么国家对创新的投入或许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