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扩大化下的隐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19:38
主招生扩大化下的隐忧

 

晨雾 / 转贴

 

    据《北京青年报》近日报道,北京市属高校试点自主招生的工作已经启动。记者从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招办得到证实,这两所高校已经向市教委提出申请,试点进行自主招生。

 

    高校自主招生作为近几年的新生事物,持论积极者认为其是对现行高考制度的有益补充,能有效削弱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然而,少数部属院校进行自主招生,毕竟涉及考生有限,对广大考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在地方院校逐步加入进来后,参与自主招生人数必然随之增加,影响也呈现扩大化倾向——这其中,不乏负面影响。

 

    负面之一:使高校自招考试由“选考”变为“必考”。通过了自主招生,学生报考可以加20分,不参加则可能面对20分的劣势,谁会等闲视之?逐渐增多的自主招生,将使广大考生都不得不参加自主招生,使自主招生成为事实上的“小高考”。这势必加重学生的身心负担,素质教育会不会由此愈加遥远?

 

    负面之二:造成新的录取不公。没有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或虽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却没有参加所报院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时,在与参加过所报院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面临同一院校录取时,即使高考分数高于后者,也有可能被其淘汰,这显然有失公平。因为自主招生考试与高考相比,其社会公信力依然远逊。

 

    当前,影响自主招生公信力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操作透明度不够;笔试试题的选择特别是面试的评判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通过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其本人和家庭的信息披露非常有限。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咨询公司和民意中国网对2117名公众的调查显示:66.7% 的人认为自主招生过程中权钱交易不可避免;56.8% 的人认为过程不够透明。(11月25日《中国青年报》)

 

    这些调查数据说明公众对自主招生严重缺乏信赖,且这种不信赖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社会现实才产生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公众的不信赖,并不会因为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加强自律而有所减少。在缺乏充分透明的情况下,随着自主招生范围的逐步扩大,公众的担忧只会越来越大。

 

    很明显,如果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继续进行下去,就不能没有外在监督。我们知道,司法监督是一种事后纠正和震慑,而自主招生首先需要的是事前监督而非事后监督。但这种事前监督如何进行,却颇费思量。高校总不能自己监督自己;教育部门出面则是“上级监督下级”,恐怕亦难免有护短之举;若有社会中立机构来进行,在公民社会尚未充分发育的情况下,又有哪个机构能够行使这样的职能?

 

    自主招生的本意是使富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但选拔有个性特长的学生难道只能借助自主招生?借助高考就不行?事实上,一些富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或许在高考总分上不尽如人意,而一般会在个别科目上有上佳表现。既然如此,我们也许只要在高考中给予他们提供特殊的录取政策即可,而不必一定要“另起炉灶”。像钱钟书、吴晗,过去不就是总分不够而文史见长被录取到清华的吗?

 

    中青报公布的调查显示,27.4% 的人认为到指定地点应考,费时、费力、费钱;22.6%的人说,“变一考为多考,折腾”。这样的调查数据,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