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恋歌------谈华语影坛同性恋电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9:06:44
同性恋电影其实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类型电影,典型的类型电影如动作片、西部片、歌舞片等,一般有固定的构成元素,有一套独特的创作语言,有能代表其特色的直接、生动的表现形式,而同性恋电影几乎不符合以上任何一条标准,它们之所以被观众作为一种类型电影接受,只是因为它们选择了同类型的题材来进行创作和表现,如同类型电影中的战争片、悬疑片等。或者有人认为,同性恋电影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类型电影被指称,它只是同类题材电影的一个总称,而题材只是电影的众多元素之一,同性恋题材可以被运用于各种类型的电影中,并只作为电影的一个元素存在,却不决定电影属于哪一类型,就如同每部电影都可能会讲述一个爱情故事,但不是每部电影都是爱情片一样。但无论如何,我还是坚持将同性恋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电影来分析,因为这类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并且佳作不断,已经形成一定的数量和质量规模,目前我们还找不到哪种类型电影可以将同性恋电影无争议地囊括进去,所以理应将同性恋电影当成一种独立的类型电影来分析。
我目前查到的最早的同性恋电影是1919年在德国上映的《与众不同》,讲述一位男性同性恋小提琴家在敲诈下走向毁灭的悲剧。而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是1931年问世的《穿制服的女孩》。此后几十年中,同性恋题材的电影频频面世,且有很多影片在各种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得到不同程度的认可。
相比之下,中国的同性恋电影出现比较晚,同性恋电影真正在华语影坛得到广泛的关注,并在国际影坛获得认可是在90年代以后。1992年,台湾导演蔡明亮的作品《青少年哪吒》获得当年东京电影节青年电影樱花奖,1994年,他的《爱情万岁》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1996年,其作品《河流》又获得当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1995年,导演张元拍摄了中国大陆第一部同性恋电影《东宫西宫》。而香港地区,最出色的同性恋电影是王家卫导演的《春光乍泄》。除了这些标志性的影片外,其它的优秀同性恋电影如关锦鹏导演的《蓝宇》、《愈快乐愈堕落》,张之亮导演的《自梳》,杨凡导演的《美少年之恋》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总的来说,华语影坛的绝大多数同性恋电影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
首先,同性恋电影都选择同性之间的爱情和性作为主要表现对象。题材的争议性和敏感性使这些电影通常能够受到评论界更多的关注,而边缘人群的复杂处境和情感使电影创作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所以这些电影总往往有较深的艺术感染力,能让观众受到更多的感官及情感冲击,能引发观众的深层次思考。一般来说,严肃的同性恋电影容易取得艺术上的成功和评论界的关注,很多电影在各种电影节上获得大奖,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能够获得很高的票房成绩,这是华语同性恋电影的共性,同时也是世界同性恋电影的共性,当然,也有艺术和票房取得双丰收的例子,比如2006年扬威奥斯卡的李安的作品《断背山》,但多数同性恋影片都处于一种“热评论、冷票房”的尴尬地位。
其次,与社会主流的保守眼光相悖,同性恋影片往往从一种宽容的视角来表现 “同性爱情”。《断背山》在美国获得成功后,导演李安曾经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美国社会没有中国社会宽容,在美国,有很多人极端敌视同性恋者,而相比之下,中国社会虽然不支持同性恋,但态度却温和的多。确实,中国社会的主流舆论虽然很少人公开支持同性恋,但有人在网络上做过民意测试,真正憎恶同性恋的人并不多,多数人表示,对同性恋的不喜欢,但不至于敌视。在多数华语同性恋影片中,创作者都用一种同情、甚至是审美的眼光去看同性之间的爱情,影片着重刻画同性爱人之间的真挚爱情,他们的爱情往往美丽凄苦、感人至深。达到这一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淡化性别,特别是香港的同性恋电影,影片多数不去刻意描画主人公的特别性取向,而点出相爱的双方是同性时,情节发展和镜头表现也并不异样,而是像表现异性恋情一样,淡定自然地讲述故事。这既反映了创作者对同性恋的态度,也反映了创作者期望观众有持有的态度。比如王家卫导演的《春光乍泄》,梁朝伟饰演的黎耀辉和张国荣饰演的何宝荣从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对同性恋人,他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也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压力,他们像一对异性恋人一样相爱,他们之间唯一的问题在于何宝荣的不安于现状和黎耀辉的深情容忍,而这种矛盾和异性恋人之间的矛盾是一样的。看过电影,你只会记得爱人之间那种失落和无奈的悲痛,却不会记的他们是同性还是异性。
第三,同性恋电影往往以悲伤暗淡为主基调。上文提过,中国社会的对同性恋的态度相对温和,但这种温和表现在人们对同性恋少有过激的攻击性的行为和言论,并不是说人们已经大面积接受同性恋,事实上,异性恋人群对同性恋人群仍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理解和歧视。同性恋电影不可避免的要反映同性恋者与社会、家庭、舆论、伦理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的不可调和性使电影通常带有悲观色彩和悲剧结局,这反映了同性恋者的感情在异性恋主导的社会中的悲剧性和不被世俗所容的悲伤情绪。如杨凡导演的《美少年之恋》中,冯德伦饰演的Jet和吴彦祖饰演的Sam是一对真心相爱的同性爱人,他们的感情被Sam的父亲撞破后,虽然父亲没有一句谴责,但Sam却无法面对失望的父亲,自杀身亡。
第四,中国的同性恋电影虽然不避讳反映同性恋者与社会的关系,但在很少有影片从社会角度探索同性恋者的边缘生存状态,影片的重点仍然在放在探究同性恋者的情感创伤上,也有不少同性恋电影着力于借同性恋来反映现代人对常规伦理:如家庭制、一夫一妻制的质疑,还有一些影片描述的是“正常”的异性恋者“解禁”的故事,比如张元导演的影片《东宫西宫》,主人公小史本来是个完全的异性恋者,在他审问同性恋者阿兰的过程中,随者阿蓝一步步讲述自己的故事,小史无可奈何地发现,自己竟然不能抗拒阿兰对自己的吸引,到影片末尾,小史爱上了阿兰,成为一个同性恋者。小史本来是个异性恋者,但同性恋对他的诱惑力使他逐渐冲破自己心中原有的偏见,发现并释放自己成为一个同性恋。其实,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同性恋,只是看你有没有碰到这个机缘并有冲破社会舆论的勇气,《东宫西宫》这类电影正反映了异性恋者成为同性恋的这一解禁过程。
其实不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对同性恋的偏见仍然广泛存在,人们不理解同性恋,歧视甚至侮辱同性恋者。基于这个原因,许多导演虽然钟情于同性恋题材的电影,但却不约而同地选择淡化自己作品的同性恋色彩,他们的影片通常不是为了传达一种单纯的同性恋的观念,而是将自己选用同性恋的题材归结为艺术上的原因,或者说只是想讲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但他爱上的恰好是同性而已。李安则更把自己作品中的同性恋情结推而广之,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臂山,“每个人都有浪漫的的情怀,都有一些秘密,都有被压抑的情感,都有你尝过以后再想折回去却抓不到的情感,你想占有那个东西,可你就是上不去,对我来讲那就是断臂山。对情感的虚幻和需求,你说不上是真的对那个人爱,还是因为那人使你对爱有一种了解。”导演们的暧昧态度似乎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使是这些追求艺术的人们,他们能用温和的态度看待同性恋,但仍没有勇气真正为同性恋者正名,他们把同性恋艺术化处理,但并不等于他们真能淡定地将同性恋作为一种“常态”来看待。
同性恋者与社会的冲突仍然在继续,并且还要继续很久,在异性恋主导的社会中,同性恋者不可能获得完全意义上的解放,这种压抑感让几乎所有的同性恋电影都蒙着一层蓝色的忧伤面纱,使悲剧和无望成为同性恋电影一直以来的主题。每次看同性恋电影,我都无能为力地被这些非常的爱情感动,为这些非常的恋人们叹息,但我却宁愿同性恋电影依旧这样忧伤下去。
其实很多事物都是一样的,顺天则贱,逆天则贵,同性恋的悖逆常理,使他们比异性恋者要接受更多的坎坷,如果同性恋真被社会完全包容,真正在人们心中成为常态,那同性恋电影还会谱写出那么多催人泪下的蓝色恋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