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内刊:大陆未显露对两岸政治谈判的急躁态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30:13
 国民党内刊:大陆未显露对两岸政治谈判的急躁态度  

台海网1月8日讯 国民党中央政策会大陆情势双周报1567期文章,展望二○一○年两岸关系,主要内容如下:

新年伊始,两岸领导人均发表新春讲话,于寄语两岸和平。海基海协两会确立制度化协商,顺利签署多项协议,推动两岸良性发展。

一、相关情况

1.胡锦涛援例发表新年贺词,于去年底透过大陆媒体表示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更好造福两岸同胞。今年元旦,胡锦涛又在大陆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重申,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推动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加强两岸经济和文化交流合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新局面。他表示,在新的一年里,推动扩大两岸经济、文化、教育领域交流合作,更好造福两岸同胞,更好维护台海和平。

国台办主任王毅在今年第1期《两岸关系》杂志发表题为《两岸同胞继续努力,再创和平发展新局》新年寄语,展望2010年,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前景,展现新希望;两岸同胞应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加强合作,再创新局。期待两岸双方增进政治互信,把握正确方向,保持发展势头,拓宽前进道路。

王毅说,“我们深知,两岸关系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但我们深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也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

2.2009年12月30日,北京举办胡六点周年座谈会,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会上表示,胡提出的六点重要意见,有利于双方共同探索和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全面贯彻落实六点意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能够行稳致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就能够逐步建立。

贾庆林表示,要继续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通过增进政治互信、密切交流合作,不断排除各种干扰,不断拓宽前进道路,不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要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稳步扎实地推进两岸协商和两岸关系发展进程。要积极推动两岸商签经济合作框架协定,积极探讨商签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还应当着眼未来,积极稳妥地探索如何破解制约两岸关系发展的难题,为今后两岸协商政治和军事安全等问题预做准备、创造条件。他还表示要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切实贯彻到各项对台工作中,为台湾同胞多办实事、多做好事。

3.马英九在今年元旦祝词指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海峡两岸隔海分治迄今六十年,确实需要一段长时间的交往来相互了解。现阶段任何躁进的政治选择,不论急统或急独,都会引起严重的对立与纷扰。在两岸关系上,主张在“中华民国宪法”的架构下,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的状态,并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这不是消极地维持现状,而是积极地争取一段足够长的时间,让台海持续和平发展,让两岸人民透过经贸、文化各方面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增进了解,淡化成见,并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为两岸争议寻求一条务实可行的出路。

马英九说,两岸协商始终坚守对等、尊严的立场,始终坚持“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原则。

马英九于元月二日“治国周记”指出,台湾从“麻烦制造者”变成“和平制造者”,全球都看到台湾海峡冲突的引信已被拆除。他认为,两岸和平对于台湾提供一个“创造崭新局势,分享和平红利”的机会。新局势一旦形成,一定会为台湾拓展许多新的空间,例如参加国际组织或签订多边协议等。

二、情况研析

1.2009年12月下旬,陈江第四次峰会在台中举行,签署了三项协议,并商定今年在大陆举行的第五次会谈中,讨论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和智慧财产权保护两项议题。这次议程原订四项协商议题,出人意表的仅签署渔船船员劳务、农产品检疫检验、标准计量检验认证等三项协议,至于避免双重课税和税务合作的议题则触礁,为两岸复谈以来首见。

两岸自从复谈以来,海基海协两会迄今举行了四次陈江峰会,分别在台湾和大陆各举行两次,共签署十二项协议、达成一项共识,成果丰硕。

陈江四会未能如过去“全垒打”,让外界颇感意外,然这正表明两会协商形成制度化,成熟、务实且日臻完善;不能为了签而签,成熟一项就签署一项,没有共识就不急着签。两会领导人对此已达成共识,双方将会尽快安排后续协商,达成一致即适时签署。

2.今年两岸仍会遵循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稳步推动两岸协商及两岸关系发展。ECFA议题在两岸之间已形成相当共识,两方研究机构已就ECFA广泛交换意见、完成初步结论和建议,现已列入下一回合两会协商主题。由去年底江陈会协商经验观之,并非列为协商议题就一定签署协议;关键是主客观条件成熟,获得人民支持,届时即可水到渠成,顺利签署。

马英九说,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让两岸人民透过经贸、文化深度交流与合作,增进了解,淡化成见。而胡总书记亦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开创,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必须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只有最广泛地实现两岸同胞大团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才大有希望。

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是两岸人民共同期望,两方主政者坚持和平发展的主轴,成功拆除台海冲突引信,让两岸走出阴霾迎向朝阳,人民已能感受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面成果。不容否认,台湾内部存在一些不同声音,尤须耐心作政策说明,加强沟通交流,争取支持。

3.展望今年,大陆方面坦承两岸关系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要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困难;应着眼未来,积极稳妥地探索如何破解制约两岸关系发展的难题,为今后两岸协商政治和军事安全等问题预做准备、创造条件。

众所周知,两会顺利建立协商制度化,主要奠基于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务实地搁置争议,进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当前两方犹待继续累积足够政治互信之际,若云展开涉及政治地位、国际空间、军事安全等政治协商,时机恐尚未成熟;盖此系双方今后努力的方向,实非一蹴可及。

事实上,国台办2009年底在例行记者会上指出,在新的一年,衷心希望两岸同胞继续携手努力,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扩大两岸文教交流,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并非把政治协商提上日程,这正体现其正视现实的务实作法。贾庆林讲话也重申“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协商原则,毫未显露对启动两岸政治谈判的急躁态度。  台媒:大陆智囊提两岸和平协议构想 "同属一中"法制化 

中新网11月12日电 “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本周将在台北举行,台湾媒体抢先披露了研讨会部分论文内容,其中包括学者个人提出的两岸和平协议初步构想。

国台办发言人杨毅10日证实,由台湾的民间团体太平洋文化基金会主办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将于11月13日至14日在台北举行,中共中央党校前常务副校长郑必坚等28名大陆学者将以个人和学者身份应邀出席。

他指出,这次研讨会是两岸学界一次民间性的学术研讨活动,同时又是两岸关系改善发展新形势下,首次在岛内就双方关心的包括政治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进行综合性探讨,自然有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建议成立“两岸共同事务委员会”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参与研讨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将发表《试论和平发展背景下的两岸共同治理》论文,以两岸共同治理为基础论述,大胆建议双方成立“两岸共同事务委员会”,共同策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两岸共同事务的合作问题。

他还提出“国家球体理论”,诠释两岸政治关系的现状定位,试图对两岸政治分歧“解套”。

刘国深认为,两岸一旦涉及公权力,就会产生敏感的政治联想,再好、再急的案子,也不得不搁下来。为此他建议,将公权力的行使区分为政治性事务和行政性事务,两岸搁置争议的部分,应严格限制在高阶政治议题,低阶行政层面问题可逐步展开交流合作,逐步走向共同治理。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法制化

社科院台研所政治室主任谢郁将在会上发表的论文,提出两岸和平协议初步构想。她指出,两岸达成和平协议,具有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实现两岸关系正常化,可以“两岸共同协议”形式,将“两岸同属一中”法制化等重要意涵。

谢郁提出,和平协议应有四大性质:一、应是两岸在尚未统一的情况下,为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最终迈向和平统一创造条件的阶段性协议,并非最终解决两岸问题的“终极协议”;二、应是两岸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架构,并就两岸存在的一些重大分歧性问题,作出初步安排的基础性协议;三、应是针对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整体形势,进行规划的综合、框架性协议;四、是一国内部的协议。

谢郁还提出和平协议五基本原则:一个中国,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循序渐进,互惠双赢,不受外力干涉。她认为,两岸和平协议的步骤有三:先拓展两岸交流,增进互信;正式开启政治谈判,结束两岸敌对状态;推动两岸深度政治协商,建立军事安全互信,达成和平协议。

依据谢郁构想,和平协议内容包括:统一前的两岸政治关系、结束敌对状态、反对“台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以及两岸涉外事务、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是主足于从政治和法律角度,确立两岸关系现状和未来走向的制度性框架。

 

为领导人“试试水温”

活动筹备方、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副执行长吴建国撰文指出,今年适逢两岸“分治”一甲子,马英九提出“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重要政策;胡锦涛也以“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相回应。在这样共同营造的基础上,两岸关系得以迅速发展。

他说,马英九提出两岸“外交休兵”的想法,胡锦涛也允诺给与台湾合乎身份、适当的国际活动空间后,两位领导人前瞻与积极的意见,将如何落实?两岸金融备忘录(MOU)与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又如何实现?两岸在和平发展原则下,已无军事对立的必要,如何从军事交流,逐渐朝向建立军事互信与预警机制的目标前进?这些现实政治的运作,往往需要观潮人先跳下来,试试水温,为领导人提供一手的可行性信息。

“三十年前我做过这样的事,三十年后,我同样愿意再做一次。”吴建国在文中写道,“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智慧与忍耐,创造下一个甲子的否极泰来,应是主办这次会议、大家热烈支持参与这次会议共同的愿望。”

另据《中国时报》报道,出席“两岸一甲子”研讨会的大陆智库学者还包括国防战略研究所前所长潘振强少将、中台办研究局长黄文涛、社科院台研所所长余克礼等军政理论专家;台湾方面将有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董事长赵春山、“国安局”前副局长胡为真、前“陆委会主委”陈明通、国民党智库国政研究基金会科技经济组召集人林祖嘉等人出席研讨会。两岸与会专家将分成政治组、经济组、综合组,就两岸互信机制、台湾参与国际事务等进行研讨与交流。

对于此次学术研讨会,台湾当局“陆委会”官员强调,这是两岸常态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并未涉及任何政府授权或委托研究项目,在大陆专家学者访台期间应会适度沟通交流。 大公报:大陆未来对台湾政治吸引力将大增 

香港《大公报》日前刊文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融合,需要持续加强大陆对台湾的吸引力。大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对台湾的吸引力已由弱变强。未来三十年,将是中国式科学民主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新时代,大陆对台湾的政治吸引力将大大增强。

文章摘编如下:

国民党于本月十七日举行第十八次代表大会,马英九正式兼任党主席,他在致词中表示,要凝聚两岸和平发展共识。中共中央在贺电指出:“近年来,贵我两党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双方达成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共识,开启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新篇。”国民党中央随即回电呼应:“贵我两党本着务实沟通、开创未来的共同体认,建立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识,就是两岸关系的科学发展观。两岸关系是国共内战遗留下来的一大复杂问题,经过六十年的经验教训和摸索,国共两党终于找到了处理和解决两岸关系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正确途径,就是正视历史和现实,依据客观事实和发展规律,“以人为本”,使两岸关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两岸关系的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主要有如下几项:

一、处理两岸关系的方式、完成统一的途径,必须从属和有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岸关系关乎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必须把两岸关系问题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处理和解决。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融合,必须持续加强大陆对台湾的吸引力。大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对台湾的吸引力已由弱变强,从最初的动之以亲情,到动之以利益。而对台湾人民更须动之以仁义。未来三十年,将是中国式科学民主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新时代,大陆对台湾的政治吸引力将大大增强。

三、两岸关系通过和平发展途径走向一体化,两岸之间的凝聚力必须稳健持续增长。促进两岸的凝聚力,两岸须共同宏扬中华历史文化及加强文化交流合作。中华文化具有持之以恒的强大生命力,是两岸共同的根,相互认同之本。

台湾在两蒋时代极重视维护和发扬中华文化,特别设立“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来实施,所以台湾在这方面具有先行优势;马英九掌权后,强调“文化是台湾的关键实力”,主要是以台湾继承中华文化的成果为荣耀,并作为“软实力”来运用。大陆在二○○四年亦由下而上兴起“儒家文化复兴运动”,又由上而下实施“汉语桥”工程,在海内外建立许多孔子学院,努力弘扬中华文化,积极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在这种互相影响、互相呼应、互相激励、互补放大的交流过程中,中华文化越来越成为两岸之间凝聚力的活水源头。

两岸对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分歧,主要是由于制度认同的差别造成的。大陆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如果国共进行第三次合作,就两岸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互相借鉴、学习和改善,两岸在制度上的凝聚力必将产生并逐渐增强。

四、两岸关系要和谐与和平发展,必须互相体谅和忍让。认同和追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两岸民意主流,但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干扰,如最近民进党打达赖和热比娅牌,就对两岸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好在大陆当局在应对和处理上高度节制,两岸互动形势才不会逆转。

开启政治协商新阶段

陈水扁治台时行“急独”路线,凸显出国共都反“台独”的“九二共识”的珍贵;当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如何面对两岸政治议题,则上升为主要矛盾。作为相对弱小一方自然疑虑更多,故马英九主张两岸“互不否认”,搁置争议,先易后难,先经后政,但同时也面临经济、政治实际上无法完全切割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两岸都需要政治智慧和胸襟。

马“政府”的智库在本月十六日提出,台方必须在完成两岸签订ECFA与MOU、台湾内部对政治谈判的共识及国际社会理解等“三项准备”,才推动两岸政治协商。对此,应体谅马英九的苦心和难处,而马“政府”亦须面对政治对话无法绕过的现实,了解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新阶段的开端,只是两岸和平共处原则的探讨,而不是两岸政治关系的最终解决。

马英九接任党主席第三天就表示,不排除与胡锦涛会谈的可能性,但目前没有时间表。吾人认为,二○一一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是首次“胡马会”的最佳时间点,因为辛亥革命是国共两党及两岸共同的政治资产,两岸共庆辛亥百年之际,可为政治协商的新里程碑揭开序幕。(林修祺)  学者:大陆和台湾分别在背靠背的空间代表中国 

日前,平潭岛设立了标注距台湾岛最近距离的石碑。

环球网记者范凌志报道,“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13、14日两天将在台北举行,这是两岸首度在台湾讨论两岸政治、安全等议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以两岸共同治理为基础论述,提出“国家球体理论”,并表示当下大陆和台湾“分别在背靠背的空间和场合代表着中国”。

据台湾《联合报》12日消息,刘国深在《试论和平发展背景下的两岸共同治理》论文中,大胆建议双方成立“两岸共同事务委员会”,共同策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两岸共同事务的合作问题。

刘国深提出他的“国家球体理论”来诠释两岸政治关系的现状定位,希望对两岸政治分歧“解套”。他指出,“中国是现代国际星系中的一个重要球体,世界上绝大多数球体只有一个政权代表这个国家,而中国这一国家球体的球面,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两个竞争中的政权构成,她们分别在背靠背的空间和场合代表中国,双方形成事实上‘一体两面’的关系”。

他说,无论台湾是否愿心平气和地接受,在目前国际政治现实中,大陆在绝大多数场合代表着中国。

刘国深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愿景得到双方高层的认同,专业研究人员开始有条件寻找两岸共同治理的共识基础、路径与模式。两岸共同事务的概念内涵非常丰富,除了各自内部事务外,与两岸相关的所有事务,都可称为“两岸共同事务”。

他建议两岸可考虑成立“两岸共同事务委员会”,共同策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两岸共同事务的合作问题。 新华澳报:大陆主动出击两岸交流 掀政治交流热  大陆专家学者:2009年两岸关系持续稳定向前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日电 (记者 黄少华)部分大陆专家学者十日表示,二00九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路持续稳定向前,螺旋式上升,正孕育着结构性演变,同时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许多矛盾和分歧并未改变。

全国台湾研究会十日在北京举办二00九年台湾政局暨两岸关系回顾与展望研讨会,邀请近三十位专家学者与会。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嘉树说,一年多来,两岸关系已发生历史性挫折,马英九在大陆政策的调整上力度较大,台湾政权的转移极大地削弱了“台独”势力破坏两岸关系的能力,两岸直接三通基本实现,使台湾和大陆逐渐形成“一日生活圈”,两岸协商和谈判的制度化加强,明后年两岸智库“二轨”对话可以期待,国共两党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形成“抓住历史机遇”、“务实解决当下问题”和“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三大共识。

不过,他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渐进式的“改变现状”,除“统、独、武”三项观察角度外,两岸交流和经济合作等其他一些事项却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同时仍存在不确定性,包括岛内的“台独”势力依然活动嚣张,国际不乐见中国统一的力量还在掣肘,存在了六十年的结构性矛盾一个都没有解决,而两岸交流的升级和规模扩大又难免会产生新问题,这一切意味着对台湾前途的不同选项仍在激烈拔河。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和讲师郑振清在提交的论文中提到,一年来两岸关系有三个特点十分醒目,包括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线图初步形成,并在两岸交往实践中得到深化;两岸积累政治与经济互动的新经验;两岸官方共同努力,通过经济合作共创双赢的态势正在形成。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郭震远表示,当前,两岸关系主要矛盾已从之前反“台独”的对抗性矛盾,转到了非对抗性矛盾,即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诸多不利因素的矛盾。同时,需要认清的是只有“经济全球化”,没有“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没有也不可能弱化国家主权。因此深刻认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历史阶段的基本特点,有利于积极推进两岸关系持续、稳固发展。

展望新一年,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郑剑认为,两岸关系既有良好机遇,也面临新考验,关键是各方面如何把握。目前两岸关系还有脆弱性,政治人物的一念之间,可以对两岸关系造成重大影响。

军事科学院台海军事研究中心主任白光炜认为,当前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处理好“回头看”与“向前看”、“力”与“度”、“异”与“同”、“内”与“外”四种关系,通过利益协调与对话沟通,最大限度地化解消除消极因素影响。(完)  

两岸金融渠成,只待水到

【联合晚报╱社论】2009.11.17 02:52 pm 两岸金融备忘录MOU昨天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完成签署,在新加坡挂牌的摩台指期货立即受到激励,大涨百分之四,今早台股一开盘也呈现积极效应。加上近期外资为此题材大举汇入,推升新台币,可见各界对这项两岸金融合作进展均抱持乐观态度。

金融备忘录的签署,主要意义在为两岸金融架设基础流通和管理渠道,使两岸经贸往来的资金血脉能够畅通。虽说最后的细节仍有待ECFA的进一步协商,但金融备忘录的敲定,其实也为ECFA完成了铺底工程,使两岸经贸合作的愿景更加具体化及形象化。如今两岸已俨然渠成,就等待闸门一开,双方资金即可跨海流通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界关注的名称是否会「矮化」或「不对等」的问题,最后两岸采取了较预期为宽且新的模式,采用「台湾方面」、「大陆方面」的名称,由金管会主委陈冲代表台湾,与对岸相应的三个金证监理单位主管透过换文完成「邮签」。这种作法,打破两岸过去惯用的「两会模式」,务实有效,也巧妙在不违背世界贸易组织的精神下,为两岸独特的关系量身打造了一套游戏规则。

两岸金融机构可以互相进入对方市场,为台湾的银行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会,当然也是强劲的挑战。虽有不少人对我国银行登陆的实力表示忧心,认为最佳登陆时光已过;但曾错失了时机,并不表示要永远放弃这个市场。事实上,台湾的银行规模或许比不上对岸,但金融多元化的经验及国际观皆更胜一筹,这种小而灵活的本事就是我们的利基。何况,大至台商在两岸的投资,小至日益活络的两岸观光,乃至一般民众的汇兑需求,在在皆仰赖更活络的金融渠道,其间有莫大的机会等待开发。

从四月底两岸签署金融合作协议,至今七个月才正式签署MOU,一路走来,波折比想象的多,但双方往返折冲,达成的共识也比想象的多。可以说,双方共同完成了不简单的挑战。

两岸学者在沪坦诚“把脉”台海合作前景与挑战 

中新社上海十二月十九日电 (记者 崔煜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在此情况下,要‘增进互信、务实合作’,必须共同做出努力。”这是十九日在沪举行的首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研讨会上,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共同“把脉”台海合作前景与挑战时,最为关注的话题。

与会人士怀着坦诚与开放的态度,围绕两岸如何克服困难和障碍,增进政治互信,推动全面务实的合作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和互动。

与会学者认为,两岸有识之士应当对两岸和平发展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两岸关系问题不可能永远维持在经济层面,应当以更广阔的视野,共同努力,破解政治难题,不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的好势头。

全国台湾研究会杨立宪研究员表示,近代中国屡遭列强欺凌,两岸人民有着同样的历史悲情。两岸关系息息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台湾如欲共创双赢,并借助大陆发展的机会带动台湾经济升级转型再创辉煌,也应理解大陆一些坚持原则与做法的深层次原因,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台湾铭传大学公共事务学系教授杨开煌指出,两岸之间遗留下来而今浮上台面的问题,不是国家分裂,而是政府分治,从而出现的政治定位的难题。他说,从两岸交流以来,有关政治定位倡议的政治口号多,细致的可行性的讨论很少;所幸二00八年之后,大陆在这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加,而且越来越细致,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一种发展。他认为,适时协商,合理定位,才能免除重踏覆辙,陷民不安。即使如今仍不适合启动谈判,也不能排斥两岸智库对话探讨的空间,逐步创造气氛。

上海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倪永杰表示,当前,两岸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趋同,两岸共同利益的创造、两岸共同价值的塑造已成为两岸关系的重要内涵,从而为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深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思想舆论的准备,提供了两岸政治关系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开启两岸政治对话、政治谈判的历史性契机。

台湾金门技术学院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高辉说,两岸一甲子,能有今日的和平发展机遇,得来真是不易。他指出,两岸关系应在维持动态的平衡中稳健前行。两岸之间有很多待解的复杂的盘根错节,两岸和平发展时期正是好好理顺理清的难得的机遇期,而耐心是理顺理清的不二法门。中国人是有智慧的,而智慧往往就流露在耐心当中。

本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研讨会是受上海台办委托,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各界嘉宾一百五十余人出席。会前,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杨晓渡会见了部分台湾及外地专家学者。
新华澳报:两岸智囊过招敏感议题可化异趋同 

中新网11月16日电 澳门《新华澳报》日前刊出署名富权的文章说,马英九暗中推动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在台湾首次进行两岸政治、涉外、军事等敏感性议题探讨,讨论中两岸学者发生了争论,不过,如果能够遵循“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模式,这种争议其实大有好处,透过争论逐渐缩小距离,达到“求同存异”、“趋同化异”的境界。从争论中产生的新思维、新观点、新建言,还可提供给己方的主管机构以至领导人参考,作为进一步调整政策的参考依据。

文章摘编如下:

由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主办、马英九暗中推动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正如其会场主席台会标以大字凸显的“六十”那样,是两岸六十年来第一次在台湾地区举行的两岸共同讨论政治、涉外、军事等敏感议题、影响最强的学术研讨会。

十八年前大批台湾蓝绿学者专家涌到北京参加由全国台湾研究会、全国台联、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掀起了两岸关系学术研讨的第一个浪潮,并建立了两岸学者专家建制性、有组织、具规模的两岸关系学术研讨机制(除一九九五年因台海危机而停办一年之外,每年都有举办,至今年已是第十八届),其成果为大陆涉台部门所重视,其中有的建言更被吸收转化为大陆对台政策措施甚至是江泽民对台八项主张、“胡四点”、“胡六点”及“胡连会”《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主要内容。

与之相比照,这次“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也必将会掀起两岸关系学术研讨的第二个新浪潮。其标志将不仅仅是日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中共中央重要智囊郑必坚率领许多大陆退役将军、退休高级外交官及重量级的涉台专家学者赴台,并是在台湾首次进行两岸政治、涉外、军事等敏感性议题的探讨,更重要的是,其成果将会提供给台湾领导人参考,并将极有可能会形成以两岸民间政治交流的“二轨”推动两岸公权力的“一轨”正式启动两岸政治对话、进而政治协商,这个研讨会也就会像第一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那样,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历史往往惊人地相似。很有趣的是,十八年前的“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的学者专家首次面对面地公开研讨,尤其是来自台湾的学者专家中,既有“泛蓝统派”者,也有民进党中比较开明的人士,与大陆学者的既有政治立场可说是“火星撞地球”,因而在小组讨论时两种对立的观点发生激烈冲撞,甚至是“拍台拍凳”。但讨论下来却无损私人友谊,在既后十多年的交往中还成为好朋友。而日前“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的分组讨论中,两岸学者也发生了争论。

不过,如果能够遵循“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的模式,这种争议其实是大有好处,可使两岸的“白手套”直接感受到对方的真实情感,并透过争论逐渐缩小距离,达到“求同存异”、“趋同化异”的境界。从争论中产生的新思维、新观点、新建言,还可提供给己方的主管机构以至领导人参考,作为进一步调整政策的参考依据。

实际上,从一些争论观点来看,无论是正式发表的论文,还是小组讨论时争辩的内容,是“辩”出了许多既“超前”、又务实可行的新道道路来的。其中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提出的以两岸共同治理为基础论述,双方成立“两岸共同事务委员会”,共同策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两岸共同事务的合作问题的建议;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政治室主任谢郁提出的可以两岸和平协议形式,将“两岸同属一中”法制化的建议;曾任台当局“陆委会副主委”的台湾淡江大学教授黄介正的可将“ECFA”模式套到两岸的涉外事务与安全军事讨论的建议;北京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的在超越两岸政治、利益的议题上,两岸可以组成一个代表团共同出席国际上的活动的建议等,都值得两岸当政者参考。

其实,即使是一些对立观点也同样有思考价值。这就正如郑必坚在“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所言,近百年来两岸间曲折的分分合合、历史造成恩怨与隔阂,使台湾社会形成某种悲情意识或特殊的台湾意识,一些台湾同胞对大陆缺乏了解,存在误解,甚至包有一些敌意,这些都是必需要以包容的心态加以面对,并要以最大耐心予以化解。

当然,台湾学者以至是当局也应当很好地思考大陆与学者提出的一些论点,如外交学院前院长吴建民的“大陆与台湾不可能对等,台湾若以“一边一国”身份参加国际组织就有问题”,中国国防战略研究所前所长潘振强少将的“在两岸统一前,台湾老百姓希望在国际上有活动的空间,而且是以尊严的状态介入国际事务,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合理’有个前提,就是不要造成‘两个中国’的观点”等。正是有了面对面的争论,才能有进一步缩小距离的机会。看来,国台办主任王毅月前关于两岸进行政治对话的“趋同化异论”,正在发挥作用。

随着中共省委书记梁保华的访台及日后还将会有更多的省级党委书记访台,及“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涉及政治、涉外、军事议题的探讨,“二轨”的政治交流及对话正逐渐加温。而且,由于是逐渐加温,并让台湾民众深切地受到“其实也没有什么可怕”,就自然而然地形成民意所趋。在马英九认为时机成熟,毅然前往大陆进行“胡马会”并启动两岸政治对话时,就不会令人有“突然”的感觉,大幅减降情绪上的冲击,民进党要反也反不起来,就像目前民进党在民意压力之下,并没有“杯葛”这几项具有政治意涵的交流活动那样。

就此而言,相对于十八年前的“两岸关系研讨会”打开了两岸学术交流大门,这次“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相信也没有形成打开两岸政治对向大门的强大推力。

 大陆军事专家吁两岸协防南海 共同维护固有疆域 

为期两天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在台北举行。图为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右三),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名誉会长李际均(右一)等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中新社发 黄少华 摄

中新网11月15日电 由台湾民间团体太平洋文化基金会主办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14日在台北闭幕。解放军退役中将、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名誉会长李际均在会上建议,在南海开发问题上,两岸不妨先协防,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固有疆域。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李际均曾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他和退役少将、国防大学原战研所所长潘振强一同获邀访台,为两岸军事交流迈出第一步。由于身份特殊,他们的发言格外受到台湾与会人员的关注。

李际均说,两岸建立军事互信要有政治共识,其核心为“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在此基础上,确定两岸的政治定位,同时明确统一的方向和步骤。就目前条件看“尚未成熟”,但这不妨碍民间先行交流,对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进行探讨。他说,承认一中原则,比建立五十万大军都管用。

对于撤离导弹问题,李际均认为,这件事两岸可以商量,但不能视为前提,而是两岸协商的结果。他几度重申,大陆部署导弹是整体国防上的需要,因中国周边地区潜在威胁未除,需要全面部署不能留白,导弹即便针对台海,也是为防范“台独”和外国势力介入台海而设。

尽管两岸关系出现积极进展,大陆与会人士对台海局势仍心存三大隐忧:担心台湾的政策不连贯;不排除“台独”卷土重来;外力干预使台政策摇摆不定等。李际均以强硬口吻指出,不容外国第三势力介入两岸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任何环节,因其侵犯中国的主权。如果执意介入,“就等著瞧!”

在当前形势下,李际均也看到两岸存在以“非战争手段”解决争端的可能性,他建议在南海开发问题上,两岸不妨先共同协防,然后共同开发,“两岸携手维护中华民族的固有疆域有什么问题呢?岂容外人置喙。”报道称,这是迄今大陆军方对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最具权威的说法,引起全场瞩目。

潘振强则建议,两岸可共同编写抗日战争史,以凝聚共识。他说,赴台之前海军友人托他提出,两岸可否在海峡“分道航行”问题上进行合作,以减少海上意外事故发生。外交学院前院长吴建民说,据他多年的外事经验,事情成败的关键往往在“点子好不好”,有好点子,多半能成事。 郑必坚入台 北京高层智囊首度获授权谈政治 

台海网11月13日讯 由中共中央党校前常务副校长、现任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战略与管理学会会长郑必坚率领的学者访问团昨抵台北,参加太平洋文化基金会主办的“两岸一甲子”研讨会。作为“中国和平崛起论”创建者的郑必坚,已获北京授权与台北讨论政治议题。是做为“二轨”的北京高层智囊首次来台谈政治议题。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郑必坚在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任内,正值胡锦涛兼任中央党校校长职,两人合作无间,郑必坚提出的“三和理论”,被接任总书记后的胡锦涛重用。以政治影响力言,郑必坚绝对属重量级,他提出“三和理论”包括:对外谋求和平、对内谋求和谐、对台谋求和解。

对于郑必坚访台,是否开启两岸外交、军事“二轨对话”,国台办发言人杨毅前天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这次讨论会是两岸学界一次民间性学术讨论活动,同时又是两岸关系改善发展新形势下,首次在台湾就双方关心的、包括政治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进行综合性讨论,自然有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在MOU与ECFA后,两岸是否进入政治谈判阶段?杨毅说,目前两岸已就一些经济议题进行协商了,下一步还要增加文化教育内容。他对两岸政治谈判时程问题,避而不答。他说,两岸应共同努力,积极创造条件,逐步破解两岸间存在的复杂和敏感问题。

此外,对于外传吕秀莲将在明年三月访大陆,杨毅重申大陆立场说,凡是赞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台湾各界人士,大陆都欢迎他们以适当的身分到大陆参访。

外传吕秀莲将于明年三月将访问中国,吕秀莲前天否认有此计划,并表示到目前为止,她没有接到中国任何正式的邀请,希望媒体不要炒作。

壹周刊前天报导说,吕秀莲将以国际职业妇女协会(BPW)台湾总会理事长身分,明年三月赴上海参加BPW会员活动,中国大陆官方也已派人与吕秀莲办公室接触。对此,吕秀莲召开记者会说,报导内容不实,迄今她并没有接到中国大陆任何正式邀请。

郑必坚来台 两岸军事政治碰头

中广新闻也报道,中共党校前常务副校长郑必坚等一行28人,应邀来台讨论两岸政经发展,郑必坚对于两岸曾经发生战争则感触万千,但一切都已经走过来了,相信这趟会交到更多好朋友。

应太平洋文化基金会的邀请来台,出席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的中共中央党校前常务副校长郑必坚等一行人搭机来台,首度来台的郑必坚对于台湾方面的接待感到亲切,认为是一家人,相信这次能够结识更多朋友。

有关国共曾经发生战争一事,郑必坚感触万千,认为这一切都已经走过来了,没有什么困难不可克服的。

郑必坚等一行人抵台后,将会安排前往参观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将亲自引导,同时台北巿长郝龙斌设宴接风。

这次来台出席太平洋文化基金会所举办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的大陆学者团成员还包括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余克礼、清华大学台研所副所长殷存毅等多位重量级学者;这次研讨会来台的大陆 有28人,将和台湾 85 位专家学者一起参加,同时这次的研讨会也是历年在台举行规模最大、层面最广、层次最高的综合性学术会议。   郑必坚:两岸之间只要有善意 什么问题都可讨论 

11月12日下午,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率领大陆学者团抵达台湾,参加“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现年77岁的郑必坚,是中国“和平崛起”理论的提出者,也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的整理执笔人。 中新社发 黄少华 摄

中新网11月13日电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12日率领大陆学者团抵台。首度访台的郑必坚受访时,对于两岸过去曾发生的战争感触甚深,他说:“中华民族不容易,多灾多难,但我们都走过来了,中华民族没什么困难不可克服的。”、“两岸之间只要有善意,什么问题都可讨论。”

综合港台媒体报道,由太平洋文化基金会举办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将于13日、14日在台北举行,两岸将启动涉外及军事“双轨对话”,由两岸学者代表就相关议题交换意见。

首度赴台的郑必坚一步出机场就受到热烈欢迎,他对于台湾方面的接待感到亲切,强调两岸是一家人,相信这次能够结识更多朋友。

郑必坚12日晚接受台北市长郝龙斌宴请时说,这次研讨会的议题涵盖两岸政治互信、军事、涉外事务等议题,相当广泛,意义不同。

据悉,这次研讨会主题牵涉的层面甚广,有当前两岸热点问题,亦有未来两岸不得不面对的议题,而探讨的议题层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涉外等各领域。甚至被岛内视为两岸在台进行政治议题的“二轨对话”,象征意义非比寻常。

由于赴台出席“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的大陆学者专家,涵盖大陆高层倚重的智囊、退休大使、退役将领以及北京、上海、厦门等涉台研究机构负责人,使得研讨会对军事涉外议题的研讨,受到舆论的高度关注。

今日的开会典礼中,大会安排前台湾大学校长孙震和郑必坚二人,代表两岸针对“两岸一甲子”议题发表主题演讲,下午再分政治、经济、文化和综合组,让两岸学者同时分组座谈。

在政治组方面,由台大副校长包宗和与余克礼担任召集人,讨论的主题为“加强两岸政治互信”、“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

经济组方面,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林祖嘉、殷存毅担任召集人,主题为“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架构”、“促进两岸金融合作”。

而文化组暂定的讨论主题是“两岸共同发扬中华文化”与“两岸合作发展文化产业”,邀请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林谷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担任小组召集人。

此外,台当局前“驻新加坡代表”胡为真、交通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荣誉专题讲座胡家麒、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担任综合组召集人,讨论的主题为“两岸涉外事务探讨”、“促进两岸安全事务交流”。

结束两天的各分组座谈后,14 日下午将召开综合座谈会,寻求两岸对上述各相关议题的共识。

国台办发言人杨毅11日在北京说,这次研讨会是两岸学界一次民间性的学术研讨活动,同时又是两岸关系改善发展新形势下,首次在岛内就双方关心的包括政治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进行综合性探讨,自然有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台媒:两岸学者研讨政治议题为领导人试水温 

中新网11月12日电 由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主办“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将于13日在台北举行。这是首次在岛内就双方关心的政治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进行综合性探讨。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副执行长吴建国12日投书台湾《联合报》说,两岸关系牵涉的现实政治的运作,需要人先“试水温”,为领导人提供一手可行性信息。两岸是否有足够智慧与忍耐,创造下一个甲子的否极泰来,应是这次会议共同的愿望。

文章摘编如下:

一九七九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那一年元旦,大陆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对台新政策,扬弃“解放台湾”口号,代之以“三通四流”(通邮、通航、通商与学术、文化、体育、科技四方面交流)具体建议。

30年前 经历两岸大变局

台湾当局当时则坚持一贯“汉贼不两立”的坚定立场,以“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因应变局。

当时,我是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留美学生,在美国客观环境里,亲身经历如此重大变局,彷佛看见一条淤塞已久的长河突然冲入一股滚动的巨浪。我站在岸边观潮,心想:不知这潮是掀起几个浪花就过去了呢,还是它将滔滔不绝,直到把长河里所有陈腐败破的淤塞都翻搅出来,再抛到太平洋为止呢?

办座谈 当年学界很重视

在这样想法下,我邀集一些同学,决定在思想最自由开放的柏克莱加州大学,以“中国三十年”为主题,于一九七九年十月中旬举办两场座谈会。一场是邀请柏克莱加大四位知名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教授学者,以“中国问题的回顾与前瞻”为题,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两岸未来可能的发展。另外一场则是邀请在美国的四位华裔教授学者(丘宏达、吴元黎、张系国与杜维明),以“中国的统一问题”为题,对两岸未来统一的可能与条件进行探讨。

这两场座谈会是当年留美学界唯一以“三十年”为主题、反应这个两岸巨大变局的学术活动,在台美学术界、智库与民间受到普遍重视。

一甲子 两岸关系渐升温

今年适逢新中国成立后的两岸关系一甲子,马英九当选“总统”后,提出“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重要政策;胡锦涛也以“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相回应。在这样共同营造的基础上,两岸关系得以迅速发展。

马英九提出两岸“外交休兵”的想法,胡锦涛也允诺给与台湾合乎身份、适当的国际活动空间后,两位领导人前瞻与积极的意见将如何落实?两岸金融备忘录(MOU)与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又如何实现?两岸在和平发展原则下,已无军事对立的必要,如何从军事交流逐渐朝向建立军事互信与预警机制的目标前进?

观潮人“先跳下来试水温”

这些现实政治的运作,往往需要观潮人先跳下来试试水温,为领导人提供一手的可行性信息。三十年前我做过这样的事,三十年后我同样愿意再做一次。

今年初,我提出在台北举办“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先得到张豫生执行长的支持,大陆有关方面也表示愿意全力配合,我们的筹备工作于焉启动。历经大半年努力,这个会议终于要在明、后天于台北召开。

一甲子的隔绝,一甲子的争竞,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智慧与忍耐,创造下一个甲子的否极泰来,应是我们主办这次会议、大家热烈支持参与这次会议共同的愿望! 对两岸关系发展要有耐心 

华广网11月10日讯 题:对两岸关系发展要有耐心——台湾之行有感 

作者 杨立宪

10月26日,我在阔别9年多后第三度踏上宝岛台湾,开始为期7天6夜的交流访问之旅。与以往二次不 同的是,这次是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直飞台湾桃园国际机场,全程仅用了3个小时,较之以往绕道香港省时省力且省钱,那感觉真的很好。但同时也感慨万千,因为实现这个目标用了差不多30年。是空间距离遥远吗?不是,浅浅的一弯海峡,最窄处仅130多公里,飞机半个小时即可飞过。真正阻碍两岸直航的是人心的距离,是政治歧见,是历史恩怨。但世上没有解不开的疙瘩,也没有越不过的坎儿,时间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可以淡化恩怨,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心,而促使人心发生变化的,归根结底,是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是剪不断的中华文化纽带,是日益密切的利益联系,是日渐缩小的生活差距和价值观念。两岸实现直航的过程证明了这个道理。

在短暂的一周时间里,我们尽可能地拜访了一些单位和个人,其中有官方也有民间,有国民党人士也有民进党和其他党人士,有当局智库学者也有大学师生,大家就当前两岸关系状况及其走势进行了意见交换,有共识也有分歧,但更多的是坦诚和理解。大家都明白,两岸长达近百年的疏离及60年的分治,有太多不同的想法,特别是台湾已走向政治多元化,存在着蓝绿两极对立,在“国家认同”和两岸政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尖锐分歧,彼此很难协调一致,遑论两岸之间的整合了,故只能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先急后缓,循序渐进,累积互信,累积共识,累积善意,累积成果,积小胜为大胜,以量变促质变。

我们与台湾朋友交流的话题,无非是当前两岸都最关心的,例如: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两岸签订ECFA问题,两岸政治对话及签署和平协议问题,大陆惠台政策问题,马英九兼党主席及国民党党务革新问题,民进党的路线政策调整问题,今明两年台湾的县市长和“直辖市长”选举问题等等。对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岛内政治发展,台湾朋友认为,马英九兼党主席是为了更好地统筹党政资源,提升施政效率,落实竞选政见,进而谋求2012年连任,国民党中常委改选是向社会展现改革的决心与魄力,改革的方向是朝向政党志工化;民进党在年底选举之前不会检讨两岸政策,但明年面临直辖市长选举,必然要针对两岸关系新形势提出新的论述,否则无法获得都会区选民的认同;由于马英九执政以来政见跳票、民调支持度低迷,今明两年的选举蓝绿争夺激烈,蓝营力保原有执政县市不丢,但若干县市出现两组以上人马参选,给了民进党“渔翁得利”的机会,民进党的目标是“坐3望4”,即保住原有的屏东县、嘉义县、云林县,全力抢攻宜兰县、南投县、台东县和新北市。

我们一方面认真倾听对方的介绍与阐述,一方面也尽可能地说明我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并就一些难点问题与对方进行理性探讨。总的来说,这种深入岛内、广泛接触、坦诚沟通的做法是有益和有效的,听到的声音更真实,接触的对象更广泛,既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与理解,也增进了情感和友谊。

在紧凑的行程中,我们也安排了一些观光活动,还好多数是我没去过的地方,因此,颇有新鲜感且印象深刻。按参观时序排列,首先说说台北101大楼。这个曾经是世界第一高(现已被阿联酋的迪拜塔超越)的建筑,外表看起来颇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因为周边的建筑普遍较矮,不像上海浦东那样高层建筑林立竞相比高。101真正的魅力在于登上89层的室内观景台,可以全方位俯瞰整个台北市。说实在话,前两次去台湾,并没觉得台北市的建设有什么突出成就,这次登高一望才意识到“不识台北真面目,只缘身在平地中”。

其次说说台北县瑞芳镇的九份老街。这里在日据时代曾因采金矿发达而辉煌过,如今已变成观光重地。窄窄的街道两边全是商家店铺,各式商品包括台湾的土特产、土小吃、工艺美术品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色彩缤纷,处处人声鼎沸,令初来乍到者眼花缭乱。但沿着崎岖的山路、石阶往深走下去,商店、行人逐渐减少,观景茶馆多了,日据时代的旧式建筑逐渐全景展现,徜徉其中,不期然勾起人思古之幽情。据陪同的政治大学叶芝秀小姐介绍,这里较完整地保留了日据时代的建筑风格和人文风貌,是日本游客的最爱。看过这里我不禁想,整个台湾都刻着日本50年殖民统治的痕迹,有许多像电影《海角七号》那样的故事,这是不亲自到台湾所难以深刻体会的。

再次是台南孔庙。这里因去年发生了“台独”分子攻击大陆海协副会长兼厦门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铭清而大大增加了知名度,但到此一游才知,所谓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的精神纽带,这里堪称典型代表,“台独”分子在此闹事,可谓数典忘祖!孔庙建于明永历年间,是清末之前台湾最高的官办学府,故有“全台首学”之称,今已列属一级文物古迹。孔庙正殿(大成殿)主祀至圣先师孔子,殿梁悬有从康熙皇帝开始清朝历代皇帝的钦赐御匾,以及两蒋等国民党统治者和陈水扁、马英九题写的匾额,院东西庑则奉祀孔子72位弟子及历代先儒先贤神位,正殿之后的崇圣祠里祀孔子五代祖先牌位及孔鲤等先达贤儒,庄严肃穆。孔庙与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行政中心赤嵌楼、文昌阁等一起,反映了台南市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奇怪的是,这样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民进党及“台独”分子的大本营,其中的原因颇值得玩味。

最后是高雄港。它曾长期位居世界海洋货运第三大港,繁忙程度可想而知,但现在已跌落全球十大港口之外,港口货物状况与我在宁波北仑港见到的拥挤程度没法比。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们,近些年高雄传统产业大量外移,经济萧条,碰到金融危机更是每况愈下。对此,我并不觉得奇怪,发展当中的问题,全球性的问题,谁都会碰到,只是民进党执政的高雄市政府不思如何发展两岸关系拼经济,反而经常在破坏两岸关系的政治议题上做文章,如利用“八八水灾”邀达赖访台,利用电影节播放热比亚的纪录片,结果受到大陆游客的自发抵制,使高雄的观光业受到重创。如此结果,责任自应由民进党执政者来负,但他们至今不知反省,反将责任推给大陆,如此这般,高雄市的经济怎么好得起来?

短暂的台湾之行结束了,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这里同为中国人的居住地,这里历尽沧桑,这里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实验田,我们对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要有爱心,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则要有耐心。(本文作者为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 宋楚瑜:必须完全排除“台独”作为台湾未来的选项 

中新社宁波十一月七日电 (记者 曾嘉 何蒋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七日下午在宁波会见了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和出席两岸农渔水利合作交流会的台湾人士。

贾庆林高度评价宋楚瑜和亲民党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坚定维护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利益,为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做了大量工作。

贾庆林说,一年多来,两岸关系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利益。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中华民族谋振兴。

贾庆林强调,中华民族正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一个历史性机遇。海峡两岸中国人应当珍惜这个机遇,抓住这个机遇,用好这个机遇,携手同心,和衷共济,把两岸关系的前途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尽管在前进道路上会遇到一些干扰和阻碍,但这动摇不了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更阻挡不了两岸关系沿着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继续向前迈进。

贾庆林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两岸同胞和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要靠大家多做具体扎实的工作。这次两岸农渔水利合作交流会研讨的议题,事关两岸广大农民、渔民切身利益,事关两岸基层民众安居乐业,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台湾“八八风灾”之后,更有积极意义。

贾庆林强调,有益于两岸同胞福祉的事,做得越多越好,参与的民众和团体越多越好。我们要联合一切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力量,团结一切反对“台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朋友,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宋楚瑜表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同胞是中华民族不可割舍的骨肉。两岸人民的交流应当更广泛、更深入,以增进了解,扩大认同,让两岸能够在患难时相互支援,在产业上互相合作,在交流中互蒙其利,形成唇齿相依的共同体。要扩大两岸的认同,就必须坚定“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立场,完全排除“台独”作为台湾未来的选项。亲民党将一如既往地为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努力奉献。

郁慕明说,两岸应加强农渔业、水利方面的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创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济奇迹”。

中共中央台办主任王毅,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等参加了会见。 宋楚瑜:必须完全排除“台独”作为台湾未来的选项

中新社宁波十一月七日电 (记者 曾嘉 何蒋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七日下午在宁波会见了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和出席两岸农渔水利合作交流会的台湾人士。

贾庆林高度评价宋楚瑜和亲民党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坚定维护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利益,为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做了大量工作。

贾庆林说,一年多来,两岸关系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利益。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中华民族谋振兴。

贾庆林强调,中华民族正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一个历史性机遇。海峡两岸中国人应当珍惜这个机遇,抓住这个机遇,用好这个机遇,携手同心,和衷共济,把两岸关系的前途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尽管在前进道路上会遇到一些干扰和阻碍,但这动摇不了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更阻挡不了两岸关系沿着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继续向前迈进。

贾庆林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两岸同胞和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要靠大家多做具体扎实的工作。这次两岸农渔水利合作交流会研讨的议题,事关两岸广大农民、渔民切身利益,事关两岸基层民众安居乐业,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台湾“八八风灾”之后,更有积极意义。

贾庆林强调,有益于两岸同胞福祉的事,做得越多越好,参与的民众和团体越多越好。我们要联合一切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力量,团结一切反对“台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朋友,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宋楚瑜表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同胞是中华民族不可割舍的骨肉。两岸人民的交流应当更广泛、更深入,以增进了解,扩大认同,让两岸能够在患难时相互支援,在产业上互相合作,在交流中互蒙其利,形成唇齿相依的共同体。要扩大两岸的认同,就必须坚定“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立场,完全排除“台独”作为台湾未来的选项。亲民党将一如既往地为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努力奉献。

郁慕明说,两岸应加强农渔业、水利方面的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创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济奇迹”。

中共中央台办主任王毅,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等参加了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