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 孔子相貌何来标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9:42:31
  据报道,一个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已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和胡希佳教授牵头组成的创作小组完成,中国孔子基金会和山东省文化博览会组委会13日上午在济南向海内外正式推出。据介绍,此次推出的本次孔子标准像雕塑正式定稿后,将于今年孔子诞辰2557周年的祭孔大典上向世界推出。

标准像真的标准?

    为何要匆匆推出一份孔子标准雕塑呢?据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树骅介绍说,标准像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孔子形象不统一的问题,会对弘扬传播孔子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张副理事长看来,孔子形象不统一对文化的传播俨然是一大阻碍。可是在笔者看来,却无异于一场文化霸权对多元文化的无情蚕食,还是不忙为好。

     首先,孔子的相貌可曾有定论?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就是说头顶是中凹的,有如山谷,“其颧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记载尧等人的长相抽象不明,又何以知晓孔子的模样?加之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尚无画像留影的文献记载,也没有实物资料足以辅正。所以,根据文字而后世流传的孔子画像也都七奇八怪,只能勾出五官轮廓,或注意眼睛部位“传神”,或着重服饰穿戴“以明身份”。三十年代,东京文京区汤岛圣堂(孔庙)落成,湖南军阀何健曾寄赠了一幅珍藏的孔子画像,鲁迅先生对此质疑道:“孔子没有留下照相来,自然不明白真正的相貌,文献中虽然偶有记载,但是胡说白道也说不定。”

莫衍生文化霸权

    虽说此次推出的孔子标准像的塑造原则是,尊重历史依据,尊重约定俗成的形象,以唐代吴道子的行教像为基础,力求展现孔子博大、智慧、儒雅、和蔼可亲的圣人形象。可是吴道子并非孔子同时期之人,如果单纯根据文字记载,恐怕只能认可“异人异相”之说。即使那样,也不能就此肯定,这便是数千年的圣人的真实模样。既然孔子的模样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为何还要耗费人力和财力确定标准呢?

    时光荏苒,数千年儒文化的演进,孔子的肖像已经成为特定文化的一个符号,重要的是孔子及其创立的儒文化,而不是相貌。探知孔子的真实相貌,无异于刻舟求剑,于民族文明无所裨益。多元的文化承载了历史,也承载了民族的辉煌。纵观有关孔子的画像,就有版画、绘画、石刻拓本等数百种,风格各异,相貌不一。这些关于孔子肖像的载体,无一不是民族文明的精品。统一孔子标准像后,那些风格迥异的画像又当如何界定在中华文化中的定位?

    虽然文化的外壳多元,内核却是惊人地一致。在西方,曾经有一个牧师用了数十年在世界各地传经布道,他惊奇地发现,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上帝。白人的上帝黄发碧眼,黑人的上帝卷发黑肤,黄种人的上帝长得像黄种人。虽然有这么多形象各异的上帝,可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各个种族或民族对上帝的虔诚和敬仰。印度的佛像传到中土也是一样,从各地遗留的佛像看,从最初的深眼耸鼻的印度人长相的佛像,在历史长河的漂流中逐步演变成了中国人的模样,虽然差别巨大,佛的宗旨并未改变,难道现在的佛像就不是佛像吗?难道非得将中印的佛像统一,确立一个正统吗?

    在笔者看来,孔子相貌如何,还是不忙着统一标准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