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则徐的蜕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56:40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对林则徐最恰当的评价。究其一生,林则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负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林则徐在后来的评价中都是作为民族英雄而出现的,其实林则徐真正能让后人留念是作为一个试图探索如何抵抗强敌,开辟新时代的政治家,“开眼看世界之第一人”,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
关于林则徐,蒋廷黻先生在其力作《中国近代史》道:“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正真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他就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国外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责,不敢公开提倡。……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人奋斗。林文忠无疑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这是蒋廷黻先生对林则徐的认识,似乎有失偏颇。但却能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解读林则徐及其思想。
关于林则徐,得从禁烟讲起,道光十八年(1938年)八月,林则徐上奏《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林则徐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上述道光帝禁烟。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1940年1月5日),调任林则徐为两广总督,邓廷桢为两江总督。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所做的几件事值得注意。首先是认为“民心可用”,组织当地兵勇抗英和虎门销烟,这都是众人所熟悉的,在此不多说。另外就是购买“甘米力治”号,改装成兵船,与清水师服役。这是林则徐想西方学习的最初方式。后来就是任用袁德辉、梁进德等人到越华书院,组织翻译。翻译有《澳门新闻纸》、《新加坡新闻纸》等,并于1840年组织翻译《四洲志》。同时林则徐自己本人还学习英文,据考证,他学习的英文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至12月份的英语读音;专有名词,如中国(柴诺)、医生(诺克拓)等;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英语读音;英美等国驻粤官员姓名的原文与读音,如义律,原文Charles Elliot译音渣儿士·义律;各种外币的读音和汉译。虽然林则徐学习英文是为了了解英国的情况,但这却是最难得之所在。我们都知道,后来奕訢在同文馆设算学、天文及外语诸馆聘用外国教师,引发了一场大争论,大学时倭仁对此咬牙切齿,斥之为离经叛道。由此可见林则徐在当时学习英文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但我们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那些顽固派不知道林则徐这一行为。
在这一时期,林则徐第一次睁眼看世界的时候,一方面看到西方技术、枪炮、轮船等器物文化,另一方面也看见了西方的道德观念、风土人情、习惯、行为方式等审美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迥然不同。林则徐取前者弃后者,是与后来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不学西方生活方式有相似之处。但这一时期他的思想还是以经世思想为主。
对林则徐打击比较大的是道光二十年九月初三(9月30日)清政府以“办理不善”将林、邓两人判罪。但在此之前他仍上奏《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臣愚以为鸦片之流毒于内地,犹痈疽之流毒于人心也。痈疽生则以渐而成脓,鸦片来则以渐而致寇,原属意计中事。若在数十年前查办,其时吸者尚少,禁令易行,犹如未经成脓之痈,内毒或可解散。今则毒流已久,譬诸痈疽作痛,不得不亟为拔脓。而逆夷滋扰浙洋,即与溃脓无异。然惟脓溃而后疾去,果其如法医治,托里扶元,待至脓尽之时,自然结痂收口。若因肿痛而别筹消散,万一毒邪内伏,诚恐患在养痈矣。”他再次强调鸦片的危害性,重申严禁之必要,但道光却主意羁糜,称“片言片纸远胜十万之师”。林则徐实际上是林则徐政治上的牺牲品,以治罪林则徐换取英国停战。以后的事实是最好的证明林则徐眼光的长远。
但林则徐并没有灰心,在道光二十二年闰三月十三(1842年4月21日),他以四品卿衔赴浙,协办抗英的身份向奕山提出了“御夷六策”,他建议“外海战船,宜分别筹办也。查海面水战,系英夷长技,如夷船逃出虎门外,自非单薄之船所能追剿,应另制战船,以资制胜……此系海疆长久之计,似宜及早筹办。若此船未成之前,尚须在洋接战,计惟雇觅本省潮州及福建漳、泉之草乌船,亦以百只为率。将其人船器械一齐雇到,给予厚资,听其在洋自与夷船追击,不用营员带领,以免牵制。”但是奕山广州一战,一败涂地。遂有《广州协定》。此时,道光再也没有派大臣来挽救败局,有一点可能肯定,道光绝不会再让林则徐出山了。他对英国人保证“定当重治其罪”,这也是林则徐从重发配伊犁的真相。
从《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到
“御夷六策”,这是林则徐思想的深化。他始终以国家忧患为己任,直言利弊,力主抗英。在仕途的受挫以及抗英的不成功,使得林则徐开始反思。也就是在发配伊犁之前,林则徐的思想有了转变:他不会当众再议论朝政,而是专心关注民生问题(足食安民),这也就是蒋廷黻先生说的“他虽有觉悟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这是林则徐一生当中的重要转变。
在发配伊犁途中,他曾致书友人“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令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而且再三嘱咐看完后将信烧毁,他是不想让人知道的。在发配之前,他与魏源在镇江相遇,林则徐把《四洲志》给魏源。后者根据此书著《海国图志》详细介绍西方的现金器物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另外一个事实就是他的学生冯桂芬在在1861年写成的《校邠庐抗议》一系列政论中,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他痛感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因此,对西方国家要“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可见林则徐真是不想让人知道的,既然不能入世那就只能出世,弃其所忧,舍其所烦,静其燥心,悟佛禅机,拭其心尘。
林则徐是一个悲剧,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力主抗英却抗英有罪,这是促使林则徐的转变。后来虽调任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但在思想蜕变后的林则徐已有心无力,只能维护清廷统治,镇压甘州藏民暴动、弥渡回民起事,最后死于镇压广西天地会的路上。清廷“晋赠太子太傅衔,照总督例赐恤,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谥“文忠”,但死后荫封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