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董事长陈泽民的创业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17:27
三全董事长陈泽民的创业故事 2006-08-13 00:20  文章来源:河南商务厅 文章类型:转载  内容分类:新闻
小发明试身手
陈泽民从小就是个无线电爱好者。从矿石收音机到真空管收音机,再到后来的半导体收音机和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他都能组装和维修。
高中时,他利用理发推子的使用原理,帮农民制作了一台收割机模型。
1965年,陈泽民从医学院毕业,主动要求到四川工作。在工作中也搞了不少发明创造,还被评选为“科技标兵”。
1979年,陈泽民调回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工作。当时单位里有一台价值几十万元但是被水淹后报废的大型X光机,陈泽民硬是利用几个星期的业余时间把它拆开修理好了。他甚至还仿照在北京展览会上看到的一台日本产的洗衣机,制造了当时郑州第一台土造洗衣机。
石磨汤圆显手艺
陈泽民祖籍四川,在四川的十几年里,向当地人学会了做汤圆、米花糖,做腊肉、腌泡菜等手艺。不经意间,他们琢磨出了几招制作汤圆的绝活儿。回郑州的时候,他爱人带着那盘已经用了几年的小石磨,靠着这盘石磨,逢年过节,都要包上许多汤圆,送给亲戚、朋友、同事和邻居,让大家尝个鲜。品尝过他们手艺的人,无不交口称赞,有的还上门来请他们帮忙,做些汤圆当作礼物馈赠亲友。
一万五千元起家
1989年,陈泽民和爱人借15000元办起了“三全冷饮部”。专门经营软质冰淇淋,生意很好,第二年,他们的冷饮部就利用自制土设备做起了郑州市第一家制作、批发雪花牌夹心冰淇淋的独门生意,生意更加火爆。等到来年一个国营食品厂用巨资引进夹心冰淇淋先进设备时,他又研制出其它的新品种了。
新品闯出新天地
有一年冬天他曾到哈尔滨出差,见当地人包饺子一次包很多,吃不完就放到户外冻着,随吃随取。他想,饺子能冻,汤圆也应该能冻,自己家包的汤圆大家都说好吃,冷冻起来拿到市场上卖,肯定会受欢迎,而且冷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时间保鲜的难题,打破季节限制,常年生产常年销售。凭着直觉,他意识到冷冻食品将会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他又一次着了魔似地投入到冷冻食品的研究当中。手头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资料和实物,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到底要做成什么样子,有什么技术指标,陈泽民心里都没有谱。从原料配方配比到制作工艺程序,从单个粒重到包装排列,从包装材料到包装设计,从营养、卫生到生产、搬运等等,凡是与冷冻汤圆相关的技术,都是他自己一个一个去摸索,去攻关。1990年10月,他研制的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开始批量生产并投放郑州市场。并在第一时间申请了速冻汤圆的生产方法发明专利和外形包装实用新型专利。

艰难的推广之路
陈泽民是一个下得了身、吃得了苦的人。在医院里,他是副院长,许多人得求他,可是下了班,年近不惑的他还蹬着三轮车推销产品。他拉着煤气灶和锅碗瓢盆,挨家挨户到市内的糖酒副食品商店,向经理们讲解速冻汤圆是怎么回事,并现场生火煮给人家品尝,然后听候“宣判”。
1990年12月底,陈泽民把速冻汤圆拉到了一家在市内很有名气的副食品商场。商场负责人听了他的介绍,非常惊讶,没有想到最易变质的汤圆可以经过冷冻后长期保存和销售。在尝了“三全凌汤圆”后,这位负责人还是半信半疑地答应先进两箱货试试。从这家商场出来,陈泽民又先后拜访了郑州市的几大商场,争取到了“送两箱试试”的待遇。十几箱汤圆没想到当天全部销售一空。经理们不再冷淡,不再犹豫,转而希望陈泽民长期大量供货,建立稳固的产销关系。
一个多月下来,“三全凌汤圆”在郑州闯出了小名气,各种副食品商场、商店还有商贩,都慕名登门进货,有不少商家甚至派人守在陈泽民的小厂里,生产出一箱就抢走一箱。陈泽民的一些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这时也找到他,想要点汤圆作为过年的礼物送人。陈泽民十分为难,不给吧对不住大家,给吧,生产那么些还不够商家分的。无奈之下,他只好派人把卖给商家的货再买回来,送给亲友。
离春节还有十几天的时候,陈泽民去北京开会,中午休息时间,他带着用乒乓球做的速冻汤圆模型到了西单菜市场,想试试在郑州热卖的速冻汤圆在北京的反应。经过耐心讲解,商场负责人同意进2吨来试销。陈泽民马上通知家里赶制了2吨,租一辆冷藏车送到了西单商场。会还没开完,商场经理就打来电话,让他以最快速度再送来5吨。
陈泽民乘胜出击,先后又在西安、太原、沈阳、济南、上海等中心城市建立了销售渠道。原本只是南方人情有独钟的汤圆,经过陈泽民的改造,在北方也大受欢迎起来。某地有一种名为“老鼠窖”的汤圆,是当地千年不衰的地方特产,但“三全凌汤圆”过去后,叫了千年的“老鼠”不再吱声了。济南一家超市经销“三全凌汤圆”的头3天里,天天出现抢购现象,为了预防意外,超市只得请警察出面维持秩序。
自制设备上规模
1992年5月,辞去公职的他把三全食品冷饮部升级为“三全食品厂”,从后台走上了前台。陈泽民租下了一个大厂房,自己设计、自己购料、自己动手,建成了我国第一条自动化汤圆生产线,使汤圆的日产量由原来的不足2吨,猛增到20吨。1993年,日产量又上升到30吨,实现了速冻食品由小作坊手工作业向现代化大生产的转变。
追求品质无止境
有一年中秋节前,一经销商进了200箱速冻汤圆,由于当地一连停电5天,虽然产品放在冷库,汤圆还是出现变形、破裂情况。按规定产品不能上市销售,但经销商资金有限,坚持销售。陈泽民得知此事后,为了维护产品质量和三全品牌,坚持把产品全部召回处理,并免费为其补换200箱。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次车间里面工人推车子不小心把一个门的玻璃打碎了,玻璃洒落在地上。这时正好在生产,他发现后,担心员工打扫不干净,当机立断,把这一批生产的产品全部报废,第二天现场彻底清扫以后才开始生产,而且把所有的玻璃都换成有机玻璃。
质量是通向市场的通行证,三全正是通过这样的方法一步步打开市场,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诚信商道真本色
2000年时,法国一家大型奶业公司来中国寻找合作伙伴,他们先后考察了光明、三鹿等企业,最后来到郑州,对三全很感兴趣,最后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法方负责设备、技术、资金,中方负责厂房、生产及销售。就在这时,陈泽民提出这个项目不能搞,理由是北京卡夫公司日产200吨鲜奶和上海达能的生产线都因销售开工不足而停产了,郑州的市场肯定销售不了,建了以后也会赔钱的。最后,法方老板非常感动:“你没有欺骗我,三全是一个讲信用的企业。”最后法方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个投资1.5亿元人民币的生产线不建了。当时还有一些政府官员有想法:“这么大的一个引进外资的项目,不建了多可惜呀?”他说:“做生意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现在,他和法国这家公司的老板成了好朋友,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

对待竞争胸襟阔
1995年前后,全国出现了大量仿制“三全凌汤圆”的企业,仅郑州市就有几十家。陈泽民审时度势,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和胸怀,放弃了对同行侵害自己专利的追究。他认为,速冻食品是个技术门坎很低的行业,很容易仿制,专利官司打不胜打,耗费精力得不偿失;即使打赢了官司,也只能赢一时而不能赢一世。中国的速冻食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间非常大,仅靠一个三全是无法满足巨大的社会需求。而海外的速冻食品工业比我们先进得多,发达得多,你挡住了身边的同胞,却挡不住别人登陆上岸,与其让海外企业长驱直入,倒不如本土同胞齐心协力,把市场迅速做大,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有一定抗力的民族速冻产业。
陈泽民还有一个比喻:“一个服装市场如果只有一家卖服装,那不叫服装市场;如果一道街上有很多家在生产服装、销售服装,那就是服装一条街,就成了市场,慢慢大家都到这个地方来经营和消费,就把这个市场搞活搞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