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分材教学:满足学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05:28
自然分材教学: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

■本报记者 赵小雅
日前,在山东省青岛市崂山二中,记者看到了一些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情景。上课伊始,教师不是先讲授新内容,而是出示家庭作业的参考答案,再指导学生互相批阅作业,并把错题标记出来。互批作业之后,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请教组内同学,并在纠错册上将错题更正。完成了这些既纠错又复习前堂教学内容的工作,新授课才开始。
这样的课被崂山二中的教师们称作“一课两上”。这是从2006年8月起,学校进行“自然分材教学实验”以后课堂上发生的新变化。情智相长、知者加速、自学互帮、一课两上、两册分离、零作业批改等一系列渗透着新理念的新做法一点点地被老师们认识和接受。上课的方式也一改以往的从上课讲到下课,变为“自学、互帮、释疑、练习、反思”的教学模式。据校长马志平介绍,参与“自然分材教学实验”以来,课堂教学的变化直接带来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与学习状态的改变。
有效教学基点就是解决问题
青岛市崂山三中的于婷老师教了十几年的初中物理课,也批了十几年的作业。现在,她虽然还收作业,但却不再批作业了。每次上课前,先由学生自批或互批作业,标出错题,而她要做的工作就是跟踪学生作业中的问题,然后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这些问题并加强个别化指导上。这在学校被称为“零作业批改”。
“不批改作业不是对学生的作业失去了控制,而是更有效地关注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为此,于婷采取了多种办法,首先要求学生在练习册的第一页上粘一张错题表,便于复习和跟踪自己的错题,而她则定期翻阅学生的错题目录,在跟踪学生错题目录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确定下一步该如何调整教学策略。过一段时间,她就要进行跟踪效果的检测,通常采用两种办法,一种是让学生互相出“错题卷”考查并互批,一种是选取典型的错题进行小测验。于婷体会到,在问题跟踪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问题一目了然,“盯着自己的问题,问题就会越来越少,教学也越来越容易”。
教学以什么为基点?自然分材教学实验课题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的熊川武教授认为,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针对问题用适宜的方法教学,教学效率较高,而不明确问题的教学往往会造成很大的浪费。所谓问题既可以是通常说的“错误”,又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任务。一个教学任务就是一个问题,解决一个,学生前进一步。而且,由于要求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他们的问题不一样,学习内容与速度就自然分化,无需教师强求一致。那么,怎样才能找到问题?在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情智相长、知者加速、自学互帮、一课两上、抓大放小、两册分离、问题跟踪、低耗高效等教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其中,教师的“零作业批改”和“问题跟踪”、学生“最小作业量”等具体措施落实到操作上,解放了教师和学生,提高了教学的效益。
熊川武认为,作业“全批全改”虽然存在了许多年,但因为它耗时多,效果不明显,有许多地方值得反思和调整。在正常教学情况下,学生解题的结果大部分是没有错误的,这部分作业即使教师批阅了,学生也获益不多。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教师批改的作业会持四种不同的态度:一是根本不看。二是看了,却没看懂。三是看懂了,但由于没有动脑筋,留下的印象不深。四是思考了教师批改的内容,并有所领悟。他认为只有持第四种态度的学生,才会从教师批改的作业中获得一定的收获,因此“全批全改”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必不可少。
相反,让学生互批作业,把作业批改权还给学生,学生同样可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教师匀出的时间,用在研究学生的学习问题上,潜心探索与发现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变苦干为巧干。教师通过对学生互批或自批的作业进行抽查并对三分之一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记录,也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学生的作业情况。
努力做到因人而分解教学任务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桃源中学的数学教师谭炜东介绍,他现在每次上课前都要准备好难度递增的A、B、C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A是指新课内容、基础性的习题,B是指巩固性的、中等难度的练习,C是指有探究性的、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有时还需要准备同时具备三个层次难度的综合性内容。在他的课堂上,根据学习状况,学生被随机分成“普读生”、“补读生”和“小导师”。“普读生”是指完成或基本上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的学生,而“补读生”则是当堂学习有困难或疑惑的学生,“小导师”是A、B、C三个层次的练习内容都能顺利完成的学生。在课上,他会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不同的学习任务。而这三类学生的区分也是动态的,“补读生”在教师和“小导师”的帮助下很快就会进入“普读生”的行列,“普读生”也可以进入“小导师”的行列。通过这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可以让学习任务随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自然分化,并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学习。
遵照教学实验的原则,自然分材教学实验的课堂结构发生了变化。课堂被分为“温故”、“自学”、“互帮”、“释疑”、“练习”、“反思”等彼此联系的几个环节。温故即反思诊断,上课伊始,学生互批作业及互相讨论前堂课的内容。“自学、互帮、释疑、反思”统称为“普补分读”,在这个过程中落实“知者先行”和“补读帮困”的原则。自学是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指导书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同一小组的学生可以相互帮助,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与互帮中提出的普遍性问题有重点地讲解,启发学生自解疑难。反思指学生反省所学内容与方法,寻找需进一步质疑之处,同时思考巧妙的记忆方法并记住所学内容,此外要将新学内容与原有学习内容联结成网。
熊川武认为,一个班级中,总有因为知识基础、先天智力水平及身心发展等原因导致的学生差异的存在,而现行的班级教学大多没有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因为它通常无力顾及学生的差异,不得不在教学内容、方法、速度上一视同仁。这虽然对中等学力的学生有益,但往往在不经意中导致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陪读”、学习困难学生“白读”。要实现教学内容按学生学力等实际情况自然分化而不是人为分配,要抓好关键性的两点:一是知者加速,即弄懂了教学内容的学生不能等别人,必须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自学其他新内容。二是问题跟踪,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做到“学困生上进、学优生更优、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轻负高效,让师生都有幸福感
经过三年的实验,桃源中学的语文教师张玉波用数据将实验班与对比班的学业成绩进行了比较。首先从“补读”频率高的10名学生的成绩进步来看,最高的提高了16分,最少的提高了7分,整体上呈进步趋势。张老师说,成绩进步给这些学生来了更多的自信,他们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不再仅仅是课堂学习的“看客”。在学习小组成员和小老师们的协助下,他们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参与到课堂的语文学习中来了。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自己在教学中遵循了“情智相长”的原则,教学中很关注学生的情感与兴趣,学生变得爱学习了。其次,在实验班中,有部分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已经进入到成绩中等偏上学生的行列中。最后,从优秀率看,实验班的优秀率达到了20%,而对照班仅为2.32%。由此,张玉波老师体会到自然分材教学实验就是“不要求学生一般高,而是让学生都长高”。
除了教学原则和课堂教学环节以外,实验还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些辅助手段,如指导自学书、互帮显示板、信息反馈牌、问题跟踪卷、师徒结对制等办法,真正让教师的教学有了抓手。同时,教学实验在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同时,也为学习优秀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空间。从教师的负担看,启用“学生互批、教师抽查”的作业批阅方式,加上要求学生实施“最少作业量”,如果以两个班为例,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就大约减少了五分之四,而实验证明教学效果比以前更好。从学生方面看,作业负担轻了,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14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