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离通货膨胀还有多远-信力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7 04:07:45

2009-07-21 | 中国离通货膨胀还有多远

 

2007年末2008年初,当舆论惊呼通货膨胀来临的时候,实际上通货紧缩已经到了家门口。当前避免通货紧缩仍是政策目标时,通货膨胀的危险可能已经近在咫尺。今年进入二季度以来,由于CPI还在下降,也许按照需多经济学理论,目前尚未通货膨胀。不过房市回暖,地价上升,油价翻番,有色金属和地产类股票飙升,可以肯定的是投资者的通货膨胀预期已经确立。本文借回顾和比较中外通货膨胀的历史,为避免通货膨胀或规避通货膨胀提供参考。由于对各国政府今后的政策走向难以把握,本文仅回顾国际金融的历史,并以此预测中国经济未来走向,而不对全球经济作预测。

 

金融危机之谜

 

这次金融危机产生机制众说纷纭。主流的说法是高杠杆金融衍生品,诸如次级贷款一类金融创新酿成了危机,我对此不太赞同。高杠杆衍生品只是起到病情放大的作用,而不是病灶本身。将今天的状况对比1929年那一场经济危机相比,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1920年代和2003~2007年两段时间都存在经济高度繁荣,物价指数平稳,资产价格飞涨的现象,最后又都以通货紧缩为结局。

按照大多数经济学流派的看法,只要物价指数平稳,经济就是健康的。即使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中央银行也不加息。等到通货膨胀传导到普通商品的之后才加息,为时已晚,依赖长期稳定的低息预期堆积起来的资产价格崩溃,金融体系崩盘,于是经济陷入漫长的通货紧缩之中。

只有奥地利学派例外,他们把资产价格上涨也看作通货膨胀。正如周其仁近日撰文所说,货币似蜜糖有黏性,过多的货币首先抬高某些资产,然后再逐渐散布到所有商品,评估通胀水平的物价指数通常带有滞后性。目前看来奥派学者的解释最能服人。

假如奥派观点成立,那么金融衍生品非但不是罪魁祸首,反倒是经济保险丝。这次金融危机与1929年那一场经济危机之前的经济表现非常类似,但是结果迥异,迄今为止,受金融危机打击而破产的企业还局限于投资银行,传统商业银行破产现象很少见,其他产业受影响更小。恰是投行破产,给传统产业及时泼了一盆冷水,等于是保护了他们,后果止于业绩缩水,股价下跌。

如果世界各国一味以通货紧缩作为病征开药方,放纵资产价格上涨的话,未来倒真有可能酿成1929年那种规模的经济危机。正如保险丝烧断了,不减轻负荷,反倒换成铜丝,最后把全部家当化为乌有。我不去作如此悲观的预测,那会显得我把自己看得太聪明,把全球政治家、金融家看得太愚蠢。

 

通货膨胀的成因

 

虽然古代也曾经历过许多次通货膨胀,但现代意义的通货膨胀与古代很不相同。金属币时代等于是物物交换,因为金属币本身是有使用价值的。金属币时代因矿产资源取得突破性开发也会造成商品价格紊乱,后果与今天的通货膨胀非常相似,例如十六世纪末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金银贬值可能是两个国家海洋霸权旁落的原因之一。总的来说,金属币时代通货膨胀现象非常罕见,与20世纪此起彼伏的通货膨胀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大致可以说通货膨胀是纸币流行之后特有的经济现象。

纸币成本与其票面价值相比,非常低微。无抵押发行纸币属于暴利行为,若对纸币发行者缺乏足够硬约束,纸币势必泛滥,造成商品价格紊乱。错误的价格信号造成错误的资源配置,致使社会生产效率下降,以至社会溃败。因此纸币若想成为优良的流通媒介,势必有种约束机制存在。

纸币发行约束大致分金本位、货币局和独立中央银行三种制度。

金本位是一定黄金储备作抵押,按一定比例发行纸币,并且以固定比值承兑黄金为承诺。美国曾经实行过金本位制度,所以今天美元还有美金之称,其实英国、法国、瑞士都实行过金本位制。

奥地利学派认为金本位是最优越的发钞制度,但我认为那不是完美无缺的。因为黄金采掘业的效率提升一般低于其他产业,于是黄金价格相对于其他商品一般是上升的。于是严格的金本位势必引起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一样干扰市场运转。由于存在工资刚性,通货紧缩相当于给全体劳动者加薪,因此福利国家的通货紧缩对劳动力市场的打击是致命的,会引起失业率急剧上升。只有那些生产效率提升很快,例如适逢技术革命或者人口红利期,并且福利不健全的国家才适合金本位。

不适合实行金本位的国家强要实施金本位,不作矫正或者矫枉过正都会酿成经济危机,正如美国20年代所发生的。

许多国家和地区流行以外汇储备作抵押发行货币,币值与主要贸易国的货币锁定。最早是流行于英国殖民地,香港特区就是典型。这种制度称作货币局,94年以后中国实际实行的发炒制度非常类似于货币局。金本位下,由于黄金不会自动增值,假如一比一发行的理论上发钞行无利可图,还要倒贴管理费,如果高杠杆发行,发炒行需要承担挤兑风险。货币局避免了金本位固有的通缩因素,又因外汇储备有利息可收,能够做到一比一发炒。但是货币局制度等于放弃了发炒权,受制于人,易引起被动通货膨胀。

目前各大经济体除中国外,基本上实行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中央银行以稳定物价为唯一责任。独立的中央银行优点是根据国内经济周期灵活决定货币政策,通过外汇自由浮动与外界隔离,不受国际经济形势左右。但完全独立的中央银行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宪政不完善的国家里,央行不可能做到独立。即使是宪政国家,也或多或少受到政治干预。央行发钞还有个局限来自通胀率的统计和评估,目前一般以日常消费品为样本,并且以3%的通胀率为追究目标,主要目的在于抵消工资刚性。但正如前面所说,以日常消费品测量通胀率有滞后性,等通胀来临为时已晚。

 

金融危机的中国因素

 

美国保持每年3%的通胀率不算高,而且近二三十年来确实做到了,比大多数国家的通胀水平都低,包括94年以前的中国。美元国债收益稳定,数量庞大,所以美元是最受欢迎的储备货币。即使目前美国经济遭遇重挫,在看得见的未来,美元仍然是最可信赖的货币。美元不仅仅是一张纸,而是背后稳固的宪政和强大的军力。

前社会主义国家,中央银行与财政合一。发钞无序,普遍存在或隐或显的通货膨胀的现象,被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总结为软约束和短缺经济。尤其是79年以前的中国,货币实际贬值数倍,工资却冻结二十多年,整个国民生活水平不进反退。79至93年虽然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改善了,但是发钞制度没有改变。所谓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实际上乱是乱在发钞上,与政治路线无关,但客观上经济搞活与物价上涨两者的确是如影随行的。

于是现在看起来不复杂的发钞制度缺陷,不仅拖累了经济改革,更葬送了政治改革。前总理朱镕基任期内做了两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一件是加入WTO,另一件就是制定《中国人民银行法》,后者确立类似于货币局的发炒制度,对内不为赤字买单,对外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才终于走出了通胀惯性。

有人把现行发炒制度形容为等于把发炒权交给美国,货币政策受制于人,是件丧权辱国的事情。可是妾有意,郎未必领情。如果是香港那样的小经济体,捆绑在美元身上,美元感觉不到影响,但中国是个大型经济体。美元被动和人民币绑在一起,等于重建当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1950年代为配合马歇尔计划而建立的货币联动机制,将欧美主要货币捆绑在一起。随着欧日国家经济复苏,美元遭遇贬值压力,1970年代不得不主动废除布雷顿森林体系。到了90年代,美元又被人民币单方面盯上了。说中国丧权辱国,不如说中国干预美联储的独立性,主动方是中国。

美联储受人民币紧盯美元干扰而做出错误决策的机理不复杂。中国劳动力效率迅猛提高,美国进口商品价格下跌,等于是给美国市场注入通货紧缩信号,美联储为避免通货紧缩而长期采取低利率政策,造成石油和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形成虚假繁荣。危机爆发点恰好是人民相对美元升值之后,并且在政府以完善社保为理由导致劳动成本迅速提高,而且又是在《劳动合同法》推出的关口上。美联储收到涨价信号,改防通缩为防通胀而加息,捅破了依赖低息政策而膨胀起来的资产泡沫。

 

人民币宜采用金本位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要改变受人民币干扰,只需采纳奥派理论,在CPI的采样的篮子里加入房地产等资本品价格即可,所以责任不能完全推到人民币紧盯美元身上。

倒是中国的货币政策需要摆脱美元依赖才行,否则被动通货膨胀在所难免。由于通货膨胀是负福利,美国3%以内的通胀是有意而为,以抵消工资刚性,减轻福利制度的负面效应,小布什任内特别明显。中国没有福利制度,通货膨胀是净受损。

通货膨胀导致大量资金集中涌入对房地产以规避贬值风险,推高房地产价格。房地产价格高企之后,反过来抑制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这种悲剧90年代在海南特区和广东惠州都出现过一次。与周边那些没有出现房地产泡沫的城市相比,它们至今还没有走出阴影。由于有对比,海南和惠州的阴影至少能看见,全国性的房地产泡沫所产生的阴影是看不见的,那才是最让人忧心的。

消除国内通胀预期,维持商品价格稳定应该当作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责任。改变单一紧盯美元的发炒机制势在必行。把人民币改为紧盯一揽子货币也不足够,因为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提高比任何国家都快,只要贸易持续顺差就会继续引入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后果,人民币相对贬值是靠抑制生产效率为代价达到的,因此不可取。

综上所述,我建议未来二三十年内采用的金本位制。中国是主要黄金生产国,中国以黄金为存储货币,有利于金价上涨,符合中国利益。中国采取黄金本位有利于吸引其他国家以人民币为储备货币。英国和美国都在他们崛起初期采取金本位制不是偶然的。现在没有国家采取金本位,那是因为发达国家已经越过了那个发展阶段。等到日后中国建立可靠的宪政制度,央行独立性有保障的情况下,可再改为以物价指数为单一目标的发钞机制。

 

 

——本文发表于《新经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