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 【传媒致敬】致敬!2009中国传媒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15:04:22

【传媒致敬】致敬!2009中国传媒
作者: 南方周末编辑部
2009-12-31 00:58:13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新闻
【传媒致敬】传媒人 【传媒致敬】十年十文 【传媒致敬】网络单元 【传媒致敬】它们也被提及
图片
被铬污染的水果

标签
传媒致敬 已有评论7条
发表评论
收藏
推荐给
打印
字体:大 中 小
年度舆论监督
《郑州经适房土地建别墅 记者采访被质问替谁说话》

◇记者 任磊萍 何岩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 ◇2009年6月17日
   
【致敬理由】“为谁说话”,其实是媒体经常遭遇的诘难,只不过这一次问题的提出者未免过于坦诚。
   
一句“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成为本年度最犀利的质问,亦成就舆论监督的经典范例。我们可以把选项进行任意替换,例如“农民工还是城里人”,“精英还是草根”,“政府还是平民”,但不管其中的选项看上去具有多么天然的合理性,一旦媒体进行选择,就会陷入丧失独立性的陷阱。
   
媒体不做选择题,媒体追寻的答案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事实。媒体只为事实说话,媒体只为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负责。保有独立客观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公义,是媒体被赋予监督之责的唯一理由。.
   
因此“为谁说话”事件所引出的实际是关于媒体根本立场的真问题,而“新闻纵横”的正确回答正蕴含于其报道之中。媒体仍然会不断的被推到必须面临此类问题的境地,出题者也并不会都像逯军副局长一样容易回答。而我们希望,当这样的问题以复杂得多的形式出现时,媒体也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提名
《央视新址大火余波未了》 ◇记者 欧阳洪亮 罗昌平 ◇《财经》 ◇2009年3月2日
《看守所里面的致命游戏》 ◇记者 上官智君 《云南信息报》     ◇2009年2月13日
年度公众服务
《碘盐致病疑云》

◇记者 陈鸣、许十文、单崇山 ◇《南都周刊》 ◇2009年 7月31日
   
【致敬理由】在这篇报道之前,公众并不太清楚,在我们最必需的日常消费品——碘盐中,可能埋藏着影响数亿人的公共卫生隐患:在高碘地区的人们食用碘盐,可能会导致甲状腺疾病。

记者以穷追不舍的精神,通过在全国数省的调查,以及对专家们大量研究成果的分析,以强大的事实与逻辑质疑了全民补碘“一刀切”的政策,并对盐业公司的垄断利益推手提出了质疑。这组文章发出十天后,卫生部即宣布于2010年下调现行食盐加碘量。同时,卫生部专家表示,今后应“科学补碘”,体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科学原则。显然,这组报道在推动公共卫生政策的改善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并收获公众服务之实效。

提名
《垃圾焚烧之惑》◇记者 古兵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 ◇2009年11月21日
《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却被职防所推翻 工人挨刀求真相》◇记者 申子仲 ◇《东方今报》 2009年7月10日

邓玉娇 图/CFP
年度调查报道
《习水县多名公职人员嫖宿年幼女生》系列报道

◇记者 陈强 ◇《中国青年报》 ◇2009年4月

【致敬理由】陈强并非第一个调查习水嫖幼的记者,却是惟一坚持下来并揭出真相的那一个。陈强坦言,这是他“从业22年来最艰难的采访”,5天不知疲倦与不乏机智的暗访,终于如大海捞针一般将街头巷尾的传闻坐实为今年年初最令社会公众震惊的报道。

客观而言,习水嫖幼稿并非完美,文字不够讲究,叙述不够清晰,但却有着强大的内核,那就是不容辩驳的事实真相。真相使习水稿具有了粗糙而坚硬的质感,如同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砸破了掩盖在习水案上的坚冰。
   
陈强的采访手法并无出奇之处,他只是不放过每一个可能的线索,经受住了其他记者同样遭遇的挫折,最终敏锐地抓住通向核心事实的突破机会。他以自己的采访经历为媒体同行诠释了调查记者的最本原的职责:竭尽一切努力,无限趋近真相。而这样的努力本身,就是毅力、勇气和智慧的结合。

提名
《女服务员与招商办官员的致命邂逅》◇记者龙志 ◇《南方都市报》 ◇2009年5月20日
《王佳俊冒名顶替读大学路线图》 ◇记者 刘万永 ◇《中国青年报》 ◇2009年5月7日

年度新闻边界突破
人民网舆情频道
   
【致敬理由】舆论不仅仅为了发泄,大快人心,舆论根本的功能是推动公共议程及公共问题的解决。
   
无论是河南灵宝“跨省抓捕”王帅案、石首骚乱、绿坝事件,还是上海钓鱼案、成都唐福珍自焚案,甚至番禺垃圾焚烧厂风波,在2009年几乎所有重大公共事件中,都不难感受到人民网舆情频道独特的推动作用。在传统媒体上难以亮相的内容,在这里找到了传播的路径。它的地位无疑是特殊的,既方便跟民意对接,也方便对体制内喊话。当下有这种特殊地位的媒体倒也不少,但像人民网舆情频道这样具有鲜明角色意识,强烈干预冲动,并充分沟通官民双方来推动公共议程的,仍属极其罕见。其拳头产品之一《地方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更是让人民公开评价政府这一理念尝试落地,虽仍难免瑕疵,但已殊为不易,亦是难得突破。

提名

《“遗老”马宾》◇记者 章剑峰 ◇《南风窗》 ◇2009年12月16日

《器官何来?》系列报道◇记者 欧阳洪亮 贺信 李虎军 刘京京 秦旭东 ◇《财经》 ◇2009年8月31日

年度特稿写作
空缺

提名
《86条规定》 ◇记者 杨潇 ◇《南方人物周刊》 ◇2009年5月27日
《生死邂逅——当农民李贵树遇见总理温家宝》 ◇记者周华蕾◇《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3月

被铬污染的水果 图/CFP
年度摄影报道
《它们的痛,我们的伤——湖南浏阳镉污染蔬果图鉴》

◇记者 方谦华 ◇《南方都市报》 ◇2009年11月21日
   
【致敬理由】环境污染已将人类陷入十面埋伏的境地,本组图片取材2009年7月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打破常规的镜头之下,一日三餐的瓜果蔬菜呈现出令人颤栗的狰狞面目。作者摒弃了摄影惯用的触目惊心式的表面渲染,也跳出新闻常有的纠结于具体得失利害的局限,独特沉郁的视觉说服力刺激着每一双漠然的眼睛:畸形的食物们显示出一种被伤害的尊严,而所有的观者都会感同身受此间的椎心之痛。简洁的肖像安静却意味汹涌,诗意而锋芒毕露,是摄影在当下过度纷繁的信息中洞见命题的独特表达。借此我们完全理解:摄影报道决不仅仅提供现场,在每一个现场的上空,它审视、思度,并且大声追问。

提名
湖北荆州大学生救人事件中“挟尸要价”图片报道 ◇作者 真真 ◇《华商报》 ◇2009年11月3日

柏林墙倒塌20周年 图/CFP
年度国际报道
《拆墙20年》

◇记者 石扉客 ◇《南都周刊》 ◇2009年11月2日
   
【致敬理由】柏林墙倒塌的本质是什么?此组报道给出了富有勇气与见识的回答。
  
国际新闻事件往往能从国际政治局势中找到解释,诸如权力格局、利益博弈、制度竞争等等,这些也是国际新闻报道的习惯路径。然而《拆墙20年》的报道,却将叙述重心放在“人”这个词上,从秘密警察、东德反对派,到柏林墙边防士兵、翻越柏林墙的成功者与失败者,在所谓国际政治的大格局下他们都是普通人,但正是这些普通的世道人心,才促成了那段极不普通的历史。
   
也正因这种对世道人心的细致描摹,20年前的那段历史,重新具有了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提名
“深入索马里采访海盗”系列报道 ◇记者:曾玉 张源 ◇《新闻晨报》 ◇2009年1月11-22日

年度经济报道
《通钢改制之殇》

◇记者 罗昌平 张伯玲 欧阳洪亮 张冰 ◇《财经》 ◇2009年8月17日
   
【致敬理由】一个40岁的职业经理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围殴12小时致死,如此惨烈的暴力,一度在“劳资矛盾、官逼民反”的脸谱化诠释下得到了舆论广泛的呼应。
   
这样的脸谱化解释逻辑并不鲜见,比如房价高是因为开发商心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扩招、看病难看病贵是因为市场化、哥本哈根谈判失败是因为发达国家自私……
   
通钢事件最初的报道,亦复如此,难免囿于社会情绪,缺乏追问和理性精神,缺乏对经济常识的尊重——国企改革的常识、企业管理的常识……
   
惟有《财经》的《通钢改制之殇》及其后续网络报道,再现了这一事件的真实过程,发掘出事件蕴含的政经逻辑——一群产权观念欠缺的下岗工人使用暴力消灭了产权的代理人,这是一种改革导致的不良后果对改革本身的反噬,但改革并不应该被否定和交换。这个报道也因此彰显了中国财经新闻人的职业伦理和理性精神。

提名
“力拓间谍门事件”系列报道 ◇记者 邓瑶 王洁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年7月

年度文化报道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保护之争”系列报道

◇记者 王荟 浦峰 傅沙沙 张传文 学者 王军 ◇《新京报》 ◇2009年7月-8月
   
【致敬理由】致敬的不仅是这组报道的采写,更主要的是其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担当。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得以有限度的保存,是文化遗产保护中有幸案例之一,如果没有媒体、学者、民众和规划部门的关切和坚持,这个幸运不会出现。在这个过程中,新京报的系列报道扮演了重要的精神赞助者形象。保护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不仅是保护几间面目流变的房屋,不仅是保护残缺的文化记忆,而且是保护更多的文化保护意识。瞩目一对北京旧城保护的先知先觉者和他们的梦想的破损,对于唤起我们承续他们的遗产保护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提名
《旧上海 新上海》◇记者 黄艾禾 李远江 白伟志等 ◇《国家历史》 ◇2009年4月

年度时政报道
《劫后乌市》

◇记者 关军 王婧 王刚 刘刚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7月15日
   
【致敬理由】一场几无前兆的骚乱,在一夜之间震惊中国,仇恨究竟来自何方?作为大事件中硕果仅存的几组深度报道,《中国新闻周刊》的表现之所以被致敬,首先在于它揭示了政府的应对逻辑、各方利益动机和事件深层之源,《“7·5事件”前传》中对新疆大学策源地的调查,可谓直入风暴禁区;更难得的是在没有温度的政治逻辑之外,报道还饱含对被大潮裹挟的汉维两族普通人(比如青年努尔)的茫然、挣扎与彼此悲悯的写照。而这一切又都植根于对事实本身的探究和相对克制的表达策略。

提名
《未竟的三峡》◇记者 汤耀国 张桂林 ◇《瞭望》新闻周刊 ◇2009年12月7日
年度时评
《重建权力还是重建社会》

◇作者 孙立平 ◇《瞭望》新闻周刊 ◇2009年9月
   
【致敬理由】伴随着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全面转型,从全能政府向自治社会的过渡,也在中国拉开了帷幕。正是因为社会的复苏乃至公民社会的逐步成长,社会进步的动力不再只来自公权力,而很大程度上来自社会自身。中国不只要建设一个伟大的国家,更要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
   
但是,社会进步不都是直线的。中国无法置身于世界性金融危机之外,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以及随着社会转型越来越高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似乎超出了社会自我调节的常规应对范围。公权力紧急性质的全面介入似乎就有了正当性。权力进,必社会退。那么到底重建权力,还是继续重建社会?就成了我们时代最大的困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孙立平这篇文章,最切中我们的时代的命脉,有如当头棒喝,令人警醒。

提名
空缺

年度专栏写作
梁文道
◇代表作 《CCTV的存在理由》、《我的老校长高锟》等
   
【致敬理由】梁文道先从香港“翻墙”进入内地,再引导读者“翻墙”看世界。他的文章呈现了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执著与通达,正在走向世上有界、心中无墙的境界。
  
无论是在内地谈香港,还是在香港谈内地,他都没有隔岸观火,而是置身其间,直面大事件、大冲突,以最坦率的真诚,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他的影响不仅由文字构成,他的主持、演讲、教学和街头运动与写作融为一体,颠覆了传统的书生形象。他的《常识》等时评集成为畅销书,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补习“常识”。

新疆“7·5事件” 图/CFP
年度广(播)电(视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之声频率
   
【致敬理由】充斥着音乐、交通路况、医药广告的广播频率,作为公共媒体的特质日渐遗落,2009年中国之声以前所未有的竞争姿态全力抢占新闻制高点,用“最心闻”理念打造国家电台的新面孔,重拾广播媒体的新闻尊严,并以“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等犀利的监督性报道收获掌声。
   
纯新闻频率的定位被重新确认,舆论监督的申张以分秒速度滚动,各方重量级观察员、评论员的加盟,更让它在新闻提速的同时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媒体”。
   
国家电台的这次改革,可能引发中国广播媒体的全新革命,地方市台、省台已纷纷效仿,甚至成为其他国字号电视媒体及平面传媒的改革参照。

提名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年度新闻专业贡献
科学松鼠会
   
【致敬理由】作为传播公益团体的科学松鼠会汇聚了中国当下最年轻的科学作家,致力于将科学的“坚果”剥开,让大众品尝到美味的果核。在这里,科学不再遥远冷漠,科普亦不正襟危坐,他们的文字作品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本土科普作品的重要来源。在具有较多科学元素的新闻事件中,松鼠会还试图为大众媒体提供科学知识上的专业支撑。它在科学传播上正在形成一条宽而深的谱线。

提名
《南方传媒研究》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中国工人入选《时代》周刊2009年度人物

【致敬理由】为什么选择中国工人?《时代》周刊的主编说,“几乎每一年,中国对于世界经济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国的经济要归功于那些工人们。中国工人是见证中国在世界上影响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并且是无法计量的。”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者一向视中国工人为他们饭碗的竞争者,而今年中国工人却走上了《时代》的年度人物榜。无论如何,《时代》杂志的评选展示了她所具有的眼光和关怀。
   
中国工人在年初沿海企业倒闭潮中面临失业,他们很快振奋精神,奔赴国家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战场;中国工人在承担了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主力军责任,同时还让全世界的人购买到了MADEINCHINA质优价廉的商品。这样的工人举世无双,这样的工人理应享受殊荣,《时代》的评选让忽视了他们的中国媒体汗颜。

特别致敬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

◇作者:北京大学博士后廉思及其80后调查团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
   
【致敬理由】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在《蚁族》出版后不久,作为中国社会中的一极,正式登上中国的话语舞台。
   
“蚁族”正在成为一种符号,被上百万已毕业或者刚毕业的年轻大学生自认或者他认:如蚂蚁般高智、弱小、群居。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校漂、知青——一如同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历史指向的那些精英群体。
   
北大博士后廉思与其背后的80后调查团队,历时两年,走遍中国,正式命名了这一因上世纪末大学扩招所带来的尴尬群体,并且纪实性地以无法回避的态度展现了出来——我们看到他们的辛酸与无奈,听到他们的呼吁与希望,我们既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又能不无惊心地触摸到可能的未来。
   
传媒本该承担的功能和价值不正体现于此么?
   
当然,就蚁族这一群体本身而言,未必应当配享较之其他弱势群体更多的关照。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他们也未必能够形成某种具有指向性的社会力量。但毕竟,这一群体正在飞速地壮大,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随着社会阶层的日益固化,他们中的许多人还看不到一蹴而就解决的希望,关键是,一如书中的呼吁:给他们一个看得见的未来。这大概也是中国人在当下共同的困境。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39471


   资深记者陈强卧底六日揭贵州习水案真相(图)2009年05月08日 星期五 23:17

  8日上午,贵州习水县委县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8·15案件(习水县干部嫖宿幼女案)以来,社会环境综合整治的相关情况进行通报。

  多位记者远道而来,并提出舆论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否将以新罪名(强奸罪)重新起诉。但这一问题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与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习水县人民检察院撤诉后,案件进入补充侦查阶段,是否更改罪名起诉,要依据新的事实和证据决定。

  这一案件之所以引起社会舆论的如此重视,源于一位记者的正义揭发。否则,这个一年前就发生的案件还不为人知。

  近日,《法制晚报》记者专访了首先披露此案的《中国青年报》记者陈强。他表示,这次卧底习水县六日,经历了“从业22年来最艰难的一次暗访”。

  陈强并非第一个暗访此案的记者。

  在他3月下旬进入贵州之前的一个月,《中国青年报》驻贵州的记者及贵州本地的一家媒体就曾前往习水调查,无奈却无功而返。“太难了”,在习水呆了三天的女同事后来对陈强说,“没有人愿意说出真相。”

  报社编辑部准备派常驻福建的老记者陈强去试试。“这激起了我的强烈好奇。以我22年的从业经验来看,如此恶劣的案件,怎么会打听不到呢?!”陈强当晚就开始着手上网查找资料。

  网上一搜,相关网页要么已被屏蔽,无法打开;要么就是只有标题,里面的内容已被删除。

  没有任何可以参考或提供线索的消息。当陈强听说此案即将开庭,他觉得这是揭开真相的好时机,“还是赶到习水再说”。他想,难得有机会跨省采访,尽管对当地情况不熟悉,但也不会有人说情,反而更单纯。

  习水案的最初版本并非我们现在知道的“嫖宿幼女”。当时习水坊间流传的,包括陈强最初听闻的都是,“教师组织学生卖淫”这个至今无法证实的说法。“我最初接触到的人没有真正知道真相的,都是捕风捉影。”陈强说。

  3月26日,他到达习水的第一天,就开始有意与出租车司机、小店老板等最了解当地社会生态的人接触。“有人说是女孩被搞得下身大出血,也有人说是学生怀孕了,结果被家长发现后,才向公安举报的。”陈强说这是他听到的最详细的情节。

  无奈之下,陈强装成嫖客实施暗访。

  他让出租车司机帮忙寻找“学生妹”。但经历了如同特务一般的秘密接头、带到卖淫地点、见到卖淫女等繁琐过程之后,陈强才发现并没有真正的收获。“她们拿着安全套和卫生纸站在我面前。”陈强明白,这是常见的卖淫女,并不是他这次想调查的“学生妹”。于是他讪讪地打道回府。

  这样的徒劳无功陈强又经历了几次。有个歌厅老板告诉他,“手上有货(学生妹)”,但要周末她们才出得了校门。在底层“混”的这几天,陈强发现,“学生妹”在当地已经成为时尚,有时甚至被当做招待外地客人的方式,因为她们“新鲜、干净,比较纯”。

  在习水暗访的第4天晚上,陈强突然接到一名包工头的电话,让他到一家歌厅门口“接头”。他应约前往,看到几个社会青年和两个扭扭捏捏的小女孩在一起。

  领头的告诉他“这两个还在读初一”,如果想玩可以带走。见到这一幕,陈强终于证实了社会上有关“学生妹”的传闻。他借口说“女孩太小了,不敢玩”,便转身打车走了。

  陈强暗访获得突破性进展是在到习水的第5天,他获悉一位叫王清的受害女生老家在某乡镇。

  他立马包车、乘摩的,两个多小时的颠簸到了村里,却发现王清家里没人。邻居说,王清家人早就搬到县城了。陈强千方百计打听到王清父亲的手机和单位地址,又怀揣希望赶回习水县城。

  好不容易找到了王父,起初他否认女儿被性侵害的事。“我也有个和你家孩子一样大的女儿,她要是出了事,我肯定出来拼命。”在陈强的言语刺激下,王父终于开口道出了原委,并提供了其他受害女生家属的联系方式。

  接着,陈强找到了正在当地某私立中学读初二的受害女生王清,并接触了另两个受害女生的家人——李瑜的奶奶和康倩的父亲。

  了解了几位女孩受害的来龙去脉,陈强的心情久难平息:“每个女生被连环套在一起,就像传销一样。逼迫她们卖淫的坏人告诉她们,找到替身自己才能脱身,于是康倩找到了王清,王清又拖李瑜下水……”

  真相披露

  和官方“摊牌”拿到材料

  经过6天的深入暗访,陈强觉得有必要亮出身份,和当地官方“摊牌”了。

  “如果你不了解情况就去找官方,他们可能会忽悠你。如果你了解了部分点上的情况,再去找官方求证面上的情况,那么把握性就大了。”凭着多年的职业经验,陈强找到了习水县政法委书记,告诉他这几天暗访的情况后,这位官员只好把一份有关此案的汇报材料给他看。

  4月1日当晚,习水县政法委书记派警车将陈强送到遵义市。

  次日,陈强在遵义赶稿,却对打电话来“关心”他的当地官员说自己“正在回北京的路上”。“之所以‘骗人’,是担心说客尾随,辛辛苦苦的采访白费了。”陈强说,事实上,和他一同采访的当地一家媒体后来就没能发出稿子。“报道(4月3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贵州习水部分官员涉嫌性侵幼女》)中用到的事实,主要是引用官方提供的材料。”陈强说,“但是,如果没有之前多天的暗访,是不可能拿到这份材料的。”(注:文中受害者均为化名。)

  据《法制晚报》

  4月3日《中国青年报》首次曝光习水嫖宿幼女案,习水县移民办主任李守明等5名在职公职人员涉嫌性侵犯幼女事件浮出水面。

  4月4日文章刊出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争议,多家媒体对此文进行转载及跟进式深度报道。

  4月8日该案在习水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检察院以嫖宿幼女罪而非强奸罪起诉涉案公职人员。同时,律师界部分人士质疑,此案应以奸淫罪而非嫖宿幼女罪定性。

  4月22日县人民检察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了新的事实和证据,启动补充侦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