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经纬---《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节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31:33

《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节录)

 

我们该怎样做人——独立、理性、牺牲的人格之美

人们都熟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却常忽略了文中的另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前者是讲政治,怎样为政、为官,后者是讲人格,怎样做人。前者是讲政治观,后者是讲人生观。正因为讲出了这两个人生和政治的基本道理,这篇文章才达到了不朽。其实,一个政治家政治行为的背后都有人格精神在支撑,而且其人格的力量会更长久地作用于后人,存在于历史。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物,指外部世界,不为利动;已,指内心世界,不为私惑。就是说:有信仰、有目标,有精神追求,有道德操守。结合范仲淹的人生实践,可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他的人格思想。

一是独立精神——无奴气,有志气

范仲淹有两句诗最能说明他的独立人格:“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夺”。他在《岳阳楼记》里向往那些高风亮节的人,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我们看看他最希望与哪些人同归呢?

1034年,当范仲淹第二次被贬到桐庐任上时,他知道这里就是汉代高士严子陵隐居之地。严是汉帝刘秀未发迹时的好友,刘称帝,严坚决隐而不出。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独立精神正是他所追求的。他便为严子陵修了一座祠堂,并亲写了一篇《记》文,文末歌曰:“云山苍苍,江水茫茫,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四句话流传甚广,也成了他人格精神的写照。1038年,范第三次被贬赴润州(今江苏镇江)任上时,途中经彭泽拜谒唐代名相狄仁杰的祠堂。狄刚正不阿不畏武则天的权势被陷入狱,又贬为县令。范当即为其写一碑文,里面所描写的“刚不可摧、方不可变”,正是他自己的形象写照。

 范仲淹秉公办案常与上司争是非,任其怎样以势压人,也不苟同。每结一案,就把争论内容记在屏风上,可见其性格的耿直。一年后离任时,屏风上已写满案情。他两袖清风,走时无路费,只好把老马卖掉。

二是理性精神——实事求是,按原则办事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更爱真理。”范仲淹是晏殊推荐入朝为官的。他一入朝就上奏章给朝廷提意见。这吓坏了推荐人晏殊,说,你刚入朝就这样轻狂,就不怕连累到我这个举荐人吗?范听后半晌没有反应过来,一会儿,难受地说:“我一入朝就总想着奉公直言,千万不敢辜负您的举荐,没想到尽忠尽职反而会得罪于您。”回到家他又给晏写了一封三千字的长信说:“当公之知,惟惧忠不如金石之坚,直不如药石之良,才不为天下之奇,名不及泰山之高,未足副大贤人之清举。今乃一变为忧,能不自疑而惊呼!为公之悔,傥默默不辨,则恐搢绅先生诮公之失举也。”晏殊是他的恩师,入朝的引路人。这件事充分体现了范爱吾师更爱真理的品格。

纵观范仲淹一生为官,无论在朝、在野、打仗、理政,从不人云亦云,就是对上级,对皇帝,他也实事求是,敢于坚持。这里固然有负责精神,但不改信仰、按规律办事,却是他的为人标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那么以什么为立身根据呢?以实际情况,以国家利益为根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实事求是,无私奉献。你看我们的周围,有多少光明磊落,又有多少虚伪龌龊。凡成大事者,首先在人格上要能独立思考,理性处事,敢于牺牲。陈云同志讲:“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小平同志推倒两个“凡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每次读《岳阳楼记》就会立即联想到周围的现实。 “不为物喜”,就是不随波逐流,这种对独立的人格追求,仍然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

三是牺牲精神——为官不滑,为人不奸

 “不以已悲”是抛却个人利益,不患得患失。怎样处理公与私关系,是判断一个人的道德高下的最基本标准。我们熟悉的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范仲淹一生为官不滑,为人不奸。他的道德标准是只要为国家,为百姓,为正义,都可牺牲自己。1038年前后,宋夏战事不断。朝廷曾先后任命数人都畏敌而找借口不去到任。范说,形势危机,延州不能无守,就挺身而出,自请兼知延州。

我们该怎样做官——忧民、忧君的为政之道

范仲淹对政治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个“忧”字上。《岳阳楼记》产生于我国封建社会成熟期之宋代,作者生于忧患,成于忧患,倾其一生和一个时代来解读这个“忧”字。

1、忧民

他在文章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是说当官千万不要忘了百姓,官位越高,越要注意这一点。忧民生的本质是官员的公心、服务心。范仲淹的忧民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为民办事、为民请命和为民除弊。为民办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权为民所用”。他较突出的一件政绩是修海堤。1021年,范仲淹调泰州,任一个管理盐仓的小官。当时泰州、楚州、通州(今南通)位于淮水之南,东临黄海,海堤年久失修,海水倒灌,冲毁盐场,淹没良田,不但政府盐利受损,百姓亦流离失所,逃荒他乡。范仲淹只是一个看盐场的小吏,这些地方上的政务经济上的事本不归他管,但他见民受其苦,国损其利,便一再建议复修海堤,政府就干脆任他为灾区中心兴化县的县令。他制定规划,亲率几万民工日夜劳作在筑堤工地。一次大浪淹来,百多人顿时被卷入海底。一时各种非议四起,要求停工罢修,范力排众议,身先民工,亲自督战,前后三年,终使大堤告成。地方经济恢复,国家增收盐利,流离的百姓又回到故乡。

二是为民请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情为民所系”。关心民情,是中国古代清官的一种好品质,好传统。郑板桥就有一首名诗:“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出身贫寒,起于基层的范仲淹一生不管地位怎么变,忧民之心始终不变。1033年,全国蝗、旱灾害流行,山东、江淮地区尤甚。时范已调回朝中,他上书希望朝廷派员视察,却迟迟得不到答复,他又忍不住了,冒杀头之祸,去当面质问仁宗:“我们在上面要时刻想着下面的百姓。要是您这宫里的人半天没有饭吃会是什么样子?今饿殍遍野,为君的怎能熟视无睹?”皇帝被他问得无言以对,就顺水推舟说:“那就派你去赈灾吧。”当年他以一个盐吏因上书自讨了一个修堤的苦差事,这次他这个谏官,又因言得差,自讨了一份棘手难办的赈灾之事。但从这件事情上倒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办事才干。他一到灾区就开仓济民,组织生产自救。灾后必有大疫,他遍设诊所,甚至还亲自研制出一种防疫的白药丸。赈灾结束回京后他还特意带回灾民吃的一种“鸟味草”,送给仁宗,并请传示后宫,以戒宫中的奢侈浪费。

三是为民除弊,除去弊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他是一位行政能力极强的政要。他的忧民,绝不像其他官僚那样空发议论,装装样子。他每治一地,必有创造性的惠民政策。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积劳成疾,病体难支,但逾迸发出为民请命,大胆改革的热情。1050年,他62岁时,知杭州,遇大旱,流民遍地。他不只用传统的调粮、赈济之法,而是以工代赈,大兴土木,特别是让寺院参加进来,用平时节余搞基建,增加就业;二是大办西湖的龙舟赛事,让富人捐助,繁荣贸易;三是高价收粮,使粮商无法囤粮抬价。1051年,范去世前一年,知青州,这是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他见百姓往200里外的博州纳税,往返经月,路途劳苦,还误农时,运费又多出税额的二到三成。农民之苦,上面长期熟视无睹,范心里十分不安。他就改革征税方法,命将粮赋折成现金,派人到博州高于市价购粮,不出五天即完成任务,免了百姓运输之苦,还有余钱。一般地方官都是尽量超征,讨好朝廷。他却多一斤不要,将余钱退给青州百姓。

 2、忧君

范仲淹的第二忧是忧君。他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封建社会“君”即是国,他的忧“君”实际是忧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敢说真话,犯顔直谏。范仲淹的话说: “士不死不为忠,言不逆不为谏”。仁宗属于“能君”,他有他的主意,对范是既不全信任,又离不开,时用时弃,即信即离,类似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系。而范仲淹既有独立见解,又有个性,这就构成范仲淹的悲剧人生。封建社会伴君如伴虎,真正的忧君是要以生命作抵押的。范仲淹不是不知道这一点,每次被贬他就说:“臣非不知逆龙鳞者,掇齑粉之患;忤天威者,负雷霆之诛。理或当言,死无所避。”他将一切置之度外,一生四起四落,前后四次被贬出京城。

二是大胆改革,付诸行动。 一个政权的腐败总是先从吏治腐败开始。当一个新政权诞生后,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干部。官吏既是这个政权的代表和既得利益者,也就成了最易被腐蚀的对象和最不情愿改革的阶层。只有其中的少数清醒者,能抛却个人利益,看到历史规律而想到改革。1035年,范仲淹因知苏州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任尚书礼部员外郎,他又浑身热血沸腾,直指吏治之弊。他经调查研究,将朝中官员的关系网绘了一张“百官图”,并拿着这图去面见仁宗,说宰相统领百官,不替君分忧,不为国尽忠,反广开后门,大用私人,买官卖官,这样的干部路线,政府还能有什么效率,朝廷还有什么威信,百姓怎么会拥护我们。范仲淹派许多按察使到地方考察官员的政绩,调查材料一到,他就从官名册上勾掉一批脏官。而仁宗让他搬到在自己的殿旁办公,即刻批准。有人劝道:“你这一勾,就有一家人要哭!”范说:“一家人哭总比一州县的百姓哭好吧。”短短几个月,朝廷上下风气为之一新。贪官收敛,行政效率提高。

金代学者元好问评价范仲淹说:“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句:“在文坛为大家。其思想、其文采,光照千年。”好文章是一个人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范仲淹为我们写了一篇千古美文,留下了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和政治财富,同时他也以不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载入史册。

廉政经纬---《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节录) 《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 《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一) 《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二) 《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三) 《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一)-梁衡 -梁衡的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二)-梁衡 -梁衡的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 《说剑》留给我们的思考 廉政经纬---“十贪九色”中的隐喻和教训 李昌平:沈浩同志留给我们太多的伤感、揣测和思考 女博士的死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世博志愿者留给我们哪些思考 政治自由主义,还是整全性自由主义?——关于当代中国知识和文化领导权的思考 - 学术中华 华夏文化-范仲淹《岳阳楼记》赏析 加强和改进廉政教育的几点思考 岳阳楼记(朗诵) 儒教: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的死结 三国过矣,可我们的文化留给企业家多少病态心理? - Qzone日志 三国过矣,可我们的文化留给企业家多少病态心理? - Qzone日志 三国过矣,可我们的文化留给企业家多少病态心理? 《岳阳楼记》和《青藏高原》均系闭门造车 《岳阳楼记》练习(三) 【古典文学】岳阳楼记(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