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千年古渠揭去面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12:11
在宜春城区,东风路的鼓楼步行街口至加贝超市门口和中山中路国贸大厦门口以及至东方红影剧院门口的两处路段,商铺林立,车水马龙,是中心城区最繁华的地段之一。

  而谁能想到,在这繁华路段的地下,还保存着距今1198年、以解决当时城中居民饮水、防火、灌溉及防洪排涝等问题而修建的渠道———古李渠遗迹呢?

  为揭开宜春城中古李渠神秘的面纱,记者于近期走访了相关部门与人士,查阅了相关记载与资料,撰写出这篇报道,旨在为开发古李渠而抛砖引玉。

  宜春史上之伟大水利工程

  如果说存留在宜春城中心路段地下的古李渠人们还难以目睹其真容的话,那么,你朝城西南方向行走,在沙背桥附近的村落,就会看到一些荒废的水渠。那近乎干涸的渠道让今人觉得它既丑陋又毫无用处。然而,时光要是倒回一千多年前,这条水渠所拥有的风光、所承担的使命以及它所经历的沧桑,就不是今天的我们所能想象的。还是让我们溯历史之流而探其源吧。

  古李渠由唐朝袁州刺史李将顺所修建,故名李渠。据古书及《宜春县记》载,唐元和四年(809年),李将顺就任袁州刺史。由于城内用水靠井,或向汲取秀江水的贩卖者购买,因供水不足、排水不畅而导致的饮用水不卫生、水荒、火灾现象时有发生。于是李将顺率袁州城的先民将发源于城西仰山的清沥江(南山水,又称古江)下游的官陂及其支流沙陂水,引至城西北郊林桥与秀江合流,又在位于宜春城西之扇状盆地的扇头处陂头设堰取水,使江水灌溉西郊200余顷田地,同时又修渠疏导入城,使之成为城内供水水源、下水通道。最后在城东门外的赤板桥重入秀江,从而改善了袁州城内的供水状况。

  整个李渠工程由以下几个项目组成:一、开河引水:将发源于仰山的清沥江水和其支流沙陂水改道,引至城西的林桥与秀江合流。二、设堰取水:在改道河段扇状盆地陂头处设堰取水。修建明渠,灌溉城西郊几百亩的耕地。另一部分水经明渠流入城区。三、导水入城:李渠进入内城,穿城而过,上游段采用明渠,中、下游采用暗渠,设有三条接水渠,三条泄洪减水渠,组成城市水网,分别穿越城壁流入秀江。四、附属工程:明渠上建有大小斗门37座,大小桥梁27座。

  西起清沥江(今沙背桥附近)、东入秀江河(今区粮食局宿舍院后入河)的李渠,全长约十华里,明渠段宽、深均1丈左右,砖砌清水墙体,渠上建有斗门、桥梁,暗渠同样采用砖砌清水墙体,坚固无比,顶采用定型砖清水砌筑,高宽比1/3。仿古桥拱型建筑,主渠宽1.2米,高1.6米,支渠宽约1米,高约1.4米,拱上覆土而成暗渠。

  仰山涓涓细流,汇集成清沥江水。透过史料的描述和所看到的现古李渠遗迹,记者仿佛看到在一千多年前,渠上斗门精雕细镂、桥梁白玉朱栏的渠道载着清澈江水,缓缓进入袁州古城,流经人口稠密的街巷闹市,迂回曲折,和减水渠、接水渠相连,组成一幅工程浩大、气势辉宏的城市水网图。渠内之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既一举解决了取水灌田、饮用、灭火,利用水渠泄洪排涝等生产生活问题,又使古宜春成为江南水城、佳丽之地。一千多年来,恩泽子孙后代,繁衍生息,受益不浅。置身其中,我们不仅感叹先辈的聪明智慧,非凡的创造力,长远的眼光,博大的胸襟,还可以想象出李渠给袁州城带来的繁荣昌盛。李渠———在宜春历史上堪称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多次疏浚至今风光不再

  李渠自修成至今已近1200年,历史上先后疏浚过16次。其中比较大的疏浚发生在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和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主要目的还是用于防火,也兼有灌溉功能。在南宋的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还有过一次大的疏浚。史载:当时在袁州城,包括城西郊30余户在内约200户市民获益于渠水,渠水流经市中心的部分屈曲迂回地灌溉密集地块,郊区除60余户用水农户外,在冬季施工时,每日还有来自近邻的数千名役夫参加李渠修竣工程。足见在整个宋代,李渠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

  此后直到清代的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才又有过一次大的疏浚,此次修浚离上一次大规模疏浚已有600年之久,其目的是什么,史书上找不到相关记载。李渠的最后一次疏浚是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不久它便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不过,对于长期生活在宜春城里的人来说,20世纪70年代,还能看到位于大北门(今袁州大桥侧)和今天重桂路临河处的两个出口,用城砖砌成的水道,其宽大雄伟即便在今日也是值得称道的。由此,我们不能不惊叹于先人的想象力了,他们使明流变成暗流,使之既能防火,又能最大限度利用土地,方便城市交通与市民出行,这对于人口日渐增加的宜春而言,确是一道良策。

  经过一千多年的沧桑变迁,特别是近几十年城市发展建设的加快,至今我们能看到的李渠,有些已经荡然无存,有些留下点残垣断壁,只剩下东风路段(鼓楼步行街口—加贝超市门口)200米左右,中山中路段(国贸大厦门口—东方红影剧院门口)约350米左右,重桂路段约70米,这些暗渠已经变为纯粹的排污道,污水流入秀江排污主渠道内,再也不见往日的风采,较为详实的现状有待进一步勘察。不过,我们应该承认,李渠,这条流淌了千年的人工之河,直至今天,它还在默默地发挥作用。

  宜春城也曾有西湖东湖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说来如今的宜春人们也许不相信,在古代,袁州城中也有风景秀丽的东湖、西湖,而东湖和西湖,就是随着古李渠的修建而诞生,随着古李渠的毁弃而消失。

  西湖遗址在今宜春城区中山西路与宜春路转盘附近,位于老体育馆、文化宫、邮政局、012招待所以及公交公司、泉井头一带。与李渠同时诞生,本名原是“益洲塘”,因它地处城西,所以称之西湖。现公交公司为水溢时排水入秀江,现老体育馆西南,是入城渠水干枯时引湖水入城。还有一水闸是放水入湖。当时西湖景色醉人,湖中有两小岛,取名“卧龙”,均建有楼阁亭榭,供人游玩。亭一叫仁智、一叫义政。

  公元1019年,袁州通判袁延度,疏渠革亭榭一新,岛增翠竹,湖植田莲,在岛建有一疏泉亭,为西湖又靓上添花。过了两百年,知府曹叔远将湖扩大,阔二百丈,中植荷,旁植柳,杂以花木,创亭五间,总匾曰“李渠亭”,其它曰“激瑞”、“玩芳”,北望多李花,匾曰“映雪”,去亭十余步为屋三间,匾曰“药房”,俾护渠者居之,以司是闸之启闭。试想那时的宜春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多美的风景呀!但岁月无情风水轮流转,西湖随着岁久淤塞,愈积愈高,逐渐湖水干枯,低处蓄水养鱼,高处种菜种树,到了清末已是名存实亡。现文化宫、邮政大楼、公交公司附近不是低洼处吗?这都是西湖的昔日留痕。

  东湖遗址在今宜春城区中山东路与明月北路转盘附近,东升大厦、芦洲大厦、化肥厂、赖家潭一带。开始东湖只有四个亭子,比西湖可差多了。但到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州守祖无择大兴土木,增建乐游堂、廉堂、让堂、休亭、消暑亭等等。并把“卢石”搬在让堂前面,州守大做文章美化。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州守黄邵又在东湖建圆庵,住僧人负责东湖庭院洒扫。

  那时的东湖亭阁处处,湖水碧澄,湖边柳树飘扬,水天一色可谓是一片好风光。多少文人留下赞美的诗句。但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因李渠改道,东湖失去流动的活水,仅靠珠泉碧流不足而失去了往日的景色。自此开始衰化,游客渐稀少,楼阁亭榭失修相继倒塌。到了清代基本上土积湖消,只有那难寻的陈迹。

  古李渠能否成为宜春新景点

  远逝的宜春城之西湖、东湖,只能成为残留在历史一页中的记忆。而留存至今的古李渠,却是值得我们去挖掘的历史文化和文明古迹。它有如新疆的坎儿井,一旦开发利用起来,真是一大旅游胜景!

  所以,保护和开发古李渠是我们的责任,让埋葬在地下千年的古迹,重见天日,展现在今天的世人面前;让人们在历史的痕迹前去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去遐想曾经哺育我们先辈的李渠的辉煌岁月;让它象一座丰碑,通过我们的保护、开发、利用它,在人们淡忘的记忆里重现光芒。

  据此,宜春市市政部门根据目前掌握李渠的现状,结合目前地面情况,提出了建设古李渠为旅游景点的两个方案。

  一是东风路路段景点的开发。该段古李渠保护比较完善,渠道几何尺寸较大,经过局部修缮、加固、清淤后采用新疆坎儿井的形式进行开发,在加贝超市广场修建进出入口,游人可进入渠道内参观内部结构。

  二是中山中路段景点开发。该段可考虑结合春台公园前文化广场的开发,把整段李渠整体挖掘开来,经对李渠内外清污、修缮、加固,配以景观灯光,在坑顶(坑顶和人行道水平)安装高强度刚化玻璃,广场上设置进出入口,游人即可在人行道上整体参观,又可以进入坑内详细参观。

  古李渠,这处掩盖在地下的历史奇迹,能否成为宜春中心城区一道古老而崭新的风景线,还有待论证和探讨。我们期待着,古李渠能早日成为宜春的“坎儿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