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为什么投资互联网-华为的世界-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53:11

英特尔投资未来
公司内部的风险投资部门不仅要关注财务回报,更需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

作者:冀勇庆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亨廷顿海滩景色迷人,这里有细软的沙滩、成群的海鸥、冲浪的勇士,就连海豚也被吸引了过来,他们打着响鼻,在海中嬉戏。11月17日,将近600名世界各地的公司高管来到此地的凯悦度假村,他们将欣赏到现场连线的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吉米·法伦的脱口秀和吉他弹唱,还能够聆听梦工厂首席执行官杰弗里·卡曾伯格制作《功夫熊猫》和三维立体电影的心得。

当然,他们更希望听到的也许还是英特尔公司执行副总裁、英特尔投资总裁苏爱文的演讲。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往年都是在2季度举行的英特尔投资全球CEO峰会被推迟到了4季度,会期也从3天缩短到了2天。

会场的大屏幕上正放着视频:一支16世纪的船队正在大海中航行,他们发现了新大陆。“要知道,在大航海时代,航海家们的冒险就有风险投资的支持了。世界上第一个做环球航行的人是麦哲伦,他最后壮志未酬,在菲律宾去世了,我们可不愿意死。”苏爱文风趣地说道,“如今世界陷入了经济危机,风险投资行业也陷入了低迷。但是,中文很好地诠释了危机这个词,危机=危险+机会。”

这正是好的投资机会。如今,英特尔正在利用这家完全由自己投资的机构,力图抓住未来的机会。

强大的气场

对于美国之外的参会者来说,三天的时间意味着每人几万元人民币的差旅费用,但是他们仍然趋之若鹜。

2007~2009年连续三年的英特尔投资CEO峰会均在美国举行,来此参加的被投资公司CEO每年都有增长:2007年是100人,2008年120人,今年则达到了150人。今年,包括芯原微电子、杭州中正、亮发科技等已经接受过英特尔注资的中国公司的CEO都前来参会。芯原微电子董事长兼CEO戴伟民更是每年都来参会,“这里能够发现很多的商业机会”。在峰会组织者对参会者的分类中,戴伟民被归为“被投公司的CEO”。

戴伟民来到这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寻找另一种人——超过150位的“行业领袖和公司技术决策者”。他们当中既有宏碁董事长王振堂、Sprint Nextel公司CEO Dan Hesse这样的行业领袖,更多的还是在公司技术采购中一锤定音的CTO和CIO们。以前,很多“技术决策者”都是中国台湾OEM和ODM厂商如鸿海、广达的高管;如今,中国内地的华旗资讯、中电集团等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也来到了这里。当然,有些公司的身份其实有些混乱:例如软通科技和东软集团,他们既是英特尔投资的公司,希望在这里寻找到自己的客户;同时也来看看别的公司还有哪些新技术,能否整合到他们的解决方案当中。

在两天的会议中,这两拨人至少有两次“亲密接触”的机会。17日上午11点到12点15分,所有参会者按照自己的兴趣(制造、移动、软件、互联网等)前往会议室,这里将举行别具一格的电梯展示(Elevator Pitches),被投公司的CEO们上台,向台下的技术决策者Show一下自己的公司和技术。因为每个人限定了3分钟的演讲时间,还必须在一张PPT里涵盖所有的内容,所以被称为“电梯展示”。
基于“电梯展示”的环节,双方还可以参加“相亲大会”进一步进行沟通。第二天上午10点到12点15分是配对(Matchmaking)时间,几百平方米的“航海大厅”里摆了上百张小圆桌,桌子上摆放着东京电器、诺基亚、联想、华旗资讯、中电集团、英国电信、宝马等公司的铭牌,这家公司的技术决策者正襟危坐,等着被投公司的CEO上门洽谈。谈得投机,他们以后就可以单独“约会”了;没有谈成,再换张桌子接着谈就是了。

除了CEO峰会这种多对多的交流方式之外,英特尔投资每年还会在全球举办多达60场的“英特尔投资创新技术日”的活动,这是一种一对多的交流方式。英特尔投资会带着自己的数十家被投公司一起前往一家大客户那里,让他们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去年,英特尔投资先后与东软集团、中电集团在中国举办了两场这样的活动。之前,英特尔还与华为、阿尔卡特、华硕、英国电信、宝洁、时代华纳等多家公司举办过“创新技术日”的活动。

有些交流已经开花结果了。Mobixell公司创始人兼CEO Amironi回忆起自己的公司与电讯盈科就是通过去年5月份的一次“投资创新日”活动才建立起的联系。全球最大的电子零售商安富利电子卖场总裁Stephen Wong也很满意今年3月份在台北与英特尔投资举办的活动,他当场就与3家公司签订了代理协议。

难怪有如此多的业内人士都对英特尔投资CEO峰会感兴趣了,因为他们能够从这里找到很多的商业机会。当然,通过这次峰会,他们也能够对英特尔这家业界领袖有更深的了解:英特尔公司新任董事长Jane Shaw、总裁兼CEO欧德宁、执行副总裁马宏升、执行副总裁浦大卫全都出席了这次CEO峰会,并分别就公司治理、行业趋势、营销策略、产品策略等问题发表主题演讲。如果对某个话题感兴趣,演讲结束之后你可以走到话筒边,直接向他们提问。整个会场就像是个巨大的气场,把英特尔的合作伙伴们吸引了进来,就像吉米·法伦弹着吉他的调侃“Intel love me inside”。

核心竞争力的投资

17日中午,6位CEO坐在高脚椅上,他们与英特尔投资总裁苏爱文一起出席新闻发布会,他们是来自美国的Joyent公司(云计算)和Active Storage公司(面向Apple用户的RAID存储系统)、韩国的Crucialtec公司(光调制技术)、中国台湾的家登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半导体前端设备制造)、日本的V-Cube公司(基于Web的视频会议系统),还有一家被投公司凤凰新媒体则在几天前已经在北京召开了发布会。这7家公司一共获得了英特尔投资的2500万美元。

2005年苏爱文担任总裁之后,英特尔投资的策略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以前主要做跟投改成了自己领投,从一个项目最多投两三百万美元到没有上限。在2006年9月,英特尔一下子就投资了东软集团4000万美元。而在这次发布的7家公司,英特尔投资大部分都是领投甚至是独家投资。

从存储、半导体到新媒体和云计算,英特尔投资的“手”伸得可够长的。实际上,作为英特尔的全资投资部门,其组织架构基本上能够与英特尔公司的业务部门直接对接:英特尔有制造集团,英特尔投资也有制造业的投资部门;英特尔有软件与解决方案事业部,数字家庭事业部、移动通信事业部,英特尔投资同样也有这些部门。英特尔投资部门的董事总经理除了向苏爱文汇报之外,往往也会“虚线”向英特尔公司对应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汇报,这样一种管理模式就将投资部门的行为与英特尔公司的整体战略紧密地捆在了一起。

“你可以从英特尔在制造上的投资方向找到我的投资策略。”英特尔投资副总裁兼制造业部董事总经理凯斯·拉尔森笑着说道,“实际上,我投资的大部分公司也是我们英特尔的制造供应商。”他刚刚投资的家登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公司。家登的核心技术用于半导体晶圆制造的前端,通过在晶圆上覆膜,保证晶圆不会受到外界的污染,从而提高晶圆的良品率。

“当半导体的制程工艺从90纳米走向65纳米,然后到45纳米、32纳米,要保持晶圆表面非常清洁难度就会越来越大,我们的技术将来会大显身手。”拿到了英特尔数百万美元的投资,家登董事长兼总经理邱铭乾非常高兴,“凡是有晶圆半导体厂的地方就都有家登的足迹。像英特尔、台积电、联电等半导体制造大厂都是我们的客户。”

曾经创过业,还在多家风险投资公司担任过高管的拉尔森丝毫没有觉得如今在英特尔做制造业的投资很乏味,因为他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制造一直就是英特尔最核心的竞争优势。除了家登之外,他还投资了一些做封装测试和内存控制器的公司。

目前,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存在两种商业模式,即集成器件制造(IDM)和垂直分工模式。IDM厂商自己独立完成产品的知识产权、设计、生产和封装测试,而越来越多的半导体企业只是从事这几个流程中的某一个流程。随着越来越多的IDM厂商也转向了垂直分工模式,英特尔已经是硕果仅存的IDM厂商了。

这也是英特尔的主要产品CPU(中央处理器)对于制造工艺的严苛要求所决定的。这些年,英特尔采用了精准的Tick-Tock模式:每隔两年准时推出更小更先进制程的处理器,从90纳米一直到32纳米。更先进的制程带来了更高的性能、更低的功耗、更低的制造成本,反映到市场上,也就意味着更便宜的价格。

对于拉尔森来说,他投下的很多公司的客户其实是英特尔公司本身。“鲍勃(鲍勃·贝克,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技术与制造事业部总经理)对我投资的所有公司都了如指掌。”这些投资组合公司能够帮助英特尔解决由于制程工艺不断进步所带来的各种现实问题,从而使得英特尔拥有傲视群雄的先进制造能力。有了强大的先进制造能力,英特尔才得以甩开竞争对手。在2005年的时候,虽然AMD率先推出了双核处理器,却由于制造能力出现了问题,无法满足客户的订单需求,最后眼睁睁地被英特尔反超。

完善生态系统

随着处理器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强,英特尔发现自己孤身一人跑在了整个行业的最前面,由于产业链的其他环节拖了后腿,致使最终用户并不能够完全享受到英特尔处理器的强大能力。因此,作为行业领导者的英特尔必须通过对这些薄弱环节(英特尔内部称为“补足品”)投资来完善整个产业的生态系统,

CEO峰会的嘉宾里有两位“大卫”,一位是做内存模块的金士顿公司创始人和COO孙大卫,另一位是做互动式电子白板的Smart Technologies公司董事长和创始人大卫·马丁,他们创立的公司都接受了英特尔的投资,其产品也都能够对英特尔的处理器业务有帮助。如今,金士顿已经与英特尔一起推广固态硬盘,有了快速启动、易于携带的固态硬盘,消费者也许还想再买一台上网本随身携带;而电子白板也能够帮助英特尔打入教育市场。

处理器要想发挥最大效能,没有软件的配合是不可能的。因此,英特尔也对很多软件公司做了投资。在早期,为了使PC在运行多媒体应用程序方面比Mac机更有竞争力,英特尔对爱维德(Avid)技术公司投资了15亿美元。后来,英特尔还对包括金山软件在内的新兴软件开发公司做了大量的投资,这些公司都非常擅长开发浏览互联网上多媒体和图形内容的软件。通过这些投资,英特尔的处理器业务就能够进入新的细分市场,例如基于互联网的图像计算技术市场。
董事总经理莉莎·兰伯特负责英特尔投资的软件及服务事业部,她投资的领域非常广泛,从云计算、虚拟化、数据仓库到多核化编程都有涉及。这些年来,英特尔在Linux上也投入了巨资,在两大企业级Linux厂商红帽和Suse Linux当中均有投资。兰伯特的团队还投了一家刚刚在创业板上市的中国公司银江科技,主要看中的就是银江在MID(移动互联网设备)上的Linux开发能力。在中国,她还投了一家做手持设备虚拟化的软件开发商。

“我们认为Linux在手持设备上会得到很大的发展,我们会与其他Linux软件开发商密切合作,使得其软件能够顺畅地运行在英特尔架构之上。”在明年1月的CES(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上,英特尔还将推出支持上网本也就是支持英特尔凌动处理器的应用程序商店,而兰伯特的团队投资的这些软件开发商将会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为了进入新的领域,英特尔有时候不得不通过投资重新搭建一整套生态系统。例如,英特尔对通信终端芯片市场觊觎已久,但是它发现ARM架构在这个领域已经占据了垄断地位,而由于知识产权的壁垒自己却无处下手。为此,英特尔干脆重新定义移动终端的产品规格和技术特性,上网本和MID的推出就是英特尔架构在这个市场上的一个尝试:这类新产品无一例外采用了“凌动低功耗处理器+低功耗芯片组+无线模块”的组合。英特尔希望通过高集成度形成的性价比优势来冲击ARM阵营,从而进入手机等比PC还要大很多的市场。

要掌控组合中“无线模块”这关键的一环,还必须掌控住无线的标准。之前,英特尔通过Wifi技术掌控住了无线局域网;下一步,英特尔还希望通过WiMax拿到无线广域网的主导权。

但是,目前无线广域网的核心接口技术标准是CDMA,未来为业界所接受的主流技术标准是LTE,他们都不在英特尔的掌控之中。为此,英特尔支持WiMax(802.16e)技术进入了3G的国际标准。明年,国际电信联盟还将审议下一代移动通信标准(俗称4G),已经接纳的6种技术方案中,LTE和WiMax(802.16m)各占一半。

为了加快WiMax生态系统的成熟,英特尔投资还投了不少的WiMax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厂商,像Beceem、Skycross、VMax Telecom等公司。与此同时,英特尔投资还投资了好几家WiMax移动运营商,其中包括美国的Clearwire、日本的UQ、马来西亚的P1、巴西的Neovia。其中,英特尔投资在Clearwire身上已经投下了16亿美元的重注,虽然Clearwire持续亏损,英特尔投资仍然在这次CEO峰会前宣布再次追加5000万美元的投资。也是在英特尔的号召下,全球最大的几家WiMax运营商已在着手准备WiMax网络的全球漫游。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努力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我们仍需努力,有很多东西仍待完善。当我们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来审视WiMax的时候,不仅需要更多的WiMax设备,也需要更多的公司来提供WiMax的网络服务。”英特尔投资移动通信与基础设施事业部高级总监大卫·弗拉纳根认为。而通过英特尔的投资,就能够大大加快这个进程。

投资新的未来

如果只是从当前的业务来看,你很难为英特尔投资中国的凤凰新媒体和印度的娱乐门户网站Wortal等互联网公司找到适当的理由。

“在英特尔公司内部,我们确实找不到能够直接对接的业务部门。”英特尔投资消费类互联网事业部董事总经理迈克·巴克利介绍,他负责的这个部门在3年前才刚刚成立,主要投资于跟消费者有关的互联网公司,投资领域包括社会化媒体、数字媒体、电子商务和网络游戏等。该部门目前已经投了34家企业,合计金额为1.2亿美元,其中一半在美国,一半在美国以外。在CEO峰会第一天的演讲中,苏爱文花了好几分钟专门谈互联网和社会化网络,谈Facebook、Youtube和Wiki,虽然他们的业务与英特尔目前的主业八竿子都打不着。

还有一个部门与英特尔的主营业务也是隔得较远,那就是英特尔投资董事总经理斯迪夫·埃卿莱布负责的平台技术、数字医疗与环保科技事业部。如果说他投的智能电网、智能数据中心、电子病历还与英特尔的业务有一定互补关系的话,那么其他一些项目比如水循环、电动汽车用电池则与英特尔的业务相差十万八千里了。去年10月,英特尔还对太阳能薄膜光伏产品制造商深圳创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了2000万美元。

去年12月,英特尔前任董事长安迪·格鲁夫曾经建议英特尔进军电动汽车领域。格鲁夫曾经说过“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20多年前也正是在他的领导下,英特尔将主业从存储器转到了CPU,取得了巨大成功。

也许再过20年,当“摩尔定律”失效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英特尔已经不再是一家CPU厂商,而是变成了汽车电池厂商或者互联网服务厂商,那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不要忘了,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