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在台湾20年:从楼起到楼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16:24:28

9月28日的20周年党庆,民进党是在一片“倒扁”声浪中狼狈度过的。
从1986年9月28日的仓促成立,到2006年9月28日的急速衰退;从“有梦最美、希望相随”到“有梦见鬼、弊案相随”,民进党在台湾这20年,借用清代孔尚任在《桃花扇》中一句话来说,便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民进党20年:其兴也勃 其衰也忽
成立不到14年,民进党拿下台湾地区“执政权”,其兴也勃;上台6年多,民进党就只剩不到两成的支持率,其衰也忽
20年前的9月28日,台湾一群“党外势力”仓促成立民主进步党时,人们仍将其视为只会搞街头运动的“反对派”。14年不到的时间,党员不足10万的民进党就击败了号称拥有200万党员的国民党,可谓其兴也勃焉。
“20年内无敌手”的豪言仍犹在耳,可上台6年多,民进党就只剩下一成多的支持率。20周年党庆日在四面楚歌中度过。可谓其衰也忽焉。
在一片“倒扁”声中,陈水扁掩耳盗铃地许下了“延续本土政权”等三愿望。在党史纪录片中,民进党自欺欺人地将原创党元老、现“倒扁”要角的镜头剪掉。党庆中安定祥和的假象,遮不住分崩离析的现状。空洞地展望未来,不如深刻地反省历史。纵观民进党20年兴衰史,一片反常中走向腐化衰败,实为正常。
“斗争党”:街头运动起家
民进党由“党外势力”催生,是一群反对国民党的“反对派”的集合,如宣扬所谓“民主”对抗“独裁”,声称所谓“清廉”反对“贪腐”。由于缺乏体制内的渠道,“街头斗争、群众运动”成为其求生存、谋发展的主要手段,民进党因此还一度被冠以“暴力党”的称号。尽管后来越来越强调“体制内斗争”的重要性,但直至其“执政”,民进党的“好斗”性格始终不改,仍然凭借不断制造议题、树立敌人,以保持活力、争取支持。
20世纪70年代后,台湾经济“起飞”,中产阶级参政欲求强烈,再加上蒋经国为寻求民众认同,打出了“革新保台”旗号,大大刺激了“党外势力”。当时,《大学杂志》《台湾政论》《八十年代》和《美丽岛》等都是“党外势力”的重要舆论阵地。
蒋经国“革新”之初,岛内“群众运动”更甚以往,“党外势力”亦借机从刊物走向街头,如1977年11月的“中坜事件”和1979年12月的“美丽岛事件”。1982年9月,“党外势力”首次公开提出12条“组党构想”。由于“党外势力”的高涨与美国的压力,国民党当局也开始被迫推行“政治革新”。
1986年3月,蒋经国提出了“守宪、反共、反台独”的“组党三原则”,为“党外势力”建党开了一扇门。当年9月28日,“党外势力”齐聚台北圆山饭店,本为迎战当年年底的“中央民意代表选举”,但会中突然有人提出组党问题,多数与会人士不甘落后,随之附和。于是,民主进步党(简称民进党)便在当晚仓促成立。
“台独党”:为上台一度转型
早在“党外”时期,民进党便有“统派”“独派”之分,其共同点是反国民党,“独派”反国民党更有“以本土对外省”之幌子。再加上成立早期,“统派”骨干多在狱中,主导者多为“台独”色彩浓厚的“编联会”人士,后来更是一路“独”奔,以陈水扁为甚。仅仅在上台前,为了争取中间选票才一度修改“台独纲领”。
1986年11月10日,民进党召开第一届“全代会”,在其“党纲”中明确提出,“台湾的前途,应由台湾全体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遍、公正而又平等的方式共同决定”,并把其大陆政策赫然列入“外交”项目。此后,民进党以一系列决议文的形式,步步逼近“台独”深渊。1991年10月的第五届“全代会”上,民进党正式将“建立台湾共和国”条款列入党纲,成为地地道道的“台独党”。
但随后的选举事实证明,“台独党纲”成为“票房毒药”。于是党内“务实派”多次要求修改“台独党纲”,高层也开始思考“转型”,当时两任党主席施明德、许信良都先后明确宣布,民进党即使“执政”也不会宣布“台独”,“台独党纲”是历史文献等。
然而2000年上台后,“台独党”的本色很快又暴露无遗。坐上大位的陈水扁不仅自身为“急独”分子,更屡屡操弄“统独”问题来转移视线,稳定“基本盘”。2002年8月的“一边一国论”、2003年9月的“台独时间表”、2006年2月的“废除国统”,陈水扁挟“执政权”推进“台独”路线,一面危及台湾人民,一面也危及民进党自身。
“选举党”:一切为了权力与利益
在其早期,民进党标榜“民主进步”,反对“专制黑金”,部分创党元老也曾被视为“社会良心”。但这些口号,越来越服从于选举需要,越来越予取予舍。选举本是政党赖以上台以实现理念、价值的手段,但民进党却将之本末倒置,“选举至上、权力至上、利益至上”。
民进党从街头走上大位的关键,在于1990年代确立了“选举总路线”。在不放弃“街头运动”这一看家法宝的同时,“体制内斗争”亦提上日程,积极投入台湾各项“公职”选举。两相配合,很快见效。1992年底第二届“立法委员”选举,赢得近三分之一席次;1997年县市长选举,取得了全台大部分县市的执政权;2000年,党员不足10万的民进党一举击垮了号称拥有200万党员的国民党,一举获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胜利;2004年的“两颗子弹”,更是不择手段地保住了“执政权”。
为了保住权力,民进党极度重视选举,使台湾社会整天整年都处于选举的亢奋之中。民进党后期以陈水扁为代表的高层几乎个个是选举高手,拉票拜票手段层出不穷,选举议题花样百出,最廉价的选举工具是比谁更“爱台湾”,“统独”、族群、省籍成了攻击对方最有效的武器。
选举中取得权力,权力中获得利益,选举政党品性维持到“执政”之中,真正的治理能力毫无长进,以致经济衰退、社会撕裂、民生凋弊。所谓“把戏不可久玩”,2005年年底县市长选举民进党大败,足为明证。
“一人党”:兴衰俱系陈水扁
民进党20年的历史,其兴其衰,俱以陈水扁最为关键。他1989年当“立委”,1994年任台北市长,2000年更是登上台湾地区领导人大位。他在政坛每前进一步,俱是民进党“里程碑式”的成就。
但随着陈水扁党内地位的巩固,民进党也逐渐成为“一人党”,兴衰系于一身,祸根从兴盛时便已埋下。
陈水扁以所谓“台湾之子”的形象上台,最初的民意支持度一度达到80%,民进党也随之成为台湾地区最受欢迎的政党。然而,“执政”后的陈水扁以一系列的无能乃至无赖表现,开始逐步消耗民进党。
尤其自2005年8月“高雄捷运弊案”被揭露之后,系列弊案直指陈水扁家族及其亲信。“第一秘书”陈哲男、“第一夫人”吴淑珍、“第一女婿”赵建铭相继涉案,所谓“台湾之子”沦为“台湾之耻”,“选举神话”也变为“票房毒药”。陈水扁个人支持率仅剩一成多,民进党支持率亦节节下跌,双双落后于马英九与国民党。2005年年底的县市长选举,民进党仅获六县市的“执政权”。“立法院第一大党”的名头也被国民党夺走,“朝小野大”局面愈发明显。
从国亲罢免案到百万人“倒扁”,律师出身的陈水扁“愈挫愈勇,死扛到底”,遭其“绑架”的民进党只得无奈地感叹,陈水扁一人拖垮了民进党一个党。
 
“八个大老”的江湖故事
几位大老之间的恩怨纠葛折射出民进党的“江湖”险恶
“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从党外、街头起家的民进党,始终具有一股“江湖气”。作为执掌台湾的首个民进党人,作为昔日所谓“台湾之子”和今日的“台湾之耻”,陈水扁无疑是这江湖中的“霸主”。他与另外几位“长老”、“天王”们的恩怨,则构成了这出江湖戏的主线。
陈水扁:我是老大我怕谁
1979年的“美丽岛事件”,是台湾政治的里程碑式事件,也是陈水扁个人的转折点。陈水扁由此一头撞进政治圈,进而影响乃至主导政治圈。
曾任民进党文宣部主任的名嘴陈文茜称,“陈水扁打破了游戏规则,搞得对手、同志人人摇头说他不可信,但却因此开启了他人生一朵又一朵的权力花朵。”
民进党甫一成立,陈水扁就成为“中常委”,1989年当上“立委”,1994年选上台北市市长,2000年更是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一步一个脚印,代表民进党登上了台湾政坛巅峰。
从贫民之子到执掌台湾,陈水扁很会利用这一“传奇色彩”。他生于台南县一个贫民家庭,据说学费要向亲友借,连鸡蛋都不容易吃到。陈文茜认为,“这帮助他熟悉了人性的弱点,……比旁人多了那么一点毅力,也正巧多了那么一点儿勇气。”
“毅力”很快就通过成绩来显现。陈水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台大法律系司法组。大三时以全台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律师资格考试,成为台湾地区当时最年轻的律师。
陈水扁主修的专业及早期的职业,也成为人们试图开启他内心的钥匙之一。如岛内政论家胡忠信认为,陈水扁是典型的“律师性格”,争强斗胜,只求赢的结果,不择手段。许多岛内政坛人士都说:“宁做陈水扁的敌人,不可做陈水扁的朋友。”做他的朋友,最后会被吃定,做他的敌人,才可能有一定的施展空间。
果不其然,在“派系共治”的民进党内,陈水扁凌驾万人之上,主导群雄,成功“挟持”“绑架”民进党多年,“一人党”的痕迹也逐渐清晰。堂堂党主席、“行政院长”,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用人如用卫生筷”,“我是老大我怕谁”。
即使他闹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即使他的家庭弊案连连,即使他的民众支持率只有10%,他还能“安之若素”、自得其乐。只有退党的“长老”方能对他愤然讨伐,在位的“天王”则无人敢向他直接挑战。
施明德:不是你倒就是我亡
在陈水扁“入道”之初,施明德等辈才是“江湖”中的真正主角。
如今对陈水扁恨得牙痒痒的施明德,提起当年事,大有识人不准之憾。在今年8月7日的“倒扁声明”中,施明德对陈水扁说:“在‘美丽岛大审’中,你是最年轻的辩护律师,我是‘江洋大盗’……”
后来,施明德等锒铛入狱,陈水扁、苏贞昌这批“辩护律师群”则趁机崛起。施明德于1990年出狱时,“大盗”风范依旧,被民进党激进派请到党内,并于1993年接任民进党主席,次年连任,直至1996年因民进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落败而请辞。
在施明德任党主席之前,陈水扁还只是党中新秀,两人“在党内交谊属平行线”;待施主持大局之时,陈的翅膀也硬了,矛盾磨擦开始出现。1994年10月,施明德代表民进党中央提出“金马撤军论”,引起陈水扁强烈反对。
施退位后,尽管仍属党内一言九鼎的大老,但时任台北市长的陈水扁更不把他放在眼里。1997年陈水扁拆除台北市第14、15号公园预定地住户时,施明德前往“慰问”拆迁户。遭陈水扁和“扁团队”的大肆挞伐,陈甚至说施“干脆加入新党好了”。
1999年,许信良和陈水扁竞争民进党党内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提名,施明德明确站到许信良一边。但此时陈水扁羽翼已丰,大老联手也没有用了。
陈水扁当选后,施明德于2000年11月与之彻底割绝,退出民进党。他后来谈及原因时说,“陈水扁对理想不忠,所谓‘走台湾自己的路’,其实是走陈水扁个人的路。”此后,施明德不断对陈水扁施政及其个人作风进行严厉、尖锐的抨击。“超级大独裁”“白金体制”“一夜情外交”等词,都是他在抨击陈水扁时对汉语所做的新“贡献”。
即便如此,2004年“大选”时,施明德还是远避美国,自称“心中有温情,不愿背弃陈水扁,不愿背弃民进党”。到他2005年宣布告别政坛时,陈水扁亦报之以面子,率苏贞昌等到场作“最后的捧场”。
然而,这“最后的捧场”还远远没有收场。一系列弊案让施明德“忍无可忍”,于今年8月再度出山,以“老战友”的名义向“霸主”吹起了挑战的号角。短短几日就招来百万“倒扁”大军,挥师开入凯达格兰大道,明言与陈水扁“不是你倒、就是我亡!”
许信良VS林义雄:连番退党奏响哀乐
与陈水扁反目的“长老”并非施明德一位,前有许信良,后有林义雄,一个被称为台湾政坛的“苦行僧”,一个被称为民进党的“圣人”,俱为前民进党主席。
三位前主席相继退党,足见该党“江湖”之险恶。以退党的方式来决裂,在慨然中也多少可见前朝英雄之无奈与后来霸主之气焰。
许信良早年为国民党内的改革派人士,因持不同政见于1977年被开除。1990年由美返台并加入民进党,此后两度担任民进党党主席。
政治人物实现其理想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执政。许信良就曾坦言:“我的人生规划从当‘总统’开始。”但他运气欠佳,1995年第一次参加党内初选,遇上老牌“台独”分子彭明敏,倡导“大胆西进”的许信良被叫骂、淘汰出局。
第二次,他遇上了如日中天的陈水扁。再度处于劣势中的许信良意识到,“民进党是个讲力不讲理的地方”。1999年5月7日,他发表公开信,告别民进党。2004年“3·19枪击事件”后,许信良绝食静坐,以示对陈水扁卑鄙手段攫取权力的不满,也表达自身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与愤懑。
同样无奈与愤懑的还有林义雄。在今年1月24日退党之前,他一直凭其道德威望而与具有政治实力的陈水扁并为民进党内两个最有分量的人物。
民进党和陈水扁至今享用着“美丽岛事件”带来的道义与政治资源,而事件的真正当事人却付出了牢狱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其中犹以林义雄为甚。在“美丽岛案”审理期间,林义雄一家除其夫妇外,惨遭灭门。
陈水扁的上台,有林义雄的直接功劳。林任民进党主席期间,以个人的威望协调各派系,在2000年将陈水扁送上大位;2004年陈水扁弊案丛生之际,林义雄再度为了民进党,和陈水扁同车扫街辅选,并联手李远哲保住了陈水扁的大位。
自2000年卸下党主席后,林义雄被拱上“神主牌”地位,但“神主牌”终究保不住民进党衰败的大势。去年底县市长选举败选后,他挺身而出向全党发表公开信,吁当政者为“执政”失败负责,再加上对陈水扁安排游锡堃出任党主席不满,林义雄于今年1月宣布退党。
“四大天王”:共奉一主实为自身
“长老”们可以慨然出走,乃至倒戈相向,“天王”们表面上仍在共奉一主,但实际上各有算计。
与陈水扁一样,苏贞昌、谢长廷同样崛起于为“美丽岛事件”当事人辩护之时。再加上后来的游锡堃,三个“党外名嘴”组成“铁三角”联合问政,此后利益便与陈水扁捆绑多年。
1986年,陈水扁因“蓬莱岛事件”被判入狱,苏贞昌正是其辩护律师,与之结下私交。在陈水扁与许信良争夺党内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提名时,时任台北县长的苏贞昌亦明确支持陈水扁。
谢长廷与陈水扁的交情则更早一些,他是陈水扁在台北市议会关系最好的同事。但两人却因“蓬莱岛事件”结下梁子。
苏、谢二人自身的能量亦非同一般。长期以来,民进党内都有“南谢北苏”的说法。“冲冲冲”的苏贞昌能在一片“蓝色”中稳住台北县长一职,号称“智多星”的谢长廷曾长期守住高雄市长这一重要职位。
游锡堃则从1997年开始“坚定”地投靠陈水扁,陈水扁登上大位后,即获得“行政院副院长”美差,即便因“八掌溪事件”被迫下台,还是可接着做“总统府秘书长”。其“忠心耿耿”的表现深得人主欢心。不仅话不多,还能干些主子安排下来的实事,如促成“扁连会”和“扁宋会”、组织召开“经发会”等。
最近几年,在陈水扁的“平衡术”下,苏、谢、游三人轮换着当民进党党主席、“行政院长”。
至于唯一的女“天王”吕秀莲,作为“美丽岛事件”的当事人,其资格堪称比陈水扁还老。由于其与陈水扁臭味相投的“台独”立场,吕秀莲成为陈水扁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搭档,一个“攀龙”,登上第二大位,一个“附凤”,骗取女性选票。六年来绝大多数时候倒也各得其所,相安无事。但一旦风吹草动,便也互相猜忌。吕秀莲曾怀疑陈水扁2004年的“两颗子弹”是冲她而来,陈水扁更提防吕秀莲不甘“备位”,趁弊案落井下石。
其实苏贞昌、谢长廷与陈水扁又何尝不是如此?“苏修路线”小心翼翼、反反复复,暗自积累着政治资本;谢扁“瑜亮情结”已有多年,陈水扁2000年阻止谢访问厦门便是明证;连游锡堃在陈水扁家族连连涉弊时也屡有硬话放出,同样怕熬不到“正常接班”,还是先留一手为妙。

没有胆识、不敢公开放弃陈水扁的苏贞昌,很难把民进党救起来。
专访香港知名台湾问题专家林中坚:民进党“早衰”的五大原因
派系割裂、缺乏中心思想、人才断层和陈水扁拖累,再加上近来火上加油的“倒扁”运动,是20岁的民进党急速衰退的原因
民进党建党20周年的纪念日,是在全岛一片“倒扁”浪潮中狼狈度过的。
根据《联合报》的最新民意调查,民进党的支持度已由2000年刚上台时的五成一,大幅降低至近来的一成七,是什么原因导致民进党快速衰退呢?香港中观研究所研究员、知名台湾问题专家林中坚先生日前接受《国际先驱导报》专访,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民进党快速下滑的主要缘由予以深入分析。
派系割裂
第一,从深层结构来看,民进党内的派系问题很复杂,全党不是一个有机整体。
民进党“立法院”党团现在与民进党中央、中常会存在很大的矛盾,分歧十分明显。如在“倒扁”运动的处理上,民进党“立法院党团书记长”陈景峻公开批评民进党中央说,不应发动南部民众搞蓝绿对抗,目前全民“倒扁”,民进党再不反省、朝改革方向走的话,那根本就不会有前途了。这与民进党主席游锡堃的调子明显不同。
其他三个“天王”吕秀莲、苏贞昌和谢长廷与游锡堃矛盾就更大了。苏贞昌近来站出来,呼吁各政党协商政局,试图抢占制高点。由于他事先并没有向陈水扁报备,并跳过民进党中央,这多少有与陈水扁摊牌的意味,民进党内部矛盾有逐渐公开化的趋向。
没有中心思想
第二,从理念来讲,民进党没有中心思想。
民进党虽然标榜什么“民主、清廉、本土”,但党内各派系在思想、理想上都有很大分歧。比如说民进党“台独”、“本土”理念经常左右摇摆,大陆政策也经常摇摆不定,这是与民进党的机构与成员太复杂有关。
人才断层
第三,从人才来看,民进党目前出现了人才断层的局面。
民进党早期还有一批精英,具备很多理论人才和法律专才,擅长理论论述。民进党上台之后,大量吸收原来国民党的人和学者来当政务官、事务官。同时,也如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曾说过的那样,六年来根本不是民进党“执政”,而是陈水扁夫妇“执政”、是陈家天下,民进党内一些高层人士如邱太三等人就有此看法。
就是这样,民进党打天下是一批人,坐天下又是一批人。陈水扁用人唯亲,没有建立培养人才的机制。民进党党务方面,现在是由游锡堃这类低能的人来掌握,所谓“四大天王”之下没有小“天王”。人才断层的局面,民进党党政均是如此。
陈水扁拖累
第四,主要是陈水扁拖累了民进党。
陈水扁家庭涉及贪腐弊案,使民进党受损非常严重。《联合报》最新民调显示,有八成民众认为民进党形象衰退的重要原因是由陈水扁拖累的。原来民众对民进党“执政”就越来越不满,再加上陈水扁家庭腐败,必然就把民进党拖垮了。否则民众对民进党好评也不会大幅下降,只剩一成多了。
“倒扁”火上加油
第五,与最近岛内民众“倒扁”运动压力密切相关。
随“倒扁”运动的开展,民进党内部对于怎样处理与陈水扁的关系矛盾越来越大。民进党原有机构是由劳工、中间阶层和年轻人三个部分组成,而此次“倒扁”运动正是由这些人为主体。“9·15围城”活动,民进党派人去现场调查发现,“红潮”中的年轻人要比绿色阵营中的多得多,这对民进党的冲击很大。所以岛内有媒体评论说,20岁的民进党快成70岁的老人了。
如果民进党不断朝这一方向走的话,民进党将来会出现大分裂、大分化、大改组的局面。“四大天王”本身不是人才,只有苏贞昌好一点,但他也没有胆识,不敢公开放弃陈水扁、与陈水扁相区隔。所以他们很难把民进党救起来,民进党未来还可能出现大分裂、崩盘。
 
民进党年轻血液在流失
民进党年轻选票流失的背后,是浅绿票源的流失,而这才是民进党的致命危机
时下,若非身着红衣,可能会让人误以为身在民进党所举行的选举造势场合,而非“反贪倒扁”的静坐现场。身着校服出现的高中生、自制标语海报突显自我色彩的年轻学子、打扮入时的清凉养眼辣妹,以往常常出现在民进党场子中的年轻脸孔,如今喊出的竟是要民进党最高领导人下台的呼声。
9月28日是民进党创党20周年的日子,这个日子却成为民进党创党以来声势最低迷的时刻。大部分岛内媒体的焦点开始注意到曾经受到年轻人支持及肯定的民进党,却在近几年中大量流失年轻选票。
舆论往往将年轻选票的流失作为反映民进党应该自我警惕、自我反省的重点。不可否认,这群年轻学子中的确有部分真正是为理想或坚持自我主张而站出来“倒扁”,但我观察过现场的年轻群众,很多年轻人其实根本不了解自己为何要站出来,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站上街头。站出来“倒扁”反倒像是一种风潮,席卷年轻学子,这在年轻世代中,形成一股跟进风气。
而那些曾经亦是年轻学子、曾经亦力挺过民进党的“浅绿票源”的流失,更是民进党致命的危机。
在台湾,相当一部分律师、医生等高知识分子的政治倾向都是“浅绿”的。这些以往国民党眼中的莘莘学子,由于当年长期感受到国民党“执政”的贪污腐败,因此民进党标榜的“清廉、勤政、爱乡土”的核心价值,得到他们的认同。
那时的民进党宣称和台湾人民站在一起,国民党感受不到的民怨、听不见的民意,暂时由“在野”的民进党来扮演为民发声的角色。在当时的环境下,与社运团体站在一起、为劳工朋友争取福利,都使得民进党迅速累积政治资本。相较于国民党的分裂腐败,民进党当年团结改革清新的形象获得更多年轻人的肯定与支持,一跃而成为足以抗衡国民党的强大“在野”力量。
但是六年下来,执政能力不足,部分浅绿民众还能接受,因为清廉是他们持续力挺下去的主要原因。接二连三的民进党“公职”人员贪渎事件的发生亦可解释为小部分人的行为,但当整个弊案不断向上延烧、几乎烧到陈水扁时,看着他为着自身及家人们的清白,前后不一、漏洞百出的辩护之词,让他们再也无法欺骗自己,无法力挺曾经支持的政党到底。
我周遭的一些浅绿朋友,有的已经很久不碰报纸、不看新闻,因为那些报道会令他们难过,因此选择逃避。有的站出来“倒扁”,虽然陈水扁让他们失望,但他们心里还是难以放弃支持多年的民进党。但当民进党决定和陈水扁绑在一起时,就注定民进党没有退路了。失去这群浅绿民众支持,光靠着“基本教义派”的群众是无法再次取得大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