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版首页 - 理想家园 - 走进美国HOUSE之一选择、购买费周折(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21:06

作者简介:李小宁,作家、摄影家、楼市分析专家。出访数十国,出版多部散文集,近年从事交叉学科的写作并进行楼市分析。

住美国的房子、娶日本的老婆、找法国的情人和吃中国的饭菜被称为人生四大美事, 从中可见美国住房条件的优良。
虽然在住宅建设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现在这样发展迅猛,这样充满张力,这样变化多端,但比起住房条件优良的美国来说,无论从人均土地、综合国力,还是经济水平上讲,有着天壤之别;无论从生活哲学、消费方式,还是居住习惯上讲,也有着很大差异。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人口大国,如果想要达到美国目前的居住水平,恐怕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如果想要改变中国目前的居住方式,恐怕也要尊重民族的习惯。
那么,最能代表美国先进居住方式的HOUSE里究竟蕴藏些什么呢?带着探询,我走进了一幢又一幢的美国HOUSE。

美国人的住宅由工作单位和政府配给的极为有限,租房比较普遍。这中间包括一些积蓄不足的学生和年轻夫妇,包括一些体力不支、无法负担房屋维护和剪草皮等家务劳动的老年人,也包括一些虽有购买能力,但因工作流动性大不适宜购买房子的成年人。
但是,有稳定工作和稳定收入的人更喜欢买房子。


买房的动因
美国人之所以更愿意买房,大致有如下原因:
一是首付款低、还款期长。美国是一个鼓励消费的国家,只要每月有固定的收入,并且无不良记录,就容易贷到款,购买住宅最多可以做到首付10%,贷款30年。通常银行贷款额为一个家庭年薪的2.5倍,或者每月偿还的本利不超过家庭总收入的1/4-1/3。所以,一个家庭的收入决定了其所得到的贷款额,也决定了能买得起何种价位的房子。
二是买房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美国征收个人所得税很重,每月发的工资要先扣除1/3所得税,到年底再打个报告,说明开支情况,核实后多退少补,一般一年下来税款大约占年薪的20%-40%。美国税法规定,个人收入如果因为买房子将每月开支付了银行利息,就可以免税,而租房是不免税的。银行贷款头几年每月要偿还的月供中,大部分是利息,所以可以免去不少税款。一般来说,买主刚刚付出首付后,资金比较紧张,免去一些税款可以轻松一些;过了几年后,个人经济状况可能会随着工作经历的增长有所改善,再还本金,也就不太感觉到吃力了。
三是买房比租房使用上更自由。迪昂和女友帕蒂租住了新泽西州一个公寓的一居室,每月租金900美元,应该说是比较贵的,因为这里离纽约只有20公里,同时生活配套较为完善。他们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离两人的上班地点都很近。开始他们租房一方面是怕工作变动,另一方面是积蓄不足。但几年过去了,工作没有变动,房地产价格却一直上涨,迪昂开始考虑买房,因为同样的面积,每月所付的租金与买房还款额相差无几。最主要是房子的使用受到很多限制,日常生活却总要受到房东的“关照”,时不时过来看看是否把哪里弄脏了,让迪昂感觉不自在。
四是房子可以增值。如果运气好,买房若干年后遇到地产涨价,可以卖了再买,房子既可以越住越大,也可以从中获利。美国近些年经济一直不太景气,通货膨胀,货币相对贬值,特别是人口稠密及房子供不应求的地区,房地产价格一直飚升。我在美国采访了一些中产阶级,他们所购的HOUSE在近六七年间,大都增值了20%~50%。


住宅郊区化是国情所需
近几年,我们一直倡导西方式的住宅郊区化,这些对于提高人居水平确实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西方民族的散居性和东方民族的聚居性的差异。
从物质角度上讲,美国是“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公路网和与之配套的商业设施。同时,近些年发达国家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美国许多公司、企业纷纷从市中心的商务区迁到郊区,以避免城市交通拥挤、高楼安全隐患和市区环境恶化等弊端,等等,这些都为住宅郊区化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从精神层面上说,美国人待人热情、开朗大方、易于接近,但交朋友却交情泛泛,缺乏推心置腹。美国人的独立性很强,不喜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但同时,又非常讲究“人以群分”,讲究社区文化。我在美国期间,发现美国人的业余生活十分单调,下班以后很少出门,人际之间的交往也非常淡漠,许多人在一个小区里生活了多年,竟不知道隔壁邻居是谁。另外,美国人喜爱变动,无论是工作单位的变动,还是居住区域的变动,都较之其他国家的人要随意得多。他们总是追求新奇的事物,不断地改变环境,在冒险中寻求刺激,而郊区住宅为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有人将其概括成“3M因素”,即运动(MOVEMENT)、迁徙(MIGRATION)和流动(MOBILITY),这些构成了美国人的社会心理特征。
凡此种种,形成了西方民族特别是美国人的散居性。我曾询问过一些在郊区购房的美国人,之所以离开市中心,一方面是郊区空气新鲜、环境幽雅,宽阔的地域为选择独门独草坪的HOUSE提供了可能,而由于交通的便捷,生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一方面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区氛围,选择同类的人成为邻居;但更重要的方面是美国人坚守“生活就是自我表现,就是创造,就是冒险。”的信条,相对独立、宽大、并具有个性化的HOUSE类住宅,为其精神价值的体现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我也曾和许多住在国内郊区别墅的朋友聊过居住的感受。由于国内一些别墅交通和配套的不完善,虽然房子和环境都好了许多,但生活却变得非常单调,东方人喜欢聚居的习性受到了压抑,有时晚上朋友间的聚会也因为路途遥远而不得不取消。甚至很多人为了维持聚居的生活习惯,在市区仍保留公寓,郊区的别墅成了度假的场所,而这种做法在住宅郊区化已经很普遍的美国是不多见的。
因此,对住宅郊区化比较适应的很多美国人来说,梦寐以求的是在郊区能拥有一幢自己的HOUSE。


新房也有期房
美国HOUSE类新房也有期房,和国内一样,挖地基时就开始付款,但盖房子的速度比起中国来,要慢一些,一年多才能入住。
查尔斯、帕蒂夫妇是我所见到对房子最为热爱的美国人。他们给我看了一本影集《我们的家》,里面贴满了所有有关所购房子的文件、广告、证书、合同、报道,甚至连付定金时的美元现钞也复印了下来。
他们选购住宅的小区处在新泽西州,距纽约100公里,算是“乡下”的一个中产阶级聚居区。小区依坡而建,高高低低散布了590户,主要是TOWNHOUSE,另外还有一部分SINGLE FAMILY HOUSE(独体别墅)和CONDO(高档公寓)。小区的配套设施非常简单,只有一个1000平米带健身房的小会所,一个露天小泳池和网球场。
查尔斯、帕蒂夫妇买房子也算是费尽心机,踏破铁鞋,先是看了很多二手房,最后之所以选择现在的新房,一是距上班地点70公里,不算太远;二是这片区域虽不是富人区,但也算得上中产阶级聚居的地方,和夫妇俩13万美元的年收入基本相称;三是新房的期房预售价格相对便宜,将来转卖时仍可以有个好价钱。美国经济近年不景气,房价不断上升,夫妇俩欣喜地告诉我,他们的房子从当初的17万已经增值到现在的30多万。
他们要买的房子是三面采光的TOWNHOUSE,一共三层:地上两层,面积180平米,三室两厅三卫;地下一层,面积50平米,一厅一洗衣、锅炉间一车库。地上部分为精装修,地下部分为毛坯房。房子总价为17万美元,还未动土时,就付了800美元定金,6个月后又交了7000美元,算是首付,接着又做了9成30年的银行贷款,到入住时经历了前后一年多的期房期。此后,他们多次提前还款,以减轻还款负担,银行利率也随之不断调整,从6.725、6.125一直到了现在的5.125。
夫妇俩所购的房子是整个小区的第一幢,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所购房址处留影,从圈地开始,打地基、砌墙、盖顶、装修,一直到会所和游泳池建成,看着他们在照片上恣意的神态,我被他们对房子的痴情所打动。
实际上,查尔斯、帕蒂夫妇对房子的热爱还不仅限于买房子的过程,他们从选择装修菜单,购置家具,一直到室内的各种小饰品,都凝聚了对家庭的热爱。
美国人的生活变动较大,买房子时常常要预想到将来出手时能否有个好价钱,因为一方面随着工作变动或职务升迁,可能会换更大一些的房子,另一方面,有工作时,还能供得起房子,一旦失业,就要面临卖房。在我参观夫妇俩的房子时,小区里就有20多户在出卖房产。(下半部分见934期)




在中国,HOUSE类住宅虽然也在郊区,但由于年代相近,数量有限,并且基本都是成区成片,看房也容易一些。而美国的HOUSE类住宅非常普遍,种类繁多,并且建造年代差距很大,要想找到一处中意的房子,恐怕要历尽艰辛。

 

美国人的迁徙
美国是一个喜爱迁徙的民族,据不完全统计,一年中大约有4000万的美国人在乔迁,大约是人口的1/5。这些年,无论经济境况如何,搬家热仍然持续不断,有人称之为“乔迁运动”。
我在美国遇到的一些人,不论是白种人还是有色人种,不论是美国公民还是在申办永久居留的外籍移民,都不同程度上有着迁徙的经历:有的从南到北,又从西到东几乎纵横了整个美国;有的一年之内随着工作的频繁变动,搬迁了两三次。  
改变命运,改善生活,追求独立是美国的一个普通社会规范。几乎人人都有移民背景的美国人,一直对移民活动怀有强烈的意识。在追求独立的过程中,不断流动是一个魔法,它增强了人们对最终获得成功的信念。迁徙是进步、独立和个人自由融为一体的象征。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兴起了“乡村复兴运动”,很多人从城市迁居到小城镇和乡村,进而带动了住宅郊区化的浪潮。这种迁居热一方面是受经济原因影响:随着工厂、企业搬到郊区,带来了大量的工人、职员,而靠养老金和社会福利金为生的退休人员也涌入了租金相对便宜的郊区,使有限的收入可以维持更长的时间。另一方面受现代社会快节奏的挤压,一些人逃离城市,去环境幽雅、污染较少、生活节奏缓慢的地区居住,以寻求传统的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
在迁徙中,搬迁率随着收入多少有所不同:收入较高的人平均年龄较大,大都已经安居乐业,较少转换居住场所;而青年人收入较低,为寻求收入更丰厚的职业而频繁流动。搬迁率在某种程度上还取决于居住地点:大城市的居民工作、生活变化大,搬迁率高;小城镇社区的生活方式一般比较平静,人们的迁居心理也相对稳定得多。
由于美国人的频繁迁徙,使得住宅的买卖非常活跃。在美国,买房子有靠朋友介绍,也有查各类广告,但更多的是依靠房地产经纪人,因为他们的信息渠道广泛,选择的范围可以更宽。

房地产经纪人
成为美国房地产经纪人要先上房地产学校,花350美元修够60个学分的课,经考试合格后才能领到执照,成为合法的房地产经纪人。领到执照后,先在任何房地产公司工作3年后,才可以独立做自己的生意。当然,每年还需要定期上课,以便能够顺利通过年审。课程的内容包括房地产法律、地方性法规、合法做生意的技巧等。
所有的房地产经纪人都必须加入地区的房地产广告协会,如果代理房屋,就将自己的照片、地址、电话登载在房地产广告上。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向顾客推销自己,他们见到房地产经纪人照片及名字的次数越多,印象也越深,找其做生意的几率也就相应地加大。
买房人找到房地产公司,将自己的需求提出,想要什么区域、什么样式、什么户型、什么价位的房子,然后这些信息被输入电脑,电脑系统中有该地区待售房屋的数据,符合顾客需要的资料就会被调出来,供其挑选。美国的房地产经纪人大都通过网络进行连接,互通房地产信息。通过这些网络,一般购房人只能看到房子的简单介绍,但是无法进入联系,因而有效地保护了房地产经纪人的商业利益。
顾客满意后,就可以看房子,有时可以有几十至上百套房子供选择。看完房子后,顾客若有意向,可以先出个价钱,和卖方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一般来说,卖方成交后按成交价的6%支付中介费给经纪人,如果买卖双方都有经纪人,则分这6%的代理费。
最后签合同时,买卖双方、地契公司以及做按揭的银行都要参加。因为大多数美国人买房是要依靠银行贷款,很少有人能用现金一次付清全部房款。
房地产经纪人必须具有职业道德,因为卖主为了看房方便,一般在所售的住宅挂上密码锁,将密码通知经纪人。卖房时,卖主可以在家住,也可以搬出去,但无论何种情况,经纪人在看房时都要提前预约,通知卖主。在房屋交易期间,一般很少发生丢失物品的事情,一方面房地产经纪人的职业道德约束,另一方面美国是一个重视记录的国家,如果因为偷窃而上记录会对日后的方方面面产生不良影响。

二手房是HOUSE买卖的主流
美国的人口增长缓慢,人均住宅面积相对宽裕,因而住宅发展比较慢,不会像国内一些大城市,塔吊林立,成片成片地开发住宅小区。因此,住宅的买卖更多的是依靠二手房交易。
燕燕从中国到美国已经7年,拿到了绿卡,先后供职于芝加哥、波士顿、新泽西的数家公司。有资料统计,美国人平均每7年要换一次住宅,燕燕也不例外,先是合住,继而独租了两室一厅的公寓,随着职务的升迁,收入的增加,她在前年决定在新泽西州购买一处TOWNHOUSE。
燕燕找到一家有名的房地产公司,把自己的需求提出,并签署了代理协议。
按照新泽西的法律,买卖双方签署合同可以保留三天的中止期,也就是说,双方在此期间可以无理由毁约。如果买卖双方正在谈判中,该住宅在网上就会显示:“正在合同中。”
此后,燕燕就进入了看房期。由于是二手房,千差万别,前后共看了200多套房,有时一天竟看20多套,其间辛苦自不必说。

最后进入实质阶段的有三套
一套是用来度假的HOUSE,平层,虽然旧一些,但靠着一个湖,景色优美,门后可以泊船。燕燕比较满意,和房主——一对老夫妇谈定25万美元并签署了合同。但第三天,经纪人来电话告知,另一个购房人加价5000美元,老夫妇单方中止和这边的合同。
另一套是TOWNHOUSE,是一家印度人居住,房型感觉不错,双方敲定24万美元,回来后燕燕左思右想,总觉得印度人住过的房子咖喱味会很重,打个电话就把合同中止了。
最后一套是用了10年的TOWNHOUSE,房主单身一人居住,房子保护得很好,开价25万美元。燕燕经过一番讨价还价,降到了24.6万美元。
美国有个习惯,出卖房屋必须将室内粉饰一新,甚至更换地毯和窗帘,不像我们国内,卖旧房可以不刷新,由买主重新装修。燕燕仔细检查了一遍房屋,状况良好,只是阳台门坏了,于是就又扣了500美元。后来,燕燕花了900美元换了一个新门。
签署房屋买卖合同时用的是经纪人聘请的律师,律师费花了1800美元,文件费花了500美元。另外,燕燕还找了有资质的验房人,主要是针对房屋的地理位置、使用年限、完好程度进行了评估,他的收费约300~400美元。
买房时,买主不仅要订立买卖契约,还得保证不改做商店或招揽顾客,如果住宅改变用途,必须另办手续,并由周围邻居表决通过。
现在,燕燕对这套千辛万苦“淘”来的房子非常满意,最关键的是,由于美国近年经济不景气,房地产价格上涨,这套房子已经增值了20%。

  

 

在住宅的价值观念上,美国和中国有所不同:美国有钱人都远离市区,住在市中心的往往都是穷人,而中国越往市中心房价越贵;美国影响房价高低的因素首先是所处的环境,其次才是房子的质量和面积的大小,而中国是将质量和面积放在了前面。

HOUSE的分类与居室的布局
美国住宅分得很细,分为CONDO、APARTMENT、STUDIO和HOUSE。
CONDO、APARTMENT和STUDIO等是公寓类住宅,分别为高级公寓、普通公寓和合体一居,在城市中为高层高密度,在郊区则为低层低密度,这一点和我国目前的住宅模式很相近,所不同的是,美国由于地大人少,交通便捷,加之散居的生活习惯,有相当数量的人是住在郊区低层低密度公寓,甚至HOUSE里,不像我们更多地在市区的高密度住宅中聚居。
HOUSE相当于别墅类住宅,一般分为SINGLE FAMILY HOUSE、TWO FAMILY HOUSE、TOWNHOUS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独体别墅、双拼别墅和联排别墅。HOUSE可能是平房,也可能是二三层的楼房,最大特点是独门独草坪。
HOUSE不同于VILLA,国内一些媒体在谈论别墅时,更喜欢用VILLA一词。其实,美国人很少将生活别墅称为VILLA,VILLA一般是处于风景旅游区、专门用于休闲度假用的别墅,而通常的生活别墅更多地称为 HOUSE。
HOUSE一般有三室两厅两卫、四室两厅三卫、四室三厅三卫等,如果是多层的,还要多一个卫生间,以保证每层使用起来方便。美国人说起房子来,除了几室几厅外,很重要的就是几卫或几浴,因为他们通常各用各的,父母子女分开使用,有的甚至夫妇也各有自己的卫生间。
在国内,一些TOWNHOUSE甚至SINGLE FAMILY HOUSE没有车库,车辆都停在屋前门后。而美国的HOUSE类住宅基本都配备车库,大一些的SINGLE FAMILY HOUSE还会是双车位。当然,一些大户人家在院子里还建有游泳池、网球场等娱乐设施。
HOUSE类住宅室内的格局和国内相差不多,只是显得更简洁、更实用些,房间横平竖直,很少拐拐角角。如果说一定要找出什么差别来,那就是:厨房都是开放式的,并且备有早餐桌;每间卧室都设有衣帽间,几乎没人使用大衣柜;大一点的SINGLE FAMILY HOUSE一般将起居室厅和客厅分开,会客用其中小一点的;新式一点的住宅更多用散点光源的吸顶筒灯,很少用集中光源的大吊灯。
地下室一般都不装修,主要用来放置采暖锅炉、冷气机和洗衣机、烘干机等设备,以及堆放杂物,但也有些人将其改造成视听室、健身房和客房。

居住环境最重要
美国住宅区域的划分,富人区和穷人区的界限是比较明显的。富人区大都在环境优美的地方,并且治安良好,像纽约的长岛,就矗立着一些顶级豪华别墅。而穷人区更多在环境嘈杂、污染严重的地方,像纽约市的哈莱姆和布鲁克林,就是有名的贫民住宅区,住的大都是收入不高的人。
美国人购房,对环境的考虑几乎可以说是第一位的。比如普通住宅区的一幢HOUSE要30万美元左右,而高档住宅区则可能达50~60万美元。房子本身面积、格局、档次可能相差不多,差就差在环境上。
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前者不仅仅是房前屋后的绿树、花草,而是整个社区甚至住宅所处的地段的景观。美国的一些高收入者,为了有一处优美的居所,宁愿花几倍的钱到郊外买房子。因此,就有了“穷人住市区,富人住郊区”的说法。
后者是指社区居住者的构成。人文环境包括居住者的文化素养、生活水准、价值取向等等。美国是一个重视社区文化及个人身份的国家,有时肤色都可能成为择邻而居的标准。有些社区甚至定了这样的规矩:在接纳新成员时,要经过社区业主委员会的讨论,看看其经历及现状是否符合条件,大家是否愿意与其为邻。
近些年,我们倡导类似美国的住宅郊区化,住到空气新鲜、充满田园风光的乡村。但实际上,当面对悄无声息的四野时,很多时候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其实,一些美国人也有和我们一样的复杂心态,既渴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悠闲,又舍不得都市灯红酒绿样的喧闹。
保罗曾经在纽约曼哈顿岛对面江边有套180平米的CONDO,隔江相望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景观非常优美。由于换了处在新泽西州药厂的工作,1994年就买下了一处房龄16年的二手SINGLE FAMILY HOUSE。这套HOUSE四室四厅四卫一地下室,外加一个双车位的车库,共计40万美元,其中地上二层,381平米,地下一层,200平米。
保罗的HOUSE处在富人区,离纽约60公里,不远不近。这里的住宅各具特色,基本上是买地自行建造,充满着个性。最重要的是社区毗邻一片森林,使住宅和自然紧密相连,拥有了不可多得的环境,所以这里的房价超出了周边的区域。
保罗的HOUSE前后有两块草坪,面积大约1500平方米。一块和森林相接,延缓了林木对住宅的压迫感;一块和公路相连,降低了粉尘和噪音的污染。为了和自然紧密接触,散发灵性,他和家人总要买一些果仁每天抛洒喂食,吸引了各种鸟类和小松鼠的光临。
保罗虽然已经住进了大HOUSE,但对纽约的城市生活念念不忘,每周都要驱车前往,坐在街头的餐馆、酒吧望望形形色色的行人。久居乡间,远离了人群,总有一种离群索居的感觉,需要定期到闹市中寻找感觉,他管这叫做“充电”。听着他的诉说,我冒出了一句:“CITY LOVER(城市恋人)”。“对,说得好,就是城市恋人!”保罗肯定道。
坐在宽大的厨房早餐桌前,望着窗外的树林和觅食的小鸟,我觉得拥有这样一套已经增值到70万美元的HOUSE应该很知足了吧,可保罗回答却是否定的:“可能过不了多少年,我会卖了这房子,搬到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度过晚年,那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

物业管理与日常费用
我们国内的小区基本是一圈围栏,设几个大门,站上身着制服的保安,出入门时还会给你打个手势、敬个礼。而美国的HOUSE社区不会有任何围栏,甚至连大门都没有,保安更是杳无踪影,住宅门前或门后就是交通路。虽然从早到晚静悄悄,只见车辆不见人,但安全却不见得差,层次高一些的社区甚至不锁车、不锁门都不会发生丢失物品的事情。当然,城市中心的公寓除外,由于出入的人员繁杂,不少人家装有里三层、外三层的防盗设备。
美国的物业管理比起国内来,似乎简单了许多,由于公共设施单调,加上美国人对环境的自觉保护意识,几乎看不到物业服务人员在工作。只有在每周两次收垃圾时,下雪清理路面时,家里需要维修时,或者上门收缴各种费用时,才能见到身穿制服的管理人员。并且,这里绝对没有国内常见的业主联谊会之类的活动,邻居之间一年到头也很难碰上几面。
物业管理中有些费用是需要个人负担的,比如:冬季扫雪,清洁费只包括公共区域,如果清理门前,则另加钱,并且下雪次数过多时,所有公共区域的清洁费也要相应增加;草坪维护,门前屋后一定属于个人自理,像保罗每年雇人清理房子前后两块草坪,就要花去12000美元。
一套住宅里里外外,收拾整理,修剪草坪,栽种花卉,油漆篱笆和粉刷墙壁,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一般的美国家庭雇不起佣工,基本都要靠自己,稍富裕一点的,就雇人代劳其中的一部分。美国人酷爱自己门前的草坪,房主们竭力将草坪修剪得跟自己一样漂亮,草坪不仅是个人身份的象征,也是社区荣誉的象征。所以,修草坪成了家务劳动中很重要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用什么样的人修草坪,也是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志。富豪家里都雇有专职的园丁,负责修花、剪草坪;十几万到几十万年薪的家庭,都与专门的绿地公司签有合同,由公司定期派人修剪;年薪十万左右的一般都临时请人干,每周干一两个小时;收入再少一点的就只好自己动手了。
与偏贵的人工费相比,日常消耗的能源费就便宜多了。以燕燕所在的小区为例:煤气约0.4美元/立方米,每两月收一次,最低收费30美元左右,包括基本维修费,超出部分另行结算;电加上基本维修费合0.11美元/度;自来水每半个月连污水处理费收取25美元等等。而日常消耗最大的汽油费更是低廉,97号汽油合3元人民币1升,比目前国内还便宜。按照美国人的收入,这些费用如同九牛一毛。所以,美国的HOUSE常常会昼夜灯火通明,空调24小时开放,而往返城乡间的汽车,也不会在乎耗了多少油。相比之下,我们为维持住宅郊区化所付出的居住成本,包括能源、交通费用,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就要大了许多。

李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