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来---自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报道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54:29

走进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

——来自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报道之一 2009年11月09日 13:28   来源:中国经济网   记者 王新伟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这里的每一曲歌舞都会使你酣畅沉醉;这里的每一缕风情都会让你心驰神往。

    金秋10月,中国经济网记者辗转千里在峰峦起伏,江河纵横,山青水秀,自然风光绚丽多姿,人文胜景绚烂古朴,民族风情浓郁独特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采访。走到城市功能区看到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居在园中、人在花中;来到工业功能区看到生态环保型产业,绿色特色产品、效益不断增加。

    以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民族民俗风情浓郁,具有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和优势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2007年11月被贵州省确定为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以来,以生态文明建设制定的阶段性行动刚领为指引,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改进消费模式为着力点,以见行见效为抓手,努力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黔东南,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传来消息,贵州侗族大歌“申遗”成功。这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首次入选世界级遗产名录的遗产。这是来自黔东南州。

    2009年10月31日晚,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决赛“群文舞”专场第二场决赛赛场上,贵州省选送的舞蹈作品《剑河苗族水鼓舞》最后一个出场,以其粗犷原始的原生态表演风格备受观众青睐,成为当晚的“压轴戏”,并且以99.533分的高分夺得“群文舞”总决赛第一名。这也是来自黔东南州。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党委副书记韩卉不无自豪地说:“获得此荣誉,是近几年我们对优秀原生态民族文化进行全面普查、深入挖掘、及时抢救、充分保护的结果。”

    该州通过实施“四个一百”工程(100个重点保护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保护工程、100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拔尖人才扶助工程、100名原生态民族文化高级人才培养工程、100个原生态民族文化典型建筑保护工程)和“十个一”工程(办好一个“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建成一个原生态国际旅游城市—凯里、打造一台最具黔东南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歌舞、建立一个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研究中心、建立一个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建立一个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园、建立一个原生态民族工艺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一批原生态优秀旅游城镇、创作一批原生态民族文化文艺作品),推行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申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评定职称级别、在大中专院校开设原生态民族文化专业培养原生态民族文化人才和传承人,建立生态文化博物馆等多种形式,保护传承和大力弘扬原生态民族文化,确保原生态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结合省里开展的“多彩贵州风”旅游产业发展活动,坚持推进精品旅游战略,分类分片抓好苗、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和自然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及历史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建设,扎实开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发展乡村和休闲精品旅游,加快全州旅游产品的转型和升级,构建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开发体系,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民族文化展示等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和生产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服饰、银饰、饮食、保健、工艺等旅游商品,形成了集设计、加工、销售一体化和民族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产业格局。

    “民族原生态,贵在黔东南。现在来中国旅游的,就要到贵州;来贵州旅游的,就要到黔东南”。国家旅游局专家肖潜辉说。旅游业不仅是黔东南的支柱产业,还必将成为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起飞平台,因为黔东南的民族风情独一无二、生态环境普天难寻。据统计,今年1—9月,该州共接待游客97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2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0%和28%。

    10月31日,记者在岑巩县800亩文旦柚基地了解到,由15家农户合作创建的这个良种柚基地,亩产达6000多公斤,江西、浙江、上海前来订货的顾客络绎不绝。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副秘书长冯成给记者介绍说:“近两年全州各地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按照‘生态、高效’要求,坚持基地做大、结构调优、流通搞活,初步建成了工业原料林基地、草地畜牧业及特色养殖基地、油茶基地、茶叶基地、特色烟叶基地、绿色食品基地、乡村旅游及民族工艺品加工基地、中药材基地等“十大产业基地。”

    目前,全州共发展中药材种植27.47万亩、茶园18.198万亩、蔬菜124.04万亩、优质果园77.05万亩、花卉7887亩、优质特色烤烟13.22万亩、油茶40.6万亩、优质稻96.51万亩、马铃薯101.74万亩、工业原料林101.8万亩。已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90家,其中省级9家,州级81家。

    打造精品品牌。通过深入开展农村“一户一技能“创建活动,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实施优质种苗工程,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从江椪柑“、“雷山银球茶“、“丹寨硒锌米”等一大批具有黔东南特色的生态农业精品品牌如雨后春笋。雷山县出台以奖代补政策,对申报获得中国驰名、省著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30万元、10万元,成功打造了“苗春茶“、“脚尧茶“、“特级清明茶“、“云雾茶”、“雷公山茶“等以“雷山银球茶“为拳头的系列品牌。创新经营机制。采取公司加农户、基地带农户、服务组织扶农户、干部参与帮农户、大户示范引农户等方式,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多元投资体制,建设新型农企关系,创新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形成了企业围着市场转、农户跟着企业干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济利益共同体。施秉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干部+农户”、合作社经营和大户独立经营等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赢得了“西南药材”和贵州“药都”美称。今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预计产值7000万元以上,惠及1万余户农民群众。

    抢抓厦蓉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建设和中东部产业转移、国家扩大内需等机遇,坚持走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生态工业发展道路,具有黔东南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坚持推进循环经济,确保工业持续发展,坚持生态环境优先,严格执行工业项目准入政策,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绿色工业和绿色消费模式,实现由资源依托型工业向科技型、清洁型工业转变。2008年,该州已将现有69户铁合金企业114万吨生产能力整合为六户企业集团60万吨生产能力,淘汰、关闭了24户企业;全州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4.66吨标煤,同比下降13.73%,全州单位GDP能耗下降4.61%。

    坚持以园区为载体,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据了解,2008年,该州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58.3亿元;计划到“十一五”期末,工业增加值突破70亿元,建设30个销售收入亿元企业,其中实现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企业或企业集群4-5个。

    近期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通过调研,广泛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充分听取各级、各界人士的意见,共同探讨,形成了以抓好“五个环节”、明确“八大体系”的主要措施。内容涵盖了试验区建设中长期目标构建与生态观念体系和思维导向和价值观念、绿色GDP观念、生态意识教育观念。

    我们相信,随着黔东南生态现代化建设发展和各种体系的构建,一个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十大世界少数民族风情保护区”之一,定会焕发出无穷魅力。

(责任编辑: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