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墙社会 - 风声近·潮声远 - 窗外有潮声 - 和讯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34:31
  围墙社会(1)

    围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还是一段悲剧的历史?

    最著名的围墙就算是柏林墙,这道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围墙把柏林分成东柏林和西柏林;从此东西柏林民众之间的交往被这垛墙隔断了,不能自由交往,可心依旧向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形的阻隔被无形的时间所冲破,柏林墙终于拆了,可有一段印记着历史痕迹的墙,依然保留着,墙上的两位历史人物——苏联的勃列涅日夫和东德的昂纳克,他们的热烈亲吻还展示着华约的共荣。

    最雄伟的围墙可算是长城,至今在教科书上还津津乐道、引以自豪的举世无匹的伟大工程,还说从卫星上拍摄地球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且不说这浩大工程花费多少财力物力人力,且不说为此付出多少生命,且不说为此造就多少人间悲剧,一个国家没有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来震慑周边的民族,没有用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来教化周边的民族,落得用砌墙的封闭方法来保护国家政权,这种以退为守的笨拙策略,能使国家的边患得到解决吗?一百多年屈辱的近代史就是例证;想想琉球群岛、想想钓鱼岛、想想新老沙俄侵占的疆土,想想藏南,这种政策还在延续…… 最著名的水上围墙算是台湾海峡,这段平均宽度200公里的海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却把完整的国家割裂了,一边是大陆,一边是台湾;大陆台湾原本是地理名词,现在却演变成表现政治家娴熟智慧的政治名词;由于历史人物的政见选择,使这段海峡也贴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成为政治性的海峡,简称台海。



台湾海峡(图片来自网络)

    也正是这垛水上围墙,使许许多多的亲情割裂了,使许许多多的爱情割裂了,使许许多多的家庭割裂了;也正是这段水上围墙,产生了余光中先生凄美的诗篇《乡愁》,也产生了于右任老先生临终凄凉的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也正是这段水上围墙,由于治理者的政治取向不同,造成了军人劫机投奔对方,使海峡两岸成为劫机事件的频发区,军人也偷渡到对方;现任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先生,就是个案例,他从金门泅水偷渡到厦门,大陆的培养,使他成为大陆著名的经济学家。

    也正是这段水上围墙,五十多年的隔裂,造成两岸民众的心里隔阂,也造成了两岸文化的隔阂,大陆台湾所拥有共同文化基础的汉字也分成繁体汉字,简体汉字;汉字注音也不同,大陆用汉语拼音注音,台湾用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注音符号注音,民进党采用通用拼音注音;还有,连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词汇也不同,大陆的打印机、鼠标、媒介;台湾的印表机、滑鼠、媒体等;这种地理上的人为割裂,造成文化的割裂,进一步造成文化的背离表现尤其明显,那些台独人士正是利用文化的割裂在台湾走“去中国化”的道路。

    人们常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此话确实不错,但写出来的往往是历史运作的原因、历史运作的过程和历史运作的结果;具体谋划运作历史的往往不是人民,而总是那些林林总总的野心家、军事家、政治家、豪门贵族以及占据历史主要地位的帝皇;人民(确切地讲是百姓)仅仅是历史运作的一个工具、战场上的一个士卒,而更多的是承担历史运作带来的苦难;如同五十多年的台海隔裂所造成痛苦、悲情由两岸的民众来承担。 现实生活中围墙也处处可见,那些有关部门没有不是在围墙里面的,并且围墙里外差异十分明显。

    围墙里面是国家公仆阶层,是公有制的仆人;严格按照等级制度来实行,到了一定的级别,到了一定的年龄,在退休的基础上,获得离休的称号,那享受的国家福利是围墙外面的主人想多不敢想。

    围墙外面是国家主人阶层,绝大多数不在干部队列,其中少数能获得退休的称号,但弄不好连退休都没有到,就落得光荣下岗的荣誉;其中大多数的主人不存在退休的问题,所以劳作至死的主人也不在少数,这一阶层能享受到国家的福利是可怜兮兮的。

    围墙里面是神秘庄严的空间,其运作是由上而下的庄严传达执行;其要求是保持统一和谐的局面;其目的是对上负责、而不是对下负责;其结果是造就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

    围墙外面是透明朴素的空间,其运作是坚持某某思想、反对个人有思想;坚持某某理论、反对个人有理论;坚持某某代表,反对个人有代表;在“三个坚持三个反对”原则下,指导围墙外面的主人劳动、休息、学习、旅游、治病、娱乐、生育等。

    围墙里面是国家暴力机器(老马说国家是暴力的机器),当然,有暴力,就有流血,就有倒下,就有死亡。

    围墙外面的是暴力机器运作的对象,这是天经地义的,历来如此的,也是一贯接受这样教育的。

    围墙(图片来自网络)

    围墙里面是国家重地,闲人免进;虽然围墙里面的国家机器靠围墙外面的主人的纳税来运作,但围墙外面的主人就是不能随意进去看围墙里面的公仆是怎样消耗纳税人的钱;弄得不好,上升到政治层面,问题就严重。

    围墙外面是国家闲地,随时可进,那怕拥有房子的产权,一个小小的公仆命令,要你拆迁就得拆迁,美其名曰考虑大局。

    围墙里面的公仆到围墙外面看主人很容易,美其名曰社会调查;警车开道替代了鸣锣肃静避让,前呼后拥免不了,各类姓“马”的记者肯定有,还有各类姓“牛”的保安四处预防,当然各类媒体都会有报道:公仆视察某地,亲切看望主人,发表重要讲话,作了重要批示,务必认真领会,务必认真贯彻,务必认真落实。当然落实是围墙外面主人的责任、任务;

    围墙外面的主人到围墙里面很困难,当围墙外面的主人找围墙里的有关部门的有关公仆解决有关问题时,得到批示是请有关部门给予解决,但往往找不到有关部门,更找不到有关部门的有关公仆;或者得到温暖的语言,组织上会考虑你的实际困难,但这个组织的具体地址只有这个组织知道,围墙外面的主人找起来很困难;就是找到了这个组织,组织叫你等,你只有回家去等吧!但都会严肃告诉你要相信组织!组织上正在考虑这个困难,至于什么时候考虑?只有组织知道;当你去了多次,有时也会得到善意的劝告:这个困难,组织上解决起来也有困难!唉……

    这年头,公仆在享受,主人在难受!

    这年头,公仆在主人面前指手划脚!

    这年头,公仆在台上,主人在台下!

    这年头,世上有这样的公仆,难找;世上有这样的主人,罕见!
这社会除了繁多有形的围墙之外,还有许许多多无形的围墙。

    其中户籍就是一道无形的围墙,但它造成的恶果是实实在在有形的、看得见的;这个人类历史最搞笑的、最不人道的罪恶制度,竟然到现在还在大行其道,甚至还作为商品在买卖;看看当今的国家除了金二世主宰下的朝鲜等几个国家,剩下来就是我们这个伟大的亲爱的祖国;五十多年来对国民实行近乎严厉残忍的户籍管制,国民在自己的国家里没有迁徙的自由;早年若需要走动需要单位开具证明,否则被认为是盲流,被认为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数,影响社会大好和谐局面。这道无形的围墙也把国民分成城市居民和农村农民,两个同样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得到的待遇却迥然不同;现在走动是自由了,但户籍制度还在。

    到如今,这道紧箍咒虽有松动,但还需要有“暂住证”这张鬼弧;人们就呐了闷,一个具备合法的国家公民,有了合法身份证后,为什么还需要这张鬼弧来制约国民的行为,难道这就是法“制”国家吗?

    其中国民身份的划定也是一道无形的围墙;常常看到城市居民履历表上有“干部”与“工人”之分,同样是为这个亲爱的伟大的国家服务,同样为国家纳税,可偏偏从服务一开始就被划分为层次不同的“干部”与“工人”,在不同的轨迹中表现不同的人生;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体制的转换,少数干部成为了“资产阶级”、成为“资本家”,剩下的干部和可怜的工人变成了真正的无产阶级,下岗工人更是悲哀,落得比农民还可怜,农民至少还有土地的使用权。

    其中政治面貌也是一道无形的围墙,有意把国民分成“非群众”、“群众”和“民主人士”,有意识有组织地把国民分成各种类别,从而形成一垛隔离围墙;虽然宪法上规定一切国民在政治上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但实际上“群众”却得不到与“非群众”一样的优先考虑的权利,往往是从属的;“非群众”不但可以享受崇高的“政治地位”,还可以享受非一般的经济地位;就是这样优越条件的地位,还要产生一系列盗用国库的蛀虫;可那些大肆侵吞国库的很少是“群众”,那些以权谋私的很少是政治面貌为“群众”出身的领导;更有意思的事,违法的领导干部首先要接受“家”内处理,且“家”内处理也是一种非法律处置而实际上形成惯例的处置做法;然后转交司法部门作相关处理,这种赤裸裸地明目张胆地把“家”内处理凌驾于宪法之上的行为还说得振振有词、理所当然;当司法处置时,这位干部的政治身份变成了“群众”,而不是“非群众”,给国民感觉是“群众”违法,不是“非群众”违法;这样是不是就可以降低了“非群众”的犯罪率?而没有“非群众”身份的国民就直接交司法部门处理;难怪老百姓私下说票可以抵罪。

在这个充满和谐、充满温暖语言的伟大国家里,国民在这个国度里有意无意的接受无形围墙教育的熏陶,看看影视作品,看看那些所谓正面的反腐典型人物,开口闭口就是:干部怎样怎样?群众怎样怎样?干部这样的作为对得起群众吗?对得起百姓吗?来表现他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心态;但仔细想想,他们有没有从心里就形成的“干部”与“百姓”之间的差别等级呢?他们有没有从心里就自以为上、有居高临下的威严,来形成“干部”与“百姓”对立的态势呢?影视作品往往把反腐典型人物放下他们自己的尊严来与百姓形成平等的位置,来解决腐败问题,减轻“干部”与“百姓”的严重对立情绪;为什么不从体制上解决这种对立等级呢?而用这种立牌坊的方法来演戏呢?

    不单单是影视作品,就连官方渠道所使用的语言,就连政府官员的安民告示,就连严肃的法律法规中的条文,都在有意无意地在默认及发扬这种等级的心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一条 就有“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等;这里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想想也是,每次安全事故,如矿井下失去的生命都是人民群众,而不是干部官僚;财产也是如此,官僚的财产不会实行阳光法案;可是安全生产法能保人民群众的安全吗?如政府考核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万人死亡率指标中,外协单位(多数是农民工)的工亡人数不计入考核指标,这是不争的事实;国有企业都如此,悲呀……

    我们需要这种“和谐”的“干部”与“百姓”的称呼吗?为什么还要延续这种带有歧视性的称呼呢?

    我们需要堂堂正正“国民”这个称呼,需要这个字面上至少没有无形围墙隔离的称呼,需要这个字面上至少没有歧视性的称呼,需要这个反应平等概念的称呼;政府呀,就这么简单的事件办起来为什么这样困难;这可是宣扬开明政府的好举措;政府呀,你还需要多少漫长时间才能做到?
在众多的无形围墙中,文化思想的围墙是很微妙的,也是有最悠久的历史传统。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听从李斯的建议,把文化知识收归官方所有,除了官方圈定的书籍之外,其他书籍一概烧毁,这就是焚书事件;公元前212年,讥讽秦始皇的方士逃走后,秦始皇迁怒于在咸阳的儒生,把460多名的儒生挖坑活埋,这就是坑儒事件;这个在中国历史上首先建立度量标准、车轨标准以及汉字书写标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嬴政,也被后世称为独夫民贼的嬴政,认为书籍是造谣诽谤的知识库,儒生是造谣诽谤者(因为儒生喜欢引用古书内容对他提出谏议),应该杀绝;通过这位先锋者的榜样,焚书逐渐形成后世的禁书,坑儒逐渐形成后世的文字狱。

    经过约两千年的演变,至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始皇焚书和坑儒的数量比起这位后继者,简直是小菜一碟,小巫见大巫喽。

    时光流到了二十一世纪,文化知识还是由官方来主导;抗战胜利已经六十多年,到现在老百姓还看不到一部真正的中国军民抗日史,还没有一部真正的日本侵略中国史,还看不到一部真正的中国国民党史,还看不到一部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史。

    前几年,闹得蛮好玩的书是高华教授的学术著作《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此书在香港出版;一位国人(律师)到香港购得,回北京被海关没收,闹得沸沸扬扬,最后律师获得书籍;如果海关顺利放行,知道此书的人不多;通过这次风波,反而使更多的国人知道此书;常言道身正不怕影子歪,坐的正站的直,那些有关部门为什么害怕老百姓看到此书的内容呢?

    到如今报纸期刊还必须有相应的主管部门,没有主管部门,就不能办报、办期刊;有了主管部门,就有相应的所谓专家给你指导把关;就是著名杂志《读者》,这本被人称为中国最有小资情调的期刊,它也有主管部门即甘肃省新闻出版局。

    这些主管部门都是隶属官方衙门,就是说民间要办报刊杂志需要找一个相应的官方衙门支持,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就是找一个强有力的靠山,用行话来说要找一个保护伞;实际上民间的诉求往往与衙门运行的理念发生冲突,毕竟这个社会还没有达到和谐的程度,那经典指示记记忆尤深,代表衙门的官方人士指出:“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百姓说话”;就这么简单的一句心里话,差一点击碎了中国伟大御用理论家创造的理论即三个代表。

    可在1915年,就有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事件《新青年》创刊的社会人文土壤,《新青年》是民间创办的刊物,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表达;而到了2009年反而没有这种土壤……
袁枚买下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隋园,他没有广筑围墙,而是任山势高低顺其自然、尽量保持一种开放的形态,还把“隋园”改成“随园”;所以每到春秋盎然日和的日子,很多士女来游园,主人也任凭他们来来往往,全无遮拦。比起封闭的苏州私人园林的主人,靠望族显赫的余威和财势来影响将来,显然用开放心态表现得更亲和、更有自然的魅力。

    对外开放已经几十年了,公园的围墙不见得有太多的拆掉。

    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落得在一个封闭的中山陵中供国民敬仰,有封闭,就有围墙,就有收费;请诸位记住孙中山纪念馆是划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范畴,而中山陵却没有划入,也就是说中山陵不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那些有关部门把中山陵及有关活动打着是爱国主义教育来宣传,是彻头彻尾地欺骗民众。

    想想也对,孙中山先生是采用暴力的手段推翻清政府;当然,这种暴力血腥的手段不值得提倡;哪个政府不想安安稳稳享受和平带来的幸福呢?

    中山陵的门票价80元一张,中山陵园管理局领导说让他在家门口掏20元他也心疼,可是对外地游客那就另当别论;看来这位先生的意思收外地游客的钱是理所当然,心中好像没有歉意,更没有谢意;他还认为一旦中山陵免费开放南京旅游可能都会因此受到影响;如果中山陵不收费,玄武湖、阅江楼、总统府等景点都可能受到冲击,不但打造不出旅游强市、旅游大市,南京本身的旅游老本可能都弄掉了。

    是呀,按每天接待游客1万人(实际上远超出1万)计算,则每天收费80万元,每月2400万元,每年有28800万元的收入,这还不包括中山陵附近国家土地开辟的收费停车场;还有靠近中山陵的民国建筑音乐台,90年代初,去的时候还是免费开放的,如今也围墙收费;如此巨大的利益能轻易放弃吗?

    时下,又出现圈地运动……

    拿国民的税赋,在城市圈地造公园;既然是国家财政支出,应该对国民免费开放,但实际往往砌围墙开门收费,既要拿国民的税又要收国民的费,你说这个政府在为国民做事呢?还是为自己做事?天下有这样不知足的政府,好事他们占尽。

    拿国民的税赋,在山林中圈地造公园,美其名为森林公园,保护生态环境,改善自然条件;当然围墙不能少,收费不能少。

    旱地也圈、山林也圈、水面也圈、海面也圈、海岛也圈,落得国民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少……

    这种圈国家的山、地,拿国民的税收变相投资建设,再依此收国民的费;你说是什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