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增加警示我们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03:40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增加警示我们什么?

农民工罪犯中九成以上在26岁以下,八成犯罪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幼年时期被留守农村无人看管,近六成属于“盲目流入城市犯罪”……广东三大监狱新生代农民工犯罪调查的最新数据令人震惊(据11月9日《广州日报》报道)。如今,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农民工随着年龄老化逐渐回到农村,昔日的留守儿童——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新产业工人阶层的主体部分。

有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健康等问题,其实早已引起社会的关注。有调查显示,我国有87.3%的外来打工妇女每年只见孩子1至2次,1至2年才能见到孩子一次的占12.7%。家庭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学校教育传授的是知识和技能,而家庭对孩子品德、人格、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城乡割裂的制度缺陷不仅在人为制造着残缺的家庭,而且在悄悄塑造着可能具有人格残缺的下一代。

城市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但他们并不被城市接纳,整个成长的过程都被贴上了“外来工子女”、“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标签。他们对故土没有安身立命的精神归属感,但却无法逾越制度的鸿沟,始终难以摆脱农村的宿命。矛盾、失落、迷茫构成了新生代农民工对成长经历的整个情绪记忆。

这个群体数量极其庞大,随着时间推移,还将不断扩大。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拥有5800万留守儿童。而放眼长远,未来30年,将有5亿农民进城,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5%左右。可以说,未来进城的5亿农民当中恐怕有相当一部分是今天的留守儿童。他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现实困境,如果僵化的户籍制度不予改变,这一群体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确是一个必须认真审视和评估的问题。以此角度观之,眼下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单是以2亿多农民工的低福利标准为代价,而且还透支了未来社会得以安定的治理要素。

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暴力犯罪持续上升便是个预警器。有学者将暴力区分为“直接性暴力”和“结构性暴力”。直接性暴力是造成社会、政治恐惧的最直接因素,是赤裸裸的暴力形式。而结构性暴力则是通过现代社会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体制,制造尊卑等级、贫富差别、经济和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它实质上是一种体制上的非正义,不直接作用于人的肉体,但瓦解着社会价值观的根基。社会结构性暴力的滥用必然导致弱势群体的愤恨,他们会产生违背和破坏现有一切秩序和规则的强烈意愿,以直接性暴力的方式实行社会报复。

事实上,这些年警报一再响起,推倒城乡户籍藩篱的呼吁也从未间断,而各种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制度设计和试点方案更是层出不穷,但遗憾的是,城乡二元对立的制度仍如磐石一块,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城乡壁垒,实质上就是利益壁垒,改革的实质就是权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一方面,从上到下都希望创造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以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另一方面,现实稍作改变便会引致既得利益者的不满和阻挠,前些年,郑州户籍改革急刹车、沈阳恢复“暂住证”制度以及外来工子女借读费难取消等问题无不是这一力量作用的结果。在知与行的矛盾交织之下,废除城乡藩篱的改革在放与收之间左右摇摆,进两步退一步,主政者期望以时间为改革换取更大的腾挪空间。

然而,时间不会消解矛盾,只会积累越来越复杂的问题,秋后算帐将连本带利支付更高的治理成本。现在真正需要的是,有远见的政府,站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价值观和对未来负责的立场之上,拿出改革的勇气,将废除城乡藩篱制度的努力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