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王”之乡话五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06:13:30
    
     源远流长五云茶      春到茶乡千山绿
     喜看豫南飞巨龙      群星闪烁耀五云
           2000年第九届中国信阳茶叶节期间,由信阳五云茶叶集团生产的“五云山”牌特级信阳毛尖茶在各类展评中连评连捷,最后一举夺得豫南“茶王”桂冠。一位业内人士给该集团董事长阚贵元打电话风趣地说:“你占据产茶名山,又荣获茶王桂冠,祝贺你‘占山为王’成功。”
      好一个“占山为王”,这话乍一听有点耸人听闻,但细一想却感颇有道理。
      应该说,“茶王”的产生不仅代表着五云山茶叶品牌的成熟,同时也代表着茶区深厚的茶文化积淀,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高质量、高档次、高市场占有额的名茶品牌。据农业部、全国供销总社统计,目前全国约有600多种名茶,但真正具备名牌条件的却不多。而我们信阳毛尖茶呢,尽管山头林立,品牌众多,但能打得出的名牌也是凤毛麟角。为了创名牌,出精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名茶,五云茶乡不知有多少人流淌汗水,有多少人倾尽心血,有多少人贡献青春,又有多少人奉献余热?
源远流长五云茶      信阳市狮河区董家河乡是名符其实的名茶之乡。走进这个乡,只见山上种的是茶,农家藏的是茶,街上买卖的是茶,人们谈论的也是茶。于是,山以茶绿,水以茶清,人以茶富,乡以茶名,小小的董家河乡,靠茶叶名扬中州,显示风流。
      董家河发源于豫鄂两省交界的天云山下,婉蜒东流,注入南湾水库。相传明朝嘉靖年间,这里出了位进士,姓董名威字重夫,为家乡办了不少善事,人们在他死后将他村旁的一条小河取名为董家河,以示纪念。新中国建立之前,这一带人烟稀少,经济萧条。后因修建南湾水库,政府将附近的冯家庄镇迁到这里开集,从此,街以河为名,乡以街为名,故称董家河街,董家河乡。
  董家河乡地处深山,云雾弥漫,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具有茶叶生长的得天独厚条件。著名的车云、集云、云雾、天云、连云等五大产茶名山,全部座落在这个乡境内,是国优金奖“五云山”牌信阳毛尖茶的集中产地。  
      这里产茶的确切年代,现已渺不可考,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己有一千多年。清朝末年,邑人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董家河乡周围先后建立了车云山“宏济茶社”、云雾东山“博后茶社”、云雾西山“广生茶社”等三个茶社,开山290余亩,种茶19万窝,年产干茶约2500公斤。后来信阳城内“和记茶库”老板许靖轩来到这里,在仓房垛山上种茶4万余窝,因山上生有五棵别具特色的古松树,故称五棵树茶社(后更名为集云茶社)。天云寨山主何继武在本山种茶30亩,后称为天云茶社。上述就是解放前董家河乡的五大茶社。解放后,政府把云雾东山和云雾西山合并,统称为云雾茶山,加之七十年代黄龙寺村新建的连云茶山,这就是该乡今天的“五云”产茶名山。
  但是,旧社会由于茶税过重,贸易困难,禁锢了茶叶的生产和发展。至建国前夕,全乡茶园总面积不过485亩,年总产茶量不足5000公斤。

     春到茶乡千山绿      新中国建立以后,党的光辉普照茶乡,董家河乡的茶叶重放异彩。各级政府多次拨款改造老茶园,开辟新茶园,实行奖售政策,解决茶农吃粮问题,充分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茶叶面积和产量逐年上升。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茶区经济政策不断放宽,乡、村、组、户四级茶园不断涌现,加之科学管理,到2000年,全乡茶园面积已发展到1330公顷以上,茶叶总产量达25万多公斤,除占领本地市场外,还远渡重洋,销往北美、西欧、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信阳毛尖增添了光彩。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文人墨客也慕名而至。1972年春,《人民日报》记者到车云山采访,写了《红日照茶山》的长篇通讯,《人民日报》发表后,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10分钟。同年9月,《河南日报》通讯员到董家河乡采访,发表了通讯《茶乡新歌》。1981年春,《河南日报》两名记者徒步登上了海拔800多米的云雾山巅,引吭高歌,听瀑品茗,写下了有名的散文《云雾山中品新茶》,令人读后神往。1984年夏天,原信阳县文联组织全县40多名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到董家河乡举办了首届车云山笔会,纵情讴歌了茶乡新貌。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浩荡春潮涌茶乡,各种反映五云山茶历史、茶文化、茶经济、茶生产的文艺和新闻作品层出不穷,名茶名篇,相得益彰,更增添了茶乡的诗情画意。
  茶叶生产的发展,不仅加快了茶乡人民奔小康的进程,而且促进了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就拿交通来说吧,五十年代初全乡还没有一条通车的公路,而现在全乡公路以董家河镇为中心,东通信阳市、西至四望山、南达浉河港、北到骆驼店和吴家店,全长50多公里,每天客车、货车畅通无阻。另外还有乡精简易公路8条,直达各村和各个产茶名山。春茶开采季节厂调运茶叶的车辆往返各个山头,公路上人来车往,络绎不绝。水路从南湾到西河小镇的航线,经过董家河乡西南7个行政村的边缘,每天有汽船通航,既有灌溉和舟楫之利,又有湖光山色之美,游人往往舍陆登舟,来这里领略茶乡风光,别有一番情趣。

       喜看豫南飞巨龙

  随着茶叶产量的增长和声誉的提高,市场经济向茶乡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如何发挥名茶的产业优势,带领茶农闯市场,走好产业化发展之路?
  为了解决好上述问题,董家河乡党委、政府深思熟虑,审时度势,及时研究确定了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基地扬龙头,依托龙头创名牌,借助名牌拓市场的产业化兴茶之路。
  在基地建设方面,该乡借助历史名茶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规模生产。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乡党委、政府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茶乡人民奔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科学种茶、靠茶致富成为全乡上下一致的口号。到2000年,全乡已建成1333公顷的茶叶生产基地,年社会产茶量达25万公斤,产值1300万元。全乡有四分之一的农户依靠科学种茶致富。

      在龙头建设方面,全乡以五大产茶名山为基础,及时组建了龙头企业。1988年经上级批准,董家河乡正式成立了五云茶叶总场及公司,下辖车云、集云、云雾、天云、连云等五个分场。总场以上述五大产茶名山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依托,

  以产供销一体化为手段,以带领茶农奔小康为目标,龙头带动,龙尾辐射,架起了当地小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的桥梁。1997年7月,五云茶叶总场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全省57个“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之一。
      在创建名牌方面,五云山牌信阳毛尖茶已被评为全省著名商标。为了发挥好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多年来总场严格加强了产品的质量管理,所产的五云山牌信阳毛尖茶叶继1994年荣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金奖之后,不久又荣获全省质量
  信得过产品、著名商标、国货名牌和国际茶会金奖等殊荣。1999年秋,五云山茶叶参加了昆明世博会展评,荣获“99昆明世博会金奖”;在2000年第九届中国信阳茶叶节期间,五云山牌信阳毛尖茶又一路斩关夺隘,一举夺得信阳“茶王”桂冠。
      在开拓市场方面,五云山牌信阳毛尖茶已经拥有了较大的市场占有份额。总场的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金牌并不都是名牌,金牌产品只有拥有了较大的市场占有额才能成为名牌。
  因此,他们抓住五云山牌信阳毛尖茶叶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的机遇,内树形象,外拓市场,不失时机地抢占市场消费领域,引导人们喝正宗信阳毛尖茶叶。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总场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于1996年在信阳市107国道旁兴建了茶叶销售中心。该中心拥有的年储量达30万公斤的茶叶保鲜库,可使五云山牌信阳毛尖茶常年保持条索、汤色和叶底三绿。近几年总场还派出多批营销策划人员,深入全国各地开展市场调查;先后在27个城市树起了50多个茶叶专营店招牌。
      产业化经营不仅给茶农带来了实惠,更使总场自身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它由开始凭借7间租房、8万元贷款起家,经过10年奋斗,滚动发展,逐步壮大成为一个以种植基地为依托,以储藏销售为中心的区域强势企业;走出了一条以茶叶科研为先导,以带动千家万户致富为目的,集种、加、销为一体的农业声业化的成功之路。为谋求企业更大发展,1998年6月19日经原信阳行政公署批准,在五云茶叶总场的基础上组建了“信阳五云茶叶集团有限公司”。
  新成立的信阳五云茶叶集团,下辖车云茶场、集云茶场、云雾茶场、天云茶场、连云茶场、良种茶叶实验场、板栗银杏实验场、十里岗林茶场、狮河港茶场和信阳市茶叶储藏销售中心等10个分支机构;拥有茶叶、板栗二银否生产和实验基地1200公顷,正式员工800余名,固定资产总额达1800万元。该集团的成立,在机制上是一个大的改革,它为企业的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共信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怀廉在全市推进信阳毛尖茶叶产业化座谈会上讲话说:“信阳毛尖茶是我市一木支柱产业,信阳毛尖茶的发展必须要有公司化的龙头企业带动。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公司的成立,与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希望公司勇敢挑起发展信阳毛尖茶的大梁,充分发挥名牌优势,在集团化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为振兴山区经济,带动广大茶农奔小康作出新的贡献。”

群星闪烁耀五云
一、茶乡文明村

      茶叶节期间,记者来到浉河区董家河乡集云山茶村采访。走进村部的接待室,只见墙上端端正正地写着一首待客的谜语诗:“言青说的不是情,二人土上话分明,三人骑个无角牛,一人立在草木中。”下面的谜底是“请坐奉茶”。哟!现在的集云村人连待人接物这些日常琐事,也用起了时髦的文明语言。
  集云茶村是五云茶叶集团的分场,现有49户人家。改革开放以来,村干部带领群众依山种茶,靠茶致富,是全市第一批命名的文明村之一。特别是近年来,村里利用公共积累,修公路、架农电、开展户户通广播电视建设,使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两个文明建设得到了同步发展。
  就拿住房来说吧,漫步在集云村的山间小路,只见山坡上茶田层层,绿树排排,林木掩映处隐约露出青砖红瓦。如果你停步仔细瞧瞧,那房子盖的也真别致:有的屋檐高挑,雕梁画栋;有的圆门短墙,曲径通幽;有的是传统的狗头门楼;有的是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但不管哪种结构形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普遍注重了环境的美化,院内栽花种草,院外茂林修竹。山里人种花与城里有别,除了传统的春兰、夏荷、秋菊、冬梅之外,那花大都是从山上大自然中移植来的花草多的很,他们喜欢哪种栽哪种,朴实中透出一种特有的环境美来。
  村里有位姓徐的老茶农祖居山上,最了解集云村的今昔变化,前年他向村干部建议说:“咱集云是有名的文明村,文明有文明的样子,待人接物不能再毛手毛脚的。”村支部书记老陈觉得他说的有理,于是就写了本文开头的那首谜语诗贴在了村部的墙上。凡是来集云做客的人,首先都会受到“请坐奉茶”的高雅礼遇。
  集云村变了,它变得像一首悠美的交响乐,每个音符都迸发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声。
二、车云顶上茶
  乘上公共汽车,沿浉河区董家河乡西北公路前行,过楼房村,跨白沙河,便进入巍巍车云山下。
  车云山古称仰天窝,山势险峻,风景秀美,有千佛塔、瀑布崖等许多旅游景点供游人观赏。清光绪年间,贡生程悌在山上结庐而居,见山腰常有云雾翻滚,旋如车轮,故称此山为车云山,自号车云山人。
  山以茶闻名,茶为山增光。1910年,山下绅士陈玉轩、王选青等人集股到山上种茶,扩展茶园,创建了有名的“宏济茶社”。1915年,这里出产的茶叶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从此,车云山的茶叶声誉鹊起,销路大畅,以致在当时信阳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浉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的招牌。
  时光流逝,物换星移,车云茶山历经了旧社会的创伤,又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雨露。1949年初解放时,山上仅有开采茶园200余亩,年产茶约1000余公斤,茶农生活困难,吃粮几乎全靠政府救济。为了扶持茶叶生产,政府组建了车云茶叶专业村,组织茶农以扩大面积、增加单产、提高茶叶商品率为重点,在茶叶发展方面着重抓了几项工程:一是改造老茶园,发展新茶园,不断扩大茶叶种植面积;二是改随坡就弯种茶为水平梯地种茶,克服水、肥、土“三跑”现象;三是改常规种植为矮化密植,大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功夫不负种茶人,目前车云山的茶园面积已由建国初的200亩发展到近千亩,已开采面积700余亩,年产商品茶1万余公斤,成为全市最大的产茶专业村之一。
  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按照产业化的要求,车云村并人了信阳五云茶叶集团,成为该集团的一个分场,生产和经营全部实行企业化管理。车云顶上茶作为五云山牌信阳毛尖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三、仙山毛尖今胜昔

  在海拔800多米的鹰嘴石山上,座落着一个只有8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别看这山村貌不惊人,由于它能年产7600多公斤五云山牌信阳毛尖茶,人们便记住了它的名字——浉河区董家河乡云雾茶村。
  民国初年,山下绅士杨子述等人集股在山上垦荒种茶,从山坳中挖出古钟一座,上刻“仙山寺”三字,因此人们也习惯称此山为仙山。建国前,仙山的茶叶在信阳城内占有很大的市场,并已远销武汉、开封等地。
  建国后,政府将鹰嘴石茶山与附近的东茶山合并,又从南湾水淹区移民到山上,成立了专业茶村。因这里山高林密,云雾常绕,遂命名此村为云雾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云雾人在搞好旧茶园改造的同时,年年挖山不止,种茶不停,使全村的茶园面积和产量逐年都有增长。
  云雾村的茶农有着丰富的传统制茶经验,所产的茶叶色、形、味俱佳。特别是前年该村加入五云茶叶集团以后,茶农们更加珍惜荣誉,生怕玷污了名茶的声誉。村里成立了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定期对茶农的茶叶进行评比和质量检验。近年来,小山茶日益增多,但售价不如名山茶高,有人便想着借名山名茶的牌子牟利。一次,一个外地农民找到云雾村干部伍士长,想把自己仿制的低档茶冒充云雾名茶出售。老伍断然拒绝说:“不行,一粒老鼠屎坏一锅汤,我们不能自己砸了自己的牌子。”说得那位农民没趣地走了。
  云雾村从干部到每一位茶农,牢固树立质量观念,自觉维护五云山牌信阳毛尖茶的声誉,在消费者中树立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今年茶叶节期间,郑州市一位老茶客又到云雾村买茶,高兴地赋诗一首:“三月阳春到信西,姑娘采茶云山低。千辛万苦出香茗,仙山毛尖今胜昔。”
四、天云茶叶香
  天云山是五云茶叶集团的又一产茶名山。
  天云山属车云山脉,海拔600多米,因山高雾浓,云雾常绕,素有天云一统之称,因而得名。民国初年,山主何继武一家在此经营茶园30余亩,年产干茶数十公斤,从而揭开了这里的产茶史页。
  建国后,政府从南湾水淹区移民23户到山上,创建了茶叶生产合作社。后来该社并人塔耳湾村,成为该村一个专业产茶的村民组。五云茶叶总场成立后,该村民组并人五云茶场,年产商品茶3000公斤,茶叶质量始终不失信阳毛尖茶的传统特色。
  天云山人种茶讲质量、重科学,从种到管,直到制作成茶,全部实行科学化管理。种茶,他们引进了速成密植矮化茶园新技术,新造的茶园,二年便可开采,而且质量好,效益高;管理,他们坚持春施肥、夏伏挖;秋封山、冬防冻,使茶树一年四季处于良好的生长态势,保证造一片、成一片;炒制,村里成立了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由村干部任正副组长,从茶叶的刹青、揉条、烘炕各个环节,制定了一系列质量管理措施,全面提高茶叶质量。前年,村里还举办了优质炒茶大比武,评选出优秀炒茶能手多名。
  说起天云茶山,我们不能忘记山上和山下的二个乡办林茶场,那里记载着董家河乡人民战天斗地的一段辉煌历史。
  1975年和1976年间,董家河乡党委、政府组织全乡数千名劳力,在天云山顶部和山腰的十里岗上安营扎寨,打响了向荒山进军的战斗。经过两个冬春的苦干,共垦挖荒山约一万余亩,全部栽上了茶叶和杉树,办起了天云山和十里岗两个乡办林茶场。20多年来,董家河乡的党政领导班子已经换了多届,可他们狠抓种茶植树的决心始终没变。不论是哪届班子,都对这二个林茶场寄予了厚望,采取措施巩固老场,开辟新场,使林场面积每年都有新的发展。现山上的杉木早已开始采伐,茶叶也已成为主要创收项目之一,每年都为乡财政增加了可观的收入。山风吹来,山上山下万木摇动,碧波荡漾,景色十分壮观。
  替日的天云山,是一个荒草迷离,乱石满坡的地方。山顶上有个天云寨,那是人们在土匪来时的避难之所。如今,整个上碧绿一片,万木争荣,它正以自己的全新面貌,向人类源不断地奉献着财富,令今人刮目相看。
五、漫山碧透夸连云
  在五云茶叶集团所属的各产茶分场中,连云山茶场算是后起秀。   
  连云山原名连界寺,座落在豫鄂两省接壤处的董家河乡黄龙寺村境内,因山上过去有一古寺,豫鄂两省的善男信女都前去进香,人们因称此寺为连界寺。山上原有庙田200余亩,农民150余口,以农茶为业,很少与外界接触。
  1970年冬,黄龙寺村根据这里山高雾多宜种茶的自然优势,组织劳力到山上垦荒种茶,先后开挖出新式梯地茶园500余亩。不久,村里又动员一部分农民到山上定居种茶,请来名茶师向他们传授种茶经验,一个崭新的茶场在这里迅速崛起,取名连云茶场。
  连石山的茶农虽然种茶历史不长,但由于这里地处古老的茶乡,又是五云茶叶集团的生产基地,所产的茶叶始终保持了名茶的特色,成为信阳毛尖茶家族的一个新的成员单位。这里还是绝佳的旅游览胜之所,山周围有拦箭垛、连界寺、卧龟石等众多的名胜古迹,并有许多神奇传说流布于民间。站在山顶,还可远眺豫鄂两省的无限风光。
  连云茶场现有总人口280人,有农田200亩,新老茶园600余亩,年产商品茶7000多公斤。2000年春,董家河乡政府根据茶叶产业化的生产要求,将连云山的三个村民组并名为连云茶场,由黄龙寺村分划给五云茶叶集团管理,这里的茶叶生产从此又揭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