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补上网络舆论沟通这一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7:49:36
必须补上网络舆论沟通这一课2009年10月15日 08:24华商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我们是有身份的人”——— 这话最近很火,就像“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一样,迅速成了网上口头禅。但说这番话的人,最终却丢了“身份”。那对大闹莫高窟,掌掴女讲解员的“最牛团长夫人”夫妇,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办公室确认,已被免去各自相关职务。从整个事件的发生、发酵到进行处理,不到一周时间,因此

网友们的反应就两个字:痛快!

这无疑是一场舆论监督和危机处理的共赢:网友的呼声得到了积极回应;警方不为对方嚣张气焰所惧,依法办案的精神值得认可;而兵团有关方面坚决果断的处理方式,更赢得了舆论的赞誉。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所有环节几乎都无可挑剔,实乃近年发生的多起著名“网络事件”中难得一见的案例。

网络舆论已经成为权力监督的一支生力军,这是个无可置疑的事实。但就其监督效果来看,却有着极大偶然性。有时候,事件一经网络曝光和传统媒体跟进,马上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甚或相对圆满的解决,比如刚刚获刑的南京“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一案。还有的时候,即便舆论严切关注并表现出极大不满情绪,相关部门却和舆论大玩“躲猫猫”(这个名词本身就是个经典例子),致使真相和正义打折,政府形象受损,闻名天下的昆明“小学女生卖淫案”,就有这种味道。

正因为这样,人们有时候为正义到来而欢呼,有时候却又因真相遮蔽而失望,甚至怀疑舆论监督本身的作用。实际上,这种偶然性的根源并非来自于网络舆论,而是和公权部门的反应及其运作方式密切相关。说白了,公权部门怎么对待舆论监督,才最终决定了事件的走向。

当然也要看到,偶然中自有必然:凡是那些处理结果获得舆论认可的事件,其处理过程和相关信息大体上能够保证公开,因而公权部门和舆论之间能够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而那些未能“成功处置”的事件,大抵也都是在这些方面出了问题。就此而论,“坏”的结果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好”的结果其成因则往往是相似的。

信息公开、及时回应以及依法办理,可以说就是正确对待舆论监督、赢得公众信任的三大法宝。

拿“最牛团长夫人”来讲,兵团一开始就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且直接利用网络平台和舆论保持沟通,再加上处理结果合理合法,自然让大多数网友感到满意。特别是兵团新闻办始终能够在论坛上和网民“平等对话”,甚至把处理结果率先在网上公布,更值得那些惯于摆臭架子的官僚机构借鉴和学习。

不得不说,有些政府部门确实应该恶补网络舆论沟通这一课了。现在一些政府部门对网络既陌生又憎恶,视若洪水猛兽。有的政府部门一方面对网络舆论漠不关心,另一方面对怎么和网络打交道不知所措,又不愿意放下身段直面舆论质疑。我曾亲眼见到,有政府部门为个网络帖子大动干戈,部门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又是批示又是开会,然而会上相关人员却又纷纷声讨网络舆论,认为在网上发帖子的都是“愤青”、“胡说八道”。这实际上已让政府部门在危机处理上失去了先机,进而在舆论面前举措失当,失信于民也就在所难免了。 (魏英杰 时事评论员)(相关报道见A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