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的鼻祖――砭石疗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04:58
张维波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100700)
砭石疗法是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古代中医疗法,也称为砭术或砭疗。“砭”(bian, 一声)字《说文解字》云“以石刺病也”,用于治病的石头称为砭石或砭具,它是人类最早的医疗器械。砭石疗法是人类古老的医疗实践活动,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新石器时代遗留的早期人类工具中,我们可以找到古老的砭具, 在有史记载的各代墓葬中也经常发现各种用于医疗的石制工具。《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厉针砥石,取三阳五会”,治疗虢太子尸阙的著名病案。砭石疗法的早期记载见于比《黄帝内经》更早的马王堆帛书,其中《脉法》一书记载了一种用砭启脉的砭石疗法,即“用砭启脉必如是,痈肿有脓,则称其大小而为之砭”,这里的“脉”指的就是经脉,经脉的发现和运用与砭石疗法的实践是分不开的。针灸是在砭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两种外治方法,故砭石还有 “针灸之母”之称[1],砭石疗法实际上是中医外治法的鼻祖。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医理论的医学巨著,其中对砭石疗法的记载是砭术中医地位的权威性论述。《黄帝内经》的形成年代大概在2000 年前,这时的冶炼技术已经比较发达,能够制造金属针具,但《黄帝内经》中仍然保留了大量砭石疗法的内容,如:“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灵枢?异法方宜论》)。这里提出疾病的治疗要根据地域选择不同的方法,其中东方之域的痈疡病适合于用砭石来治疗。在本段文字之后,又有西方之域、南方之域等不同地方疾病的治疗方法,其中西方宜用草药,南方宜用九针,北方宜用灸,中土宜用导引按跷。砭石疗法与针、灸、草药和导引按跷并列为中医的五大方法。类似的并列还有很多,如“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当投毒药刺炙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愿闻其解”。(《素问?示从容论》)。再如“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炙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素问?五过论》)。以上记述说明了砭石疗法在古代中医中的重要地位。
砭石疗法除了与针、灸、草药和导引按跷并列外,还与治神、养身、用药和诊断脏腑血气并列为五法,即“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灵枢?宝命全形论》)。这里,根据病情制造不同大小的砭石是当时医家的基本技能之一。
古代砭石疗法有两大基本技法,一种是用针状的尖锐砭石刺入皮肤肌肉,排出脓血,主要用于气盛血聚已化为脓血的情况,另一种是在气盛血聚但尚未化为脓的情况下,用不尖锐的砭石进行“石熨”,这两种方法都属于泻法,《黄帝内经太素》有“气盛血聚,未为脓者,可以石熨,气盛脓血聚者,可以砭石之针破去也”。砭石的排脓血功能比用针的效果要好,在《灵枢、玉版》中有:“黄帝曰: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导之以小针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认为用小针治疗脓血的效果不好,用大针治又有害,故应用砭石或铍针、锋针治之。古代的砭刺破脓疗法现今已很少见到,目前仅在山东烟台一祖传砭石世家中发现了这种古代砭刺法,称为“砭仓疗法”,在治疗血液病等方面显示出较好的疗效[2]。“石熨”是一种非侵入式的无损伤疗法,相当于一种石头按摩术,其中又分为用加热的石头进行按摩的温熨和用不加热的石头进行按摩的冷熨。温熨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个重要方法,民国时期出版的《砭经》一书对砭石的温熨疗法非常推崇,指出:“砭之用,首在于热,人生则热,死则冷。病每起于冷热不调,砭术一以热救之。起死回生,热之为用大矣哉”[3]。古人加热石头有水、火二法,水热砭石,如1956年江西上高县战国墓出土一件放在鼎内的磨光穿孔石器,可以用绳穿线放入鼎内水中,加热应用。火热砭石,如1964年长沙下麻战国墓中出土一种扁圆形石器,长6厘米,两端有琢磨痕和火烧裂痕,一面光滑如镜,显然是经过煨热用于熨法的[4]。砭石温熨疗法的主要作用是祛寒除痹、疏通经络。《灵枢?周痹》篇指出:“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熨法的作用机理在于利用热使凝结的血气得以化解运行,古人用自然界的冰溶水行比喻这一过程。《灵枢? 刺节真邪》指出:“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后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
古代制作砭石的石料并非普通的石头,《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有石可以为砭针”,说明制作砭石要用如玉般的细腻石料。砭石疗法至东汉以后逐渐从古医籍中消失,唐代学者颜师古指出,“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关于失传的原因东汉学者服虔认为“季世复无佳石,故以铁代之尔”,指出因制作砭石的好石料没有了,造成砭术的失传。砭石疗法在汉、隋之后逐渐从古医籍中消失后,在民间仍有流传。到了民国时期,还有一本专门论述砭石的小册子《砭经》出版,作者自称为孙思邈的后人,其中论述了砭石的三个主要方法,一为点法,称“点其中而不必刺其体”,是一种不刺破皮肤的点穴方法,二为熨法, “熨其外,而不必灼其肤”,认为砭石的熨法比灸法更加安全,不易灼伤皮肤。三为摩法,即用砭石进行按摩。《砭经》并非正规的医学出版物,而是出自“砭道人”之口的传抄之物,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砭石疗法才真正得以复兴,有了《砭术疗法》、《新砭石疗法》、《砭扣保健法》等书出版,新砭石疗法在秉承古砭石疗法的基础上,使用具有微晶、超声波和远红外三种卓越物理性能的泗滨浮石制作成各种形状的砭具,创立了砭术十六法[3],其中的感法运用了泗滨浮石的远红外物理特性,闻法和挝法等利用了泗滨浮石奇妙的声学特性,是传统砭石疗法与现代物理疗法的巧妙结合。另外,运用现代电加热技术和微电脑温控技术制成的电热砭石,在温度的恒定性、可调性和持续性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传统砭石的温熨疗法,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在传统砭镰的基础上还研制了复合功能砭镰(新砭镰),增加了砭石的功能,并节省了宝贵的泗滨浮石石料。这些砭石工具的创新使得古砭石疗法的疗效得以进一步提高。实践证明,新砭石疗法具有痛苦小、安全、作用面积大、作用方式多及简便易学五大特点,在人们崇尚自然疗法、绿色医学的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新砭石疗法正在积极地在国内外开展,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康复科、北京市朝阳医院针灸科、北京中关村医院针灸科等二十多家医院先后展开了砭石疗法,临床表明,砭石疗法在治疗颈腰椎疾病、软组织损伤、风湿类疾病、中风后遗症和电脑综合症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在美容、减肥、调整失眠和消除疲劳等方面也显示出巨大的优势。最近,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四家单位联合申请的“新砭镰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百项诊疗新技术”部局级课题资助,已在今年年初启动,它标志着砭石疗法正式进入中医科研领域。中国针灸学会于2000年8月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砭石分会筹备组,并于2001年9月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砭石疗法学术研讨会,《健康报》(“失传两千年,砭术今回归”,2002年二月五日,第六版)《中国中医药报》(“新砭石疗法前景广阔”2002年4月19日,第二版)等多家医药报刊多次对砭石疗法进行了报道,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分别成立了砭术的学术组织,展开了砭石疗法的实践。
总之,砭石疗法作为中医的一种重要外治方法和非药物疗法正在重新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开始回到中医的殿堂,并进入到家庭医疗保健之中,砭石疗法将在崇尚健康的二十一世纪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