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歌功颂德 十分信任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30:03
摘要:领导不在,代表们发言多讲得深。领导在,代表10分钟的发言,8分钟功颂德。这是两会现实,也是钟南山的感言,值得世人深思。
官员代表不减则歌功颂德不休
作者:徐林林
“我们开会,10分钟发言,前面8分钟是在歌功颂德,对报告歌功颂德,对自己歌功颂德,剩下的没有时间了。”在3月10日的小组讨论上,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指出,人大对代表的定位很清楚,但是人大在鼓励人大代表行使自己的权力和畅所欲言方面,还有待改进。(《广州日报》3月11日)
在讨论发言中,对人大和政府工作,动辄来一番八股式的歌功颂德,并捎带着搞点自我表扬,这样的人大代表每年都有,而且几乎成了全国“两会”期间,存在于某些代表团的一大“景观”。对此,公众其实早有看法,甚至怀疑这些代表能否真诚履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现象?
关键在于代表结构存在问题。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党校教授王贵秀针对我国各级人大代表中官员占70%的构成现状,曾大声疾呼“代表中的官员之多是世界罕见的,人民代表大会不是官员代表大会!”(人民网2005年2月24日)对本届全国人大代表结构作过哪些调整?到底增加了多少弱势群体代言人?好像没有披露过具体数字。估计,整体格局至今仍无根本性变化。
在这种制度惯性的推动下,“两会”期间,话语权势必向官员代表倾斜。而官员代表多半在政界打拼多年,习惯于讲“与中央保持一致”的大话、套话和正确的废话。于是乎,发起言来一个个成了口若悬河的“歌德派”,似乎人大与政府不存在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更让人烦躁的是,他们常常不失时机地将自己治下吹嘘得莺歌燕舞,如何了得,把人大这个公共话语平台当成了张扬个人政绩的场所。
非官员代表中固然也有“官唱民随”,跟着歌功颂德的人。但一般而言,他们大多情非所愿。试想,分组讨论,书记、市长就坐在自己身边,并且都率先作了引导性发言,谁敢不看领导的眼色行事,擅自“得罪领导”,当众“胡乱放炮”呢?所以,傻到不知“油多不坏菜”,敢怒敢言地步的草根、企业代表,至少目前还不会太多。中国青年报
相关分析一:歌功颂德的发言,不说也罢
中国人讲面子,“口不臧否人物”,就算要批评,也得先肯定一大通,再轻轻地捎上几句,批评者点到为止,被批者心领神会,事儿就过去了。人大代表钟南山却没管这一套,他在小组讨论时直言,“只要有领导在,大部分的时间就在歌功颂德。10分钟的发言时间,8分钟在歌功颂德,完了之后剩下的没有时间了。”——真是不留情面啊。
钟南山的话,可能会让有些人听着刺耳。可是想想:一年就这么一次全国两会,是让你代表全国人民参政议政,行使职责的。发言的时间有限,更应珍惜。趁领导在的时候多提点实际的问题和建议,为人民谋福祉,方是代表委员的本份。
歌功颂德的,无非是些套话、假话、空话,说个几句过过门也就算了,花那么多时间在上面,岂不本末倒置?许多代表委员都反映这次两会的日程排得很紧,会期不能再缩了。那么,就更不该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些让人听得昏昏欲睡、千篇一律的歌功颂德上。要知道,老百姓还指望着你替他们说说话,反映民生民计,你却拿来夸领导夸自己了,岂不凉了民心?
钟南山说,人大在鼓励人大代表行使自己的权利和畅所欲言方面还有待改进。这话也给一些领导提了个醒。俗话说忠言逆耳,人都喜欢听好话,歌功颂德的话,有人喜欢讲,是因为有人喜欢听。倘有哪个领导直截了当地大呼一声,“今天只讲问题,不讲成绩”,并且能把批评听进耳朵,记在心里,落实到位了,相信“打哈哈”的人会少很多。
记得某地有一次举办企业家与职能部门领导的恳谈会,组织者一再要求企业家们对职能部门提意见,结果一片寂静。迫不得已,组织者亮出了一段暗访录像,记录的满是企业家对于部分职能部门的怨言。会场会外,截然不同景象。
这样的反差不该出现在两会会场。人是社会的动物,代表委员也会有方方面面的牵制和顾虑。但秉直敢言应该是代表委员最基本的素质,尤其到了两会这个舞台上,一言一行,都当弃私利而取公义。事实上,歌功颂德之风由来已久,许多代表心知肚明,也颇有腹诽,只是没捅破这层“玻璃纸”而已。钟南山之言让与会代表大呼“痛快”,并报以热烈掌声,正是对这一不良风气的集体回应。
领导不在,“发言很踊跃,讲得很深刻”,领导一来,就歌功颂德——“这个感觉不太好”,钟南山的感觉也是老百姓的感觉。百姓感觉不好的东西就得改一改,希望改变就从这次两会开始。钱江晚报 方小晶
相关分析二:人大代表为何热衷于歌功颂德
徐林林
在讨论发言中,对人大和政府工作,动辄来一番八股式的歌功颂德,并捎带着搞点自我表扬,这样的人大代表每年都有,而且几乎成了全国“两会”期间,存在于某些代表团的一大“景观”。对此,公众其实早有看法,甚至怀疑这些代表能否真诚履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现象?
关键在于代表结构存在问题。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党校教授王贵秀针对我国各级人大代表中官员占70%的构成现状,曾大声疾呼“代表中的官员之多是世界罕见的,人民代表大会不是官员代表大会!”(人民网2005年2月24日《人民代表大会可否减少官员代表》)对本届全国人大代表结构作过哪些调整?到底增加了多少弱势群体代言人?好像没有披露过具体数字。估计,整体格局至今仍无根本性变化。
在这种制度惯性的推动下,“两会”期间,话语权势必向官员代表倾斜。而官员代表多半在政界打拼多年,习惯于讲大话、套话和正确的废话。于是乎,发起言来一个个成了口若悬河的“歌德派”,似乎人大与政府不存在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更让人烦躁的是,他们常常不失时机地将自己治下吹嘘得莺歌燕舞,如何了得,把人大这个公共话语平台当成了张扬个人政绩的场所。事实一再说明,作为监督者的“人大代表”和作为被监督者的“领导干部”,通常情况下很难统一于某一个个体的人。
非官员代表中固然也有“官唱民随”,跟着歌功颂德的人。但一般而言,他们大多情非所愿。试想,分组讨论,书记、市长就坐在自己身边,并且都率先作了引导性发言,谁敢不看领导的眼色行事,擅自结合本地存在的民生问题,当众“胡乱放炮”呢?工农、企业代表,或许仅因讲了几句反映社情民意的真话实话,都有可能得罪、激怒在座的官员代表,使自己当场陷入某种尴尬境地。而由此造成的“后遗症”则可能更为严重。何况,在现行选举制度下,自己的人大代表名额原本就是地方政府钦定的。所以,傻到不知“油多不坏菜”,敢怒敢言地步的草根、企业代表,至少目前还不会太多。
近年,温总理在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时,曾多次强调:我们的方针还是那几句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对人大、政府工作一味歌功颂德,显然不是吴委员长和温总理所希望的。我们切盼代表委员在讨论发言中,都能为民代言,有话直说,更多地体现宪政精神,更多地彰显政治文明的进步。羊城晚报
相关分析三:少些歌功颂德,多点"忧患精神"
(来源:中国新闻社 记者符永康)
“两会”接近尾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再次发出震耳发聩的声音:“我们开会,前面八分钟是在歌功颂德,对报告歌功颂德,对自己歌功颂德,剩下的没有时间了。”
这位曾在中国抗击SARS时坚持说真话的医学专家,一语道出了一些人大代表的“病”——对官方歌功颂德,对社会粉饰太平,唯独对民众疾苦语焉不详,甚至只字不提。
在厚厚一叠人大代表发言简报中,虽然不乏有为公众代言的真知灼见,但也有不少人大代表的“流行语”,如“政府工作报告有根有据”,“坚定信心促发展”,“计划、预算两个报告很好”等,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
在会场上,七十三岁的钟南山有感而发:“我们代表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和承诺。大老远跑北京来,要的是反映民声、民情!老百姓信任你,你得说点话。”
在当前金融危机之下,中国政府频出“重拳”,力图尽快提振经济,改善民生。作为人大代表,对官方政策表示肯定并无不妥,但正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言,中国经济增速在持续下滑,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没有根本缓解,“歌功颂德”有违官方基本判断,也缺乏困难时期应有的危机意识和忧患精神。
两千万农民工和数百万大学生亟待就业,“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依然存在。民众对北京人民大会堂里发出的声音充满期待,值此艰难时刻,“形势一片大好”的说法无疑在强奸民意,也有损人大代表的公信力。
在中国的政制架构中,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但有不少人大代表本身即为政府官员。在长官意识的促动下,唱赞歌、勤鼓掌、拍马屁都只是习惯性的官场表达。
因此有分析人士认为,只有现代平等观念得到充分彰显,才能减少被动或主动歌功颂德的声音。也只有降低人大代表中官员的比例,才能使人大会议少一些“官代会”的色彩,更多发挥“人代会”的监督职能。
相比往年而言,人们从今年人大会议中已经看到了变化的希望,全国人大代表李永忠公开质疑财政预算报告,教育界代表批评大学“官本位”,法律界代表表示要反思司法制度。而没有通过媒体放大的理性建言更是为数不少。人们期待在来年“两会”上能够发现更多的改变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