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连击“疯狂的房子”预示着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13:38
央视连击“疯狂的房子”预示着什么? [原创 2009-12-14 15:56:46]
字号:大 中 小
2009年12月9日至12月12日,央视《经济半小时》连续四天推出了以“疯狂的房子”为题的系列报道,反映今年以来全国“房子市场”的疯狂景象,这种力度非常少见。
当然,很多观众对于房地产领域的离奇景观已经非常熟悉,而更熟悉的是主流机构对“疯狂”事实的一贯忽视。但是当某领域的风险已经大到接近撼动社会根基的时候,管理层不会坐视危机爆发。
央视例属主流的喉舌,并不是草民阶级的媒体,很多人士宁愿通过另外的渠道了解深入的信息。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当央视终于以“空前”的气势直击某个现象的时候,可能具有极其明显的“预示”作用。
与最近出笼的仅仅上涨5.7%的某统计数据截然抵触,报道所反映的各城市房价涨幅都超过了50%,甚至翻倍,恐慌席卷了中间阶层。这些情形与事实接近,这也正是电视剧《蜗居》迅速蹿红的社会基础。《经济半小时》没有回避,通过接受采访的市民之口,指出了畸高房价对青年的摧残,并以“绑架”一词加以形容。请注意,这个词今天不是出自某位“愤青”,而是CCTV。
系列报道由北京开始,至上海、成都、深圳,已播出四集,每一集最后都是一段总结性评论,其措辞力度很有戏剧性的“与集剧增”,到最后一集,已经与时寒冰、牛刀等民间评论人的语调相当接近。现全文摘录如下:
疯狂的房子--北京篇:
就在我们调查北京楼市的时候,我注意到两条与楼市密切相关的新闻。第一条是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增加增加对保障性住房支持力度,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另一条新闻是中国社科院最新发布了《2010年经济蓝皮书》表示,目前房价收入比超出合理承受范围,8 5%家庭无能力买房。两相对比,我们既看到管理层已经着眼于改善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关系,满足更多人的住房要求,也看到这项任务的紧迫性和复杂性。但对房价来说,暴涨和暴跌都不是正常现象,如何让它与百姓收入增长的步伐更合拍?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办法。
疯狂的房子--上海篇:
昨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除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之外,其他住房消费政策继续实施。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依然是明年楼市政策的基本方向。房地产行业已经不折不扣担当起了经济中流砥柱的角色,曾经有过统计,房地产已经占据全国GDP的6.6%和1/4的投资,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产业达到60个。但房地产的拉动能否带来经济稳定增长,首先还得看房地产市场自身是否能保持稳定。如果房价涨幅大大超过居民的收入增长,楼市透支的将不仅是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也是经济未来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温家宝总理近期专门考察了上海市的保障性住房工程,表示要抑制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而打消市场的恐慌情绪,让购房者真正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购买力,买一套合适的房子,正是抑制投机的重要一环。
疯狂的房子--成都篇:
我们开展的百万网友房价问卷调查给了我们一个有价值的数据,这一段时间,各个城市二手房城市交易量直线上涨,其中30-40%是年轻人买的,他们不是因为结婚急用房,也不是想以小换大,就是因为担心明年房价还要上涨,怕自己的收入和积蓄赶不上这辆快车而急匆匆的入市的。在我们的网友中,高达72.7%的比例认为,明年仍有可能上涨;高达34.4%的比例认为,还会连续涨3年;认为有可能不涨的比例仅仅是15%。像北京刚刚过去的十一月,二手房网签量近3万3千套,创北京二手房成交历史上单月成交量最高数据。12月,有可能达到3.5万。这每个月多增的几千人,我们相信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属于这种吓怕了的年轻人。这些恐慌了的年轻人被房价绑架了生活,而且他们往往也是社会上偿还能力比较低的一些人,他们极有可能在房价的最高处买了房。疯狂的房子不但绑架了他们的生活,也有可能绑架了他们的金融信用。
疯狂的房子--深圳篇:
和自住型需求比起来,房价上涨似乎给投资者带来的是巨大利好,毕竟他们的收益就直接体现在房价上,只有房价涨的更高更快,财富的雪球才能越滚越大。但和任何一种投资都一样,脱离实际价值的资产泡沫,吹的越大未来它破灭的时候动静也就越大。对这个道理深有体会的炒房客,对现在的房价也是胆战心惊,更别说那些真要等着买房子住进去的老百姓了。从现在的房价看,它已经成了降低社会幸福指数的一大因素,不仅低收入者的住房梦在高房价面前难以企及,就连中等收入者的买房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一套房子,我们除了付出金钱,还付出了多少社会代价?这笔成本账也该算算了。
“这笔成本账也该算算了”!这是央视系列报道的最后评语。
从民生角度看来,“这笔账”早应该算了,但是真正什么时候算,并不由草民说了算。当然,从CCTV嘴里说了,也未必就算,但是,CCTV的声音肯定更大。不管是算大帐的地产商,还是算小账的老百姓,应该留意。
文/纸上建筑/2009.12.14/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MSN/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