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家人亦敵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34:36
陳耀南
「月是故鄉明」,故鄉是祖宗廬墓所在,幼年與父母家人相處、親友遊玩共同成長之地,所以可親可記。現代交通發達,遷徙平常,鄉村生活城市化,家庭人口簡單化,不少人沒有兄弟姊妹,倫理問題又如何安頓?
《論語、顏淵》篇載;孔子學生司馬牛,因為兄弟作亂而將要死亡,憂慮歎息說:「人人都有兄弟,我就沒有了!」另一位著名學生,卜商(子夏)便引述老師的話安慰他,原文這樣說: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這是儒家「知命守義」的一個好主張。死生富貴,都是不由自主,恭敬禮義,則是理所應為,盡其在我,安其在天,這是孔門持守的價值觀,即如同書《子路》篇記載:樊遲問仁,孔子說: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其實,論起這些倫理軌範,不要說《聖經》(例如裏面的《箴言書》),就在《可蘭經》,以至浩如煙海的佛經,也一定容易找到類似的講法,許多人於是輕易得到「各大宗教都是導人向善,都差不多」的結論。其實,不貪不淫的做人原則、父慈子孝的家庭倫理,畢竟是人性善良的共通一面嘛!至於所不同者,向善之心何從而來?為善去惡如何得力?不同的宗教,就有不同的講法,不可妥協,不能踰越了!
儒門倫理,以家族為基本場所,然後擴大、推廣、事君則移孝作忠,事長則推悌為敬,理論層次似乎亦然,不知孝悌出乎親情,其情不真則難免流為門面虛偽,此其一;君父尊長,也是七情六慾的凡人,絕對威權在手,定必趕於繼任腐敗,此其二;惟情是賴,惟親是從,定必毀法敗理,此其三。基督教則揭櫫「原罪」,正視軟弱人性,指出「生身的父,都是暫隨己意管教我們,惟有萬靈之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他的聖潔上有分」(《來》12:10)此所以十誡行孝,必「在主裏」,就此我們可以對耶穌所說:「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裏的人;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太》10:35-37)可以有真正的理解。
2006年9月22日  信報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