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医疗信息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04:32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被看作是医改的良药,一场以信息技术带动医疗改革的社区卫生服务攻坚战正在全国各地展开。
2007年5月31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承接的科技部“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课题正式启动,这个旨在落实“十一五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现代服务业重大专项,将串联起北京市、大连市、厦门市多个社区医疗示范工程的信息系统,工程总投入达1.2亿,将会有近千万社区居民受益。
区域医疗信息化扩展的脚步远没有止于此,紧随解放军总医院的,将是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市眼科研究所等机构牵头的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的相继展开,他们共同的目的就是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的信息化模式进行探索研究,最终实现更广泛的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以及医疗服务机构内管理流程协同,机构间互联互通。
一场以信息技术带动医疗改革,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社区卫生改革攻坚战正在全国各地展开,同时,也为医疗行业新一轮信息化建设吹响了冲锋号。
由社区卫生变革引发
早在1995年,对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就已在北京市卫生系统内悄然进行着,最初是宣武区形成了以友谊医院和宣武医院为依托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和人才培养的“对口支援”模式,引导社区居民在医疗需求中有效流动。那时,社区居民要手持“社区专用直通检验申请单”,并加盖“宣武区社区卫生服务医疗协作”专用章,才能去对口支援的医院免挂号就诊。
现如今,为了实现政府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社区卫生服务被前所未有地推到了医疗改革最前沿。借助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如今的东城区卫生服务中心已能给社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辖区内患者的身份信息和诊疗信息、社区全科医生开出的电子处方等,中心都能够实时调阅查看,这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然而,如今的社区医生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转诊模式,他们需要打电话同区域内的三级医院联系病人转诊,病人的检验、检查结果也无法传回社区保存,横亘在两级医疗机构面前的,依然是信息的不能真正共享。
双向转诊被认为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功能之一,而加强信息交流及医疗协作,并使社区与医院之间的医疗服务信息共享是双向转诊运行的必要条件。病人需要医疗服务信息来引导转诊要求,同时,医疗机构也需要信息来导向转诊。因此,以医疗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服务共享为目标,建立区域协同医疗共享平台的“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在社区卫生服务变革的大背景下浮出了水面。它将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帮助下,探索建立以区域服务为半径的包括社区、中、高级医院为一体的三级卫生服务共享架构,使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最大化。
尽管解决信息共享的需求很强烈,但区域卫生信息化整体构架是什么样的,是社区和医院直接共享,还是通过一个整体的信息平台进行共享,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琚文胜指出:“北京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隶属于不同的部门,要做到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难度非常大。”
共享模式渐清晰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有多种模式并存,这给区域统一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增添了阻力。
模式之一是“以社区中心为主导、地区政府买单式”,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属此类。地区政府是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力量,统一规划了社区信息化,并出资建设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在这种模式下,社区卫生站所用的系统一般由政府出资进行招标采购。其好处就是,区政府可以有效地进行场地、设备、物资、人员等的配备,同时地方政府也有足够的能力进行信息系统的整合。其信息系统除了可以满足各卫生站的需求外,还对整个区域的社区卫生信息进行了统一规划,可以进行统一的管理。但是,如何与医院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实现期待的双向转诊,却没有考虑进去。
还有一种模式被称为“以医院为主导、挂靠归口式”,月坛社区服务中心就是挂靠在三级医院复兴医院门下,先后建成了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了月坛社区13万人。尽管服务中心的医生给复兴医院打了电话,患者就可以直接去办住院手续,需要进行康复治疗的病人,再由复兴医院转回社区。但是,中心与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并没有任何的信息共享。
像月坛社区服务中心这样依托大医院建立的社区卫生机构不在少数。它们的信息化建设有些是依托大医院完成的,即使使用的是其他公司的软件,由于与医院之间的隶属关系,它们与所依托的医院之间的信息互通是可以保证的,病人可以实现在社区卫生站和三级医院之间的转诊。但是由于三级医院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这种社区卫生站的数量有限。
同时,这也为社区卫生站今后的信息化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和其他社区卫生站、其他三级医院信息不能互通,无法提供整个区域的卫生信息。如果今后国家要求打破卫生站的隶属关系,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建立信息共享,就需要对这些信息系统进行改造。
模式论证
以“社区中心为主导、地区政府买单”和“医院为主导、挂靠归口式”的模式,这两种模式信息共享的范围只能覆盖某一社区卫生服务区域。而且由于社区卫生信息化的投资主体很多,社区卫生站若与一家三级医院建立共享,就必须开发出一个接口同其相连。有多少三级医院,就得有多少个接口,过多的接口将会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产生不良影响。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琚文胜认为,社区与医院之间直接建立信息共享通道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方式。更大面积的信息共享模式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与医院通过第三方机构共享信息的模式。
2006年底,上海、苏州分别以市卫生局为圆心的共享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条线分割,为医疗资源共享开辟一条新路。他们建立一个保存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区域信息平台,经过授权的医院、社区卫生站等机构就可以从统一的平台提取、更新、保存信息,解决信息共享难题。这种以“市政府主导、第三方平台共享式”的医疗协同模式好处是以区域为中心,共享方式直接,影响范围大,每个医院或社区只需要接入一个平台,系统建设难度不大。
北京市也正在考虑建设一个医疗卫生信息交换的平台,支持医疗机构横向、纵向信息交换,这是北京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一个关键点,但目前还处于前期的论证阶段。
据了解,解放军总医院在其“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中将以区域协同医疗卫生数据中心为基础,构建区域性卫生信息网络,分别建立面向医疗机构服务和面向居民个人服务的门户网站,通过统一的服务接口,以统一的界面提供不同的医院信息服务,实现个人与医院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卫生资源共享。信息中心主任薛万国负责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设计,他介绍说:“我们将建立一个可复制、可推广、可扩展、可提升的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平台,以实现医疗信息交换和共享的目标,在此平台上,将会有CCENTER、远程医疗、双向转诊、分级医疗、人才培养、信息发布等子系统。大连、厦门示范区工程中的二、三级医院通过光纤网、微波通信与解放军总医院进行端对端的远程医学会诊。居民可以通过上网和现代化通讯手段进行挂号、服务预约、检查检验报告查询及病历查询;医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病人在其他医院的医学影像、检验结果等医疗信息,帮助实现区域内二、三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医改的一剂良药
已正式启动的“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是形成了区域协同医疗共享平台,并将研究开发出一系列与平台相适应的软件、硬件及网络产品,形成一整套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平台产品系统。除此之外,它还肩负着许多意义更为深远的建设使命。
“区域医疗协作决不是单纯信息化的概念,”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包罗教授介绍说,“近几年来国内外许多人士已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看作是医改的一剂良药,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开发与实施。从国际区域医疗信息网络的建设实践来看,卫生信息技术在提升医疗机构管理水平、优化业务流程、改善对病人服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美国权威的医疗信息化组织HIMSS(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协会)曾对区域医疗信息网络给出了如下的定义:为了改进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使得在医疗卫生的决策者之间,包括客户和病人能够共享医疗卫生信息,从而改进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美国国家卫生信息网规范的一整套的技术、标准、法律、政策、项目与实施。具体到解放军总医院的“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上,薛万国希望在工程结束后,能建立一整套区域数字系统集成和应用技术标准或规范;建立一整套确保区域协同医疗公共服务集成平台运行的业务流程和管理规范;培育一批第三方服务保障运营商,积极探索新型的现代医疗服务保障模式,将药品器械配送,检验标本送检,通过第三方配送服务直接送到用户终端;甚至带来社区健康管理的创新。
另一个示范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石应康院长预见,在形成了区域协同医疗共享平台后,区域协作医疗服务将呈现分层次医疗服务的态势:在基层,社区、乡镇村级医疗机构的服务目的是防病防疫、小伤小病诊治、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地区、县市医院则肩负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诊治,以及具有基层毕业后及继续教育,基层远程医疗会诊的作用;对于区域性中心教学医院,将涉及疑难、复杂、危重疾病会诊,区域卫生决策咨询,指南、医疗径路、规范等研究。
这种自下而上的分层次、协作服务方式将更注重区域性的健康教育,疾病早诊早治,健康促进等,而医疗咨询与指导、以及培训社区居民查询健康信息、构建电子病历也将成为医护人员今后工作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服务模式改变了,人员职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只追求上先进的信息化系统,而依然保持原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信息化的效用会大打折扣。
李包罗认为,如果不创新医疗管理和优化服务模式,信息技术对于医疗卫生行业的促进作用终将有限。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化医院的必要的支撑环境。现在很多医院在优化流程,凭借的重要手段就是信息技术。但是,IT不可能自动解决医疗管理体制自身的问题。要避免“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确实创新管理。
期待多方合力2006年底,在国家科技部公布“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重大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名单时,就已经明确提出,要汇聚多方力量,以“资源共享,长效服务、低成本、低风险”的建设理念,构建涵盖医疗、教育、行业管理、疾病报告及公众健康服务的信息服务平台。
这种上纲上线的建议直指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软肋。
长期以来,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都处在医疗卫生机构独立建设、封闭应用的怪圈里。
这种相对封闭的开发环境致使医院信息部门对全局的信息系统认知不足,对切实需求了解不全,不仅造成了医疗机构内部信息难以共享及整合利用,医疗机构之间也呈现出一个个信息孤岛。
在5月20日于成都召开的“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石应康院长向全体到会的医院信息化主管和医院管理者发出号召,希望“医疗机构封闭式建设应用能向多机构的行业性建设应用发展”,这也是医疗信息系统国际应用发展的趋势。
从美国2004年启动的“全民电子健康档案项目”到2005年英国的“国民医疗保健服务系统项目”,都汇聚了多方建设力量,涉及到网络系统架构建设、卫生信息标准化研究、系统集成技术、系统安全与隐私保护研究,以及医疗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等多个研究领域的机构和厂商。
值得欣慰的是,最近在解放军总医院“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立项的过程中,开始尝试将各个层面的IT供应商纳入系统的建设中,并对厂商设置了不低的进入门槛。
此次项目的总负责人,卫生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高燕婕曾指出,IT厂商必须要对医疗行业进行研究和深度挖掘,否则其项目研发就有可能缺乏产品服务能力,软硬件销售缺乏持续的行业知识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示范工程的启动还是吸引了大批颇具实力的IT厂商。中国网通集团提出了新一代医疗信息网络架构的建设蓝图;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用友医院管理软件有限公司因为分别搭建了北京东城区和大连市社区信息化平台,而入选此项目;数据通信科学技术研究所、同方股份公司、北京世纪互联宽带数据中心有限公司也提出了各自对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的解决方案,同方股份公司总工程师周洪波总监对记者说:“公司对这个课题的参与很重视,因为公司曾有过北京疾病控制中心的成功案例,对这次入选很有信心。”
IBM更是凭借自身在硬件、软件及中间件平台等方面的优势,提供了一个信息基础架构的开放式技术环境,其涉足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意图十分明显。
IBM医疗卫生、政府与公众事业部中国地区总监韩艳光坦言,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方向将是临床信息科学的新前沿。美国的研究机构曾预测,区域医疗信息化在未来十年会成为世界最大的行业,2007年市场预期就已达到了4万亿美元。
韩艳光还特别强调了在医疗行业建立集中的企业级数据中心的概念。目前的区域医疗协同、社区卫生建设,使得区域卫生数据中心项目成为了信息化建设的焦点。
但是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过程中,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顶层设计和没有完整、成熟的标准体系。这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应该是下一步信息化的重点。
目前,对中国医疗市场的开拓已成为IBM全球战略的重要部分。在国内,以IBM为核心的医疗信息化战略同盟也初具规模,其中有北京天健恒达科技有限公司、成都金盘子电子科大技术有限公司、西安天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华合创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事实上,跃跃欲试的参与者不仅要经过技术的筛选,还要经受资金实力的考验。“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为1.2亿元,除总后卫生部拨500万元、国家拨经费500万元用于各示范区的组织实施和技术研发外,各示范区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要靠当地政府和参与的IT厂商自筹经费。如今,IT厂商们前期的大量投入,也许能为出席未来区域医疗信息化盛宴,购得一张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