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真阳之火-----肾经导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59:27
甫光居士自序
此经导引为本居士至爱之法,本以“甫光之芒”命名,不欲示人。今应友人之约以此法展示于人,希望纵欲为乐者收敛,更望对只剩下病痛与身体的朋友有一点用,也望与同道中人交流。
古人多言养肾固根本,今人多言用肾之欢,所以肾虚为病者多。
众所周知,纵欲伤肾,更何况纵欲不择手段,所行不合道义。因此日惊夜惕,促使肾神气丧失。肝失肾阴滋养,胆气内郁,脾胃失调。渐渐心衰气短,所谓肾不纳气。腰腿乏力,行动如挣扎,强以意志支撑,肾经之气必以脾气代之。脉必结代,心率难齐,难免性情怪异!
此纵欲之害,难以尽述;此病之治,药效刀功早已积累演化为系统学科!
(一)肾经之气导引,须安心定神,去除惊恐使脏气安定。未安心定神,不可强行导引。劝其忏悔以往不义之行为,以宁静身心。

平卧,覆被。四肢分开,手掌心向下。深呼吸,意在掌沿及足掌外侧小趾一线。片刻,觉身心平静。
守足内踝下和内踝后侧部位。待小腿内侧下缘有气下于此处,则守足心涌泉穴,自有阴凉之肾经之气从足内踝下到达涌泉。顿觉睡意起,肾脏经络之气已从根本处激发。 -------如肾气太衰,守侯不起气感,只有采用按穴导引手法(用手拇指轻柔内踝后太溪、大钟、水泉三穴位引气)。
守住,待涌泉穴至内踝后气感明显。意守前阴下会阴穴,稍久,肾气沿经络而上。此时,经气已通但还弱小,宜轻轻用呼吸引领经气沿大腿、小腿内侧下缘在会阴和涌泉间来回,待经气在经络中来回无阻。守住会阴穴,觉前阴温煦则可以从会阴穴转守两肾区,引经气通达肾脏。此时,应用呼吸从肾区到涌泉穴之间来回导引细长深呼吸。觉得已经通畅,则不用呼吸引领,意识感知即可。
经络之气至肾,自己当细细体会胀、痛、痒等肾区反应,知肾之虚耗亏损之深。
(二) 待两肾区肾经络之气贯注盘旋,痛楚减轻、消失。守住两肾区,渐渐觉得两肾之间命门胀、隐痛、热,阳气贯注。此时肾中真阳之气激发!宜守侯,壮大。
若已满足,请曲臂,两肘平肩。以两肘和两足跟为支点,尽量使身躯抬起离床。如此动作三次,固气于肾,起床。
(三)第二阶段。意识、呼吸自然贯通涌泉至肾区,守肾区片刻,后腰脊中穴至命门穴一段,阳气激发、贯注。与上腹部胃阳明经阳气相激发,任脉建里穴至中脘穴温暖和煦。前后阳气相映、相感,渐渐壮大,守住即可。
至此,先天命门之火已燃,后天脾胃阳气滋生,渐成壮大之势。食欲振旺,精力开始恢复。当静心调养。
仍受命门穴与腹部阳热,渐觉腹中阳气下注,前阴温煦,膀胱热。守,片刻。膀胱阳热之气激发后腰阳关穴至腰眼穴一段,胀而热,上下贯注。行膀胱真阳化气之功,令阳气有源。此前后相激发不久,胸中真阳之气焕发,一点温暖从胸中升起。守住这宗气之源,待自然激发督脉中至阳穴中真气,守住。不久,督脉之气缓慢上下移动贯注,最后贯通督脉。不可用呼吸意识引导,体察其运行即可。
(四)贯通督脉后,气沿后项贯注上头顶。口中津生,源源不断吞下。随后,气在头面各经贯注,耳、鼻、眼、口、唇无一不到。后至肩颈颔处贯注,至双手。此时,双手当叠于上腹前,左下右上,两掌相对。

稍久,上臂气贯通,感应两肋。守两肋,气从身侧下小腹。守髋部,气贯通下肢。此
刻,全身上下感觉无内无外,浑身暖和。
最后,气停于两太阳穴。当站桩。外八字,两脚比肩宽,。下蹲,重心降低。两脚各指头放松,不可抓地。
两掌屈大指,呈十字手(左在外右在内),距面部半尺,守住。
把着意点放在小指头及掌沿至上下臂外侧与双肩峰和两肩胛骨上沿(系手太阳经所过),从小指头开始沿经呼吸导引。待意气合一,引入动作导引:呼气,两手及臂以肩带动,往侧分开。至平肩时停,掌沿往外撑,深长呼吸一次。再呼气时,掌沿相对往两肩环抱,至肩前停。如此五遍。两掌十字手停于下颔前,朝前推,呼气;收回,吸气。气既下达腹部。至此,全身真阳之气贯注透达。功毕。可双手轻轻按揉两肋和乳跟上下胃经一线。最后双掌轻搓面部,十指插入发中梳理,按摩后项风池、风府穴及附近。
此全套导引之法,前期可分阶段进行。纯熟后,可一日一次或两日一次,选在下午或者夜初进行。
如遇同道,当明了功夫在何种境界。切不可将附注功法混用。

望有意修炼者珍惜!足够一生之养!
至于,通手臂其余两阳经已经不属养生范围,暂不讲述。
附:肾经络循行示意说明
循行路线:起於小趾之下,趋足心,循内踝上股, 贯脊属肾,入络膀胱,
上膈入肺,循喉咙,挟舌本,其支从肺出络心。
中医理论认为:“肾气足,百病除”。
人体内的左肾为阳,右肾为阴。左肾司六腑之功能,右肾辖五脏之运行。肾对五脏六腑起着至关重要的温煦(xu)、滋润、濡(ru)养、激发等作用。
肾中之元气,又叫元精,是生命的原动力。肾虚则生命力减弱,各种疾病会接踵而来。肾生精,精生髓,髓壮骨,髓通脑,脑为髓海。肾亏则髓空,髓空则骨软,骨软则腰膝酸麻,牙齿脱落,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关节炎、颈椎神经痛,甚至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反应迟钝,精力下降,脱发皮皱等现象。肾阳虚衰,男人表现为阳痿、早泄、遗精;女人则带下不止,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等。
中医认为,肾亏是人体疾病的根源,许多内脏疾患的治疗,应从补肾入手。中医还有个歌诀:“肝病先调肾,肾病先调肺,肺病先调脾,脾病先调心,心病先调肝”。可见个脏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体自身补肾法,就是外劳宫补肾法。具体方法是:每晚临睡前将两手背紧靠腰部,仰卧于床上,5-10分钟后,其热感会逐渐传遍全身。开始时,双掌被腰压住会出现麻胀现象,3-5天后即可适应消除,双腿会感到轻松灵活。常酗酒的人,脑门还会渗出汗珠,有的腰部会出汗。这是因为人的两手外劳宫紧贴二肾后,双掌的热量直接温煦了二肾,将肾内虚寒之气逼出,通过运行,变成汗水排出体外。尤其是晚上10点半至11点,是亥时尾、子时头,此刻地气最旺,地气通过内劳宫吸入,穿过外劳宫直接注入二肾,伴随二掌的热量和五行之气,温煦了二肾。不论是晚上,还是白天,只要你躺在床上,坚持两手背紧贴两肾半小时,便可收到奇效。
若你腿脚冰凉、麻痛,可将左腿架于右脚脖子上,20分钟后,腿脚便会变热。倘若每晚再用热水泡脚,然后按摩两腿根部的“气冲”穴,并反复揉擦两脚心的“涌泉”穴,反复拍打、叩击、推揉、按摩两腰出的“肾俞”穴,则效果更佳。
坚持运用外劳宫补肾法,再加上小指头提水法的锻炼(手指头有许多神经末梢,联结五脏六腑,例如右小指头通肾,主宰生长、发育、生殖、强壮,开窍于二耳与二阴;左小指头通膀胱,是人体主持水液的代谢,它通肺、通胃、通肾)。常练小指头提水法可以强肾。日本有些人长期用此法强肾后,70多岁还能生育。倘若再添加以膝盖逆时针走路法(走圆圈路)的锻炼,靠人体自身练出的功能,就能治好上述的肾亏、肾衰之疾患
人体生命六要穴(转)
涌泉穴:
是人体少阴肾经上的要穴。它位于足底中线前、中三分之一交点处,当足趾跖屈时,足底前凹陷处。
肾为“先天之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肾为阴中之阴,心为阳中之阳,只有肾水充盈,人体各系统才能得以平稳运行。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经,主水,主骨,其功用是纳气,生髓,可管生殖发育。《难经·六十六难》言:“脐上肾间气动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内经》亦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都说明,只有肾功能旺盛,才能精足,气壮,神全,人体生命力才会长盛不衰。
涌泉穴是人体长寿大穴,经常按摩此穴,则肾精充足,耳聪目明,发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并能治疗多种疾病,如昏厥、头痛、休克、中暑、偏瘫、耳鸣、肾炎、阳萎、遗精、各类妇科病和生殖类病。
涌泉穴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涌泉,顾名思义就是水如泉涌。水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水有浇灌、滋润之能。据人体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穴位的分布结构独特,功用玄妙。人体肩上有一“肩井”穴,与足底涌泉穴形成了一条直线,二穴是“井”有“水”上下呼应,从“井”上可腑视到“泉水”。有水则能生气,涌泉如山环水抱中之源,给人体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维护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足三里:
是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要穴。它位于腿部外膝下三寸,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
中医理论认为,胃为“水谷之海”,是人体的给养加工厂。其主要功用是受纳、消化、腐熟、摄取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所以,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中藏经》说:“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也”。指出了脾胃消化功能对人体生命与健康的重要性。
足三里是个保健穴,经常用不同的方法刺激它,可健脾壮胃,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促进饮食的尽快消化吸收,扶正祛邪,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此穴主治:胃痛、腰痛、腹泻、痢疾、便秘、头痛眩晕,下肢瘫痪,半身不遂,膝胫酸痛,消化系统疾病。
命门穴:
是人体督脉上的要穴。位于后背两肾之间,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平对的区域。
督脉,中医称“阳脉之海”。行于背正中,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是人体诸阳经的总汇,与肾脏及脑部关系非常密切。其功用主要是督率阳气,统摄真气。金代名医张洁古言:“督者都也,为阳脉之都纲”。十二经脉中的手三阳、足三阳经均会于督脉。督脉是人体的主宰,对调节和振奋全身经脉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颈椎(C1)眩晕,后头痛,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
第二颈椎(C2)眩晕,偏头痛,耳鸣,胸闷,心动过速,排尿异常,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
第三颈椎(C3)喉咙部异物感,胸闷,颈痛,牙痛,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四颈椎(C4)喉咙部异物感,胸闷,打呃,肩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五颈椎(C5)眩晕,视力下降,心动过速或过缓,上臂痛或下肢瘫痪
第六颈椎(C6)低血压,心率失常(过速或过缓),上肢桡侧麻痛
第七颈椎(C7)低血压,心率失常,上肢后侧尺侧麻痛
第一胸椎(T1)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
第二胸椎(T2)上臂后侧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
第三胸椎(T3)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胸闷,胸痛
第四胸椎(T4)胸壁痛,气喘,打呃,乳房痛
第五胸椎(T5)胸壁痛,气喘,乳房痛
第六胸椎(T6)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
第七胸椎(T7)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
第八胸椎(T8)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
第九胸椎(T9)胃痛,肝区痛,上腹胀痛,子宫炎
第十胸椎(T10)腹胀,肝区痛,卵巢炎,睾丸炎,子宫炎
第十一胸椎(T11)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
第十二胸椎(T12)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肾炎,肾结石,腹泻,
第一腰椎(L1)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肾炎,肾结石,腹泻,大腿前侧痛
第二腰椎(L2)腰痛,排尿异常,大腿麻痛
第三腰椎(L3)两侧腰痛,腹痛
第四腰椎(L4)两侧腰痛,腹痛,腹胀便秘,下肢外侧麻痛,
第五腰椎(L5)下肢后侧麻痛,下肢痛,遗精,月经不调
骶       骨(S)排尿异常,子宫炎,前列腺炎
注:颈椎C,胸椎T,腰椎L,骶椎S

道家南宗将炼精化气阶段称为百日筑基。这一阶段的整个过程,约可分为养气、采气、练气等三大步骤。
“养气”指养育先天的元阳真气。(悟真篇》说:、二物会时性情合,五行全处虎龙蟋。本因戊已为媒聘,遂使夫妻镇合欢。”其所指就是养气的功夫。“二物会时”指意守丹田达到一定火候时,元神与元精会合。故养气的具体功法,实为意守丹田。《俗真篇》说:“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其中“西本乡”指下腹部下丹田之处。故意守应在下丹田,而非上丹田或中丹田。真气究竟向何处采取并归何处呢?南派第四代传人陈楠赠给其弟子鞠九思《水调歌头》词中隐喻说:“一些珠露,阿谁运到稻花头?便向此时采取,宛如碧莲含蕊,满破玉池秋。”其中的密意是:真气(珠露)运至男性外生殖器****,喻为运到稻花头”。此时真气细微娇嫩,如碧莲含蕊。趁此时采得真阳之气,引起身心变化,打破了阴静状态“玉地秋”《悟真篇》说:“送归土釜牢封闭,次人流珠厮配当。”其中“土釜”指下丹田,说明真气发动时,用意引归下丹田。
“采气”就是指真气发动时,称为活于时到来,及时用意采取,送到下丹田,不便走漏。《俗真篇》说:“铅遇癸生须急采.金逢望后不堪尝。”其中“癸生”指后天肾精发动意即性冲动,因先天无形无质的元精,藏于有形有质的肾精之中。在性冲动达到一定程度,元精即会化为肾精,故须趁元精将化未化为肾精时,进行“急采”。否则,过时“金逢望后”元精已化为肾精,就无法采到即不堪尝。
“炼气”指其气运行于督脉、任脉,所谓三百次小周天以炼外药与内药(指不同层次的真气)及七日静定炼大药(抬高层次真气)。分述如下。
一、经过养、采达到一定火候,积蓄在下丹田的真气,气机发动,以逆呼吸作所谓“橐龠运动”。由“巽风”配合,沿督脉扶摇而上,进行小周天运转(又称“转**”)。《悟真篇》说:“妙在周天运用”,“河车不敢暂留停,运入昆仑峰顶”。石杏林(南派第二代传人)在《还源篇》中说:“一孔三关窍,三关要路头。忽然轻运动,神水自周流。”陈构的《紫庭经》说:“采之炼之未片刻,一气渺渺通三关“以上都说明其气作小周天运转时的景象和有关问题。
二、经过约三百次小周天运转,元精已转化为真气,不再向后天肾精转化。陈楠之《金丹诗诀)说:“但守火爻三百刻产成一颗夜明珠。”此时,全身阳气充盈,“马阴藏相”,淫根已断,不再有两性之欲,就必须及时停止周天运转。《悟真篇》说:“未炼还丹须速炼,炼了还须知止足。若也持盈未已心,不免一朝遭殆辱。”“知止足”是指停轮止火。小周天运行,每次所采炼的真气,称为外药。经过约三百次周天运行,元神与外药会合于下丹田,形成质量高一级的其气,称为内药。内药继续在下丹田与元神会会凝结,形成质量又高一级的其气,称为大药或丹母。产大药之时称为正子时。产大药时的景象是:下丹田如火炽热,两肾如热汤煎熬眼吐金光,耳后如风响,脑后如骛鸣,身涌鼻搐。然后再经过约 7日的静坐功夫(称为坐关),廊炼成更高一级的真气称为圣胎,或名婴儿。《悟真篇》说:“三家相见结婴儿。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就是指炼精化气功夫最后的结果。这阶段功法,自古有不少专门术语,现略举数条:
一、炉鼎与黄道:鼎指脑海泥九宫,”炉指下腹部下丹田。黄道一词,素有争议。《悟真篇》说:“既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清代大功家、道家学者闵一艮认为在督脉(称黑道)与任脉(赤道)之间有一脉从下丹田直通脑海泥九,名为黄道。并认为练功者先通任督,然后自然激发黄道一通,则真气更加升降活泼,上下畅通,进入到某种新境界。如真气不经督任的周天运转,用意引其直通黄道,则易于出偏,名为“闯黄”或“闹黄”,其流弊甚大,因而,闵氏以“黄中直透法”流传于世。
二、活子时到来采取真气的口诀,在南派丹书中未有记载,但稍后丹书有“吸、抵、撮、闭”四字口快或类似的六字四块以及口传的“橐龠运动”等,其具体方法,均须口传面授,不见于文字。
三、卯酉沐浴:卯酉在小周天阶段指位置,非指时间,人身前脐后肾处称卯酉。沐浴在小周天时指休息,大周天时指排除杂念,防止心神外驰。小周天运转中,真气至督脉肾处(上行)或任脉脐处(下行),应适当作息一下,名为卯酉沐浴。《金丹四百字》说;“火候不用时,冬至不在于。及其沐浴法,卯酉成虚比。”说明“火候”、“冬至”、“沐浴”、“卯酉”等都是一种比喻之词。
四、火候:“火”指元神或心意。“火候”指练功过程中真气的变化、运行,如何用意念与呼吸调节和掌握其尺度,做到无过不及,恰到好处。例如气息绵绵,意念强烈者称为武火,多用于采封及运行督脉之时;气息与意念,若有若无者称为文火,多用于温养与循行任脉之时。《悟其篇》说:“契论经歌讲至具,不将火候著于文。”古人不公开讲述火候约有两个原因:①火候实际是功法中的具体细节、窍门,在习练时,出现的景象和问题,往往因人而异,放火候只能针对实际情况,师徒四传心授;②为了保密,不轻易传给外人炼情化气阶段,一向被认为是最关键部分。能否像成的客观标准,南派丹书中虽未明言,但后世学者总结约有以下五点:
第一,马阴藏相,即淫根已断,外生殖器内缩,而非由于疾病或衰老原因。
第二,寒暑一季,即不怕严冬寒冷或夏暑炎热,把冬夏看成一样。
第三,发白复黑,齿落复生。
第四,能少食少卧。所谓气满不思食,神旺不思睡。
第五,阳光三现,即头部与胸腹前,因丹田之气充盈,在静坐中出现闪光,称为阳光。认为出现闪光2次,即须停止周天运行。但陈撄宁认为“阳光三现”出自明末伍冲虚所著丹经,是他个人练功中的感觉,非一般规律。
人肾如灯芯
中医是这样认为的。肾是先天之本,主藏精。如果把人身比做一盏灯,那么肾就是灯芯。如果把人身比做树,那么肾就是根本。生殖也是肾的一部分功能。房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大的快乐。这快乐从哪里来的呢,就是在短时间内大量消耗你的“灯油”产生的。为什么做房事会如此消耗人的“灯油”呢。原因就在于这种房事其实不是让你去享受娱乐的,它的目的是传种接代用的。你想,通过这种方式是要制造出一个新的生命,能不集中男女的精华来产生他吗。所以房事一定要节制,不节制你自己的“灯油”不久就会耗空。不要说你年轻,这样做了好多年没有什么不良反应,你是在消耗你一生的灯油,有时当然不会马上就空了。不过等你上30,如果还不节制,这个问题就会突显出来了。你可以问问过来的人,或在我们网站上看看有多少因为不知节制,最终成了个病殃子,或短命的呀。这灯油是自己的宝贵的东西,且不可贪图一时的享受,就白白把它们挥霍出去,到老了后悔不已呀。有人要问了,保住了这些灯油对我们有什么直接的受益呢。我们知道如果一盏灯灯油充足,它会燃烧的时间很长,且也很亮,人也是这样,如果肾气保存的很好,不光长寿,且一直都会很精神。人到80还能爬山呢。这不是虚言。